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l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
特点:
1、不迈大步,不下大势,步法和动作特别小巧紧凑,外形动作变换微小,故而称为小架。
2、在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的基础上来学习三路小架,其套路重锻炼爆发劲和内在整体劲路变化与气势的转换;不重外形的招式。
3、重在腰胯的虚实磨错、左右转化,丹田内气开合蓄发。
4、特别注重双脚的距离和角度:一般要求两脚之间只有一脚的距离,两脚的角度成丁八步,即前后两脚延线夹角六十度左右为最佳角度,最具有稳定性。
5、注重身法中正,节节贯串,周身一家,手脚相随。
6、每一势贯穿搠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总归于虚实开合。行功必须心有所思,有所使意,有所触体,有所目动,有所视手;或械有所向,力有所达,拳械一理。每一动要考虑一招一势,应如何动则既合拳理又合本势之用意,则依意发令,肢体则依令而动,力随令而达目,随令而视意目力,三者凝集于生效点。
歌诀一:小架如心经,藏于大架中;不练大架艺难成,不学小架心不明。
歌诀二:小架不小,大架不大:去粗留精,奥秘呈形。
歌诀三:意念深长,气势滔滔:忌如闪电,忌似木雕。
歌诀四:架无定架,步无定步;物我不分,有如云雾。 歌诀五:无柔无刚,无走无粘;有如雷霆,有如闪电。
以上五则歌诀,是李锦藩恩师集前辈秘谱经几十年血汗研练所著,是智慧的结晶,手抄原稿内容另有详细解释。
行功练拳要参照这些歌诀去练,歌诀是大纲,来源于拳论,在练功中要细心体认,务求得到与拳理融会贯通,作为练功的指针……
三路小架习练在于知太极阴阳、明虚实开合,做到心知身随、心身合一,锻炼蓄发劲,渐臻至柔至刚、刚柔浑然一体;脚不离脚,脚与踵接,手与膝连,高不过眼,低不过乳,远近不离膝脚。这是习练三路小架的基本法则。
行功图解
为方便习练者学习,本图暂定面向南方,前后左右以本图片为标准。
预备势:身体自然立正,两脚平行,间一拳之距,脚尖向正前方。两手松垂于身体两侧,两肩松沉微内扣,有含胸之意。下颌微收,百会穴有上顶之意。平心静气,目光平视正前方(图1)。静站三分钟左右,意念集中正前方,感觉眼前有人似无人,眼前无人似有人。
一、起势
左脚向左平移半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两膝微屈下蹲。两手掌微外旋翘起,掌心向下,五指向前,劲贯掌根。臀部向里收,吊裆提顶,小腹微有上翻之意,气沉丹田,成无极桩势,重心位于两脚之间,内劲下沉(图2)。
二、左懒扎衣

右腰眼微前旋,托起左腰眼,微后转,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左前方45度迈步,两脚间距约一脚,脚尖翘起,脚跟着地;同时,身体向左前方45度摆正,两手掌向上划弧,竖腕坐掌,五指斜向上,左掌小指外沿向正前,远近不超过脚尖,中指尖与鼻尖平,右手掌位于右胸部,指尖高度与左手掌根基本相平,两手竖侧掌合抱于胸前。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双手攻守,保护自己整个胸部和肋部,目光平视左手中指尖方向(图3)。
身体各个部位调整摆顺,手脚上下相随,身体内外相合。自身在得机得势情况下,上身保持形体不变,由右脚蹬地,而后推动左腿弓步,但要求左腿膝盖不准超过脚尖,使整体重心前移向左腿,并保持身法完整。劲由下而上节节贯串到小指外沿,目视正左前方45度(图4)。
左腰眼微后撤,右腰眼微前带,身体重心移向左腿,随后带动右腿向前跟步,脚尖点地,变为左实右虚,两脚之间保持一脚距离,两手掌基本不变,目光向前平视,面向东南方(图5)。
三、右懒扎衣
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内扣45度,身体重心仍落于左腿;同时,右脚尖虚点地,脚跟内旋,两腿屈膝下蹲,两手掌高低位置互换,右手位于右胸前,掌根与肩平,左手位于左胸前,指尖与右手掌根平,竖腕坐掌,合抱于胸前,并含有外撑内抱之劲,身体摆正,向西南方45度,目光平视右手指尖方向(图6)。
