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做有机农场 没那么简单

 rookie 2014-10-12


恒大此次进军粮油乳业,主打有机农业牌,营销上宣传绿色、生态等卖点,定价也处于高端。但是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最新一份报告《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机遇、问题及对策》认为,中国发展有机农业面临三大难题。


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不足。当前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并且向农民提供金融支持以鼓励他们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来说,中央政府对于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资源投入。


其次,生产技术研究工作落后,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尤其在生产方面,大量缺乏关于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保持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现在已有将近30家有机认证机构从事有机产品的认证业务,却仅仅只有5家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并且它们大多数注重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生产技术的咨询服务。


最后,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营销方式效率低下。在生产营销方面,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是由小规模农户组织生产与管理的。尽管许多小农户被公司通过某些模式组织成生产者群体,但是这些群体是松散的,并没有被很好的组织和管理起来。很多农户根本无法理解有机产品的真正内涵,只是受到经济方面的吸引而与公司进行合作。这些农户缺乏对于有机农业的认识和了解,无法掌握高水平的有机农业生产方法,导致有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量低下,品质难以得到保证。


在有机产品营销方面,小规模的农户处于市场的不利地位,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当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宣传手段和建立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使得目前的有机产品市场具有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价格昂贵等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有机产品的信任和消费。



于是,在这个行业流行一句行话:做有机的都是“疯子”。


最著名的“疯子”当属英国王子查尔斯,从1986年开始建设他的有机农场公爵家庭农场。装上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暖气,种上一排排的芦苇变成有机的排污系统,收集雨水来灌溉土地······查尔斯兢兢业业地在他的有机农场经营十年,20多年过去了,英国的有机耕作面积增加100多倍,欧盟也大幅推广和补贴有机农业,查尔斯的公爵家庭农场则成为有机农业的典范。


疯子和天才只有一线之隔,正如投资和投机只有一念之差。老王子查尔斯或许就是那个看上去像疯子的天才,那么在国内投资和投机难分左右的有机市场里,你做好准备了吗?




去郊区当农场主 四年改造20多个技术项目


温室大棚变“货架”,挂在藤蔓上的瓜果蔬菜变“商品”,田埂筑成水泥通道,游客推着购物车穿行其中,既可观赏又可采摘,最后到出口处“收银”,这样的“超市”你听说过吗?


“田间超市”的主人是湖北省吉农沃尔特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晓明。这位东北农学大学生扎根武汉市场近十年,也是位不折不扣的有机“疯子”。“我可以轻松地大量符合超市要求的产品,但我不愿这么做”,魏晓明说,他想培育有机市场做到公司上市。


前途看似光明,道路却颇为坎坷。“国内有机行业发展十年,目前很少有成功种植案例,却又成功营销的案例。” 魏晓明说,在这个混沌的有机市场里,他还要摸着良心和石头继续过河。


在农场的田埂边,隔几步立着一个类似变压器的装置,摁动按钮,一段呜呜咽咽的声音响了起来。魏晓明说,这叫声波助长仪,发出的声音人听起来像噪音,对植物来说却是美妙的音乐。依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每周听一两次,每次约半小时,能提高产量。


大棚上方有一层高压电网,相当于穿上了一层“电蚊帐”,能隔绝虫害;昆虫诱捕器能发出特殊声光,吸引蚊虫自动投网;在蔬菜基地配备全自动节水灌溉设备,各种瓜、菜采用立体栽培技术,采用滴灌方式比周期漫灌节水65%……四年时间里,魏晓明把80%的时间都用于技术项目改造,目前共计改造20多个技术项目,三项技术申请专利。


“一切都是自己摸索,难免走弯路,就逼迫着自己不人为改造不行。这个过程就会有经济损失。”魏晓明说。2009年4月,第一批钢架大棚建成投产,采取了世界领先的立体栽培和有机基质栽培,让原本趴在泥里的西瓜“腾空而起”,吊在藤上生产。立体栽培需要配合使用滴灌设备,为了节约成本,魏晓明使用简易滴灌装置,这一做法使第一批瓜菜差点绝收。原因是简易滴灌装置没有压力补偿功能,长度超过30米的地块根本无法保证滴水。魏晓明用5天时间,在园区安装了先进的自动智能压力补偿滴灌设备。从发现问题到改造补错,减产30%,这就成为创业初期交的一笔“学费”。


时间一笔大投资 闲置三年换一方净土


连着投三年有机化肥,在有机脂覆盖15公分的土壤上不用化学技术生产能倒退50年的食材。这就是有机农产品的严苛标准。


2009年,魏晓明向国内权威认证中心提出有机基地认证申请。按照要求,他对承包的200亩地进行了有机土地转换,并对生产基地进行了隔离带处理。2011年,他将转换后的基地土壤、水、大气送去检测,经验证合格后,再次向南京国环提交了认证申请。直到今年2月中旬,魏晓明,终于拿到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咨询中心颁发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


从企业申请认证到最终获得认证的三年“有机转换期”,对投资者而言,就意味着三年的纯投入期,这形成有机行业的第一道门槛。魏晓明说,“我在有机农场上的总投资1500万元,三年拿证在不停投入,第四年还在亏损,第五年才开始预算盈利。”


说到价格,一纸有机认证证书究竟要花多少钱?多家机构的报价显示,有机证书的费用只需1~2万元。但多数情况下,证件到手前,是要花上六万元甚至更多。魏晓明表示,他已经花费了十多万元,其中咨询费6万元,认证费加上检查员费用共2万元,有机标志使用费1万元,土、水、大气检测费1.5万元。


今年刚出台的有机认证新标准让魏晓明颇有些无奈。以前,认证机构一年只需去认证的基地检查一次,按照新标准要求,一年收获多茬的农作物,每次收获时都要接受认证机构的复检,每次复检,种植户均要向检测机构重新支付检查费用,如果种植户要追加检测品种,费用还会相应增加。


“这次的新标准明显是偏向消费者的,对于有机农产品生产者来说,排队等着认证,掌握到的市场消息就滞后了。”魏晓明说。



十万换一纸认证 人力支出是最大成本


300亩的有机农场需要50余名劳动力,按照每人每月2200元的工酬计算,一年人工支出100多万。


事实上,即使有机农场愿意重金聘请种田能手,也未必能如愿。“浙江人种草莓特别有经验,当时我想出十万年薪的高价请来一个种田能手,结果遭到拒绝.。对方的理由是,"不让我用农药和化肥,怎么种?"


