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养生以润肺为主的《黄帝内经》原则+韩玉森教授说出从《黄帝外经》中治疗肾结石的特效药方+除口臭去便秘败火的零食+伤科秘方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4-10-07
 

秋季养生以润肺为主的《黄帝内经》原则

---------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韩玉森教授主讲

一、          总则:

伏天暑热潜体内,秋后诱发生疾病。表现为易上火者,一舰多为实热体质,常表现为口舌生疮、口干汗多、常烦躁、易发火、便秘、小便黄赤而量少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喜欢喝冷饮、吹空调。由于暑热过度贪凉,寒邪伤及体内阳气,致使全身液代谢失常而生湿。到了秋后寒凉之时,极易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胆囊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胃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1)祛暑湿,以清热利湿为主。伏天常食豆芽、蘑菇、苦瓜、西红柿、绿豆、赤小豆、梨、西瓜、香蕉、桑椹、生菱角等消暑食物,维持身体之寒热平衡。秋初最好不吃生姜、辣椒、桃、龙眼、荔枝、石榴、菠萝、花椒、茴香、羊肉、狗肉等辛温食物。可常食用中藏五行冬瓜虾米汤,将冬瓜500克洗净切块,虾米20克清水洗净。油锅烧热后放入冬瓜稍炒,放虾米,加中藏五行“五行调养”“郁郁葱葱”各2包,清水适量煲熟,调味食用,每天1次,有助于清热化湿。也可常饮中藏五行“五行调养”“郁郁葱葱”各2包,沸水浸泡,当茶饮用。

(2)体弱怕冷者,一般多为虚寒体质,即使在夏季也比较怕冷体温偏低,四肢发凉,很少口渴,伏天进入冷气房也会觉得不适,需要喝杯热茶或加件外套才会舒服。此外,还表现为面色偏白,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这种体质的人,夏天极易受到湿气的影响,秋后易患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神经性头痛、慢性结肠炎等疾病。一旦发病,病情比较缠绵,不易治愈。

秋季祛暑湿以温阳化湿为主。忌食寒凉性食物,如萝卜、柿子、梨、蕃茄、西瓜等,少食冷饮。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气血流通夏秋之交雨水多时,最好不要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屋内及时通风,以发散湿气。每天早上食用黄芪、菟丝子各20克用干净的纱布包好(中藏五行“诱人降下”“激活人脉”)与粳米50克同煮成粥,连续服用两周,对温阳化湿大有好处。也可用艾灸、经常灸一些温补的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命门、涌泉穴等,以增强机体阳气。

(3)体形肥胖者,一般多痰湿体,除肥胖,还表现多汗、痰、容易困,伏天出汗多但不想喝水等。痰湿体质的人体内多湿,一般夏天好过,冬天难熬。夏季感受暑湿会加重体内的湿邪,秋天凉后容易引发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咳嗽、肠胃不适、呕吐等病症。

祛暑湿以祛湿化痰为主。忌吃肥肉及甜、辣、油腻的,限制食盐的摄入。雨天要避免淋雨、涉水、洗澡宜用热水。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应每天坚持散步、慢跑、做五禽戏等体育锻炼,让疏松的皮肉逐渐变结实。也可食用山药苡仁粥,将麦冬、竹茹各20克,用清水泡半小时,加入山药20克(切成小片)(中藏五行“避风zz”)粳米50克同煮成粥每天早餐食用,连食两周,能有效祛除体内痰湿。

(4)易感冒者,一般多为气虚体质,除容易感冒外,还表现为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不耐寒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气虚体质的人免疫力和抵抗力明显低于健康人,因而最易受暑湿侵害。这种体质的人夏天感受暑湿、秋后会诱发过敏性哮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鼻炎以及荨麻疹等疾病。

祛暑湿以补气祛湿为主。少吃荞麦、柚子、金橘、草荞、生萝卜、芥菜、蓬茼、君达菜、菊花、茶叶等,禁烟酒。可点按具有补气功效的太渊穴(掌侧腕横纹处)、气海穴(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力度以感觉发麻为度。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连续坚持30天。另外,还可自制祛湿香囊,取藿香、佩兰、苍术、干荷花、山奈各15克,研细末,再加冰片3克调匀,装入布袋中,白天佩戴于胸前,睡觉时放在枕边,每袋药用15天(中藏五行“激活人脉”)。可有效预防暑湿之气潜伏体内。

    二、伤人“秋老虎”有恃无恐 , 擒伏“秋老虎”中医有招。

⑴食吃掉“秋老虎”。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湿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特别是秋后睛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但只要注意饮食,“秋老虎”是完全可以降伏的!

中医认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津液与痰是一体的,会相互转化,因此身体血液不良的地方自然津液就不足,导致老年人应该注重秋季养生,提早调理好自己的身体。

首先,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一般来说,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秋初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处的。此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但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其性味,不宜过于寒凉,例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味寒凉,多食可能伤及脾胃,不利于补虚。再者,饮食营养也很重要,不能为了追求清热解暑,而使饮食过于清淡,事实上,有许多食品如鸭肉、泥鳅、西洋参、鱼、锗瘦肉、海产品、豆制品等,即有消暑热又有补益的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其次,燥是秋天的主气,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应慎防秋燥。因此,人们每日应适当多饮些白开水冲饮中藏五行“避风zz”、冰糖水等,以滋润脏腑。同时,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一是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冰糖30克,炖服。有滋阴、补肾、润肺之功。

二是黑芝麻15克,捣碎,和蜂蜜适量调服,可以滋阴润燥。

三是瓜葵根60克(研成粉)、首乌60克(洗净用布包好)中藏五行“避风k”,粳米200克,共煮为粥,分次食用,可以滋阴润燥。此外,可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吃可滋阴。也可服用秋梨膏、养阴清肺膏、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均能防燥。

在“秋老虎”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容易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时还是闷热难当,但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因此,早晚要注意加衣,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受寒。

(2)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的天气现象。一般发生在8月、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

中医理论把一年分为五个季节,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哲学基础,木、火、土、金、木,在内脏对应肝、心、脾、肺、肾,在四季则对应春、夏、长夏、秋、冬。 立秋,一般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然而,无论是气候特征,还是人们的感受,这时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此时,三伏天还没有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天气依然闷热,仍属于中医“长夏”的范畴。

(3) 长夏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多暑多湿,暑必夹湿,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暑和湿均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因此,立秋后也要防暑病和湿病。虽然燥是秋的主气,但此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初秋仍有夏的高温,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此时感染到的燥邪为湿燥,主要伤阴,即损害人体的津液,症状为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

三、立秋的到来,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气温将逐渐转凉。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春天穿衣服要尽量保暖,而秋天呢,则在一定程度上要挨些冻,只有这样才能对身体有好处。但对许多人来说,这“春捂”似乎还容易理解,可这“秋冻”就有些让人莫名其妙。当然,“秋冻”的意义要灵活看待,也要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古人毕竟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总结出来的规律,当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环境相对不变,所以其“秋冻”的程度是很有限的,而现在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步行或散步时,维持“秋冻”的原则还是可以的,出门时尤其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时则应添加衣物,以免过度受凉,否则就会扰动人体内部阳气,就违背了养生的初衷

(1) 秋季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对“收”的应变。

秋老虎只能逮住没来得及逃跑的“动物”, 养生的老鹰能抓住那些不能机灵应变的小鸟,同样,疾病只能逮住那些来不及逃跑、来不及应变的人。中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养生之道就是应变之道。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体力劳动,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小,而心神消耗得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造成一个阴盛阳虚的体质。如何改变我们的这种体质呢?

首先要在饮食上应变。一日三餐,是人们很久以来就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不过,我发现,在西方风靡一时的“一餐疗法”,竟然和东方中医里的“损谷则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在临床上讲究“辩证论治”、“辨因论治”,就是说,把病人的病因找出来,改变造成疾病的原因,从而祛掉疾病的总根子。辨因,则又往往会把疾病的原因追溯到“吃多了”。不是吗?糖尿病很多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胃部过于膨胀,压迫处于胃下方的胰脏,把胰脏压得麻痹了,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由于人体过多地摄入脂肪、胆固醇,淤塞了血管;肥胖是因为吃多了不能消化,这自不待言,过瘦也是因为吃多了,把本来就很弱的脾胃吃到怠工、罢工,不能很好吸收能量……

过去的人节衣缩食,甚至饥一顿饱一顿,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健康,而我们现在的人,则好久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了,苏东坡有一句养生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但今人的观念则是“未饥先食,未渴先饮,一日三餐,定点定时。”这样就失去了天生的饿感和渴感。这其实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也使我们的身体丧失了应有的免疫能力。

那该怎么办?如何应变呢?

有人说应该“辟谷”,就是绝食,这不太现实。辟谷是些修行的人做的事情,要求很高,操作起来不容易。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那么大,烦恼那么多,能量消耗还是不少的,即使绝食一天,也受不了。对于我的病人,我一般建议实行一餐疗法,现代人不需要一日三餐,只吃一顿或者两顿,无论是营养还是能量,都已足够,这对年轻人而言,老年人还是少食多餐为好。

(2)秋季一餐疗法有两种实行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只吃一餐,特别对年轻人而言。“收”进必须先“清”。

就是只吃早晨一餐,并且吃素食。当然这不能每天坚持,只能每周有一两天如此就可以了。这一两天,理所当然地选在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了,因为这两天没有工作的劳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正好在家里自己的身体,调和自己的肠胃。这一餐很重要,不妨稍微吃晚一点,早晨起床后,自己动手,给自己做些爱吃的素食,蔬菜,豆制品都有一点,保证营养均衡。等早餐做好后,差不多9点左右,就可以正式享用这一天中唯一的一顿早餐了。吃饭的进修,要特别注意细嚼慢咽,因为今天是肠胃的休息日,要尽量减少它的负担,而且,这是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一定要让它的每一点营养都能被我的身体吸收。千万不要以为,反正这一天只有这一顿,为了防止挨饿,趁现在多吃点,于是狼吞虎咽。吃完饭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要别太劳累就行了。千万不要以为今天摄入的能量有限,不敢动。口渴了怎么办呢?喝点白开水冲中藏五行“五行调养”就行。

这样,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饿。到了下午,快到该吃晚饭的时候,正常人应该能感觉饿了,如果还感觉不到饿,那说明你的肠胃问题很大,不过也没关系,经过这样的休息,它会恢复正常的。晚饭时间到了,我们可能感觉饥肠辘辘,想吃东西了,坚持住,因为这时到了肠胃按时蠕动的时间,平时它们蠕动是为了消化食物,而这次它们正好借助蠕动清洗自身,肠胃壁上沉积已久的很多污秽慢慢脱落下来。再过一会,饿意会减轻,甚至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饿过了头反而不饿”了。这时,人体已经不指望能从肠胃中获取什么营养了,转而消耗体内的脂肪。这叫秋“收”进必须先“清”仓。

晚上请早一点睡,9点半左右就睡吧。这时候,胃里是一片虚空的清净,胃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它的状态会影响你的精神,所以,这时你的心情应该是很宁静,很平和。等到你一觉醒来,又是饥肠辘辘了,这时候,可以吃东西啦,不过,千万不要吃得太多,吃个六分饱就可以了。

一星期之内,只要有一两天只吃一顿就可以了,其他时间,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只要不至于暴饮暴食就行。坚持几个星期后,你自己看看是什么效果吧!

