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养生】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宏景书苑 2014-10-10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高世栻注解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即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人们以为春之温邪、夏之暑邪易伤阴,秋之凉邪、冬之寒邪易伤阳。故春夏养阴、秋冬养阳当为常法。为何《内经》反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人之所共知。且于春夏,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于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内经》针对世人之易疏忽,告诫世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养春夏之阳是顾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顾春夏之阳。养乃“维护”之意,因为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阴阳会随着自然界阴阳消长而相应变化,即春夏阳长而阴消,秋冬阴长而阳消,并且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春夏养阳”就是合理地将阳气维护在正常人体需要的状态,顺应其自然而不去攻伐它,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早起,广步于庭,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天热要防汗出太多或过食冷饮以防伤阳气。对于素有阳气虚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夏季节服用人参、六君子汤等补气健脾的药物。久咳、哮喘、关节疼痛等阳气不足、秋冬易发病的人,则可采用针刺、灸法、中药敷贴和中药内服等方法补养阳气,达到“冬病夏治”与“冬病夏防”的目的。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秋冬养阴”也就是顺应顺应秋冬的收藏之气,注重养阴。如秋冬季节天干物燥,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此时,可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如百合、木耳、梨、葡萄、芡实、大枣等制成的药膳。

                     对于阴虚之人,在冬季吃一些养阴之品如枸杞、麦冬、六味地黄丸等,可有效调整人体的阴虚状态,夏季口干舌燥的症状亦会有所缓解,也不容易发病,达到“夏病冬治”与“夏病冬防”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