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叶曼老师讲解的《易经》文字笔记(1)作者:明空无二
01a: 人的细胞横向切开在显微镜下看都是“太极图”模样。 03a: (1)《易经》中有道(形而上)、象、数。从伏羲到孔子经历了3500年。 (2)“错综复杂”四字出之《易经》。 (3)没有孔子的《十翼》,《易经》应用就上升不到“道”的层面。 (4)《易经》乃《十三经》之首。 (5)《系辞》不是孔子做的。 (6)离了“象”就没有《易经》。 (7)山上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言语伤人比用器械伤人更可怕和让人难受。 03b (1)神无方,易无体,唯在变。 (2)六爻中上两爻表天,下两爻表地,中间两爻表人。俗语“不三不四”,就是骂你“不是人”。 (3)六爻关键是时间、位置,最关键是“情”,通“情”达“变”,不但要通法、还要通“情”。 04a 易之“数” (1)姓,女人生也。母系社会遗风。“夫妻制”由周文王制定。 (2)《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老子赞叹《归藏》。 (3)刚强的人易死。 (4)叶曼老师大概在2000年前讲的《易经》。 (5)《周易》以乾卦为首。周朝创建了800多个封建国家,即“封建制度”。 (6)卦中,“一阳(爻)为阳卦,两阳(爻)为阴卦”。离卦就为阴,坎卦是阳。阴甚至不能在阳之上,只能“承接”阳,所以阴以“柔顺”为主。 (7)盛世少算命,易经和干支配合起来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才算命。 (8)十传、河图、洛书都不是孔子做的,后来的考证都有证据。 04b (1)孔子和老子都是从《易经》中出来的。 (2)圣人以“神道”设教。教化也。趋吉避凶也,自己变化也。真正的“神道设教”是有个上帝、大梵天等的。 (3)卦者,挂也。 (4)伏羲、周文王、孔子是三位对《易经》创立和发展的圣人。 (5)商朝还重鬼神,到孔子则是“敬而远之”。 (6)真正的政治家只有孙中山,现在的多为“政客”。“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 (7)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重视的的“人道”,“乱世”才谈鬼神。 (8)周朝之后认为,神是按照人的思想演绎而来。 (9)治人道为第一,治神为第二位。 (10)身、心同体,心、物一元。 (11)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不愧天地,不用拜神。 (12)佛言,“一切唯心造”。就是神无方,易无体,“阴阳不测之为神”。神乎明之,靠乎其人。 (13)左腿有病治右腿,右脑有病治左脑。 (14)不但人体是个“小宇宙”,一个地方都是“小宇宙”。 (15)身体得病,原因是个是“过”,一个是“不及”。易经的观念是整体平衡,中和,怕“过”,怕“不及”也。 (16)打坐就是“水火既济”的过程,即坎水是肾、在上面,从上腭落下,离火是心、在下腹部开始上升。 05a (1) (2) 公元前551~600年的50年间,世界最聪明的人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都出生这个年间。 (3)孔子的父亲在70岁时才遇到17岁的孔子母亲,“野合”而生出孔子来。父亲的大太太有一个儿子,但是瘸子,他故名“孔老二”。孔子三岁时父亲死亡,受到大妈的欺负、颠沛流离。 15岁开始发奋学习。 30岁“好礼”处事、待人“立起来”; 40岁“不惑”已接近“仁”,“知其(礼)所以然”了,敢爱、敢恨; 50岁知道了“天命”,前半生是把他自己的“业力”了解,40-50岁之间孔子主要措施是大收弟子。 