上身保持不变,右虚腿向西南方45度迈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左腿后蹬地,前腿弓步,重心整体前移,在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得机得势情况下也可猛速爆发力(图7、8)。
要求:精神贯注,周身一家,内外相合,后腿快速蹬地,全身猛速上拔发力,并配合丹田气疾速呼出。
四、单鞭
右腰眼微后撇,左腰眼前推,带动左腿向前跟半步,脚尖点地,两脚之间有一脚距离,重心仍坐于右腿,右实左虚。两手掌上下合抱于胸前。目光平视两掌方向,而后右脚根拧地,脚尖内扣60度左右;同时,左脚尖点地,脚跟内旋,两掌平行合抱于胸前,仍为右实左虚,意念转向左手方向(图9、10)。
左脚向左迈出半步,脚跟先着地,脚尖上翘,两手掌分于肩两侧,竖腕坐掌。右腿蹬地,身体重心前移,身体微转向东南方向,目光平视左手方向(图11、12)。
要点:以下盘来推动上盘,即脚施于地的反作用力通过腿、腰、胯、肩、肘,再传导两手掌发力。
五、提手上势
接单鞭势,以左实腿的脚跟拧地,脚尖内扣45度,右实腿回收半步,脚尖点地,仍为左实右虚步。右手下旋,掌心向下,五指斜向前,位于右胯前侧。左手微上抬,掌心向外,五指向斜右方,位于左耳旁,目光平视西南方向(图13)。
要求:两手转换时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虚实分明。
六、白鹤亮翅
身体姿势基本不变,右手上撩,掌心向外,五指横侧掌位于额头上侧,距额头一手掌距离。左手竖侧掌位于胸前,掌沿向外,距胸部一手掌,目视西南方(图14)。而后右虚脚向西南45度方向迈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上身保持不变,左腿蹬地,身体重心前移,逐渐成右实左虚步。劲路由左脚贯穿上拔到两掌(图15、16)。
腰微右转,两手掌同时下旋,合抱于胸前。随即,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位于右脚后跟内侧,两脚保持一脚距离。目光平视两手方向,意念有向东方旋转的意思(图17)。图17为上下势过渡动作。
七、左拗步掌 右脚跟拧地,脚尖内扣60度左右;同时,左脚跟内旋,脚尖转向正东方,身体也转向正东方。右手竖腕坐掌位于右胸前;左手心向下,五指向斜右方,位于左胯上侧,右实左虚。目视正东方(图18)。
左虚脚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上身基本保持不变。随后,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逐渐左腿弓步,两手掌外形不变,向前方发劲(图19、20)。
要求:身体位置摆正,手脚上下相连,内外相合,身体各部位调顺后再发劲。
八、右拗步掌
左脚不动,左腰眼微后撤,托起右腰眼微前带,随后带动右脚前跟半步,脚尖点地。右手掌下按,位于右小腹前侧,掌心向下,五指斜向前,左手向上划弧,竖腕坐掌,位于左胸前,目视正东方(图21)。
上身基本保持不变,左脚不动,右脚向前方迈步,脚跟先着地,随后左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逐渐成右腿弓步,右膝盖不可超过脚尖。
要求:周身的劲向上拔时,身体不要前俯后仰,保持中正(图22)。
九、搬拦捶
两脚不动,腰微向右转;同时,右手掌向上顺时针划小圆变拳,四指握拳在内,拇指在外,拳心向上,拳眼向外。随后,左手掌下按,掌心向下位于小腹前;同时,带动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位于右脚后内侧,为右腿实,左腿虚。此势右拳旋转为搬左掌下按为拦(图23、24)。
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随后,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变成左腿弓步;同时,右拳由拳心向上拧出去,变为拳心向下,用内劲向前冲拳;左手掌心微向下按。目光平视,右拳向正东方打击(图25、26)。
十、六封四闭