第二种方案是一天只吃两顿饭。

其实,现代人运动量少,即使是在繁忙的工作日一天吃两顿,能量也完全够用。哪顿不吃?只能是晚餐,而千万不能是早餐!早餐一般都在辰时(7-9点),此时气血流注于胃经,是进食的最佳时机。俄罗斯有句谚语说:“早餐留给自己,午餐与朋友共享,晚餐留给敌人。”那么,我们把留给敌人的这一餐免掉,空着肚子睡觉,好让晚上我们身体休息的时候胃不至于加班。到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健康的感,这时,又是辰时,胃经当值,饮食入肚,如鱼得水!

这种方案易于操作,可以天天坚持,也可以隔几天一次,随心而定。

以上两种方案,可以只实施一种,也可以两种同时实施,那就是:从周一到周五,实行第二种方案,不吃晚饭;星期六和星期日实施第一种方案,在家只吃一顿。当然,即使不能如此精进,也不要紧,个人按需选择吧,健康改善了就行。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某药能一成不变地治某病,那他肯定是骗子;说某种方法、某种生活方式能一成不变地养生,也是谬论。外界一切都在变化,人是活的,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秋老虎只能逮住没有来得及逃跑的动物,养生的老鹰能抓住那些不能机灵应对的小鸟,同样,疾病只能逮住那些来不及逃跑、业不及应变的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养生之道就是应变之道。

四、立秋后,人们对自身的保健更加注意了,因为很多疾病都会从秋后复发,医学界形象地称之为“多事之秋”。

由于立秋之后会带来和“秋燥”有关的多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多吃些润肺的食物,比如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萝卜、西红柿、豆腐、藕、蜂蜜等。尽量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

  夏秋交替之际,很多人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体虚者尤其如此。粥和汤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秋后早晨喝碗粥或汤,还能防秋燥。我推荐立秋养生第一汤“白银汤”。具体做法如下:

  原料:白萝卜、银耳、鸭汤中藏五行“五行调养”适量。

  做法:将萝卜切丝,银耳分成半,“五行调养”3包,放入清淡鸭汤中小火清炖,注意时间不要过长。

  提示:该汤可与参类同食,脾胃虚寒实热者均可。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万物正可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进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事半功倍。

(2)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3)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4)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5)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火上加油”。

(6)忌凡补必肉 :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7)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8)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五、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养生润秋醉 ,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秋老虎”之说。为此要注意防病。

(1)伤风感冒:秋季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体质较好的人应以轻装薄素为主。体质较差的人应逐步增衣。

   (2)胃病:秋季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降低,导致胃病复发。因此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限酒。

(3)腹泻: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秋季天气凉爽,人的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4)中风:秋季,北方来的冷空气不断南下,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促使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疾病的治疗,注意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等先兆症状,还要搞好家庭急救和护理。

(5)哮喘病: 有哮喘病史的人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适应能力弱。另外,草枯叶落的深秋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6)慢性支气管炎: 由于天气由热转凉,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老慢支”复发。因此要改善居室环境,室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新鲜,并要积极预防感冒。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可引起急性发作。还要科学调理饮食,合理药物防治等。

(7)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脑血管病多发季节,寒冷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脑血管病人秋天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病情加重的疾病。

(8)过敏性鼻炎: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花粉和冷空气都是诱发的主要因素。因为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很多患者误当成感冒来治疗。其实鼻炎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和过敏因素,达到脱敏、消肿、通气的效果。但对于季节性的发病,可以提前治疗,让病情缓和,使病程缩短。

六、渴了饮水,饿了吃饭,似乎天经地义,但用来指导秋季养生,就不一定合理了。

 秋燥“不渴也要喝水”。因为秋季的主气为燥,它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深秋季节凉燥尤重,此时天气已转凉,近于冬寒之凉气。燥的结果是耗伤阴津,导致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

  按照医学要求,正常人体除三餐外,每天需要另外补充1500毫升的水。天热出汗多时,饮水还要增加。“不渴也喝水”对中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如果中老年人能坚持每天主动喝进适量的水,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都有利。

  秋凉不能不吃早餐。有些人贪图清晨的凉爽,早上起床晚,又要赶着上班,早餐不是不吃就是吃不好。长时间不吃早餐,除了会引起胃肠不适外,还会导致肥胖、胆石症、甲状腺机能障碍,甚至还会影响到一天的心绪。

七、         养生要防“伤春悲秋”。

深秋天气渐凉,人们的胃口普遍变好,但也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缘故,变得“悲秋”,而后者又与饮食互为因果,即营养不良或饮食不当可以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又会影响到人的脾胃功能,产生厌食或食欲亢进。从养生的角度上讲,入秋后应当抓住秋凉的好时机,科学地摄食,不能由着自己的胃口,饥一餐饱一顿。三餐更要定时、定量,营养搭配得当。总之,秋季养生要有积极的心态,科学地调配自己的饮食,这样才能增强体质,

   (1)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

  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2)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

  老人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不妨静想收获累累的愉悦,保持神态安宁,收神敛气。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可见,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正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因此,对中老年人来说,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健心哲理,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所以,中老年人要结伴去野外山乡,登高远眺,饱览大自然秋花烂漫、红叶胜火等胜景,一切忧郁、惆怅顿然若失,愉悦和谐的情绪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3)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初秋暑未消 ,秋冻有讲究。

  (4)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医学入门》中指出:“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5)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

  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6)金秋欲解燥,梨子百合最奇妙 , 秋季巧治燥咳食疗方, 靓汤水去秋燥。健身锻炼,动静和谐。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需注意的是,喜爱耐寒锻炼的人,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7)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一是注重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老胃病患者更要注重膳食调摄,和中养胃,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禁食生冷,不暴饮暴食,戒除烟酒。

  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并采取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对儿童要按时接种乙脑疫苗,对接触乙脑的人员和易感人群,也要及时注射乙脑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三是天气骤变时要防伤风感冒,对老慢支、哮喘患者可起到防复发的作用,

四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五是关节炎,秋季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在温度较大的我国南方地区,此病更为多见。秋季是关节炎的始发期,很多人的关节在这时开始怕冷,甚至刺疼。我国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在我国关节炎疾病发病上,统计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中50%患有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患有此病的女性和男性更高达90%和80%。

 ㈠ 关节炎是泛指一组累及关节的炎症性疾病,奶子病变损害的部位是人体的关节,关节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炎症表现,或病理上构成关节的各组织有变质、渗出,增生性改变才称得上关节炎。我国关节炎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在我国关节炎疾病发病上,统计表明,50岁以上人群50%患有此病的女性和男性更高达90%和80%。

祖国医学认为,关节炎是痹证的一个类型,中医称为“痹”,也称“顽痹”。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其发病内因,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病及脏腑,内舍其合,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

《金匮要略》中有“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早在《内经·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它本身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均有论述。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久不瘥,入于经络,捕圩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经常饮中藏五行“诱人降下”的确有好处。

㈡ 关节炎中医治疗效果较好是温针灸:

膝关节的骨关节炎,可以用温针灸作用于膝周穴位,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操作方法:将毫针刺入血海、犊鼻、足三里穴位,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留针时,以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并点燃,待艾条燃烧完除去灰烬,将针起出。每天针灸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外治法:

①     外洗:用当归尾、红花、透骨草、莪术、三棱、独活、海桐皮、苏木、伸筋草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功效。

②     热敷:用续断、狗脊、防已民、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红花、花椒共研为细末,每次取50~100克,醋调后装纱布袋热敷,有通络止痛、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功效。

③     药酒外搽:以地骨皮100克、淫羊霍15克、蜂蜜150克,放入1升白酒中浸泡3周以上,用药酒外搽局部疼痛处,每日1次,有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中药治疗: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辨证分型和治法主要分为:肝肾不足型,治宜补气血、益肝肾、温经通络,方选右归饮加减;气血虚型,治宜补益气血、温经壮阳,方选肾气丸加减;湿热下注型,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止痛,方选四妙散加减;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胜湿、温经通络,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但是,患者欲服用中药治疗时,应到正规医院请中医师辨证开方,不可自行买药治疗。

药膳调理:

杜仲15克、淮牛膝20克、胡椒根15克、中藏五行“诱人降下”3包、猪蹄一段约200克。将猪蹄去毛洗净后,加入药材和适量水同煮,直至猪蹄熟软,喝汤连蹄肉吃下,止方也可用鹿筋取代猪蹄,有壮筋健骨、祛风行血、濡润关节的作用。

运动锻炼:

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必须从年轻时开始,锻炼时量力而为,不要过度。因为膝部是人体承重最大的关节,负荷过量易造成关节炎,一旦发病也不应完全停止运动,只要根据情况调整运动量,或做游泳、骑单车等不负重的运动,对膝关节炎还是利多于弊的。

膝关节炎是关节退化引起的病变,目前为止,中西医都还没有药物或其他方法能中止该病的发生或逆转。因此,治疗只能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素质,必须坚持治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如症情严重可考虑西医手术治疗。

㈢防治关节炎的常见误区

许多人对关节炎这种病症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此提醒大家注意几点:

春捂秋冻不宜  俗话说春捂秋冻,可是对于关节炎患者来说,秋天千万别冻着。关节最怕冷,要注意保暖,尤其喜欢穿裙子的女士秋冬季一定要做腿部的保暖,否则会因凉风侵袭诱发关节炎;另外,如果不是冬泳爱好者,千万不可心血来潮在秋天洗海澡,感觉不是很凉的海风一吹,很可能“吹”出关节炎来。

运动不可少   许多患者认为患了关节炎就得少运动,这也是种错误认识。关节炎急性期禁止运动是对的,但在慢性期适当运动是好事,比如进行散步、慢跑、半蹲式活动等,可维持关节软骨的活性,防止畸形和强直。

补钙并非多多益善   补钙对关节炎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但并不提倡过量补钙和联合用药,过量补钙会引起中毒或引发其他并发症,而含维生素D3的同类药物也不要同时使用。

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则繁衍了种族。在这世上惟一件事比别人议论更糟,那就是无人议论你。

   八、秋天乃是阴阳之交的季节。阳气渐消,阴气渐浓,气候逐渐凉爽干燥。按照民俗,“燥”是秋天的主气。很多朋友到了秋天就口干舌燥,咽部不适,皮肤干燥甚至干裂,皆是秋燥所致。

