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息汤新砺》前言

 春满庭苑 2014-10-10

薛振声

拙著《十年一剑全息汤》出版后,受到很多读者的重视,一些朋友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一位朋友说:“我用全息汤治病,门诊病例多数疗效很好,但住院病例疗效不很理想。”这引起我的重视。“住院”病例,大概是指病程长,病情复杂,一般方法难以治疗的各种慢性病患者。以后我特别注意对这类疾病的观察、分析和治疗方法的探索。经过几年探索,逐步认识了郁热、风寒、阴虚、痰湿四种病理因素互相交织组合形成的“四联证”及其治疗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明显提高了疗效。为了把这部分思想和方法介绍给读者,进而帮助慢性病患者摆脱或减轻疾病的折磨,并推动中医的发展,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枢同志的帮助下,勉力写了这本《全息汤新砺》。

下面想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就中医发展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所谓发展,应有二重含义,一是继承,二是创新。继承就是把前人的思想、理论、方法,只要有实用价值,实践证实确实有效,就学好并用好。创新要有两个标准:一曰新,二曰实。新,就是提出的思想、理论、方法,是前人没有提出的,或发前人所未发。实,就是要到临床实践中,并反复证实确实有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中医的发展。

中医是经过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的。如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其研究和治疗的疾病,基本上是同一范畴,但理论模式,表述方法,治疗使用的方剂、药物,都不一致,形成了两大学派。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则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还有众多医著,在阐释前人著作中,不动声色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正是不断发展创新,才形成今天蔚为大观的中医学。认为应到此为止,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标准化,其结果只能是使中医窒息,并走向衰亡。社会在快速发展,各种学术都在不断发展创新,古老的中医更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中医怎样创新?

第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中医是在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而形成的。历代著名医学家,都是医生。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成了经验,如果这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并上升为理论,再回到临床中反复检验,成功了,就成为创新成果;到图书馆(读书),进实验室(做实验),是有益的,但不能代替临床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要持之以恒。经验的形成要日积月累,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也有孕育形成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些新思想、新方法究竟效果如何,还要回到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反反复复,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创新成果从积累、孕育、形成、完善,到成为书面材料,大概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毕生时间和精力。

第三,视野要开阔,目光要深邃。观察疾病,不仅要看到表现突出的局部,还要看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部位直至整体;各种疾病,包括表现相反的疾病,不仅要看到其个性,还要看到其共性;对病理因素,不仅要看到突出的一面,还要看到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对病理复杂的疾病,不仅要看到一对矛盾,还要看多种矛盾的交织共存等等。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对疾病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为创新理论打下思想基础。

第四,如有必要,应创建新的中医理论;如果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需要新的理论表述,则应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又对以后的实践有指导性作用,故十分重要。中医理论要与时俱进,除了利用古代中医理论和知识,也可吸收借鉴现代哲学、科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现代生物学及各种学科的思想知识,使新的中医理论更丰富,更容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例如疾病的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的理论,继承了阴阳学说和张仲景临床医学等,同时吸收了辩证法和系统论等思想。

中医的发展创新,还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  如何看待原来的中医。中医内容极其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研究两种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其阴阳相对、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限可分等思想,即使以现代哲学的标准来衡量,在认识论领域也达到很高水平。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已证实其无限可分论断的正确性。五行学说是研究多种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比孤立研究某一事物,给人以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联想。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是五行学说的运用,实践证实是有效的。仲景为临床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医历代发展也都有重要贡献,说中医就离不开这些。中医的发展创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离开了这些奢谈发展创新,如空中楼阁,只能是空话。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医产生于古代,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十全十美,必然存在不足甚至谬误。如形成于明清时代的八纲辨证,长期以来在中医界占有统治地位,称为辨证的总纲。这种方法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把疾病分类,这对认识疾病的个性是有些作用的。但若将其无限拔高,无限夸大,则易入迷途,其思想方法是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把对立现象绝对对立起来,孤立起来,不仅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与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相违背,而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提出的寒热对立统一等一系列思想,则继承了阴阳学说,摒弃了八纲辨证。在中医学术的发展创新过程中,应以实践为手段,以疗效为标准,来评判以前的思想、理论、方法、方剂、药物等。正确的继承发扬,错误的大胆纠正,暂时无法确定的,留待以后解决。新的理论和方法难免与原有的理论方法不完全一致,甚至发生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应持开放的态度,包容的胸襟,新旧共存。在共存中互相吸收,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择优汰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局面,如此,中医就有希望了。

第二,  如何看待西医。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现代医学,成绩斐然,是当代医学的主流,其重视实证,重视检查,在微观上精细准确,治疗上力求有针对性,疗效可靠,这是西医的优点。有人认为,靠中医的“四诊”甚至只凭脉诊,就可以确诊属西医什么病,这很难做到。西医对疾病的确诊,建立在一系列检查图像和数据基础之上,没有这些很难确诊。中医“四诊”所获取的信息,对中医治疗非常重要,对判断属西医什么病也有提示和参考作用,但不能以此确诊西医病名。中医要学西医,学习其理论,充实提高中医内容;学习使用其检查方法,作为“四诊”的延伸,提高诊断水平,学习并使用其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疗效,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中医,而不是与西医趋同。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文化渊源不同,思想方法不同,表述方式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等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点,吸收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促进中医的发展。

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肯定西医优点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重视微观的精准,但对宏观重视不够;检查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但对检查一切正常的功能疾病如亚健康状态,则不好定性;有些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检查确诊了,但单靠西药治疗,效果并不好;化学药物,特别是抗生素,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抗药性、药物依赖等;病毒性疾病很多,病毒种类繁多,变异快,药物研制总是落后于治疗和预防的需要,等等。这些,中医则具有明显优势,中医仍有存在发展的广阔空间。

概括我的治学思想,可凝炼为:

师古而不泥古,学西而不西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以临床医疗为立足点,以提高疗效为目标,逐步探索实践创新的理论创新,促进中医的应用和发展。

以上是个人愿望,也作了一些探索,不是说已经做得很好,愿与同道共勉。

写此书的目的是介绍系统疗法发展的新成果。新的发展是在原来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认为,原来的理论、方法是正确的,不要改变。为了使读者对原书[1]的理论、方法、方药有所了解,并减少查阅原书的麻烦,本书对原书内容作了简介,处方用药量作了调整。涉及实用的加减方法,融入了发展成果,有较大改变。两书有不一致的地方,以新书为准。

读者要求多介绍临床病例,本书尽量满足。由于新成果的形成和应用时间还不长,受农村条件的限制,确诊病例的病种不是很多,只能就最常见的各病种介绍,未涉及的病种,可举一反三,按融入新成果的系统疗法处理。读者提出的其他问题,本书也尽可能作出回应。

 


 



[1]策划编辑按:即《十年一剑全息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