分享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Nauer的图书馆 2014-10-07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苏区的“饭票”、“米票”;抗战期间,解放区官兵实行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管理逐步细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票证发行提供了经验。

1953年,中央作出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54年9月,各省市发放“布票”,之后全国又正式使用粮票、油票和肉票等。

延续了将近40年的票证制度,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里摘选的有关内容,从这个方面反衬出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巨大进步。

 

上海最早发给票证的回忆

 

作家何满子回忆说:建国的头几年,倒没有这票那票的,市场上也没有排长龙的现象。大概在1955年,上海开始发粮票和布票了。开头觉得很麻烦,上个馆子、买包点心,钞票之外还要加粮票,很不习惯。谁知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一到“大跃进”时期,什么票证都出来了,粮油、布票之外,陆续添上了香烟票、糖票、火柴票、日用品票、副食品票、绒线票和现在已忘了名目的花样百出的票证。

许多票证以编号表示。普通分为几十个“号”,“文革”十年期间,多达上百个“号”。每月发下来一大叠票证,还要分上、中、下旬。有些还规定着商品等级,如“烟票”,一般按季度发给;城镇居民平时只能得到低档次的“乙级”、“丙级”香烟若干包,节日才供应“甲级”香烟。烟票上印制“几等烟几包”,等等。

家庭主妇为掌管这些票证大伤脑筋,搞得晨昏颠倒,而这些玩意又是命根子,稍一不慎丢了或弄错了都是性命交关的。其中粮票更是可以致人死命,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何满子就自己家里说,大女儿不小心,姐妹俩一个月的粮票被人扒窃了。老伴只得用家里的衣物以不等价的交换方式换成粮票替补。

由异想天开的瞎胡闹带来的物资极度匮乏,逼迫人们为了活命而卑微委琐。何满子举一小例:1961年他回上海医病,住在一个老朋友家里。朋友们的孩子只要一放学,就到街上去看商店里有没有不要票证的什么商品在排队出售。何满子寄居在朋友家里,心想也该为他们尽点力。一天经过一家大商场,从里到外,人们排着一条长龙,问是卖什么?排队的人也都不知道。轮到何满子了,原来是卖一包发酵粉!真是啼笑皆非。

以上说的还只是保障最低生活条件的票证。至于高一档的,如牛奶要票、自行车要票、缝纫机要票、新婚夫妇新房里置办家具要票;此后到80年代电视机要票、电冰箱要票……票可以换钱,可以送人情,可以拿好处费,可以搞贪污!

 

票证的补贴价值

 

落实到每个市民的票证,有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香烟票、工业券(限制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等)……此外还有凭户口簿购物证按家庭定量购买的日用品票证,如肥皂票、灯泡票、火柴票、棉线票、芝麻酱票、粉丝票、豆腐票、烟票、酒票、盐票、碱票……等等。偶尔逢年过节,才发放特殊补助票证,供应少量的蛋、鱼、茶叶、花生、瓜子、熟肉制品、豆制品、白糖或红糖等等,花色虽多,数量有限。这些东西使城镇职工的实际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名义工资;票证客观上具有了补贴价值。

限量供应的“配给品”价格,全都低于自由市场即农贸市场(或叫“黑市”)。个体商贩经营的价格叫“议价”,意为非政府规定价格,随行就市,按照市场机制的价格规律,自由浮动。当然商品必须搞得比配给品漂亮些,但质量则不一定比配给品好多少,价格却往往是配给品的两倍或更高。如鸡蛋,配给品是人民币几分钱一个,而个体商贩那儿,个个鸡蛋外面擦拭得挺干净,价格却高达3角、6角甚至1元一个。凭票配给的食油是8角1斤,到市场去买就得2元1斤。

 

三种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本

 

除票证和购粮本(粮油供应本)之外,许多城镇人家还发给三种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本:一是工业品供应本,二是副食品供应本,第三种是生活用煤供应本。

“工业本”每月可以买一缕白线,一缕黑线,6块肥皂,100克食用碱;物品最紧缺的时候,买钢精锅、保温瓶、饭盒,都得使用工业本。20世纪5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工业品成为居民向往的“大三件”,逐步都要凭票证购买;60年代还出现了工业品购物券,简称工业券,随工资发放,每10元工资发券一张。有45种日用百货列入凭票范围。

“副食本”,按月份供给每户人家定量的副食品,另有新年、春节、“五一”节、国庆节供应专页,及儿童(包括两周岁以下幼儿及二至七周岁儿童)、老人(指70岁以上)、孕产妇及特需供应专栏。一般是每个月可以买到1斤(500克)鸡蛋9只,白糖、豆腐、盐,每月半斤带鱼,每到春节更可以凭本供应50克木耳,还有越冬的大白菜等。

“购煤本”则是根据住户的房间数,供应煤炉子、煤球(或蜂窝煤)及劈柴。

长期用“凭票、凭证、限额、限量”的办法供应生活必需品,原因是产品的普遍匮乏,其初衷是为保障城市居民维持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如果配给品的“平价”和市场“议价”价格悬殊过大,就不利于安定。票证的潜在价值,就等于两者的差价。政府明令禁止买卖票证,但实际上,暗中仍有这种票证黑市,如以票换物、以票卖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