中医理论认为:秋天与人体肺脏相应,故燥气易入肺经,就导致以上现象。此时应注意适时适当调补,以减轻身体的不适应。秋季巧治燥咳食疗方靓汤水去秋燥 。

秋季养生,解除秋燥,水果类可多吃梨子,除燥效果不错(可直接吃,也可用红楼梦的办法用水煮了加糖,连汤喝)。菜式中,可食用百合花菜。也有很好的除燥效果。

  百合质地肥厚,醇甜清香,甘美爽口。兼具美食与中药的双重身份。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效,有清热宁心作用。所以,秋日适当食用百合可以解除秋燥。

    当你决定一件事情,并着手去做时,一切都会给你让路。成功便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养生是如此,健身更是如此。

   有两种人无药可救:一是不服从养生命令的人,二是健身惟命是从的人。

你打算开创新的养生健身时,十人中有一两个人赞成时就可开始,以免太迟。但坚持不了,健身用不上时痛苦,养生用上时更痛苦。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用人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九、初秋季节,秋未燥而湿未祛,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急性胃肠病的高发期。常见的急性胃肠病有如下几种:

    (1) 细菌性食物中毒:这是由于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具有潜伏期短、来势凶猛、共同进食者多数人相继发病等特点。

主要病因是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忽视了食品卫生,引起交叉污染。预防此病的关键是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不吃生的、腐败的和未经煮熟的肉、鱼、虾、贝类等。

  (2)细菌性痢疾:这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饮食、饮水受到污染所致,还可通过手、苍蝇接触食物而传播。菌痢潜伏期为1天至两天,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一,通常起病急骤,先是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然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因此,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及时就医,还要防止扩散蔓延。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大力消灭苍蝇,不吃生、冷、不洁、腐败食物,是预防菌痢的根本措施。

  (3)大肠杆菌肠炎:这是由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肠炎。一般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3—5次,为黄色蛋花样便,量多,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发热、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亦可出现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等与菌痢相似的症状。预防该病要做好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

  (4)冰箱性肠炎:也称耶尔细菌肠炎。耶尔细菌广泛存在于许多食物中,在-4摄氏度以下的低温条件中生长繁殖,食用冰箱里的被该菌污染了的食品就可能引起肠炎。因此,冰箱内的食品要生熟分开,进食前要烧熟煮透。

     养生养胃肠如同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养生你可以先知先觉地领导健身,健身后知后觉地苦苦追赶养生,或不知不觉地被养生所淘汰。

十、有人说,秋天的风是“邪风”、“贼风”,稍不留意就将人的面部吹得嘴歪眼斜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面瘫”。

  所谓“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它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祖国医学则认为风邪入络所致,是一种最轻型中风。

面瘫的临床表现很典型,病人面部不对称,在笑时患侧唇沟变浅,口角向健康侧歪斜,不能鼓腮帮子,不会吹口哨,无法吹灭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人中歪向健康侧。吃东西时食物常塞在牙齿和腮帮子中间,要用手指拨出来,漱口时,水从患侧口角流出来。此外,患侧的眼睛变得比健康侧大,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眼无力,常常流眼泪。轻型者一般在一个月内恢复功能:中型者3个月至半年恢复;重型者不易恢复,往往并发有面肌痉挛。

  预防面瘫,关键在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秋天气候宜人,正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不同年龄、不同体制的人,可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散步、跑步、体操、冷水浴、爬山登高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蔬菜水果丰富,多吃这些东西,对增强体制,提高抗病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只图凉爽,警惕风寒邪气对面部的袭击,从而达到预防面瘫的目的。

十一、秋天的天气是燥,燥邪影响人体就可产生燥病。燥病的特征就是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表现。例如可见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少津,大便干结,毛发不荣,甚或伤及肺脏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等。

  防燥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护人体津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秋季进补也只宜清润补,忌用温燥补。例如,肺阴虚者可用淮山、桂圆肉炖水鱼。用淮山25克,桂圆肉15克,水鱼一只(约500g)。将水鱼杀后,洗净与淮山、桂圆肉放进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1小时,饮汤食肉。肾阴虚者,可用冬虫夏草炖野鸭。用野鸭一只(去毛及内脏),冬虫夏草15克,将冬虫夏草洗净放进野鸭腹内,加清水适量放炖蛊内,炖1个半小时,然后调味服食,功能补肾虚,益肾精。

  平时不食或少食燥热伤津之品。煎、炒、油炸的食品如煎鱼、炸鱼、炸鸡、油条等,烟、酒等伤身之物,性质燥热的食物与果品,如虾、蟹、辣椒、胡椒、五香粉、茴香、榴莲等。

  平时可多饮、多食生津润燥的汤水。如:雪梨炖冰糖。鲜雪梨一个约100至150克,去皮洗净切粗件放炖盅内,加适量冰糖和清水。隔水炖1小时后,饮水吃梨。功能滋阴润肺。民谣云:

  10月火为脏,不离白菜场。可用鲜白菜适量,蜜枣2—3个,同放瓦煲内,老火煲汤,清润而不燥,清甜可口。

(2)防“秋老虎”多用醋泡脚:

 中医学认为,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温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蠕,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俗话说,立秋后要防“秋老虎”。据悉,暑热的天气容易影响人们的饮食和睡眠,专家建议经常喝一些浓茶,晚间多用醋泡脚能解暑热,但是高血压或心脏病的老人要慎用。

    中医学认为: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温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蠕,冬天泡脚丹田温灼。最重要的是“醋泡脚能安眠提神”,中医上认为醋味酸,性苦、温,能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治癣疗疮。醋本身具有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吸收,保护肝肾功能,扩张血管并保护动脉的功效,还能延缓衰老、减肥。

    专家说,泡脚还能助眠,有助散热。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写道:“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用醋浸泡足,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解除疲劳,帮助入睡,有效治疗失眠。但使用醋泡足,必须要用优质醋,禁用化学醋,专家建议,每晚睡前60度左右的热水2500毫升倒入盆中,加食醋150毫升浸泡双脚。水的温度一般是将脚泡在温度较热的水中以脚能承受的热度不准,水应淹没踝关节,每次浸泡10分钟即可。

(2)安情志保眨眼 ,降伏“秋老虎”。“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入秋之时,“秋老虎”颇凶。“秋老虎”何以有恃无恐?原来是伏天里的暑热在助纣为虐,使“秋老虎”得以仗势欺人,横行一时。降伏“秋老虎”,可采取以下几法:

一是安情志,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神清气和,胸怀宽阔,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境。

二是祛暑热,仍须加强防暑降温,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带上遮阳伞、帽、并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淡盐开水、绿茶、绿豆汤以及酸梅汤、菊花茶、银花露、芦根水等各种清凉饮料。

三是保睡眠,要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尤其是午睡,保护好心脏,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3)调饮食 ,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可多食豆类以及

薏苡仁等健脾利温之品,但要注意“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由于此时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不留意,即可发生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以防病从口入。

(4)秋季睡眠有“八忌”:

 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保证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秋季气候凉爽,人们睡眠的气象条件大为改善,但如果不适当加以注意,睡眠质量将会大受影响。所以,秋季睡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忌睡前进食,增加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二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难以入睡;三忌睡前情绪激动,引起气血紊乱,导致失眠;四忌睡前过度娱乐,神经持续兴奋;五是睡前忌多言谈;六是睡时忌掩面,以免呼吸困难,不利于健康;七是睡时忌张口,以免吸入冷空气和灰尘,伤及肺脏、胃;八是睡时忌吹风,要注意保暖。

( 5)对付“秋老虎”的家庭药浴法:

 ①茶浴茶叶的主要成分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等。鞣酸消毒杀菌,收敛伤口。因此,茶水浴身,具有护肤功效,尤其是皮肤干燥的人,经过几次茶浴后,皮肤可变得光滑细嫩。

   ②醋浴醋的成分主要是醋酸,有较强的抑菌、杀菌作用。将少量的醋加入浴水中,搅拌均匀,入浴后周身舒适并可止痒,还可保持头发柔软光泽。

   ③皮浴橘皮含挥发性芳香油,将橘皮煎汁后加入浴水中,浴水清香,令人精神舒畅,有利健康。

   ④瓜浴将黄瓜1千克至2千克洗净后捣汁,用以涂身,待5至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有清洁肌肤和美容之功效。

   ⑤花浴菊花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干菊花50克到100克,加水放入锅内煎汁倒入浴盆,晾温就可浴用。

   ⑥蒜浴大蒜有抗癌、抗菌、消炎的作用。用大蒜煮汤洗澡,不仅可防蚊叮虫咬、防止皮肤疾病,还有防止皮肤神经疾病及止风湿痛的作用。

十二“秋老虎”燥肠易便秘。

 中医常有“炽热伤津”之说,即热邪、燥邪,易耗伤人体的津液,而使肠道失于濡润或热结肠燥而引起便秘。在秋季,不少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排便不那么顺畅,尤其是老年人。

便秘分两种:一是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结核息肉等)引起的便秘;二是功能性便秘即结肠动力功能低下,排空紊乱,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等。后者又是都市人常见的便秘类型。

有的人以为便秘是小事,而战晓农指出,便秘是百病之源,长期便秘,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经常会出现口臭、腹胀、没胃口、烦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而且还可诱发或加重痔疮、肛裂、肛门瘙痒症、脱肛、前列腺肥大、肿瘤等疾病,甚至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风)、猝死。

适合秋季的便秘饮食食疗法就是多吃高纤维食物,适当进食脂肪,切忌急于进补。膳食纤维是使肠道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在肠道中它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和重量,刺激肠道蠕动,协助粪便排出。如果有高纤维的食物中适量摄入脂肪,对改善排便情况能起到较好效果。因为脂肪可使大便柔滑,同时因脂肪酸刺激肠道而使肠运动加快。另外,秋季不宜急于进补,只宜清润,否则引起或加重便秘。

专家还指出,不规则的饮食、起居,如节食减肥、暴饮暴食和进食速食品,都会造成便秘。对于工作压力引起的便秘,要劳逸结合,有规律地运动,调节好饮食和生活规律,可改善便秘。

由于便秘成因复杂,治疗有难度,尤其是习惯性便秘,因此若采用一般方法未能改善和缓解便秘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可自己购买药物(泻剂)服用,这有可能会损害肠道功能,也可能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使便秘更难治疗。

十三、“立秋”养生 ,以润肺为主。

(1)证以表里为纲: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中医常将其作为独立疾病加以论治。《景岳全书》云:“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也。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盖外感之邪,阳邪也,阳邪自外而人,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 平养阴,阴气复而咳自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辨也。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微数。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此固其辨也。

