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甸甸”的古代银锭收藏

 天上星星期二 2014-10-09
  这个大银锭重1800多克。
  银锭上的铭文清晰可见。
  古代银锭有特殊的金属光泽。
  砝码形银锭。
  有“贵州官钱局”字样的银锭。
  文银。

  本报记者 廖敏 文/图

  银锭,就是将白银按一定的重量和设计的形状铸造而成的块状物。这种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金属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在进行赏赐、交赋税、做买卖等时候都缺不了银锭。如今,古代银锭成为了一种收藏品,近年来尤其受到藏友的关注

  1

  “不差钱”的大银锭

  “在古时候,一个丫鬟、家奴的身价才几两银子,我这块大银锭可以买下10多人了。”南宁藏家廖卫星敢说这样的话,绝对底气十足,因为他手里捧着一个1800多克的大银锭。这个大银锭是清代铸造的。

  银锭对于现代人来说,可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大家经常在影视作品里、文学作品里看到古人使用银子,但是很少人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古代银锭。见到廖卫星拿出一个这么大的银锭,记者接过来把玩一下,感觉非常坠手,沉甸甸的。仔细观察,这个大银锭上还铸有铭文“道光十六年、云南蒙化衙府、库银伍拾两、梁永和”,不难理解,这些铭文说的是这块银锭是由官府铸造的库银,而且交代了时间和出处。

  不过,银锭上的人名“梁永和”颇有些让人费解,难道是过去的主人?对此,廖卫星介绍说,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银锭)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银锭的数量、品种很多,其用途不外乎是地方留存、上解省库和商业用银三种。而银锭上的铭文是指铸造银锭时铸造和錾刻在银锭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是银锭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成色、官员或工匠姓名等。有些库银上还有税目、解交地、解交时间等内容。铭文对银锭价值影响比较大,而私铸的银锭一般只有一个戳,即商号或银号。

  廖卫星认为,“梁永和”有可能是监督铸造这个大银锭的官员,也有可能是铸造的工匠。

  2

  各种形状让人大开眼界

  廖卫星又拿出些体积较小的银锭,有圆饼形的、有砝码形的、半个椭圆形的,他说银锭的形状大致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几种。

  “我的银锭除了在广西区内各地淘,还跑了贵州、云南等地的古玩市场。”廖卫星说,之所以古代银锭造型“个性”十足,是因为历代对银锭的铸造不做统一规定,只要适应流通需求,且保证质量就行。大致上,汉代银锭为饼状;唐代是长方形条状;宋代以铤为主,形态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元代银锭多无铭文,周缘翘起,中间内凹;明代银锭长度变短,厚度增加,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特别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清代到民国银锭器形繁杂,各种形状的都有。

  在众多银锭中,廖卫星特别介绍一个砝码形、上有“成记”戳记的银锭,这是广西百色铸造的。据介绍,广西银锭主要通用足银、库银和花银,以砝码形为主,也有圆锭形。清代期间,广西官铸砝码锭其锭面的戳记通常是地名、记年月日、银匠或银号名等,以光绪年间、道光年间为多,其他年间的较少。重量有重有轻,束腰有大有小。商铸银是银号委托银炉铸造的用于流通的砝码锭,通常是在锭面加盖1~3个戳记。受四川银锭的影响,广西还铸造圆碗锭,锭面往往是一个戳记。广西银锭虽称为“十两锭”,但是它的实际重量却不同,在360~420克之间。

  3

  同是一两银克数各不同

  收藏这么些银锭,廖卫星费了不少心思。早些年,银锭收藏是“冷门”,古代货币的收藏人士大多重视钱币,而忽视银锭,而近年来更多的人把眼光放在了银锭上。

  “别看银锭是一种古代货币,但是其存世量并不多。”廖卫星说,如今在古玩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真品古代银锭,有时候也要碰运气才能收到。有一次,他在外地的古玩地摊上,看到一位不起眼的农民在卖银锭,这个农民是碰巧在村里收集到银锭,拿出来碰运气看是否能卖掉。把握这一机会,他把银锭买下来。

  廖卫星介绍,银锭存世量少是有着历史原因的,1933年,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加上大量白银外流,因此银锭在市场上少,总存世量比银元少得多。

  仔细研究起来,银锭里面的学问给收藏者带来不少“斤斤计较”的乐趣。银锭重量一般分为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以前无统一规定。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是相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一两银,在唐代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克,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的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银锭既然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还要辨其成色。在重量等同的情况下,成色高的货币价值明显高于成色低的;在成色、重量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复杂的平兑关系。白银的成色一般分纯银(100%)、足银(99%)、纹银(93%)、标准银(90%)4种。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

  廖卫星说,熟悉银锭的重量和成色,对辨别银锭真伪有很大帮助,此外,还要考虑重量、包浆、铭文、形制等因素。

  4

  收藏银锭要会辨伪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银锭的造假从古代就开始了,市面上有伪品、半伪品。据介绍,古代造假者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如今银锭成为收藏品后,造伪的重点在于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

  根据多年的收藏经验,廖卫星发现不少造假方式。比如说包壳银锭、铅锡银锭、灌铅银锭等几种。包壳银锭表面呈青黑色,完全没有白银应该有的光泽。铅锡银锭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导致体大而轻,或者浇铸时将铁块放在银锭中心,其声音发闷。灌铅银锭是在铸造时使真银锭成空心状,灌入铅液冷却后再封焊洞口,洞口留有封焊的痕迹。还有银铅银锭或者银铜银锭等“合金假锭”,假锭色泽灰暗,日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这是银中大量掺入铜、铅等所致。

  “市场上的‘真银假锭’也不少。”廖卫星说,真银假锭就是把现在的白银浇铸成银锭,再涂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形成带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包浆。有的则在普通真品银锭上加字或者改字,使之成为银锭珍品。

  谈到辨别的方法,廖卫星有个心得就是看“蜂窝”。他拿出一条长条形的官银说:“这个是现代仿造的,看起来外表非常光滑,就没有古代银锭特有的蜂窝状小孔。”据介绍,银锭底面的“蜂窝”其实是气孔,当浇铸银液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停留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便产生了气孔。真正的古代银锭,气孔大小不规则、深浅不一。从孔的大小上,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银锭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