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预防法

 齐鲁生 2014-10-09

 1、中风的危害性

  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和死亡率已跃居疾病谱的前三位。中风具有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及高费用等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我国的中风发病率将继续上升。中风发病前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病,重者偏瘫或死亡,幸存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且有1/4以上的中风病人在发病后1~5年内会再次发生中风,每次急性发病住院治疗的费用高达万元。

  2、哪些因素容易导致中风?

  与中风发生有关的因素通称为危险因素。国内外对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将中风的危险因素归纳为如下3类:

  第一类:无法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家族遗传史。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会增加,男性高于女性,黑人高于白人,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生中风,家庭成员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也增加。

  第二类:可以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等,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可以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增加,但经过控制或合理治疗后,发病的可能性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第三类:有望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少、高脂饮食、酗酒、血液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经过控制或治疗后有希望使中风发病的可能性下降,但目前的研究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具有上述一个或数个危险因素的人群通称为易患人群。国内最新的研究发现,在上述易患人群中进行血液动力学检测,约30~35%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异常,表现为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低于75分。这些个体中风的危险性增大,他们是中风的高危人群。

  3、为什么会发生中风?

  绝大部分中风事件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胖、颈动脉狭窄、吸烟和家族遗传等中风易患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导致脑血管的动脉硬化。病变较轻、进展速度较慢者,不会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也较小;病变较重者,会出现脑血管明显狭窄或形成小动脉瘤,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时,会在脑动脉内形成血栓,造成脑梗死(缺血性中风);或者脑动脉破裂,造成脑出血(出血性中风)。此外,还可因脑血管先天性动脉瘤或畸形造成血管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因心脏或动脉内血栓脱落而造成脑栓塞。

  4、中风的好发人群

  老年人是中风的高发人群,男性的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人群监测资料显示,64%病例发生在55~75岁年龄段,其中55~6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34.6%,45岁以下发病的比例占4.4%。近年来的监测资料显示,中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55岁以上人群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但40岁以上的人群,也应加强预防。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中风的预防

  中风的预防应分两个层次进行,即一般预防和重点预防。

  (一)中风的一般预防主要是针对大众人群,尤其是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易患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积极治疗,以改变生活行为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

  1 、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 在生活中,某些生活行为因素与中风发病的风险密切相关。如吸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久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等。针对这些因素,应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如吸烟者应戒烟或限制吸烟量,饮酒应适量,避免过量饮酒;饮食成分中应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鱼类、豆制品和乳制品;适量进行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这些措施均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

  2 、积极治疗和控制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是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导致脑血管功能损害。当脑血管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在诱发因素的促使下而发病。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有与中风相关的危险因素,即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控制。例如,高血压病患者应根据医师的建议,调整好血压水平,将血压调整至 140/90mmHg 以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狭窄和肥胖等患者也应到医院就诊,根据专科医师的意见进行治疗和控制,并制定相应的中风预防方案。

  上述措施是中风预防的基础,可延缓脑血管功能受损的进程,能使中风发病的风险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二)中风的重点预防则是在一般预防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从中风的易患人群中筛选出高危个体,进行重点的干预。

  1 、检查脑血管功能,评估中风发病风险: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是一种无创伤的脑血管功能检测方法。脑血管功能积分能够定量评价脑血管的功能状况和中风发病的风险。正常人为 100 分, 75 分以下时提示脑血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分值越低,中风的可能性越大。在 55 岁以上的人群中,当积分值降低到 75 分以下时, 13% 的人在 5 年内发生中风,中风的风险是正常同龄人的 7 倍;当积分降低到 25 分以下时,平均每 5 个人中有 1 人发生中风,中风发病风险是正常同龄人的 14 倍以上。当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合并有高血压时,中风的发病风险更高。

  2 、合理进行药物预防:当脑血管功能受到损害时,即积分值在 75 分以下,除了按专科医师的建议治疗中风相关的疾病外,还应进行药物预防。目前肯定有效的药物有:

  阿司匹林:国外研究认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100~300mg ,能使中风发病的风险降低,但只能降低 14% 左右。

  祥鹤脑安:国内研究证实,每日服用祥鹤脑安进行预防,能使中风发病风险降低 50% 以上。服药量可参考脑血管功能积分, 50~75 分,每日 2~4 粒; 25~50 分,每日 4~5 粒; 25 分以下,中风的发病风险很高,每日需要服用 5~6 粒。

  他汀类药: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如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降脂药,也具有一定的防止中风发病的作用。

  其他:其他药物预防中风的效果不甚明确,可根据医师的建议选用。

  3 、按时复查脑血管功能:当您按上述方法进行中风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重点药物进行预防时,每年应复查脑血管功能 1~2 次。若脑血管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功能积分等指标上升,提示防治效果良好,否则应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对于已经发生过中风的患者,在积极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要预防中风的复发。预防再发的措施与上述预防首发的措施基本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