到51岁才开始第一次做官,做“中都宰”(京城的市长),三个月就“大治”,然后升为“司空”(内政),然后升为司法部长“大司寇”,辅佐鲁定公的“甲骨之会”(一个著名的“外交会议”),孔子在这次会议上慷慨陈词,漏了一手,把五个城池给了鲁国;后孔子发生“毁三都”事件,被贬,后在边疆等了三天,没人理他。 离开鲁国54岁周游列国,在外漂泊了14年(前述在鲁国做官也总共才3年),68岁回到鲁国,73岁就死了。在他会鲁国的5年里干了很多大事,例如,定礼制、作《春秋》、68-70岁数时开始赞《周易》等。 春秋时代是人道、鬼神思想的大“分水岭”时代。子不语“怪力乱神”。 纣王的曾祖父“射天流血”,不敬天,周朝讨伐商纣的理由就是“纣王不敬鬼神”。 周文王对《易经》64卦的第一位宗旨就是“趋吉避凶”,第二步“神无方,易无体(神还有,但找不到地方了)”,第三步是“用神之道,存乎为仁(没有神了)”。这种思想酝酿了好几百年。 《洪范》书中,机子说:有难时怎么办?第一问“自己的心”,第二问读书人的“士”,第三问民,第四是算卦。 《易经》最流行的是西周时代。 (4)孔子给《易经》一个全新的面目——“人道”思想。 (5)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含义:“有所自(自己所做),有所然(有所收获)”,这实际上完全就是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 老子和孔子时代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天”是一个人类不可抗拒、不可左右的东西或规律,只能“泰然处之”地接受它,已不能转变它,这个规律就是“因果规律”。天是听老百姓的。 (5)欧阳修说,《十翼》不是孔子做的,孔子是拿人和天来解释《易经》的。 (6)孔子说,“六爻”的变化不是随便的,是完全遵循“因果规律”的,不懂佛法不能深层次来了解《易经》,易经和老子的关系太大了, 老子说,“人类是不能和64卦来讨价还价的”,人,得意失意,好事坏事,这就如同人给佛供了几个苹果想改变命运一样的荒唐,因为佛还有“三不能”啊! 05b (1)佛“三不能”有“定业不能逃”。 (2)处胜不能骄傲、败不气馁。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就是自然律,整个在变化,没有一个是“常”的。 (3)64卦包括了宇宙而没包括鬼神的演化规律。神无方,易无体。 (4)东汉时把天干、地支加到了《易经》中。 (5)整个的中国医学都是从《易经》中出来的。 (6)“河图、洛书”都是“炼丹术”。魏伯阳、陈抟讲的就是“炼丹术”,否则你不懂易经就不懂这这两位的讲话的实质。。 06a 老子和《易经》的关系 (1)老子和《易经》的关系极其密切。 (2)在西方,除了《圣经》外,翻译最多的外籍经典就是《道德经》。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多数都出之《易经》。 (3)老子就是个“易经专家”,道家是《易经》的“别派”。 (4)《易经》讲究的就是:时、位。 (5)老子收益最大的《易经》是《归藏》(以“坤卦”开头)(到了周易的周朝才以“乾卦”为主) (6)“两股深藏若虚”。真正经商的绝不摆场面,而是把自己藏的深深的,好像什么也没有;有学问的绝对不是每天把学问每天挂在嘴头,要谈点“风花雪月”;学佛不要每天在家里都是佛啊佛啊的,让家人讨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好了。 每天显摆自己的多是“半瓶子醋”。 (7)真正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这是“坤卦”之德,是“收藏、退守、权让、柔顺”(老子);最高的道德是“上善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乾卦是“直冲的”,君子要自强不息(孔子)。 要“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是“帝王术”,不是权术啊。