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傅师晚年的言传身教、傅师的遗著《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以及傅师的演练录像资料,现将其拳术特征归结如下,以供拳友甄别。 1、 预备式 (1)、两脚开立 (2)、两臂自然下垂,两掌心朝里。 2、 起势 (1)、两掌心不是平起平落。 3、 左掤 (1)、右掌随转体自下而上在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个小圈,这是傅师拳术风格的显著特征,傅师曾言:“这个小圈很难打出来”。左掌边外旋边向右弧形超至右掌下方,掌心朝右上方,两掌上下相合呈抱球状。 (2)、抱球后两掌随即左右分开,作左掤和右采,成左朋定式。 (3)、定式时,成左侧弓步(两脚尖朝西向南,身躯面西,眼向前平视。 4、 右掤 (1)、两掌相合呈斜抱球状,右掌在左掌的前下方,两掌心相对。 (2)、定式时,左掌指位于右腕关节下方。 5、 挤式 (1)、随腰转,左掌心边挤边贴于右脉门内侧。 6、 按式 (1)、后坐时,两掌回抹至胸前,两掌心斜相对。 7、 单鞭 (1)、实脚转身,非虚脚转,这是杨公后期的练法,也是傅师拳术风格的最大特征(笔者再次指出:流传甚广的《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的图18是虚脚转,应改为实脚转,请众拳友注意)。 (2)、右掌向南偏西推出并勾手定势,随即向西南方向平移,与左掌前按(向东)成对拉势。 8、 提手上势 (1)、上接单鞭势,两掌应随肩肘沉而下按,而后向里、向前、向上作合、提、送,完成提手。傅师曾说:“先下后上,这才叫提手上势”。 9、 白鹤亮翅接左搂膝拗步 (1)、右掌边外旋边经身体中线前下切(似“刀切状”,掌心朝里偏左,掌指斜向上),后经右胯旁至右肩后外侧,回收至右耳旁(成“摸耳状”),再向前边内旋边前按(似“反捋胡须”)。 10、 手挥琵琶 (1)、右脚向前作垫步时,仅上一只脚的宽度。 (2)、定式时,右掌心朝左偏向上,如傅师所言:“右手心稍向阳”。 11、 搬拦捶 (1)、右拳是平的搬(横向),高不过肩。平搬时,左掌跟随渐附于右腕内侧,以增强搬劲。 (2)、左掌前拦与右脚上步应同时。 (3)、左掌前拦时须坐腕,“强调坐腕“是傅师拳术风格的第二大特征,傅师曾说:“坐不坐腕,味道大不一样”。 12、 如封似闭 (1)、练此式,傅师曾告诫说:“要把封打出来”。 (2)、上接搬拦捶,当身体重心后移至两脚前后连线的中间点的瞬间,两小臂呈交叉状,形成封势,之后随重心继续后移,两掌左右分开,呈横抱球状。 13、 十字手 (1)、两掌至额前时,两臂和两虎口均应撑圆。 14、 抱虎归山 (1)、双脚依次作三次虚实转换(似翘翘板)。 (2)、以肘带左掌下撩,再与右掌形成抱手。 (3)、眼睛关顾左掌下撩,但不可低头看手。 15、 海底针 (1)、随右脚上步,右掌运行路线是在右胸前逆时针划立圆,傅师形象地说:“好像火车轮子转动,“咔嚓”一声做一个小立圆”。 (2)、定式时,右臂、身躯与地面的夹角为45度左右。 17、 转身搬拦捶 (1)、左掌前推与右弓步应同时到位。 18、 进步搬拦捶接揽雀尾 (1)、左掌采、右掌抄形成斜抱球,然后作右朋势。 19、 单鞭接云手 (1)、第一个为右云手,手掌的动作“好象作玉女穿梭”。 20、 左(右)分脚 (1)、四个斜角要打出来。 21、 转身瞪脚 (1)、左脚应边转边落 22、 左玉女穿梭接右玉女穿梭 (1)、须坐腿转腰,然后提起右脚向右前方(东南和西北)迈出,脚跟先着地。“坐腿转腰”是傅师拳术风格的第三大特征。 (2)、双臂应慢慢地逐渐交叉,随即前后拉开。 23、 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接左朋 (1)、右脚不动 24、 下势 (1)、左掌心朝南前超时与右腿平行,好像两根火车轨道。 25、 进步指裆捶 (1)、右拳向前偏下打出(冲拳),以拳面击人裆部。 26、 上步七星 (1)、左掌挑至胸前时变拳,与右拳同时交叉,作前上棚。 27、 转身摆莲 (1)、转身时,左脚内扣落地,重心随即左移成右虚步。 28、 弯弓射虎 (1)、两拳面同时向东北方向打出,左拳眼朝上偏右,右拳眼斜朝下。 29、 全套传统杨式太极拳共有85个拳式,简称“85式”。 根据上述拳术特征演练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大方,拳味浓厚,劲力缠绵,习练效果好。因此,笔者的一些弟子在上海的公园、街心花园、居民小区健身点习拳时,常有素不相识的老者上前询问:“你的拳是跟傅钟文学的?”朴素的言语足以证明:只要严格学练,规范学练,认真学练,定能呈现傅钟文大师的拳术风格,收到好的健身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