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朱刚伟 2014-10-09

  ■刘文军

    中小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看来,基础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下面就主要问题进行一些剖析。

    教育目标上价值引领的缺失

    时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仍然看重分数和升学率,由于传统文化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太少,教师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部分的教学,仅仅限于应试教育,把考试的考点罗列出来就应付了事,偏失于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追求。事实上,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上述这种教育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缺乏对古代文化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严重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内容枯燥,与学生生活脱节

    现在中小学学生不喜欢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因为他们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很多教师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现代阐释的能力,只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当历史来讲,偏重于诗词的背诵以及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造成青少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有效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通俗解读,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得传统文化向现实生活回归,激起了人们的道德共鸣。

    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适当教材。现有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薄,例如,就儒学来说,在小学六年的全部教材中,只有几句儒家的格言和简单的几则故事。中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但存在两方面弊端:一方面内容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师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当成一个个单一的教学知识点来对待,而漠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一些教材“大而空”,泛泛而谈的内容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 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并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校文化课程三者的结合,建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全新框架。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曾观摩一些高中历史课堂,发现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只是依赖教材,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以人民版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为例,很多教师只是把重点放在“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人物、作品的识记方面,出现了堆砌文化常识的弊病,教学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较低层次。其实“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思辨性和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的角度反思、拓展文化的内涵,进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教学方式的单一,部分原因可能由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过关,从而导致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靠上课前的简单备课或者突击学习根本无法领会其要旨。所以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仍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途径狭窄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教学部分,课外、校外的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课程视野。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基本来自课本的文字,学生可体验或者能亲身参与实践的部分极少,这导致了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匮乏。其实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各学校一方面可通过多种教育载体,例如专题网站、生活读本、挂图、校训等形式,以多样化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再现活动,如书法、国画、茶道、武术、剪纸等,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忱。只要教师肯下力气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门县龙门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