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但见一证便是”与“四诊合参”

 lvzhifeng 2014-10-08

“但见一证便是”与“四诊合参”

“但见一证便是”与“四诊合参”

最近有一读者在博客留言:

苑老师,我是临沂的,您的书我买了好几本(自己看还有送给朋友),可是最近遇到个问题,最近女儿一直留清鼻涕,有事鼻塞。我看明显是寒症。开始用红糖姜茶,后来用荆防颗粒,还用过黄元御的紫苏姜苓汤,都效果不明显。 以前是1-2付药就好的。没有其他症状,我很是纳闷,难道是夏天空调受凉,寒气没有排出?如果是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这让我想到四诊合参,是说中医在看病时,必须要望、闻、问、切,仔细的通过这四诊搜集患者的病情,然后辨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再进行论治。这中间又非常复杂,有时候,四诊的信息反映的证型非常统一,证就比较容易辨识。如果四诊的信息反映的证型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出现了辨证的困难,到底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很容易出现寒热不辨、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药就没有针对性,治疗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位中医爱好者在留言中就没有分清寒热,所以用药效果不明显。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一直关注流清鼻涕,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一流清涕就是寒症。患者口唇的颜色红不红?咽部充血明显不明显?舌质红不红?大便干不干?口臭不臭?眼眵多不多?等等,都需要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不能只盯在流清涕上面。我前几天也遇到一个流清涕的患者,简单介绍一下治疗经过,同时也说明中医的辨证是不容易的。绝对不像西医那样,都有诊断标准,按标准来就是了。

患者是我的领导,给领导服务好也是一个医生的基本责任。他以前经常找我看病,所以对于他的体质状况我是很了解的。一般的,他打个电话,我仔细问问病情,就开个处方,他的司机就来取方抓药,几服药就好的。这次看病,主要是鼻塞不通,流大量清涕,频频用手纸擦拭。但从鼻涕来看,岂不是风寒?我当时也有疑惑,那也不能单凭鼻涕辨证啊,还需要四诊合参。最重要的就是看咽部充血与否,看舌像如何,一看,咽部充血明显,咽喉壁滤泡多发,舌质红,苔黄厚,伴有口干口苦,再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最后终于确定仍然属于肺热感冒。大剂量的使用清热宣肺的药物,生石膏 100g,后来又加入黄芩40g 黄连15g,患者服用六剂后,出现发热症状,他所谓发热,体温仅仅36,8°C,患者基础体温就低,正常就是35,8°C,一旦超过36°C,就感到不舒服,肌肉酸痛。同时,患者在服用上述药物后,丝毫未有腹泻出现,只是鼻涕由清稀转为黄粘稠,鼻涕逐渐减少。从鼻涕这一标志物来看,热像逐渐显露。在上方基础上又加入熟大黄15g。又进4服药,诸症痊愈。从这里患者的治疗过程,我体会到:不少的患者最初表现为流清涕,也就是清鼻水,虽然很明显,也不要轻易判为风寒,很快就会转成粘稠鼻涕,进一步转成黄粘稠鼻涕。另外必须要与望诊结合,主要望咽部充血与否、望舌像如何,再者与患者的体质相结合。总的来讲,就是要四诊合参,全面考虑。不然就会犯盲人摸象之错误。

 由此,我又想起了《伤寒论》少阳病中小柴胡证中有一句话: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这与四诊合参是否矛盾呢?但从字面来看,有点相互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仲景所言是要一定的背景的。窃以为,这需要对病人的体质、外貌、气色等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这也是但见一证就能判定的基础。这样的修为是在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因此,初学者千万不要“但见一证便是”,这样就会误判、误治。等到阅历增多了,经验丰富了,能够“望而知之”了, 也可以试试“但见一证便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