    导致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种情况,外感 多由六淫侵袭所致,内伤多由劳欲情志、饮食不节,以致痰火内生所为。其病变主要在肺,而与肝脾肾三脏也有一定关系。肺主气,司呼吸,邪犯于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即可出现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为邪实;内伤咳嗽为邪实、正虚或虚实并见;同时外感内伤又可互为因果,从而形成较为复杂的咳嗽病证。对咳嗽的诊治,应首先区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常见的证型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以及风燥伤肺等;内伤常见的证型有痰温阻肺、痰热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以及肺气不足等。

(2)寒袭肺证:乃由风寒外束肌表,内合于肺,以致肺气不得盲通所致,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白;并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临床常见荆芥、苏叶、防风、生姜等以解散表寒,用杏仁、桔梗、前胡、橘皮、甘草、金沸草等以宣肺止咳。若风寒袭肺日久迁延不愈者,可酌加紫菀、款冬花、百部等药。若素有气虚而又感受风寒致咳者,则需加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品。

  (3)风热巧已证:乃由外感风热之邪袭表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所致,症见咳嗽频剧,气精咽痛,咯痰稠黄,并伴有身热恶风,鼻流浊涕,头痛汗出,舌苔薄白,脉浮数等风热表证。治宜疏风清热、肃肺化痰。临床常用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以解散表热,用前胡、杏仁、桔梗、贝母、知母、黄芩等以清热化痰止咳。

    (4)风燥伤肺证:  多由秋季燥邪袭肺,以致肺失津润所致,症见于咳连声,喉痒咽痛,口鼻干燥,痰少难咯,或痰粘如丝,或痰带血丝、兼见身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等表证。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属温燥者,多见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属凉燥者,多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治疗温燥证,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临床常用桑叶、菊花、豆豉以辛凉解表,用杏仁、前胡、牛旁子、知母以肃肺止咳,用沙参、花粉、贝母、天冬、麦冬、百合等以润生津。若为凉燥证,则治宜温肺疏风,润肺止咳。临床多选用荆芥、防风、苏叶、紫菀、款冬花等辛温解表之品,并配合止咳润燥之品而用之。

  (5)痰湿阻肺证: 多由脾湿生痰,上渍于肺,阻遏肺气,使肺氛宣降所致,症见咳嗽声重,痰多粘稠,色白易出,常伴有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临床常用半夏、陈皮、茯苓、川朴

   十四、8月月7日是“立秋”,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农谚有“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说。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候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气中温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秋季出现口干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⑴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易于消化吸收。秋季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养。因为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耗损大,而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调补一下身体颇有必要。但那种不管机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羊肉等等集中,突出食用,称之为“大补”的方法是很不科学的,不但对健康无益,凡而浪费财力和物力,甚至还会损害身体。

⑵少辛增酸。  所谓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这一原则,在秋季这6节气期间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⑶甘淡滋润。古人有云:“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淡薄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可见素、淡结合我饮食,对健康是有益处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甘先入脾”。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甘味食物又有生津的功效,而咸味食物则易使人出现口渴之象。《遵生八笺》还指出:“秋气燥,易食麻以润其燥,应当多进食些如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肺及肠胃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身体的不适症候或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征象。因此,秋季6节气饮食应当以甘淡滋润为宜。可多吃些具有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如梨、柿、柑橘、香蕉等;果蔬则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等以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经科学加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十五、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

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这种一致性和同步性用中医的概念来表达,即体现在阴阳的变化上,一旦这种规律因外来或内在的因素影响而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状况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治疗的角度看,使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节律究竟是怎样的呢?早在《内经》中已有明示。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波及整体。人体阳气变化同样要与之相适应。我们先来看春生,春季,一阳初生,冰河解冻,万物复苏,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当然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去寒就温,就好像北方农民春季种蔬菜要采用温室的道理一样。对应养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那么,到了秋季,气温转凉,大自然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转入收敛状态,只有很好地收藏,来年才能有生发的基础。可是我们说阳气主升主动,阳气如何才能更好地潜藏呢?《内经》中关于阴阳关系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即“阴阳制约”,相对于人体阳气来说,人体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一定程度上,阴气越盛,对阳气的制约作用自然越强,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的制约作用,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也认为其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银耳又称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性平,味甘、淡、无毒。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鸭汤滋阴,具有清热去火、润肠通便的作用。老鸭汤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对于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结核、慢性肾炎浮肿者也有一定的食疗价值。三者合一,能有效缓解“秋燥”等秋后不适,是较好的清补佳品

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也由热转凉,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应特别注意“养护收藏”保养原则,调养秋燥症状,预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绪放松、小心忧郁。

  虽然初秋湿热,但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通常是白天热,入夜凉,身体有不适症状,很容易伤风感冒,旧病也容易复发,即所谓的“多事之秋”。

  因此秋季养生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以“养护收藏”为原则调养身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为转换时期,即将进入冬寒,应养精蓄锐,以应付来年春夏生长发育时期。

  秋为“金”当令,而“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伤津耗液,而产生眼干、眼涩、口渴、口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症状,也就是所谓的秋燥证,故秋季饮食应以润燥为原则。

  许多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功能,例如芝麻、莲藕、蜂蜜、梨、柑橘、柿子、枇杷、杏仁等,也可以适辛多酸,酸味能收能涩,有健脾生津、收敛固涩的作用,如山楂、乌梅等。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宣开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如所谓的五辛──葱、姜、蒜、韭、辣椒,以及胡椒、酒类等。

  秋天瓜果多产,虽然有生津润燥功效,但瓜果性味偏寒凉,还是少吃为妙,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秋风起,秋叶落,容易引起心中凄怆之感,特别是有忧郁倾向者,随着气候转凉而伤感、情绪不稳,可通过静坐、冥想、散步来放松心情、安神定志;而秋高气爽时节,也非常适合运动锻炼,随着天气渐凉,也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但全身出汗后,不要急于脱掉衣物,以避免感冒。也可登山游览,既可锻炼心肺功能,也可登高远眺,抛开忧愁。

  在此介绍一款百合银耳莲子粥,有兴趣者不妨一试:百合20克,银耳40克,莲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适量。将银耳洗净,用清水泡发。先煮莲子,再放入百合、银耳、粳米,煮沸后加入冰糖即成。百合性味甘微苦平,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银耳性味甘淡平,具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等功效,可改善干咳或咳嗽痰中带血。莲子性味甘涩平,可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止烦止渴。

秋三月 热转凉阳气收 阴气长

  秋气爽 胜春光万物成 百果香

  秋属金 肺气旺勿悲戚 莫忧伤

  秋养神 志安康除烦恼 情绪良

  秋睡眠 顺阴阳及时寝 早起床

  秋锻炼 渐增量动静济 得益彰

  秋天气 变无常酌冷暖 增减装

  秋饮食 宜增酸主收敛 且养肝

  秋气燥 损肺津食芝麻 以滋阴

  秋余热 湿气盛防肠炎 防痢病

  秋燥病 舌咽干药粥补 能化痰

  秋保健 灭蚊蝇弃腐变 拒冷生

  秋肃杀 菊傲霜身愈壮 志愈刚

  秋风劲 颐养刚人未老 乐重阳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健康长寿为人人所向往。善待生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养生保健就是保养生命。下面仅就四个方面对“药食同源”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独特优势加以阐述。

  十六、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强大物质基础,占据重要地位。

  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独特优势。

  “药食同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和人体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发展并逐渐形成的独特的强身健体、抗衰老的最主要的措施。

  综观中医典籍所载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之方药,食疗之多,数以千计,主要是健脾补肾二法。因为扶正固本、调和气血是抗衰老的保养生命的治则。先天之肾与后天之脾的生理活动协调、平衡,营卫畅达,精髓足以强中,水谷充以御外,自然益寿延年。

  “药食同源”与养生保健融为一炉,既有药物与食品的综合作用,又能满足营养与保健的需求。

  中医传统的“药膳”开养生保健之先河。

  何谓“药膳”?它是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其中包括食疗、食养等。

  药膳的特点有4点:

  ①药膳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组方配伍及施膳原则,均以中医基本理论作指导,体现辨证施膳。诚如《内经》所述“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人以五谷为本”。并总结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制原则。

  ②药膳是一种特殊食品。既是药物与食品的综合作用,又能满足营养与保健的需求,具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能治病、强身、抗衰老的特殊食品。

  ③药膳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用药要求,结合药物性能,应用食品烹调和药物加工炮制技术而成的一套特殊制作方法。

  ④具有治病、强身、抗衰老的作用,遵循“因人、因时施膳”的原则。因为抗衰老的重要措施就是药膳。使用药膳补虚抗衰老显然优于单纯用药。

  “药食同源”能直接提升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延缓衰老。

  人体免疫系统是维护自身健康的主要防线。免疫功能的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其根据在于人们饮食不均衡,体内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使机体调节机能下降,而不能正常运行所致。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调节免疫是延缓衰老的核心,健康是长寿的根本保证。

  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两大途径,除了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环境、精神卫生外,更重要一条是利用天然食物来营养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预防疾病。因为一切生物都有分解外来物质、合成自身物质、排除异己、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作用。“药食同源”正是符合这种养生保健理念的独特方式。

“药食同源”的功能符合现代营养免疫学理念。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均衡人体、调节内分泌腺,使内分泌功能正常;

②     具有自然的清净功效,没有副作用;

③     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的来源;

④供给免疫系统所需的营养。

  中医养生保健具有独特的循道、养德、排毒解毒等特色。“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养生莫贪生

  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绝症者,凡能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疗的,大多心宽体泰,抗病力增强,元气逐渐恢复,病情逆转渐入佳境,甚至完全康复。而越是忧愁恐惧怕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常加速恶化,偏多预后不良。中医学认为,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本,医生的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措施是通过病人的“神机”(抗病能力)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人精神已经崩溃,再好的治疗措施也无济于事。

  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即是对待人生的态度。裘沛然常说,人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长寿,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容、淡定、坦然地面对生活、品味人生、乐天知命,以审美的眼光,打量这色彩缤纷的世界,诗意地活在真实的生命感受之中,那么健康长寿就悄然而临。

  十七、生贵在识度与守度。

  度,是衡量一切事物轻重、长短、多少的统称,度,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气度等,做人的一切,都得有个度,养生也不例外。裘沛然说,孙思邈提倡饮食应达到“饥中饱、饱中饥”为最合适,就是饮食之度;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就是劳逸之度;《内经》载:起居有常,不竭不妄,就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饮酒之度;另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理财之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精神文明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做人之度。

(1)养生先养心:

  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养心要遵循“1+4”原则,并创造出一张养生的精妙方剂——“一花四叶汤”,对健康长寿独具效果,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豁达  就是胸襟开阔。裘沛然说:“人生短暂,能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心态何其平和!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健康状态,心平则气和,气和则形神康泰,病安从来?