无奈之下,魏晓明只有自己摸索,然后把经验传授给周围农民。在有机农场筹备前期,魏晓明与相关农业院校专家联合搞研发,推出黑冰1号纯黑皮无籽西瓜品种。产品有了,如何让农户接受?魏晓明为了降低农民种植风险,平均每两天要走访一个乡镇,挨家挨户为农民传授无籽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并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


如今,经过魏晓明技术培训的农场农民“个个都是精品”,“比如一人授粉5个棚,远远超过当地平均水平。”魏晓明欣慰地说,“经过培训后上岗的农民在农场里形成流水线作业,生产效率比当地平均水平高一倍。”



频推创新品种 实属无奈之举


一斤重的迷你小南瓜,蒸得和红薯一样好吃;深绿色的黑苦瓜花青素含量高,有抗癌效果;一天吃5个降糖辣椒,十个月可以治好血糖病······农场里生产70多种有机产品,这些外形异常又特别有食疗效果的特色品种多达30余种。


“是不是只有具备异常的外形和特有的食疗效果才能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为有机农产品?”记者有些好奇。


“是的,被市场所迫,这是没办法的事。”魏晓明进一步解释说,有机栽培成本要比普通栽培贵10倍,所以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同类普通产品价格价格至少翻番。“两个长得差不多的农产品,一个比另一个贵上一倍多,消费者怎么会选择有机农产品呢?我只有通过外形上的特色加上特殊的食疗功效吸纳顾客,等顾客接触后接受有机理念进而变成忠实顾客,然后我们再推广有机常规食品。”魏晓明说,目前他是通过基因显隐性特征培育特色品种,每年推出1~2个创新品种。


资料显示:武汉市有机蔬菜种植面积不到2000亩,年产量还不到1万吨,与武汉市600万吨的蔬菜年产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市民人均每年消费蔬菜475公斤,假设只有1%的市民消费有机蔬菜,以10元/公斤的价格计算,有机蔬菜的潜在市场近5亿。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但似乎总隔着一层玻璃。


目前,武汉周边自称有机蔬菜的种植基地不下百家,但绝大多数举步维艰,只能尝试以发展会员的方式吸引顾客。有些为会员送菜上门,有些则是接待自驾游、旅行社采摘游为主。


有机农产品也面对着销路难的问题


“有机蔬菜的价格是传统蔬菜的数倍,国内和国外两种蔬菜也有相对价差,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国家的有机蔬菜,其市场份额到不了10%,就增长乏力。”“有机农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要考虑这块土地的土壤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是否适合种这些蔬菜;也要这片土地及附近区域十年内没有受过污染。所以,当这些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时,如何能保证一样的"有机"?”这是风险投资界对于有机农业持谨慎态度的两种普遍说法。


有数据表明,全国目前已有8000多家企业做有机基地,而可供有机生产的土壤总面积2000万公顷,未来的有机农场似乎必然面临“僧多粥少”的窘境。


“做有机毕竟是高端产品,不可能做快,不可能做量,不可能普及。所以,有机农场的出路不是生产,而是深加工。”魏晓明表示,“比如,把农庄里生产的有机黄瓜作为有机原料,开发有机黄瓜汁,有机黄瓜护肤品等,以此增加附加值。”按照魏晓明的规划,3年后,就开始进军有机产品深加工业。




有机农场或可尝试CSA模式


“虽然去年才收支平衡,今年的情况较差,可能还会亏损,但是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森乐农业的老叶说道,“我们觉得有机的市场需求体量很大,只是还未成熟。我们需要更多的渠道来推广自己,让更多的人来亲身体验。接下来,我们也许会尝试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的市民乐园。”


据悉,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通俗地说,CSA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消费者和农场提前签订合约,为来年的食物预先付费。成员与农场一起承担低收成的风险,共享丰厚收获的回报,农场为成员提供最安全、新鲜、有机的食物。


在生产中,成员与农场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互动,比如:农场可以要求成员加入劳动、参与配送,可以举办有关食物、烹饪、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成员可以组成一个核心小组来监督、推动本区域CSA农场的发展。


因此,CSA模式与传统的经营方式相比有较大优势。农产品的价格更低,由于农场直接将蔬菜给予消费者,省去了中间商环节。其次,品质上也能得到保障,农场因为有了固定的客源,可以更专于农业生产。第三,因为是区域性的顾客,可以每天直接配送到社区,在保证新鲜的同时也可以降低物流费用。第四,区域性的顾客可以更多相互交流,并且参与了劳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公益意义。


“在去年,我们举办了一些幼儿园活动,让他们自己播种,也零散地组织了一些会员活动,采摘、钓鱼、劳作,这为农场巩固了一批客户。但这仅仅是互动,还不算是真正的社区支持农业。”一位有机农场主说道。


目前,杭州还未有完全意义上的社区支持农业,只有一些零散的现实版“开心农场”。农场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租赁给消费者,然后进行代种代收。但是,这些消费者相隔都较远,新鲜蔬菜的配送成为问题。其次,农场也没有能力组织较多的互动活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开心农场失去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