右拳变掌,两掌分开与肩同宽,五指向前,向下按。随后右脚跟步, 脚尖点地,位于左脚后内侧,仍为左腿实右腿虚。两掌有下按回捋之意,精神贯注于两掌根(图27、28)。右虚步向后退到原位,随后带动左腿向后退半步,脚尖点地,成右腿实左腿虚。两手微向下,有向后捋按回带之意(图29、30)。
右脚不动,左脚再向前迈步到原位。脚跟先着地,随后,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再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掌下按前推,运动路线成横s型(图31)。
十一、右贴靠回肘
右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成虚步。两手掌变拳,似乎相对,合抱于腹前,两肘两拳欲有撞击对方之意念。右虚步又有向前迈步的趋势,成左实右虚步(图32)。
右虚脚向正东方迈步,脚跟先着地;左脚尖微外摆,仍是左腿实右腿虚,上身右手臂有前靠之意。随即身向东北方转体90度左右。 身体蓄劲微下蹲,而后双腿猛力蹬地,身体上拔的同时,两肘向两侧猛发力,周身动向四周爆发。头向上顶,两肘向两侧发劲,两脚蹬地(图33、34、35)。
十二、左贴靠回肘
接上势右脚尖外摆。左脚尖内扣,两脚跟拧地,身体转向正东方;同时,两拳心向内又合抱于小腹前,目视正东方(图36)。
右脚尖再外摆,脚跟拧地。左脚向前跟步,脚内点地成右实左虚步,两拳仍合抱于腹前。左腿再向东迈 步,脚跟先着地,而后踏平。左手臂肘有靠对方之意,目视东方(图37、38)。
左脚变实,身体转向东南方,两腿微屈,下蹲成小马步,两拳仍相对合抱于腹前,而后双脚蹬地,身体上起,头向上顶,两肘向两侧猛击,并且全身都有爆发劲,两肘有击打对方胸部之意(图39、40)。
要点:上身起,两肘外击要快速爆发整体劲。
十三、倒撵猴
左脚跟拧地,脚尖内扣约90度,右脚向西南方迈半步,脚跟着地后,右脚蹬地逐渐成右脚弓步。两手由拳变掌,左手掌心向下,位于小腹上侧,左手竖腕坐掌,位于左胸前侧,掌心向右,五指斜向上,目视西南方45度角(图41、42)。
右腰眼微后带,托起左腰眼,带动左脚前跟半步,脚尖点地。两手掌上下互换划弧,右手掌竖腕坐掌,掌心向左,五指斜向上,位于右胸前。左手掌心向下按至左小腹前上侧,有向左后方旋转的意念(图43)。
右实脚跟拧地,脚尖内扣。左脚尖点地,又有向左后方迈步之意。两手掌基本不变,仍是左手在下,平掌相按。右手在上,竖腕坐掌,有向左后顺势捋带推击的意念(图44、45)。
当向左后转到西北方45度时,左脚再向西北方迈步,脚跟先着地,右腿蹬地,劲向上拔。推进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臂基本不变,目视西北方向(图46、47)。
左脚跟拧地,脚尖内扣。右腿微跟半步;同时,两手掌上下交换划弧,右手掌心向下平按,位于右腹前。左手五指向上,竖腕坐掌位于左胸前,成左实右虚步(图48)。
由左倒撵猴变换右倒撵猴,身体向后方旋转270度,由西北方转向西南方。右虚步向西南45度角迈步,脚跟先着地,随后由左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变成右弓步,两掌基本不变,与右倒撵猴动作一样(图49、50)。
十四、搂膝拗步
右腰眼微后转,带动左腰眼前转的同时,左脚向前跟半步,脚尖点地,两手掌位置上下互换,左手位于左小腹前,掌心向下,五指向右,右手竖腕坐掌,位于右胸前,有欲向东方转动趋势(图51)。
右脚跟拧地,脚尖内扣约90度,左脚尖着地。身体转向正东方,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虚脚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成左弓步,两掌基本不变,面向正东方(图52、53)。
十五、手挥琵琶势
重心前移到左腿上,带动右脚向前跟半步,脚尖点地。两手掌五指向前,掌心向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有下按回捋外带之意。右脚回撤半步,随即左脚也向回带动半步,脚尖点地成右实左虚步。两手掌有下按外捋回带之意,应避开自己的中心来划弧回捋(图54、55)。
十六、按势
右脚为实,左脚在右脚的前侧,脚尖点地为虚。右手斜侧掌,小指沿向下,竖腕坐掌向下按。左手掌心向上,位于左胯外侧向上撩。整体上身屈膝下蹲,目视斜下方(图56)。
