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逸心茶舍 2014-10-08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石与玉,古人有很深奥的解释,说石: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是山之骨。而说到玉:《说文解字》解释说,玉,石之美者。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说:好看的美的石头,这就是玉。

 

从石到玉

 

  人们识玉是从石头开始的,而用美石做成器物的历史已经很早了,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有厘订玉制之举。从目前考古发现所取得的资料看,司马迁这个“玉制之举”说法得到了当前研究者的认可。

  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制作最精巧的是7小石珠,古珠的原料为白色的石灰岩,这些小石珠出土于山顶洞人的头骨附近,有专家推荐说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头上的头饰,石珠两面扁平,一面人工磨制,在中央并有一个小孔,这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学会了磨制石器并懂得钻孔技术,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成为这时期的主要文化标志,山顶洞人的属于旧石器晚期,大致年代约在三万年前后。

  考古学分期中的石器时代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石器时代。当然,有人还曾提出一个中石器时代,说新石器时代是从中石器时代过渡发展过来的。

  我国的新石器时代的的大致年代为一万年以后。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大地湾发现一个新石器遗址,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而稍后发现的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与代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磁山文化,已经证实在7000年前的磨制石器技术已经是很先进了。在裴李岗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经过磨制的石器。器物有磨盘、磨棒、铲、镰、刀、斧、弹丸等,其中以磨盘、磨棒、铲、镰最为典型。而在邯郸的磁山文化遗址中也同样发现大量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盘、磨棒、斧、铲、凿、锛、镰等。遗址中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的共出,说明了社会与文明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2007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磁山文化一期的一个窖穴底部,发现一块古玉石,这块古玉石为白色石英石质,质地纯净,呈半透明状,长65毫米,宽27毫米,高16毫米,各面经过磨制,比较规整,名称和用途不详。这场古玉经过专家鉴定年代距今10300年的历史。此前发现的最早古玉是辽宁海城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末期洞穴遗址中的玉石制砍砸器,其年代距今约 10000年。后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玉器,根据测定结果知其C14年代在距今8200—7400年间。而邯郸磁山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古玉,是我国目前所见到最早的用玉制作的器物。

 

识玉通灵

 

  中国文明起源于什么时期,自古就有争论。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自商开始,有3000年的历史,中国史学家研究证明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已经5000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有学者对玉器进行研究,在大量的古文物遗址中寻找材料,揭示在一万年前我国已经进行一个玉器时代,并从大量出土的玉器器物上所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进行研究,证实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那么玉器上是怎么反映这些文化形态的。

  首先是神灵文化。中国神文化来源于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等等。认为这些是不可战胜的,并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因此使人对这些产生了敬畏,特别是对“上天”的认识,人的命运也都受到这些神灵的支配。

  玉,石之美也。最早发现的玉多产于新疆及昆仑山脉,相传,早在新石器时期,昆仑玉就有开采,《竹书纪年》说:“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块。”古人说玉是天地之精,受天地之精而受孕形成的。在曹雪芹《红楼梦》中描写的灵通宝玉,就被说成了女娲补天遗留下的一块石头。这也说明自远古到明清的古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玉,石之精也。常常被用于祭祀祖先和各方神灵的重器,使玉文化从一开始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古文字中(包括甲骨文)“玉”字与“王”字形近义通,出土的古玉器中有很大一批为祭祀神灵的器物,这些器物是神权与王权为一体,掌握了玉器就是掌握了王权,“王者之玉”,彰显了玉器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权威。玉器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上通神灵,下达天意的工具,早期的玉器可以说没有实用器和生活日用品,都是精神文化用品和宗教用品。所以说玉器是文化的产物,是文明的象征。

 

绝地天通

 

  什么是“绝地天通”?

  玉,神之灵也。古人在造字时,就反映了这一“神灵”思想。“三玉之连”,即三横一竖,象征着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代表着“天地人参通”。在古人看来,玉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帝王,能沟通神与人的关系,是万物的主宰。

  人与神对话,是通过巫人用玉器进行沟通的,是凡人与神灵沟通交流的语言工具。《说文解字》说:“靈,巫也,以玉事神,从玉。”清代学者段玉裁注云:“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这说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关系。《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礼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黄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作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礼器的出现,也揭开了我国的礼制社会序幕。

在五帝时期,时间相当于距今五千年前,那个时候国家文明已经形成。在此之前,人与神的对话,是每个人都可以通巫人或巫人与人进行交流,用瑞玉向神灵祈求福祉。到了五帝时期,祭祀神灵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对神的垄断,专门设置了祭祀的巫官,并分设了祭天的主官祀官南正,设置了祭地主祀官北正,从此祭天与祭地南北分开,这就叫“绝地天通”。“绝地天通”的产生就是不再允许普通人有祭祀天地权力,百姓只能对神灵产生敬畏而不可以直接去对话,所以从五帝时期开始,神灵与民间的距离被拉大,祭祀的自由成为国家的专用。

五帝时期的玉器文化十分丰富,北方有红山文化,南方有良渚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万处,出土了数万件精美玉器,可分为工具类、仿工具类、装饰品类、人物类、动物类、神器类、礼器类等。

  说到礼器,很多人都会想青铜礼器,实际最早的礼器为玉器。

  说到“礼”字,在古文字中的本义是以器盛玉奉献神灵,目的是求得神灵的福祐。《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有学者研究说:“古人最初是把用器皿盛装玉器敬献神灵的祭祀活动称为礼。换句话说,所谓礼,最初是特指礼敬神灵,其基本形式之一是给神灵献玉,其根本目的在于‘致福’”。简单地说,人们通过给神灵送礼献上瑞玉,以求得神灵的保佑换来多福。

 

□ 德玉养身

 

  数千年来,玉已经被人格化了,“玉”往往和人高洁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是美德的象征。

  古人以玉喻人,有“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礼记》中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诗经》中还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记载。《礼记》赋予玉“十一德”。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说文解字》释玉:“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畅远闻,智也。不折不挠,勇也。锐廉而不忮,洁也。”进一步的阐明玉器玉所蕴涵的五德。在《五经通义》中对五德又进行更为详细的解释,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但是,一块真正的美玉还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工序,才能达到致美的境界。玉是一样,君子也是一样,在《诗经·卫风》中有这样的诗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就是说文雅的君子,要像琢玉工序的磨练,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君子,才能掌握礼的规范,成为有修养、有品性的君子。

  另一方面,古人还认为玉不仅能通神,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人佩戴上玉器可以防御邪气的侵袭,驱除灾祸,医治奇病,能够延年益寿。所以人们喜欢佩玉、戴玉、藏玉于身,形成了“玉可养人,人可养玉”。更有人认为玉还具有清热解毒、润肤生肌、活血通络、明目醒脑等药用价值。明代药家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的药性为:“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玉屑甘平、无毒,主治胃中热,喘息烦满,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滋养五脏,止烦燥”。等等。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转载]收藏漫谈之灵通宝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