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节气:寒露

 胭脂魂 2014-10-08

 图片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2014年10月8日 16:47:29,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是为寒露。寒露是二十四气中第一个以“寒”为名的。俗谚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都意味着天气由秋凉向秋寒转变。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此时阴天少,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节气,素有秋高气爽之称。华北一带已是肃杀的深秋景象,南方的萧瑟清冷之气也渐显浓厚。对于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古人们来说,寒露已经进入秋收的尾声,气温下降很快,低温与冷风往往会对田间最后的收成产生影响,也很容易造成风寒侵体,这便是俗语所谓的“寒露风”(又叫“社风”)。 此时,群芳虽已凋落,秋菊却正当好处,秀色可餐亦是不输时令果蔬的美好食材。

 图片
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大雁南飞;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古人看到海边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图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用菊花酿造的酒,取当年菊花瓣煎汁,与米、曲同酿而成,来年重阳始熟饮用。
    
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我国不少地方又叫菊花为“黄花”,称重阳为黄花节、菊花节,王维有“无穷菊花节”之句。菊花又号“延寿客”,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菊花酒是由菊花加
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图片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汉代已有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名扬千古。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 ;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过去重阳饮菊花酒是一种时尚,《旧唐书·李适传》载:“凡天子游幸,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皇帝喜饮菊花酒,文人贤士自不甘落后。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图片
 簪菊花
 簪菊花也是为了避邪。“这是因为古人从菊花的药用功能联想到菊花的避邪功能,此俗一直传至明清。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美好时节,有心的公众,在观赏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菊花时,不妨品饮清香宜人的菊花酒,在头上簪一朵菊花,亲身体验一回。
    屈原在《离骚》里写“夕餐秋菊之落英”,听上去便饶有风味,现实中做成菜肴一样令人食指大动。当年北京“同和居”的菊花火名动京城,便是以菊花加上好排骨所吊的高汤作为汤底,且花瓣花蕊一定俱为纯白,方才没有苦味。成品鲜而不腻、清纯如水,无怪乎慈禧太后也对之欲罢不能。除此之外,菊花亦可与鱼片同炒,或是加冰糖莲子熬粥。南京人春日喜食的菊花脑,也是野菊的一种,只是食用部位不在花朵,而取其嫩茎叶打蛋汤,清香可口,不在话下。
 
图片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茱萸
  
 重阳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茱萸,又名越椒、艾子,雅号辟邪翁,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重阳这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茱萸囊,佩带身上,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重阳登高,臂上佩带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王维有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登戏马台作》:“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寒露之后就是十月小阳春,此前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晋《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古人以阴阳论事物,偶数阴、奇数阳,九为最大的阳数。九而重,阳盛极,阳亢则为灾,需要禳解。茱萸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菊花得四时之气、金水之精,能息风除热。重阳时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使身体免受初寒所至的风邪,由此可见此风俗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图片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每年都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使将本国特产“吴萸”献给楚王。楚王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忙将吴使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使告知吴萸乃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听罢,朱大夫将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吴使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礼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为感谢朱大夫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沿用至今。
 
 图片

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登高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前后,寒露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风俗。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因为秋天肃杀气氛比较重,人的情绪也比较低落,而登高远眺则可使人心旷心怡,使忧郁惆怅之情一扫而光,对于解秋愁来说的确是剂良药。
    
这一风俗原是为了“避邪”,源于东汉,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一日,他对其徒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这种神奇故事经过传播,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图片 
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又称菊糕、五色糕,因高、糕谐音,故谓之“重阳花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
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图片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说流传于陕西附近。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

图片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柿果
    中国是柿子的原产地,栽培历史逾两千年,至今也仍是柿树栽培最多的国家。唐代的《酉阳杂俎》即有云:“柿有七绝:一多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可谓全身是宝。部分地区也有过年吃柿子的习俗,以其象征“事事如意”,北方人的“冻柿子”也多半由此而来:冬季将柿果置于室外冷冻,食用前以热水化冻,但不解冻直接食之也另有风味。还有一种“柿子煎饼”,将软熟去皮的柿子涂抹在摊好的煎饼上,烙熟后色红而味甜,十分别致。

  柿子成熟后绵软甜美,但未成熟时则生涩坚硬难以入口。中国普遍栽培的属涩柿,需人工脱涩或后熟才可食用;而日本等地另有栽培甜柿,枝头未经采摘便已先行脱涩,国内所见甚少,知名的惟湖北罗田甜柿一种。柿子性寒而味甘涩,不宜与螃蟹同食,空腹食用也是禁忌。
 

图片

 板栗
 
   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作为中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古人早已有诸多保存和烹制板栗果实的妙方。苏辙的诗说的是食阴干的生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而袁枚则似乎偏爱烹熟的板栗:“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烂煮之,有松子香。厨人不肯煨烂,故金陵人有终身不知其味者。“至于《红楼梦》里提到“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则是更加风雅和应景的美味。
    欧洲人对于板栗的食用也有长久历史,但手法自然有所不同。大部分作为坚果加在炖菜及馅料中,或将外壳剥去,浸入糖浆做成糖衣栗子。对于国人而言,最熟悉只怕还是那一道糖炒板栗,厚实的淀粉与香甜的味道总能在热气腾腾中融化秋日的萧索之意。清人郭兰皋就曾盛赞传统的北京糖炒栗”中实充满……壳极柔脆,手微剥之,壳肉易离而皮膜不粘“,可谓炒板栗中的精品了。
 图片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