  潇洒  裘沛然年轻时就“不爱风月爱风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及至老年,“浪迹书海一老翁”。读书是其一大乐事,他精熟文史,谈吐隽永,对《孟子》情有独钟,不少精彩的篇章至今尚能一字不差地吟诵,对古诗词的造诣也相当深厚。

  宽容待人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也是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宽容就是以仁爱之心待人,不仅能使人心宽体泰、气血调和,而且对于群体的结合、社会的和谐也是很有意义的。气量狭小,难以容人,对人疑忌,会使神气错乱,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心与身。

  “厚道对维护和培养人身元气有重要作用。与厚道相反的是薄德,薄德之人往往流于刻薄和凉薄,世风浇薄,人心不古,从而使人精气散漫和抵抗力减弱,就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侵袭。”?

 (2) 养生贵在全神   裘先生说“养生贵在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保持至善至美、恬淡宁静的心态。摒除邪恶和贪欲之心,不慕求浮荣,不损人利己,破除私心杂念,要有忠恕仁厚、纯一无伪的精神,这样,人体才能气血和畅、五脏安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达到应享年寿

整体观是传统中医学的精髓之一,它认为人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据湖北省中医院内科胡运莲教授介绍,人的健康状况和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关系。

九月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精神调养在秋天非常重要,因为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人容易产生“悲秋”,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如天气好的时候,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秋愁。

  九月养生防秋燥非常关键,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往往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可适当多服一些含维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药食疗。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个月份,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而秋应对的脏器是肺,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还要多饮水,减少节气造成的干燥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必须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中医理论认为,每当月亮圆满时,就会海水西盛;相应的,人也血气充盈、肌肉壮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腠理闭合。此时,即使遇到贼风侵入人体,也是浅而不深的,同时,由于气血旺盛,切勿大补大怒等,如不注意解压养心,恐生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相反,到了月亮亏缺时,就会海水东盛,相应的人也气血转虚,体表卫气少,外形虽然如常,但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此时,若遇贼风侵袭,邪气就会深入于里,发病也急,同时,由于气血虚衰,应适当补益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十八、早上喝粥。

中医养生学家提倡在秋季6节气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温热交蒸,以致脾胃内需,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喝些药粥对身体很有好处,其原因是作为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在秋季6节气,

(1)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黄25克,中藏“五行调养”3包,大米75克,白糖少许。

[做法] 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滗出药汁,再复箭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中藏“五行调养3包,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本方还可做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2)山药百合大枣粥:[配方]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30克中藏“激活人脉”3包及大米适量。

[做法] 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中藏“激活人脉”3包,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药具备补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和胃,诸物合用具有滋阴养胃的作用。

(3)黄精煨肘:[配方] 黄精9克,党参9克,大枣5枚,猪肘750克,生姜15克,葱适量。

[做法] 黄精切薄片,党参切短节,装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净待用。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待用。姜、葱洗净拍破待用。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置武火上烧沸,撇尽浮沫,改文火继续煨至汁浓肘粘,去除药包,肘、汤、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

[功效] 补脾润肺。对脾胃虚弱,饮食不振,肺虚咳嗽。

(4)五彩蜜珠果 :[配料] 中藏五行“开心一刻”3包,果1个,梨1个,菠萝半个,杨梅10粒,荸荠10粒,柠檬1个,白糖适量。

[做法] 苹果、鸭梨、菠萝洗净去皮,分别用圆珠勺挖成圆珠,荸荠洗净去皮,杨梅洗净待用。将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中藏五行“开心一刻”3包,于锅内烧热溶解,冷却后加入柠檬汁,把五种水果摆成喜欢的图案,食用时将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⑸平衡营养。营养学家指出,只有食物的多样化才能提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提供热能和维生素B1;豆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等。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的平衡,才能补充夏季因气候炎热、食欲下降而导致的营养不足,特别应多吃耐嚼,富于纤维的食物。

⑹应忌苦燥。中医学认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脏之病,五味和四时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观点。因此,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

  “养生也要跟着月亮走”的观点不仅中医有理论依据,现代医学研究也有记载。胡运莲介绍,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发生着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月球引潮力与地磁场力对人体的干扰较大,会影响体内的激素、体液、电解质平衡,导致生理、心理上各种变化,使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态。这种引潮力甚至会直接影响人的心脑血管,可使已狭窄的血管因受压而变形,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并降低血液的流变率,使血液流动受阻,以致发生血栓、动脉痉挛、脑血管破裂等情况。月相变化甚至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满月时人的情绪比平时紧张,容易激动和失眠,癫痫病发作的可能性也更大。

 按照人体健康和疾病与月亮盈亏的关系,在疾病发生和加剧的时间之前或期间,应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情绪变化,还可进行非药物疗法,如动作轻缓的瑜伽,或进行适当的中医调理和治疗,就能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的目的。

 韩玉森教授说出从《黄帝外经》中治疗肾结石的特效药方 

 韩玉森教授从整理已失传的《黄帝外经》目录中,加以分析及结合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整体与局部宇宙概念,整理总结治疗肾结石的特效药方,在临床上已大见疗效,只需吃5至6服,即可把结石排出。

    1:  内金20克中藏五行茶10 克伏苓15克 扁蓄10 克海金沙15克石韦10克 金钱草150克 麦冬10克  生地20 克 甘草6克 车前子15克白芍10克 。 ­
­    2:  海金沙20克元胡15 克 滑石30 克金钱草120 克乌药15 克枳实60克 车前子20克中藏五行茶10 克 鸡内金20克 留行草10克  怀牛膝20 克大黄15克  甘草5克 。 ­
­    先连服1方两日(一日一剂),再服2方一日(一日一剂),然后又连服1方两剂,2方一剂 ­,每天早上服了一次药后,最好晚上翻煎再服一次。
  此六剂为一个疗程,如果不行的话,可再多服一个疗程。但很多人一个疗程未服完即可把结石排出。
­   如果同时服用一种叫中藏五行茶的生物中药,效果更佳。(但此中藏五行茶的生物中药很多地方都买不到, 电话13311962970就行。) ­
­  此方疗效确切,为更多的肾结石患者解除痛苦! ­

    另根据《黄帝外经》目录,当茶饮的方法,韩玉森教授再介绍给大家:

 ①石苇冬葵茶 石苇30克,中藏五行茶10 克冬葵子30克,金钱草30克,水煎服,可排石。

②玉米须茶 玉米须50克,中藏五行茶10 克车前子20克,生甘草1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每日分3次温服。 ③ 葵心茶向日葵梗心100厘米,剪成3厘米长的小段,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1个月。治结石伴血淋。

再根据《黄帝外经》目录,当保健药膳的方法,韩玉森教授介绍给大家:

 ①藕节冬瓜汤 生藕节500克,中藏五行茶10克冬瓜1000克,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煮汤服。一天服完。

②冰糖核桃仁 冰糖120克,中藏五行茶10克香油炸核桃仁12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60克,每日服4次,开水送下,可软化结石。

 ③ 赤豆粥 粳米、赤豆各50克,中藏五行茶10克鸡内金20克研粉。粳米、赤豆加水煮粥,熟时拌入鸡内金粉,加适量白糖。每日2次食用。

 ④鱼脑石粉 黄花鱼头中的鱼脑石30粒,中藏五行茶克10研成细末,分10等份,开水送服,每次1份,日服3次。

 ⑤乌梅桃仁 乌梅每天5枚,或生核桃仁每日100克,中藏五行茶10克,多服用,对磷酸盐结石有防治作用。

根据《黄帝外经》目录要求,对一般结石病的治疗处方方法,韩玉森教授说:

1:方:金钱草50克中藏五行茶10克冬葵子24克海藻、菟丝子各15克,紫菀、茯苓、牛膝各12克乌药、硝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10天为1疗程。 疗效:服药1-2疗程,有效率81%。

2:处方:金钱草60克海金沙35克中藏五行茶10克扁蓄、瞿麦生地、甘草梢、鸡内金(研磨吞服)各15克车前子12克,石苇、大黄、栀子各10克牛膝9克琥珀末(冲服)8克。

用法:水煎,日1剂,服2次,服药后1小时做跳跃运动30分钟。疗效:服药10天,有效率大94.4%。

根据《黄帝外经》目录要求,对结石病治疗处方常规方法,韩玉森教授说:

处方:连钱草、车前子(盐水炒)、中藏五行茶、关木通、徐长卿、石韦、瞿麦、忍冬藤、滑石、苘麻子、甘草。

制法:十味,取连钱草(相当于总量的15%),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沉淀,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取剩余的连钱草及其他车前子等九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放冷后,加乙醇适量,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备用。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匀,加蔗糖及其他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或将上述两种稠膏混匀,干燥,加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得无糖型颗粒。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颗粒;气微,味甜、略苦。或为灰色至灰棕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无糖型)。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病属下焦湿热证者。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每袋装 (1)20g(2)5g(无糖型)。密封。

韩玉森教授给通淋排石一个小仙方,将适量的冰糖用油化开,抄生核桃仁经常食用,可以调节体内酸度。结石会自然消失。

1. 桃仁冰糖糊取胡桃仁200克,麻油200克,冰糖200克。用麻油将胡桃仁炸酥,研细末,与冰糖调成乳状。每日1剂,分3次服。本方通淋排石。主治肾结石,属实证型,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少腹拘急,尿中带血,有时腰部绞痛者。

2.红糖树末煎用柳树虫蛀末250克,红糖120克。前味水煎,冲中藏五行茶10克水饮服,隔日1剂。本方利尿排石。主治:肾结石,属实证型,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

3.用中藏五行茶10克威灵仙、金钱草各60克。上三味共煎,每日1剂,日服2次,连服5天。本方主治肾结石。

4.蜂蜜二汁饮取空心菜200克,荸荠200克,蜂蜜适量。将空心菜和荸荠洗净后捣烂取汁,调入适量的蜂蜜后服用。每日2次。本方通淋排石。主治:肾结石,属虚实夹杂型,病久砂石不去,腰腹隐隐作痛,腰膝酸软。

5.蜜制萝卜取萝卜1个。将萝卜切成一指厚5片,用蜂蜜腌4小时后焙干,反复2次,不可焦。以淡盐水送服。本方利尿排石。主治:肾结石,属虚实夹杂型,病久砂石不去,小便隐隐作痛,腰腹不舒,胃脘痞胀。

6.用金钱草80克中藏五行茶10克蜂蜜50克。上三味煎服,每日1次。本方利尿排石。主治:肾结石,属实证型,尿中挟砂石,小便艰涩,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疼痛。

7.取薏苡仁中藏五行茶10克120克,猫须草60克。上三味共煎,每日1剂,分2次服完。本方主治治肾结石。

8.用黑木耳50克,中藏五行茶10克水2碗。黑木耳煮熟后放调料,喝汤食黑木耳,每日2次。本方通淋排石。主治:肾结石,属实证型,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少腹拘急,腰部绞痛者。

附注:现代研究表明,中藏五行茶黑木耳的植物素和生物碱可使管道通畅,化解结石。

 韩玉森教授说:肾结石、膀胱结石发生以后,患者在剧烈的疼痛中常向医生讨教:肾脏、尿道里那来的石头呢?手术之后要怎样才能预防它复发呢?