要求:两肩不可歪斜,平行缓缓向下,头颈要正,仍有百会穴上顶之意。
十七、青龙出水
右脚蹬地,推动身体慢慢上起,左手由后向前上方划弧,掌心向东,五指向上,位于左肩前微上侧,右手掌心位于额头上侧;同时,左虚腿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而后右腿蹬地,重心前移,左脚踏平,斜向上位,目视左手掌方向(图57)。
以两脚跟为轴,左脚尖内扣120度左右,右脚尖外摆120度左右。身体从左向右旋转180度,面向西方,两手掌由头上方划大圆弧。右手竖腕坐掌旋转到右肩前侧,五指向上,掌心向西,左手横斜掌位于额头上方,距额头应有一手掌宽的距离。转向西方时,身体重心先在左腿,而后蹬地移向右腿,目视正西方(图58、59)。
十八、三通臂
右脚向后撤半步,脚尖点地,调整身体重心后,再向后退半步,变为实腿,左脚由实变虚撤回一脚之距,脚跟提起,脚尖点地;同时,两手掌由上向下回收划弧,左手位于左胸前侧,竖腕坐掌,右手位于右胸前,两掌上下合抱椭圆,目视左手指的方向(图60、61)。

十九、单鞭
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右脚跟拧地,脚尖内扣90度左右,身体重心仍在右腿上。两掌合抱于胸前,欲有左右分开的趋势,目光平视两掌中间(图66、67)。
右脚尖再内扣30度左右,左脚向左迈出半步,由脚跟先着地,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弓步,脚尖踏实。向上拔劲的同时,双掌向左右分开,掌根约与肩平,目视左手方向(图68、69)。
二十、云手
身体重心后移向右腿,左手由上向下划弧,位于左胯为前侧,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外位于右肩上侧。而后两手上下同时交换划弧。左手位于左肩前外侧五指斜向上,掌心向外,目视东方(如图70、71)。
左脚向东方迈步,身体向正东转腰摆正,右脚蹬地劲向上拔,而后左腿弓步脚落实。左手在上,竖腕坐掌,右手在下,掌心向上,目视左手方向(如图72)。
左实脚跟拧地,脚尖内扣;同时,右脚变虚,脚尖点地,身体向右旋转。左右手上下交换划弧。左手位于小腹前侧,右手位于右胸上侧,有向西转变的趋势(如图73)。
左脚尖内扣约135度左右,右脚尖回收半脚之距,脚尖点地。身体转向正西方,右手在上,斜侧掌位于右胸前。左手在下,掌心向上,位于小腹前侧。双掌合抱于胸前,劲由左腿向上拔,微旋转腰部,目视右手方向(如图74、75)。
二十一、单鞭
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随后右脚跟拧地,脚尖内扣90度左右,身体重心仍在右腿上。两掌合抱于胸前,欲有左右分开的趋势,目光平视两掌中间(图76、77)。
右脚尖再内扣30度左右,左脚向左迈出半步,先由脚跟着地,而后由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弓步,脚尖踏实。向上拔劲的同时,双掌向左右分开,掌根约与肩平,目视左手方向(图78、79)。
二十二、提手上势
腰向左旋转,身体转向东南方。右手由上向下划弧,位于右腹外侧,掌心向下,五指向前。左手掌斜向前,位于左肩前侧,目视东南方向(图80)。
二十三、高探马
右脚向前跟步,脚点地成左实右虚步,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合抱于胸前,两臂腋下要有一拳之距(图81)。后右脚向东南方迈步,先由脚跟着地,再由左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成右腿弓步。上身两臂基本不变,目视东南方(图82、83)。
二十四、右金鸡独立
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为右实左虚步,右脚尖微内扣,身体转向正东方。右手掌心向下,五指向前,位于右胯外侧,左手掌心向上,位于左肩前上侧。然后由右脚蹬地,左腿曲膝上提,脚尖下垂,小腿与大腿约成90度。膝盖约与胯平,保持重心稳定,目视左手方向。注意:右脚蹬地,头向上顶。左手上托,右手下按,左腿上抬,并有外踢的趋势。形成上下对拉,前后绷涨,内外混圆的整体劲,保持身体完整平稳,不可左歪右斜(图84、85)。
