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的源头在哪里?重点是什么?
愿意深入学习,或者希望提高临床疗效,看古人书是必须的。 传统医学的发展,有源头、主干与支流。 汉唐以前,气象万千,关于生命的整体性,天人互感,形神合一;关于人体能量的运转化生,注重神与气机,在药物与治疗上,知常守中,重视正气之虚实开阖,病势的进退与顺逆,药物之势能、方向、层次…… 宋元之后,人心发展,文化分化,各承家绪,流派众多,尚未离根本源头;明清之后,枝节流散,各呈己见,偏于专病专方,药物功效,辩证分型。而今,微观辩证,中西结合,方证对应…… 这一切是医学的发展,与时俱进,是每一代医者的深入探索,寻找出路。 但是,我们必须回头想想: 传统医学的源头在哪里?重点是什么? 《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这里有答案。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答案在这里。 《庄子》、《老子》、《金刚经》、《大学》、《南怀瑾全集》......这里有示意,愿你会心。 如只是完成教材的学习,流行健康读物的阅读,欲承灵素精华,会先贤意旨,亦难矣。 提高临床 从看哪些书入手 常有朋友问起,想深入学习中医,提高临床,读些什么书。 我的建议是,入手可以先看这几本薄薄的小书: 李东垣先生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看人、看病、用药的理路。 以这个理路再回头重新看人看病,回味学过的教材,等有些感觉疑问了,可以再看郑钦安先生的《医法圆通》和《医理真传》。 这两本书看懂了,就可以读《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了。 寒温虽殊,其理则同。不同时代,不同体质,五运六气所感所化的疾病、症状自然不同。 但气机、病机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邪正斗争不外乎“进退顺逆,出入表里”,学人需要留意,药物的选用与配适,需从“寒热开阖厚薄走守”来看。 先把我们学过的“功能主治、方剂分类”暂时忘掉,把学了多年的教材里的“脏腑辩证、内科治疗”暂时放下。以后还会有用。 古人所言医理,“气化”二字。现代教材,虽理法方药毕具,所不及者,正是人身之“气化、气象”,此非读古书而莫能知也,又非静心体悟而莫能明也。 待学人心目中、病体前,已有“气象”之轮廓,“气化”之端倪,便可学习医案:《吴佩衡医案》、《蒲辅周医案》、《李东垣医案拾遗》、和薛己的《内科摘要》。
学习医案的方法,先把我们学过的现代中医概念放一放。 一、一个原则: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当相合。 二、不管什么病,气机病机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邪正斗争不外乎进退顺逆,出入表里。 三、药物的选配,需从四气五味入手,寒热开阖,厚薄走守来看,所谓药势,药象。 四、以这个原则来看古人医案,看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合不合。 五、以后学习近代医案,略过方解方论、辩证治则,先不看解说,自己来看,只看病史症状、治疗经过与处方,看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合不合。
慢慢的,自然就会看出气机开阖与病机进退之势,看出邪正交争、表里出入之机,品出良医心中的“一气流行,无所不至”。医者所为,不外顺其势、得其机、利其行、握其度、顾其本。 针药之用,明理为先。针石者,“以我之神气,调彼之神气”,草木之备,以药之神气助人身之气化有余不足尔。 看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理不明则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理明则心安,知古医书之浅深,明今人说之虚实,临证之时,少一些茫然无适,心中惶惶。病治,知所不足;病虽不治,知所以然。 《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可作为床头备书,有空且翻看,无心或有得。 还有几本,《庄子》、《老子》、《金刚经》、《大学》、《南怀瑾全集》,与古人会心,得知根源。 医学浩瀚,昔圣贤悯生民疾苦,传道论经,洋洋如海,愿以上所示各书,能助初学者舟楫之便,得见医灯之明。
个人浅见,愿与同好共勉。 中医基本功:望闻问切与辩证 诊断与辩证,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疾病与症状的产生,源于邪正斗争。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人体的自我修复力,决定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 中医是个体化医学,每一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体质、气质、心质所形成的运行模式,所谓“气机”。当病至时,邪正相争,自然有其特有的反应模式,所谓“病机”。 人体反应模式,自然有其方向、层次、强度,与排邪通道。所谓辩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澄清之。 辩证的方法很多,伤寒之六经、温病之卫气营血、三焦、近代的脏腑经络……,乃至总领之八纲,这都是不同时代的澄清方法,就像蛋糕的不同切法,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与主宾,并无绝对高下之分,更无对错是非之别,唯在医者,用之当机得势,合理合度。 不同的辩证方法、最终指向,当是“正气之虚实,气机之开阖,神气之定散,邪正之进退,病势之出入”,所谓格局。 六经脉证与卫气营血,乃至三焦八纲,皆著力于此。是为传统医学不易之理,亦当为医者所汲汲深思精研者。 于此心中了然,乃可言处方用药,针灸施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