感情方面的纠纷必须解掉。 不逞强。柔弱才生,刚强则死。老子讨厌“刚强”。 (8)道是“本”,用是“末”。不要“舍本逐末”。 (9)“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道德经》为道教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10)老子出函谷关真正是去了秦国。 06b (1)《道德经》是唐玄宗给它起的书名。老子就是姓“老”,唐玄宗给他起的姓“李”。!! (2)“有”和“无”二者“同出而异名”。 (3)三人成“众”。 (4)道家和儒家都认同“负阴而抱阳”。 (5)必须回到原位,人一定会死,这就是“常”,“不知常,妄作凶” 天下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是“无常”。 (6)老子反对“亢龙”,“亢龙有悔”。物壮则老。 (7)30岁之前可以赖父母,但30岁后之后靠自己。 (8)韩信虽能受“胯下之辱”,但不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07a (1)《道德经》就是《易经》的别派,中国人有《道德经》、《易经》的基础,所以非常容易接受大乘佛法。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胜于“言教”。 人,真正要“效法天地”。不要恃功、居功,“功成而不居”。孙中山。 (3)春秋时是“易(经)、老(子)”并称。 (4)《道德经》不看,老板做不好. (5)“数”代表自然现象。 (6)蓍草在北方就叫“臭蒿子”,第二年在枯草上直接生出新芽来。蓍者,“不老”之意也。 (7)算卦中的数这这个“自然律”是不能“讲价还价”的。 (8)例如,49,七天,释迦佛7天悟道。金、木、水、火、土、日、月 (9)“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原子里面的形状就是“太极图”。 (10)打坐中通了任脉、督脉都不算个啥,主要是“奇经八脉”,这些脉都是单独的,没有一个“成双成对”的。 (11)天圆地方,“圆”指天是“动的”、不停的,但不能负重,指奇数,马蹄子奇数; “方”指“静止的”,能负重,偶数,牛蹄子偶数。 07b (1)9老阳、 8 少阴(不变)、7 少阳(不变)、6老阴 。周易占动不占静。 08a (1)无极。极,极限也。无极,没极限也、没边际。老子讲的“搏之不得、听之不闻”。 (2)太极。太,“大的没法形容”,最大的。但有了极限、边际,已经“开天辟地”了。 虽然是无穷尽的,但有了一个圈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主要特点就是“大”和“动”。佛家叫“无始”。 这“先天一画”是一个“大动能”。动能如何获得?欲抑先扬,(势能转化成)动能也。如同风箱一样有一个“往返”的力量,必须有一个“相反相成”的东西就是“两仪(阴阳)”。 “—— 两仪生四象 (3)易经最大的特点是“数”存在。 (4)自古没有一人把《易经》的内涵搞清楚,因为世界的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在《易经》中反映出来!孔子是把《易经》的人事搞清楚了,。。。。西汉、东汉、中医、现代科学。。都在易经中能100%反映出来。 (5)伏羲只是画了八个卦。“卦”这个字是后来算卦的人发明的。 甲骨文中没有“卦”字,只有到周文王之后才有此字,卦者,挂也。 08b (1)伏羲画八卦后又等了2500年周文王才把他变成64卦,“形而上”的东西变成了“形而下”的哲学,孔子把64卦变成人事哲学。 (2)“八卦”是伏羲“超时代”的一种“大智慧”,纯“自然现象”的发现。 (3)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都有关系。 (4)“数”是一切事情的“决定因”,“技术”只是为了求得“数“的一种技巧或方法而已。 (5)下面谈一下河图、洛书。 (6)天“南”地 “北” (7)算卦就是行“鬼神”之道。 09a (1)不是因为“河图、洛书”才有的八卦和“大禹治水”。 (2)一个卦中,若有“一个阳爻”是“阳卦”,“两个阳爻”则就变成了“阴卦”。 (3)乾(3)坤(6)、坎(5)离(4),这些“对卦”的总的爻数是九。其他,如是否、对错、曲直、黑白等,总和都是9。 (4)道家和儒家都认同“负阴而抱阳”。 (5)太极中的这个动力叫做阳,不能只去不回啊,所以必须有个返回的“相反相成”的阴。 (6)国外以证实经络存在,“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阳跷、阴跷。。。)”只有打坐有成就的“过来人”会发现“奇经八脉”是真实存在的脉络。但开刀是找不到的,法国人说:奇经八脉中真实存在的。 09b (1)炁化、形(状)化、(物)质化。世界形成的过程。 无极中,凡是一旦有个叫个“无极”的东西,就一定有个“太极(有)”出来了,因为“有无相生”啊,这就是佛家讲是“一念无明”,五行出来了,相生相克,天干、地支,阴阳,东汉把五行放进去。 (2)天坛在南边,地坛在北面。 (3)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在里面,是“生数”,是“先天的”境界,动态的;藏在里面。 六七八九十,在外面,是“成数”,是“后天的”境界,在外面,静态的。 10a (1)太极图横剖面剖开是“细胞的形状”,“洛书”中1-9的路线就是“电子”走的路线。 (2)太极中“往复、抑扬的动作过程”叫做“炁化” 10b (1)印度只有十六罗汉,中国给加上了降龙和伏虎罗汉,故“十八罗汉”。 (2)64卦中“数目的变化过程”本质就是“炁化”的过程。世界形成就是从炁化(人体叫“炁化”,自然界叫“氤氲”)、形化、质化。 (3)天下的事情都是在反对、对抗、矛盾中的“统一”。 64卦中6爻中每一爻都不能随便变动,都是至关重要的,“牵一发都动全身”,要“见微知著”,即“机”也。每一爻都是慢慢变化的。 11a下面讲易之“文”。 (1)卦辞是周文王是做的,爻辞是周公做的。这些都成于周朝的初期。 周公(老三)和蔡叔(老二)是周武王(老大)的亲弟弟,周武王死的早。周文王有三个儿子(武王、蔡叔、周公),周武王的儿子继位的叫“周成王”。 (2)悔,忏悔。吝,错了仍找理由强词夺理。 (3)卦辞、爻辞联合起来叫《经》。 《春秋》是孔子做的,叫经,《春秋》的传有《公羊》、《毂梁》和《左丘明传》。 (4)《十翼》是辅佐《经》的。 (5)《易经》的“经”本身只是用来占卜的。周文王演64卦的原意是“揭示天象”的变化,孔子则把它的“人事哲学”给揭示出来了。 (6)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宣和记事》改编的文学版本。 (7)王弼只活了23岁,《易经》、《道德经》都是他解释的比较好。 (8)陈抟,道家人,唐末人,历经五代,死在宋时。据说活了900多年。各皇帝让他出来他都不出来,到了赵匡胤让他出来,他说:天下太平亦。 11b (1) (2) (3) (4)《楞严经》中会讲到:世界是不是六道,而是“七道”,除六道外,还有一个“仙道”(天仙、地仙、人仙),但这些仙报尽后仍要堕落。 12a 解释周敦颐的《太极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也。 (1)天一生“水”。坎卦是阳卦也。该“水”和阴卦的“离卦”所生产来的“火”都归在“土”中,水和火又生出金和木来。 (2)五行中的 水:北方、咸味、智慧(五德之一,“恭敬”中得)、肾脏。 火:南方、苦味、燥(以“礼”节之)、心; 木:东方、酸、静、仁、肝; 金:西方、辛辣、坚实、义、肺; 土:中央、力气、甜、信、脾脏 12b (1)阴阳是“相反相成”的。 (2)炁化、形化,然后质化,最后“神”来了。五性感动,善恶分了。圣人给我们的定论:人是参天地之灵气。中、正、仁、爱。 (3)天无私心、地无私心。