二十五、右高探马
左脚下落,迈向东北方45度角,脚跟先着地,而后右腿蹬地,左脚踏平弓步,两手掌上下合抱于胸前,左手掌心向上,五指向前与左脚方向一致,右手掌心斜向下,五指斜向上,目视东北方向(图86、87)。
二十六、左金鸡独立
右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成左实右虚步,左脚尖微内扣,身体转向正东方,左手掌心向下按,五指向前,位于左胯外侧,右手掌心斜向上,位于右肩前上侧,然后左脚蹬地,带动右膝盖上提,使小腿与大腿成90度角,脚尖向下松垂。目视右手掌方向(图88、89)。
二十七、抱虎归山
右脚向左脚后方落步,脚尖点地,仍是左实右虚步,右手由上向下划弧,掌心向斜下方,左手由下向上划弧竖腕,坐掌位于左肩前侧,目视左手方向,意念有向后转的趋势(图90)。
以左脚跟拧地,脚尖内扣135度左右。身体向右转,由东向西旋转180度,仍是左实右虚步。而后右虚步向西北方迈步,再由左脚蹬推动身体重心前移,两手掌前推,目视西北方(图91、92)。二十八、指裆捶
1、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成右实左虚步。右手由掌变拳,位于右小腹前,左手掌向左下方划弧。目视西方(图93)。
2、左虚脚再向前迈步,先由脚跟着地,而后由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落实成左弓步;同时,右掌向斜下方打击,左手掌心向下,五指向前,位于左胯外侧,目视西方右拳方向(图94、95
)。 二十九、左跨虎 右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仍是左实右虚步,两腿都是屈膝下蹲;同时,两手变拳,上下对拉。左手拳心向下,拳眼向内,位于左胯侧,右手拳心向外,拳眼向下,位于右肩前上侧。然后,右腿向后撤步,带动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微后撤,成右实左虚步。目视正西方(图96~98)。 三十、左抱鼎势 左脚再向前微迈步,仍是两脚间有一脚之距。两拳变掌,掌心与身体同宽,十指向前,位于腹前。右腿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成左腿弓步,劲力由下盘贯穿到十指尖上。目视十指尖方向(图99、100)。 右脚向前迈一步的同时,双掌变拳,拳心与身体同宽,位于腹部前上侧,而后,左腿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使右腿弓步,劲力达于两拳头,有击打对方腹部的意念。目视两拳方向(图101)。
三十一、右跨虎 左脚前跟半步,随后再退回原位,身体重心后移到左腿,成左实右虚步,右拳向下拉,位于右胯外侧。左拳向上旋,拳心向外,位于左肩外上侧。上下对拉划弧,目视西北方(如图102)。 三十二、右抱鼎势 右脚微后撇半步,随即再迈出原位半步;同时,两拳变掌,掌心相对,与身体同宽,五指向前西北方向,而后由左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逐渐成右弓步,劲力达十指尖并有穿插对方腹部的意念。目视十指方向(如图103、104)。 三十三、左野马分鬃 左脚向右脚内侧跟步,脚尖点地,为右实左虚步,而后右手下旋,掌心向上,位于右腹前侧,左手上旋,掌心向外,肘与肩平,应有下沉之意,位于左胸前上侧,目视左手肘方向(如图105)。 左脚继续再向西南方迈步,脚跟先着地,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使左脚落实,左腿弓步。意念在左手小臂与左肘,右手掌和五指尖。左转腰磨胯,目视西南方向(如图106、107)。 右脚向前跟步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成左实右虚步;同时,两手掌上下互换位置。左手下旋,掌心向上,位于小腹前,右手上转,掌心向外,位于右肩前侧
(两臂腋下皆有一拳之距),身体转向西北方,目视右手臂的方向(如图108)。 右虚脚再向西北方迈步,脚跟先着地,而后由左脚蹬地,劲力向上拔,推动身体重心前移,右脚落实弓步;同时,右手上撩,向外反掌,左手掌心向上,五指斜向前推出,目视西北方(如图109、110)。