韩玉森教授说:肾结石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饮食。它是由饮食中可形成结石的有关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再细一点解释是:
    草酸积存过多。体内草酸的大量积存,是导致肾尿结石的因素之一。如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笋等这些人们普遍爱吃的东西,正是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医生通过研究发现:200克菠菜中,含草酸725.6毫克,如果一人一次将200克菠菜全部吃掉,食后8小时,检查尿中草酸排泄量为20-25毫克,相当于正常人24小时排出的草酸平均总量。
    嘌呤代谢失常。动物内脏、海产食品、花生、豆角、菠菜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嘌呤进入体内后,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盐沉淀。如果,一次过多地食用了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谢又失常,草酸盐便在尿中沉积而形成尿结石。
    脂肪摄取太多。各种动物的肉类,尤其是肥猪肉,都是脂肪多的食品。多吃了体内脂肪必然增高,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因而引起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多,如果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肾结石很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所以,医生们常讲,为了预防得结石病,热天要多喝点水,吃了油水多的食物时,也要多喝点水,以促进排尿畅通,稀释尿液成分,就减少了得结石的危险。
    糖分增高。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也会使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专家们发现: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后,过2小时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更可能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尿结石。
    蛋白质过量。对肾结石成分进行化验分析,发现结石中的草酸钙占87.5%。这么大比重的草酸钙的来源就是因为蛋白质里除含有草酸的原料——甘氨酸、羟脯氨酸之外,蛋白质还能促进肠道功能对钙的吸收。如果经常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便使肾脏和尿中的钙、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肾脏功能把多余的钙、草酸、尿酸排出体外,这样,得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症的条件就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肾结石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此。
   韩玉森教授说: 从以上几种易形成肾结石的因素来看,要预防肾结石病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只顾单求一种营养和追求营养过甚的观念。这就是说,在人类的日常饮食中,不能因为某种食物好吃、营养价值高,就一味地只顾去吃这种食物。必须注意食物的搭配,各种食物都适量进食,即使是检查出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素需要某种食物来补充时,也不宜一次大量进食,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是有限的。消化、吸收不了的养分就要通过排泄器官排泄出去,这样也会增加泌尿系统的负担,即便不患肾结石病,也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当检查出确认是肾结石症时,在患病期间,要限制病人吃那些易促使结石形成的食物。
   韩玉森教授说:肾结石是尿石症的一种,多在炎热的夏天形成,因为夏天大量出汗,甚至体内脱水,使排尿减少,再加之夏季暴露于阳光下时间长,紫外线照射皮肤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和维生素A合成增多,维生素D和维生素A可促进小肠吸收钙离子,尿液中排泄钙增多,尿内结石物质易产生结晶核,从而形成结石。冬季天气寒冷,人的尿量增多,已形成的小结石被尿液冲刷,向下移动,此时引起肾绞痛症状。所以,肾结石常为“夏季形成冬季发病”。 
   韩玉森教授说:人们的饮食品种是多样的,人体新陈代谢是复杂的,所以肾结石的成分也是多样的。常见结石按成分可分为五种:一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占肾结石的80%以上,在酸性或中性尿中形成,发病多为青壮年,以男性多见。二磷酸钙结石:占结石的6-9%,在碱性尿中形成,也以男性青壮年多发。三尿酸结石:占结石的6%,在酸性尿中形成,当尿PH值大于6.7时结石溶解,以男性多见。四磷酸镁胺结石:占结石的10%,在碱性尿中形成,尿PH值小于7.2时结石溶解,以女性多见。五胱氨酸结石:少见,约占结石的1-2%,在酸性尿中形成,尿PH值大于7.0时结石溶解。 
    大量饮水对所有成分尿石都有防治作用。韩玉森教授说:在炎热的夏天,每日尿量少于1200毫升时,尿石生长的危险性显著增大。如能使每日饮水量在2000-4000毫升,这样可维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磁化水对防治草酸钙结石更有效,可将全日饮水量分别于晨起、餐间、睡前给予。清晨饮水量可达500-1000毫升。为了保持夜间尿量,睡前饮水500毫升,睡眠中起床排尿后再饮水300-500毫升,余下水分别于餐间饮服。大量饮水可促使小的结石排出,稀释尿液可防止尿石结晶形成,并能延缓结石增长速度。 
    多饮水和饮食疗法可使2/3复发结石病人不再生新结石。韩玉森教授下面介绍几种肾结石的饮食疗法。 
   ⑴草酸钙结石:宜低钙及低草酸饮食。少食牛奶及乳制品、豆制品、肉类、动物内脏(如肝、心脏、肾、肠等),还有巧克力、浓茶、芝麻酱、蛋黄、香菇、菠菜、虾皮、萝卜、可可、芹菜、土豆等。近年来发现食物中纤维素可减少尿钙的形成,如麦麸食品中的麦麸面包、米糠也有同样作用,对复发性高钙尿结石有效,维生素B1、维生素B6缺乏使尿草酸增多,应增加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如谷物、干果、硬果等。 
   ⑵磷酸钙结石及磷酸镁铵结石:其低钙饮食同草酸钙结石相同。在低磷食物中,宜少食肉类、鱼类及骨头汤。
   ⑶尿结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蛋白质的总摄入量应在48-80克(0.8-1.0克/公斤/日)之间。一般带叶的蔬菜每市斤约含10克蛋白质、瘦肉类每50克约含蛋白质10克、谷类每市斤含蛋白质35-60克。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量。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B1及维生素C,它们在体内最后代谢产物是碱性的,尿酸在碱性尿内易于溶解,故有利于治疗。常规治疗:每隔1-2日用一次清凉饮食(生水果、果汁及生菜),至少每周1次清凉饮食。少食或忌用肉类、动物内脏、肉汤、肉汁、沙丁鱼、蟹、菠菜、浓茶、咖啡,烈性的香料及调味品也宜少用。

韩玉森教授说:现实生活中很多疾病的发生和日常饮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能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甚至大部分癌症也可能避免。现在就肾结石病这一顽症来提醒大家如何用饮食来预防,或使已经患了肾结石者,结石增大的速度减慢,甚至缩小、溶解而排出体外。 
   (一)多饮白开水 多饮水使尿液得到稀释,钙离子和草酸根的浓度就会降低,形成不了草酸钙结石。研究表明,增加50%的尿量,可使肾结石发病率下降86%。

   (二)合理补钙,尤其饮食上补钙 肾结石患者往往“谈钙色变”,错误地认为肾结石的元凶是钙,其实不然,肾结石患者也需要补钙。目前医学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肾结石患者为什么要补钙。 
     第一是补充钙能与胃肠道中蔬菜含有的草酸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随粪便排出体外,减少了部分被肠胃吸收和经肾脏排出体外的草酸,从而减少了形成肾结石的几率。 
     “酸碱平衡学说”。即血液呈酸性时,结石容易形成。呈碱性时,抑制结石形成。缺钙时血液偏酸性,合理补钙,血液偏碱,这样反而有利于抑制结石形成。

(三)限量摄入糖类 美国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糖食品的摄入,可以使患肾结石的机会增加,因此,要注意少吃甜食。

(四)少吃草酸盐含量高的食物 含草酸盐高的食物有番茄、菠菜、草莓、甜菜、巧克力等,过高的草酸盐摄入也是导致肾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少吃豆制品 大豆食品含草酸盐和磷酸盐都高,能同肾脏中的钙融合,形成结石。

(六)睡前慎喝牛奶 睡眠不好的人,睡前喝杯牛奶有助于睡眠。但在睡眠后,尿量减少、浓缩,尿中各种有形物质增加。而饮牛奶后2~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泄的高峰。钙通过肾脏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多,容易形成结石。因此肾结石患者,睡前就不应喝含钙高的牛奶。

(七)勿过量服用鱼肝油 鱼肝油富含维生素D,有促进肠膜对钙磷吸收的功能,骤然增加尿液中钙磷的排泄,势必产生沉淀,容易形成结石。

(八)多食中藏五行茶黑木耳 黑木耳中藏五行茶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对各种结石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结石剥脱、分化、溶解,排出体外

韩玉森教授说:结石较小不用手术治疗可以考虑下列保守治疗:
1.多饮水,用磁化杯饮用磁化水。
2.多运动。多运动有利于结石排除。
3.应用中药:方剂可以考虑下列方:金钱草 30 海金沙18 滑石12 鸡内金 12芍药 12穿莲子12中藏五行茶10甘草6 水煎服,每日一剂。

     韩玉森教授说:近年来采用中草药配制经验方加服解痉药治疗尿路结石,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清热利水、消炎化石,并配用解痉药为宜。
组成及服法:金银花、连翘、黄柏、金钱草、石韦、海金沙、鱼腥草、中藏五行茶、鸡内金各100克,木通、翟麦、扁蓄、郁金、枳壳各150克,滑石180克、甘草30克等研末浓缩制成为1个疗程的冲剂。每日3次,每次3~5克,用温开水冲服。同时服用解痉药,使平滑肌松弛,输尿管扩张后解除疼痛,让结石更易畅通排出。服用解痉药后,患者会口干舌燥,因此要多喝开水,多喝开水也可起到化石排石的作用。
   韩玉森教授说《黄帝外经》中的中医药治疗:

(1)湿热蕴结:小便涩痛,尿中有砂石,排尿中断,尿黄赤,突发腰膻剧痛,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药:石韦、瞿麦、冬葵于、滑石、王不留行、中藏五行茶、牛膝各10克、金钱草、海金沙各30克、内金15克。
   (2)气滞血淤:结石日久不移,腰腹疼痛固定、胀痛,舌紫,脉涩。
   治法:破气化淤,软坚排石。
   方药:三铰、莪术、山甲、皂刺、牛膝、青皮、中藏五行茶、桐壳各10克薏茁仁、金钱草各30克,车前子15克。

韩玉森教授说出从《黄帝外经》中治疗肾结石的特效药方  <续> 2010.9.28

     