人要“仁义礼智信”才能合其天地。 (4)聪明正直死后为“神”,否则是“鬼”。合“鬼神”而知“吉凶”。 神都是人“封”的。 (5)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是“损不足而奉有余”。“人道”要效法“天道”啊。 (6)“吉凶悔吝”,人是不如意的事是多数啊。 13a (1)男女之精交媾,顺则成人,逆着则能长生(炼精化气)。故男女之精都是修法的物质基础,很重要。 (2)宋、明“理学家”的内容本质上用的都是道家、佛家的内容也! (3)因为儒家、道家文化的原因,中国接受的是大乘佛法。 (4)精气逆着的是形成的“丹”。丹有“外丹”和“内丹”之说。我们修的是练出“内丹”。炼精成为炁,炼炁成为神、炼神还虚,等你真正做到“一念不生”的时候,生理一定会起变化。 我(叶曼)自己不知道,但可以可以肯定告诉大家:“无论道家、无论佛家,没有一个人说瞎话,都可以修成;许多事情自己没经验过或拿不出证据来,修不出来就说他们是“胡说八道”,都是真事。要学庄子,“存疑”可也。” 科学越发展,越能证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说都是真实的。钱学森说:21世纪是生理科学的时代。中国有一个研究特异功能的小组,张宝胜啊,已废掉了,因为“经常显露神通”啊,严新也很可惜。 (5)王阳明的身世故事。“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就是闭门人”,苏东坡也是自己前世是和尚。 和尚很容易下一辈子变成“富贵中人”,所以这一辈子要“惜福”啊。 (6)《河图》、《洛书》是汉朝末年才出现的事情。陈抟影响中国将近700年之久。 (7)到苏州一定要看范仲淹教学的地方,文章好、德行好,称他“范大老子”。 (8)欧阳修,小时是母亲用灰写字教出来的,所以,天才都是母亲教出来的。张载,明朝的归有光,清朝的黄宗义。 欧阳修的《童子问》,对《易经》的《十翼》的原作者首次提出反对。 后来清朝确实证实了:《洛书》源于汉代的《九宫图》,《河图》源于东汉的郑玄所著《大衍注》,《大衍》又源于《汉书》的《五行志》。 清朝的胡渊说“朱熹的《周易本义》前面的九个图没有一个可取”这就太过激了。 (9)孟子比孔子晚150年而《孟子》不谈《易经》一字呢? 13b (1)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 (2)焦延寿是善谈吉凶,有神通,把每一爻的时间配合起来,《推背图》就是沿用他的思路。 (3)“纳甲法”是京房发明的。算卦不但配“五行”、还要配“五方”。上书皇帝,被奸臣石贤所嫉恨,被皇帝杀头。 (4)《推背图》、《烧饼歌》、《梅花诗》是中国的三个预言。东汉开始流行这种“预言”。 (5)《推背图》中言,中国21世纪鼎盛到大唐的风貌,西方国家都来朝的。 (6)魏伯阳是东汉末年人,言“易经、黄老、炼丹三者合一”。 (7)张伯端。 (8)龙虎、铅汞都是指的水火。(下述内容请自己仔细去听。) 道家修道一定是脐下下丹田“三指处”的热气先升起来,女人不可以啊,舌抵上额,水下来,水火未济,不能既济。通三关、小周天,九转还丹,通“奇经八脉(任、督、冲脉、跷、带脉)”,法国在医疗上已证实“脉络确实存在”! 14a (1)打坐静坐时就是用坎卦的中阳爻(口水)把离卦中的阴爻(腹热“火”)填满,故吕洞宾叫“纯阳子”。通三关、小周天,九转还丹,通“奇经八脉(任、督、冲脉、跷、带脉)”,这是道家的功夫,真有,一定有,不论岁数大小、不论男女,都能成功和有效果,但女人尤其是年轻的不能看小肚子,而男人不但能看“下丹田”还能看“海底穴”,女人在完成生育前只能看“中丹田”檀中穴。 魏伯阳,道教人物,是豪门望族,历代做官,有钱,儒家不懂炼丹术就对《周易参同契》的书解释错了,炼丹完全可以用易经来解释与易经是完全吻合的。科学越发达,就发现《易经》越正确。他进山后不知所终。 古时皇帝吃的都是“外丹”,短暂有效。汉朝的刘安成功的。 (2)“奇经八脉”在内丹中是能验证的,每个人都可以修。 (3)钱学森言:21世纪是生理科学时代,中国人是最领先的。 14b (1)钱学森提倡“唯象气功学”,中国有几百个孩子,集中起来,特殊学习、特殊培养。 (2)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 (3)男人什么岁数都可以修,女人则要断月经,或完成生育之后。男人要控制自己,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这期间都不能有男女关系,夫妻双方共修更快,但也容易丢失东西。 气功只是炼丹的“初步”啊,离“炼丹”还远远者呢,差的非常远。 男女没有破过身的“童子”练功就容易成功,生过孩子的女人就更难了,男人比女人条件好,但女人心静。 “九转”不只是九次,然后才练出一个“丹苗”来,然后长生不老术。 (3)魏伯阳提出“乾坤坎离”四卦最重要。“坎离”是天地(乾坤)所起的作用。 月亮的“纳甲”,初三、初八的概念。道教的易经因为他而重视易经了。 (4)王弼。活了23岁,我们讲的《道德经》也是他注解的。开“清谈之风”。 著有《注易》一扫汉朝人的“象数说(重在牵强附会的解释)”,迷信,主张“直接理会本意”,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提出“以经注经不可取”,主张原卦,蒙卦就是“蒙昧”,是“义理派”的先驱。 (5)《道德经》就是道家的《易经》。老子的很多话是抄《易经》的话。 (6)管轲。不能忽视。很会看相,术数家。他说自己不长寿活不过50。他说,脑门不宽广、鼻子不高、眼睛没神、没脚后跟都是短命的相。 专门回答问题,而其中没有一个易字,若佛家弘扬佛法没有一佛字多好啊,他说,“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易已经化在他身上了,最有学问的不会把学问挂在嘴上,真正了解佛法的人不会说自己“悟道”了,称赞他“可谓要言不烦也”。“数不妙不为术”。 15a (1)郑玄多谈“天象”,王弼主要谈“人事”。 (2)伏羲八卦谈天道的“天象”,周文王64卦谈“神道”,孔子《易经》谈“人道”。 (3)唐朝的孔颖达(574-648)。孔子的32代孙。是西汉、东汉的“象数易”到宋代的易经的关键性的转折人物,他调和了义理和象数两派的观点,继承了两派的优点。 15b (1)汉代讲究象数的“附会”。 (2)宋代重在探讨易经的哲理。“象数派”代表有周敦颐、邵雍。 16a (1)程颐(周敦颐的学生,和苏东坡不和。号“正公”)、程颢(明道)代表“义理派”。 程颢和王安石不和。 (2)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世界唯心。主观主义者。 (3)《易经》叶曼老师讲了一年半,必须需要朱熹的《周易本义》的作为教材。 朱熹的《周易本义》是根据程颐的《易传》作为蓝本来注解的。提倡“体用一元,。。”天地之先的只是一个“理”也,有物先天地,朱熹是“客观主观主义”者。朱熹把道家、道教(太极图、河图、洛书)的东西放在他的书中,遭到了当时大家的反对, (4)苏轼接乘王弼的学说,把儒家、道家、禅学写出《东坡解易》。 (5)杨万里。一个帝王要学《易经》,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16b (1)近代、当代人物,严复,大陆杭辛斋的贡献大。 17a (1)《易经》叶曼老师讲了一年半,用的是朱熹的《周易本义》的作为教材。 (2)朱熹(1130-1200),主张“居敬”,恭敬者,认真也。格物致知。 17b (1)讲朱熹做的续。做人要厚重。仁者,两人以上者。 18a (1)孔夫子只做彖辞、象辞;文王做卦辞,爻辞是周公做的。 18b(这一集非常重要,讲了太极、两仪的本质,人体的五脏是如何形成的的秘密) (1)“太极”是“无边无涯”的东西,所以说“太极者,无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两仪”生出来。“万物之生是负阴而抱阳”,这是指在地球的北半球而言的。 