三十四、玉女穿梭 左脚向右脚内后侧跟步,脚尖点地。调整身体重心,左手有上撩之趋势,右手有下按前推之趋势。(如图111)。 右脚尖微内扣,再调整身体重心,面向西南方。左手上撩,掌心斜向上,位于额头上侧约一拳之距,右手竖腕坐掌,小指缘向前推动,位于右肩前侧。左脚向西南方迈步,先由脚跟着地,而后由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使前脚踏平,成左弓步。目视西南方向(如图112、113)。 左脚尖内扣,脚跟拧地;左手向下划弧,位于左腹前,右手向上划弧,掌心向外,位于面前(如图114),右脚向左脚的后外侧交叉迈步,脚尖点地。左脚尖共内扣270度,调整身体重心,面向东南方;同时,右手上撩于额头上侧,掌心向外,距额头一手掌之距。左手竖腕坐掌,小指缘沿向前,位于左胸前(如图115)。 右脚向东南方向迈步,脚跟先着地,而后由左腿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使右脚尖落实并成右弓步,双掌同时前推,目视东南45度角
(如图116、117)。 左脚前跟半步,脚尖点地为虚步;同时,两手掌上下变换。左手向上划弧,掌心向外,位于左肩前上侧。右手向下划弧,斜侧掌,掌沿向前,位于右胸前(如图118)。 右脚尖微内扣,调整身体方向,重心仍在右腿上;同时,左手上撩旋转,掌心向外,位于额头前上侧,右手仍竖腕坐掌位于右胸前。左脚向东北45度角方向迈步,脚跟先着地,然后由右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使左脚踏平成左弓步,目视东北45度方向(如图119、120)。 左脚尖内扣,脚跟拧地。右脚向左脚的后外侧交叉迈步,脚尖点地。左脚尖再继续内扣,呈225度角。身体由左方向右后方旋转270度,面向西北方(如图121)。两手上下交换旋转,右手掌向外位于额头前上方,距额头一手掌之距,左手掌竖腕坐掌位于左肩前侧,身体向西北方向摆正(如图122)。 右虚步再向西北方迈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左脚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目视两掌之间西北方向
(如图123、124)。

三十五、踢一脚 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实,右脚虚,随后回带右脚后撤半脚之距,脚尖点地,两手掌回捋下按,位于腹前上侧,微屈膝下蹲蓄劲,方向不变
(如图125)。 左脚蹬地,推动身体上起,带动右脚尖绷直外踢;同时,双掌前后分开,右手和右脚方向一致,左手分掌位于左肩后外侧。右脚外踢,与胯相平,目视脚尖方向(如图126)。 三十六、蹬一脚 踢脚后,右脚落地变成实脚,脚尖微内扣,身体由右向左转向东南方,成右实左虚步。左脚尖点地,左手竖腕坐掌,双肩沉肘,位于左胸前,和左脚方向一致。右手掌斜向上位于右肩外侧。右脚蹬地,带动左腿屈膝上抬,左脚尖钩起,成右独立势,目视东南方(如图127、128)。 左脚尖回钩,脚跟着意用力向外蹬出。双掌同时配合前后快速分开,要有全身爆发劲,并保持重心稳重,身法不可左右歪斜
(如图129)。 三十七、下势 左脚蹬后,即向前落步,重心仍在右脚。右手掌向前带,下按回捋。两手掌有同时向下、向外、向回捋带之意。目视左手指尖方向
(如图130)。 三十八、迎面掌 回带后右手由下向上划一小立圆,掌心向前,五指向上。左手心由向上变为向下,双掌整体推出。由后腿推动身体再前移弓步。右手掌有击打对方面门之意念(如图131、132)。 三十九、手挥琵琶势 右脚向前跟步,脚尖点地,成左腿实右腿虚。两手掌一前一后位于胸前,五指向前。右脚再后撤半步,重心后移,退回原位。两掌有下按、回捋、外采、前推之用意;保持前后左右各方位圆满灵活。目视左手指方向(如图133、134)。
四十、收势 掌回捋下按,五指向前,掌心向下,微屈膝下蹲,双脚与肩同宽,平行而立成无极桩势。左脚收回半步,并脚站立,调息、调气,回到起势的位置(如图13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