1. 五付中药即可排出肾结石:熟地20克云苓12克泽泻12克丹皮10克山芋12克山药15克川牛膝12克车前子15克海金砂20克金钱草25克桑枝60克黄芪25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2.辩证;肾阳虚加附子10至15克;肉桂6至8克。肾阴虚加重熟地用量另加黃精15克。湿热者加白茅根20至30克,虎杖15至20克薏米30克土茯苓20克。尿血者加茜草12克;三七粉10克[早晩用药冲服]。
3.个人理觧;;结石是病理的产物;即;中医说'肾虚;造成的。各种类型的结石;在临床实践中我个人浅觧是都和肾虚有关系,只有生成部位;大小程度的不同而异,'邪之所凑.其乞必虚'!肾是人体的污水处理装置;它在功能好旳情况下;汚水流的很快;也很正常;更不会产生污物的堆积,即''流水不腐''。现在很多人在治疗结石上;过多的盯在结石上,结石如萍果树上的果子;今年摘了.明年还会长。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人体内的病理之树。结石只是病理产物而己;[现在大医院治疗结石都是这样]。只治表象;不治根本;结果是过了一年半载;或者几个月结石又长了;就象韮菜一样割了又发。!
4.韩玉森教授说在这里吿诉大家的是,在这么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还发现了桑枝化石效果好于其它药物。


    韩玉森教授从失传《黄帝外经》目录中发现神经衰弱妙法               2010.9.28

韩玉森教授说:衰弱安眠汤乃《黄帝外经》 传之方,临床应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病人,每能在短时期内收到良效。
    百合24克 炒枣仁12克龙骨15克(先煎) 柏子仁10克 五味子6克 制首乌24克熟地15克 当归10克 生芪15克远志10克中藏五行茶10 克龟板24克(先煎) 陈皮6克 冬葵子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韩玉森教授说:百合中藏汤,治神经衰弱。曾观察50例,其中除3例合并有更年期综合征者外,均使症状改善或治愈,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百合40克 夜交藤50克中藏五行茶20 克当归15克 白芍20克 郁金15克 香附15克连翘15克 莲子心15克 生地黄20克 麦芽50克 珍珠母30克甘草15克 大枣9枚
    水煎服,每日1剂。
   从失传《黄帝外经》目录中发现神经衰弱妙法,韩玉森教授说:“辨证方”

1、韩玉森教授说“虚 证”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
    人参3克 龙眼肉 黄芪各6克中藏五行茶2克 甘草1克 白术 茯苓各6克 木香1.5克 当归 酸枣仁(炒研) 远志各6克上加姜枣,水煎服。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中藏五行茶20 克酸枣仁18克 甘草3克 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上5味,以水2000毫升,煮酸枣仁,得1200毫升,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温3服。

韩玉森教授说:人有忧愁之后,终日困倦,至夜而双目不闭,欲求一闭目而不得,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肝气太燥乎。方用润燥交心汤。白芍30克 当归30克 熟地30克玄参30克 中藏五行茶20 克柴胡1克 菖蒲1克  水煎服。1剂而肝之燥解,再剂而肝之郁亦解,4剂而双目能闭而熟睡矣。
     

     韩玉森教授说:失眠一病,临证极为多见,余经数年摸索筛选,自拟便方一则,治气阴不足,夜寐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酸枣仁15~30克 中藏五行茶20 克麦冬9克 五味子5克。
   韩玉森教授说此方药味虽简,然果能辨证施用,每获良效。如患者马XX,男,50许,罹失眠之症七年矣,重则彻底不寐,翻侧辗转,焦躁不堪,惟借助多种大量安眠药片,乃可入睡3~4个小时,起则头晕目眩,精神恍惚。近又添食欲不振,右胁作痛,来京求治。予观之,见其面红唇干,舌质红而少津,脉沉细而数,知系气阴不足之象,因嘱其连服此方,服3剂则停一种安眠药。前后计服30余剂,原来赖以入睡的四种安眠药,皆已停用,夜间仍可酣然入睡,熟眠六个小时以上。

韩玉森教授说: 中藏卧佛汤,治阳亢性失眠。
    酸枣仁15克(碎) 鲜生地30克 中藏五行茶20 克麦冬9克 鲜石斛12克 杜仲9克 寄生9克牛膝9克 丹参15克 龟板30克(碎) 槐花米9克 钩藤9克 铁锈9克。上药加水1000毫升,加热煮沸1.5小时,滤过;残渣再加水500毫升,煮沸1小时,滤过,台并两次滤出液即得。每日l利,分2~3次温服。孕妇去牛膝,慎用活血化瘀药。
    高血压者,加青木香15克;虚热上逆者,加龙胆草9克、黄柏6克;胃呆少纳者,加厚朴9克、广木香6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9克、玄明粉9~15克。

   韩玉森教授说:人有神气不安,卧则魂梦飞扬,身虽在床,而神若远离,闻声惊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闭目,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肝经之受邪乎。方用引寐汤。白芍30克中藏五行茶20 克当归15克 龙齿末(火煅)6克菟丝子9克 巴戟天9克 麦冬15克柏子仁6克(炒) 枣仁9克 茯神9克 水煎服,1剂而寐矣。连服数剂,梦魂甚安,不复从前之飞越也。

韩玉森教授说:中藏龙虎甘麦大枣汤,治失眠,癔病。
    百合12克 党参12克龙齿30克 淮小麦30克中藏五行茶20克琥珀3克 五味子3克 炙甘草6克 红枣5枚麦冬12克 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2、韩玉森教授说实 证

   韩玉森教授说高枕无忧散,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陈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 麦门冬(去心) 龙眼肉 石膏各4.5克 人参15克 甘草4.5克中藏五行茶6克上锉一剂,水煎服。

    中藏血逐汤,治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药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当归9克 生地9克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9克中藏五行茶6克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3克 牛膝9克 水煎服。
   

3.韩玉森教授说食疗方

   韩玉森教授说莲子粥,治心志不宁。
    莲子30克(去心)上件煮熟,研如泥,与粳米15克,作粥,空腹食之。

中藏酸枣仁煎饼,治心胸烦闷,不得睡卧。
    酸枣仁0.9克(炒熟,捣末) 中藏五行茶3克人参0.3克(末) 茯神0.3克(末) 糯米120克(水浸,细研) 白面120克  药末入米面中,以水调作煎饼食之。

韩玉森教授---除口臭去便秘败火的零食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吃一些容易上火的食物。假如你有一下症状,那么你上火。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口臭等症状。下面给你介绍10种败火小零食!
  百合理胃健脾
  败火关键词:轻微干咳
  “春暖卷帘永昼长,池塘碧艳卧鸳鸯。”这是百合花盛开的美丽。“更气两从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这是说百合的对人的保健作用。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二经、为清补之品。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解热利尿,止咳平喘,理胃健脾的功效。
  小零嘴:糯米百合甜杏粥。糯米100克,百合30克,甜杏仁20克洗净同煮为粥。
  强效食补:用百合来炒青菜,百合和青菜的清香能增进食欲。

  莲子延年益寿
  败火关键词:心神不宁
  莲子的寿命很长,历代很多本草著作都认为莲子可以延年益寿。《神农本草经》列莲子为上品,可以颐养天命。莲子的作用补肾、健脾、养心、安神、抗衰老。用莲子配白茯苓、淮山药、糯米、陈仓米、白砂糖等,蒸熟成糕。每日服食最能延年益寿。
  小零嘴:到点心铺买些莲子糕,莲蓉夹心糕,莲蓉月饼,鲜奶椰丝莲子饼来吃。
  强效食补:用莲子来蒸馒头,并将其作为可爱的馒头芯食用。

  银耳改善面色晦暗
  败火关键词:面色晦暗
  银耳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质5~6克,脂肪0.6克~3.1克,碳水化合物79克,粗纤维2.6克,钙380毫克,磷250毫克,铁30毫克,还含有维生素B2、胡萝卜素、胶质蛋白等**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养阴,还具有消除肌肉疲劳,健脑仿衰的作用。
  小零嘴食用:先将银耳放入砂锅中熬至浓稠酥软,再将西红柿洗净去皮捣烂,放入银耳羹中煮开,,加冰糖适量调味。
  强效食补:将白木耳(银耳)和黑木耳一起,沾芥末酱油吃,味道很鲜。

  秋梨膏润肺清痰
  败火关键词:稍有痰火
  “唉!秋梨膏啦!秋梨膏啦!胖子吃了能变瘦,瘦子吃了能变胖,赶考的吃了肯定能考上,不想考上的人吃了永远也考不上。”解放前,秋梨膏在南方诸省就是这么叫着卖的。秋梨被誉为“百果之宗”,具有润肺清痰、降火除热、镇静安神、降低血压、消炎去痛的作用。
  小零嘴食用:买上两瓶秋梨膏。这秋梨膏有药料却没有药味儿,梨香芬芳,甜润可口,润肺止咳。
  强效食补:把梨切成小块和蜂蜜一起搅拌食用,甘甜可口。

  西洋参抗疲劳
  败火关键词:身体虚弱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他所含的皂甙有显著的抗疲劳、抗利尿、抗缺氧能力。尤其在人们出现阴虚少气、口干口渴、萎靡乏力的情况,而在煮粥或者炖肉中放入一些西洋参,不仅能镇静秋燥,还能温和滋补。
  小零嘴食用:市场上有一种蜜制西洋参的小食品,是用蜜糖裹了西洋参做的,吃起来香脆可口。
  强效食补:在吃火锅的时候,在里面放入西洋参,可以有效进补。

  吃苹果有效减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败火关键词:体态臃肿
  西方有句老话“An a day, keepsdoctorsaway。(一天一个苹果,一辈子不看医生)。”苹果中含有的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还具有吸附胆固醇,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的功能,从而减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适合在贴球膘的秋天食用。
  小零嘴食用:在一些烤肉店里,专门有烤苹果串的,干干的苹果干,吃起来别有味道。
  强效食补:将苹果、山药去皮均匀切成小块,放入果汁机搅拌成汁,最后用蜂蜜调味。

  山药能清心安神
  败火关键词:筋骨疼痛
  山药也属于中药。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B、烟酸、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因此食用山药能摄入大量的粘液蛋白,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系统的脂肪沉淀,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
  小零嘴食用:将山药捣碎成粉,放入锅内蒸熟记白糖调陷儿,将山药陷与糯米粉制成汤圆食用。
  强效食补:做拔丝山药,然后晾凉了放入冰箱当糖块吃。

  芝麻可以润肠通便
  败火关键词:大便干燥
  芝麻可以润肠通便,保持我们大便不干燥。另外,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不饱和脂肪酸,能保持血糖的稳定,有益于骨密度的提高,柔韧我们的关节,美化我们的肌肤。
  小零嘴食用:面茶是北京的一种茶点,就是趁棒子面粥热气腾腾的时候,盛到碗里,表面撒上厚厚的芝麻,淋上一点用香油和盐调好的芝麻酱即成。
  强效食补:做干拌面的时候,多加入一种佐料,就是芝麻,或者去买芝麻糖。

  蜂蜜可以将营养物质带到身体各个部位
  败火关键词:肌肤无华
  营养专家认为,蜂蜜是集全部营养于一身的天然食品,富含生命活动所需的活性物质和水分,在中药中能调和白药,也就是说,它可以将营养物质带到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多食用蜂蜜不仅可以外养肌肤,还可以内养脏腑。
  小零嘴食用:蜂胶糖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养颜小食品,不妨买来食用。
  强效食补:在所有用糖的地方,都改为用蜂蜜增甜。