我们的修行就是把宇宙中“太极”的能量引到人体中的“太极”中来。所以有太极就一定有两仪。 (2)氤氲交感,就是“阴阳的两炁”也。打坐中能体会到。 (3)“奇经八脉”在人体中是真正存在的脉,要好好修。 (4)“两仪”是从“太极”中自然生出的阴阳两个炁。 (5)人的形成过程中五脏中最先是肾形成。 是先得父亲“肾炁”,形成一个“先天无形的肾”,那个无形的“炁”已经在那里了,故说“天一生水”,这个肾水就是是“先天之炁”,是无形的;然后是 “地六成水”,得母亲的后天的东西,后天有形的生理的肾脏就出现了。 “地二生火”,是先得母亲“无形的心炁”,再得父亲的气形成有形的“心脏”,“天七成火”,所以说“心火”。 再得父亲“无形的肝炁”,“天三生木”,再得母亲的肝气,形成有形的肝脏,“地八成木”,生理肝脏形成了。 先得母亲的“无形的肺炁”,“地四生金”,再得父亲“有形的肺气”,“天九成金”,后天有形的肺脏就形成了。说你心火太旺把肺烧坏了,火克金啊。 得父亲先天“无形的脾炁”,“天五生土”,再得母亲后天的脾气,“地十成土”,形成有形的脾脏。 知道了五行的生克,可以养自己的五脏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氤氲交感”,就是阴阳的两炁也,形、质、精神备也,吉凶定矣。 卦者,阴阳之物,爻者,阴阳之动也。 19a (1)今日才知叶曼老师讲解教材是朱熹的“钦定四库全书”《周易本义》,这几天一直是讲的朱熹自己为《周易本义》做的《序》。 很多大陆的版本把这篇极其重要的《本序》竟然给删除了,可气、可叹、可悲也。少看大陆1949年以后的版本,尤其是近代学者的研究,他们只能是“参考”的、绝对不能用来做“精读”的教材。 这几天看了黄寿祺、张善文著的“繁体版”《周易译著》,结果自己一对照“朱熹版本”和“孔颖达的版本”才知道这些大陆学者,尤其是那些“解释”部分很多都是“想当然”的解释,根本不懂《易经》的真谛,最关键的是这些所谓的 “当代解释”很多地方误导了初学者!!(当然也有可取的地方) 所以,有佛学基础的初学者一定不能用大陆学者的版本做教材,要用1949年前的“繁体版”本,更要少看当代人的“校注版”,自己找“繁体的原版”来看吧,省的被当代人这些“学者”忽悠!!! 最接近《易经》真谛的还是朱熹的版本(虽然朱熹版本也有个别小错误,但那仅是文字方面的不是真理这些“原则性”方面的,朱熹版本还是最接近“宇宙究竟真理”的版本,难怪被政府采用了800年左右做高考教材!),然后自己在找找“朱熹以前的版本”对照一下就得了!!! (2)叶曼说,《紫微斗数》和《铁算盘》都算的叶曼是仅能活到69岁,结果她活到讲《易经》时已多活了十几年还没事,所以,叶曼老师讲,“相随心转,命随心转”,卦是算不准的,所以她自己从此就再也不算命了。这就是“易”。 (3)爻的含义在断卦时要根据“时、空、人”的不同而解释不同也。不可拘泥《易经》书本之言辞也。 (4)朱熹的《序言》把易经的大概之含义基本都解释清楚了。非常重要。 19b (1) (2) (3) (4) 20a (1)后来的“术数派”根据《系辞》的“天一第二。。”写出河图、洛书出来。司马迁说不要管《系辞》是谁做的,关键是系辞写的很好就行了。 (2)叶曼讲易经时说:昨天台湾的台北?发生自然灾害已死亡1800人。在哪一年? (3)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4)伏羲八卦是和24节气相关的,每卦代表三个节气。乾卦是立春,震是惊蛰。 20b (1)易道,逆道也。逆者,迎接未来之意。 (2)雷风相薄。薄者,靠近、接近之意。水火不相射。射,到也、及也。 (3)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起用”时才用之。 (4)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故八卦中乾坤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是转动的。 (5)早晨吃水果,金子变成铁;中午吃水果,金子还是金子;晚上吃水果,金子变成了铜。 什么原因? 叶曼老师讲,她请教了密教大德陈健民老师,陈健民老师讲: 水果是阴性的啊,早晨是人体的“阳性强”而把水果的阴“阴阳抵消”了,故“金子变成铁”; 中午时“阴快尽”了,此时你吃水果恰好能“阴补阴”啊,所以,中午吃水果是“金子仍是金子”; 晚上是阴阳各半,吃水果也就是“金变铜”啊。 这说明一天中吃水果对人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所以,早晨不要吃水果啊。 (6)文王的后天八卦就是“乾坤让位,坎离当家”。 21a (1)老子《道德经》吸收了很多《归藏》的内容,而《周易》文王则把连山、归藏的精华都吸收了很多。 (2)周易的卦辞文王所做,爻辞周公所做。 (3)晁説之,吕祖谦,皆宋朝易经大成学者。宋朝的易经是大成气象的。 (4)《洛书》中1-9的顺序是电子轨迹路线,太极图是原子剖面图。 【朱熹的影印“繁体版”真是好啊,经典、经典、经典!!!自己几十年来易经不能入门就是因为没有看到朱熹解释的《周易本义》,学习易经者,千万不能看当代人写的注解,当代人的注解真是害人不浅,关键是他们很多人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我们。怎么说呢,这个时代是把老祖宗的真东西给抹杀了,另外,学习《易经》一定要看“繁体字版”,绝对不要看“简体字版”,密意自己去体会——当代人中学习《易经》有点成果的哪个没有看过繁体字《易经》?他们自己学完了却不告诉你学习易经的大秘密,嗨,真是可悲、可叹! 再次真诚顶礼朱熹圣人!!不愧为朱子也,圣贤也!——明空版主感言】 21b (1) 【孔颖达解曰:乾,天之“体用”也。天是“定体”之名,故用乾来代表天。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告诉我们要法“天之用”而不要法“天之体”。】 强健而不息,阳刚之气是天的本质,它和坤卦必须相互配合起来,必须有坤卦来收拾残局。相当于“十二因缘”中的行也。 精虫代表阳刚,冲进到卵中就是使卵子分裂。 (2)元,开始,是万物、万相的根本、开始,“善之长,物之生”,春天,木,东面,青色。 亨,通,无障碍,“嘉之汇,物之畅”,夏天,南面,火,红色。 利,和谐有利,“宜之和”,秋天,西面,金,白色。 贞,正,坚固。冬天,藏也,北面,水,黑色。 (3)乾坤是化生万物的自然力。乾卦才生出元亨利贞的“四德”来,万物才能生出来。 先天八卦是“乾坤当位”,是“天之象”,是“形而上”的东西;后天八卦是“乾坤退位,坎离当家”,指的是后天八卦的后天“起用”了。 22a (1)潜龙勿用。象征“阳刚的蓄势”之意。 (2)兽中“麒麟”、鸟是“风”、鱼中是“龙”、走兽中“乌龟”,四灵物。 (3)龙可显可隐、变化无常,刚健之性质。 (4)说明天地之气有升有降,君子之行有行有藏。 (5)龙有“天、元、首、大、刚”之意 (6)初九是说能量在“一飞冲天”之前不要激进。 九二,现龙在田。 (7)露面了,显现了。 22b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1)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2)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23a (1)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处事时要刚而能柔,障碍少啊。 (2)《经》(乾-元亨利贞)是周文王,《传》(初、九二等解释)是周公; 《彖》和《象》公认是孔子,《十翼》中的其他则不一定是孔子的 (1) 大明,即指“太阳”之意。六龙,即六个阶段。 时间、位置也。
|
|
来自: 昵称15170661 >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