  中藏五行茶去口干舌燥
  败火关键词:口干舌燥
  喝上一杯 中藏五行茶,不寒不热,性平的中藏五行茶,能够有效地消除夏天身体所淤积的余热,恢复津液,让人感到口中润泽,周身滋养。而且也可以通水利尿,对于暑热湿气的排除也非常有效。
  小零嘴食用:和中藏五行茶的时候里面适当加入一些蜂蜜,润燥生津的作用更明显。
  强效食补: 中藏五行茶不仅可以天天饮,而且可以在里面适当加入一些蜂蜜。
 韩玉森教授伤科秘方

            一:头部受伤,麝香0.6(冲服)川芎6血竭6丹参15赤芍9乳香9没药9三棱9莪术9香附9土鳖虫9,水煎服,一剂/日,分三-四服。

            二:胸胁脘腹伤通治方,乙金9制香附9炒只壳9制乳香9制没药9丹参9元胡9蒌皮9桔梗9法夏9金桔叶6,一剂/日,分二服。

            三:胸壁挫伤方,柴胡15乙金10桃仁10川军10莪术10茯苓10甲珠10玄胡6车前子12甘草6,一剂/日,分二服。咳痰+杏仁10陈皮6法夏10;痛甚+白芍12三棱12乳香12没药12。四:背部损伤方,陈皮4.5乌药4.5碎补4.5灵仙4.5五加4.5三棱4.5莪术4.5当归9红花6肉桂3赤芍6木香6藿香6,一剂/日,分二服。

                                                             中医大师韩玉森教授黄褐斑病因病机探源

    谈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多数学者认为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及外受风邪有关。但国内外既往的研究文献表明,循此思路进行治疗者,有些疗效并不满意。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除肝、脾、肾等因素外,胞宫失常、冲妊损伤在黄褐斑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胞宫失常

  黄褐斑之因于女子胞宫失常者主要表现在功能失常和实质失常两方面。

  功能失常者常见的有月经不调。女子以经血为用,若血虚、血寒、血热、血瘀、气虚、气滞,易导致痛经、闭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甚至崩漏,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面部会出现黄褐斑,且斑色常随病因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气血虚者多呈浅褐色,气滞、血瘀、血寒、血热者多呈深褐色。

  经行前后及经期,常因肝郁气滞、血虚肝旺、脾肾阳虚等潜在因素的影响,面部会出现黄褐斑,或斑色加深,同时易见头痛头晕、烦躁失眠、胸胁作胀、身痛发热、浮肿腹泻等全身症状。

  妊娠期间,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易致阴血偏虚,且胞脉系于肾,若肾气不足,或房劳伤肾,易致精血亏损,又脾胃素虚,生化之源不足,或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以及胎儿逐渐长大,影响气机升降,导致气滞、痰郁等病理改变,日久痰浊瘀滞凝聚于颜面,结于皮下,致色素沉着,均易出现黄褐斑,临床称之为妊娠斑。

  实质失常者,每因房劳,或胞宫手术,创伤阴户,湿热毒邪乘虚侵入胞宫,发为带下、阴痒,久而久之,湿热毒邪循经上泛面部,出现黄褐斑。另有脏腑功能长期失调,气机不和,气血凝滞,或痰湿凝结,壅阻胞宫、胞络及冲脉、任脉,发为癥积者,其面部亦易出现黄褐斑,部分患者在手术切除胞宫癥积之后,面部黄褐斑会短期消失或淡化,但数月后复原。

  胞宫在男子谓精室,如清·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云:“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精室主贮藏精液、生育繁衍,为肾所主,与冲任相关。黄褐斑之因于男子精室失常者主要表现为浊热内盛,泛溢面部,其斑色深褐,常伴面垢,或与痤疮并见;亦有属于肾精亏虚而见斑色深褐干涩者。

  冲任损伤

  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冲脉一源三歧,由胞中下出会阴后,其前行向上者,出气街,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经喉,环唇,至目眶下;其前行向下者,沿大腿内侧下行至足;其向后者与督脉通,上行于脊柱内。冲脉贯穿全身上下,调节十二经气血,为气血汇聚之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其脉与肾脉相并,而受先天肾气之资助;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而受后天水谷精微之供养。是以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皆汇于冲脉,对人体发育、生殖功能的完善及面色荣润起着重要作用。

  任脉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胸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与肝、脾、肾经会于曲骨、中极、关元穴。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都属任脉总司,故为“阴脉之海”,又为人体妊养之本,“主胞胎”。然其前提必须是任通冲盛,二者相资,经血才能应时而下,孕育才能正常进行,气血才能上荣头面。基于冲任均起于胞宫,最终上行至面部,故冲任二脉受损,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胞胎亦无所系,气血难以上荣头面,除产生经、带、胎、产疾病外,也易出现黄褐斑病变,故冲任损伤与黄褐斑病变密切相关。

  引起冲任损伤的原因,有毒邪感染、房室不节而伤冲任者,亦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劳倦伤气,血失统摄,或多产、崩漏、产后失血过多,精血耗损引起者,还有寒凝血脉、痰滞经络、气滞血瘀而致者。

  冲任二脉不唯与女子疾病相关,与男子病变也有关联,如《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云:“其有天宦者……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男性黄褐斑同样可因冲任损伤而致病。

  肝气郁结

  肝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肝自身必须贮存一定量的血液,以养肝体,制肝阳,维护其冲和条达之性,对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尤其对外周血量包括面部血液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有防止出血的作用。一旦肝之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引起血虚、出血、机体脏器血液濡养不足及女子月经不调等病变外,还会因血虚或血虚脉络空虚无以上荣头面而生黄褐斑,或使本不外现的黄褐斑变得明显。

  肝的另一功能是主疏泄,在志为怒。体现在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活动;推动血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协调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和月经来潮。肝气疏泄太过,易致气逆血菀,久之损伤面部血络,出现黄褐斑及面红目赤、头目胀痛、心烦易怒等症状。肝气疏泄不及,易引起肝气郁结,血行瘀滞;久郁化热化火,灼伤阴血;或气郁津液输布代谢障碍,化生痰浊阻滞脉络,导致面部气血失和,失却气血滋养,痰瘀浊气停留,颜面肌肤失养而出现黄褐斑,并常伴见抑郁,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癥积,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灵枢·经脉第十》云:“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尘脱色。”这是从经络学上阐述肝经与黄褐斑的关系。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下·面》云:“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人参养荣汤。”《医宗金鉴·卷六十三·黧黑皯》云:“黧黑斑……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这是从病因病机上阐述肝气郁结与黄褐斑的内在关联。

  需要说明的是,面色白嫩荣润,有赖肝血贮备充足、肝的调节血量功能(即疏泄功能)正常。因为把藏于肝内的血液输向外周,实际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中的具体表现,故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必须平衡协调。藏血不足、疏泄太过或疏泄不及,都是引发黄褐斑的主要原因之一。

  精血不足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包括皮肤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血的化生有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血液的滋养。二者以其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而有“精血同源”之称。房劳不节、情志内伤、久病失调等,可导致肾精亏损,肝血不足,精血俱虚,甚则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荣,虚火循经薰灼,面部肌肤失却濡润,以致火燥结成黄褐斑,如《外科正宗·卷十一·妇人面生黧黑斑》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此类患者常见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盗汗,男子精少不育,妇女经少经闭、性机能减退。产后及更年期黄褐斑常与精血不足有关。

  肾阳亏虚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对推动气血运行周身,荣润颜面,以及蒸腾气化津液,排泄浊邪都有重要作用。素体阳虚,或年迈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等,都可导致肾阳亏虚,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颜面失养而致黄褐斑;同时,肾阳极度虚弱,蒸腾气化无权,浊阴弥漫颜面肌肤,则见面色黧黑无泽,此颇似《灵枢·经脉第十》所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如漆柴”乃肾之本色形于颜面。常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阳萎等症。

  脾胃不调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主升清,上输精微物质充养头目,保持颜面荣润。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糟粕和浊气为用,其循行面部经脉几乎覆盖整个颜面,如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七窍门下·面》中就有专门论述,谓“手足六阳之经,皆上至于头,而唯阳明胃脉,起鼻交頞中,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阳明之所属也。”

  阳明胃喜湿恶燥,太阴脾喜燥恶湿,二者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气机调畅,血液周流,头面自然荣润。若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损伤脾胃,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致受纳、腐熟不旺,化生、输布乏力,气血亏虚,不足以濡养颜面肌肤,则生黄褐斑,其斑色多萎黄,并见纳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胃气虚症。

  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或素体肾阳亏虚,火不生土,或过食生冷,致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水湿不得正化,聚为痰饮,浸渍脏腑,循经壅遏头面气血,发为黄褐斑,其斑色大多暗褐,同时可见脘腹胀痛,喜温喜按,纳少,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脾胃阳虚症。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面黑皯候》谓:“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皯。”其“痰饮渍脏”当与脾胃阳虚相关。又有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胃病经久不愈,致胃阴耗伤,虚热内生;或胃腑实热炽盛,耗津伤液,除胃腑自病出现胃阴虚或胃热炽盛症状外,还可在颜面出现黄褐斑,只是胃阴虚者斑色多深褐干涩,胃热盛者斑色多深褐垢腻。

  浊热内盛

  肝与胆不仅经脉相互络属,而且脏腑直接相连。肝体阴用阳,易化热化火。胆附于肝,其化生和排泄胆汁受肝的疏泄功能调控。外感湿热,日久不化,入里蕴结中焦,湿热内困脾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肝胆,循经上薰颜面,则面生褐斑。同时,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侮土,脾胃受困,常可出现右胁胀痛灼热,口苦,厌食,腹胀,泛恶欲吐,大便干结或溏泻,甚则肌肤发黄等。《灵枢·经脉第十》“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即指此而言。

  南方气候偏湿热,久居则湿热加身,内蕴脾胃;或嗜食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炙煿,或肺热下移大肠,致胃肠积热,均可形成脾胃湿热,循经上泛颜面,出现黄褐斑,且多伴面垢、口渴、口臭、便秘、舌苔黄厚而腻等脾湿胃肠燥热之象。

  感受外邪

  风邪入侵,头面先伤,邪客腠理,营卫不和,致气血不调,日久生瘀,壅滞颜面络脉,面肤失养,渐生黄褐斑。又面部久曝日光之下,易诱发和加重黄褐斑。绝大多数黄褐斑患者都有夏季斑色加深,冬季转淡的变化特征,表明日光毒是导致黄褐斑的原因之一。究其原理,日光照射太久,即是阳热加身,易劫烁肝脾肾阴,使其本色外现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