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中益气汤加枳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

 大黄甘草 2014-10-13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19-01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3217723.htm
  【关键词】:胆汁返流性胃炎 中医药疗法 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汤 治疗应用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西医对病的治疗疗效不佳,笔者自2000年9月——2011年9月,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治疗本病120例,发现其疗效高,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21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40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痛,上腹饱胀,嗳气呃逆,口苦泛酸,饥时嘈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溏薄等症状,体重不同程度下降。 除上述症状外,本组病例均经胃内窥镜检查,表现为:胃体粘膜液呈黄绿色浑浊,或见胆汁结块。胃体、胃窦均可见胆汁与黄色胃内物凝块散布。粘膜呈红白相间,弥漫性或斑片状充血。
  2、 治疗方法
  以补中益气汤加枳壳为基本方:党参15g,黄芪24g,焦白术、当归、陈皮各10g,升麻、柴胡各4g,枳壳30g。加减:肝脾不和型:证见胃脘疼痛,肋脘闷胀,嗳气吞酸者,加黄连、吴萸、白芍;脾胃虚弱型:证见胃脘不适,隐隐作痛,喜热喜按,脉沉细,舌红苔白者加附子、肉桂、炮姜;胃阴不足型;证见胃内灼热疼痛,口干唇燥,纳少便干,消瘦乏力,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加沙参、麦冬、生白芍;气阴两虚型:证见胃脘疼痛,食少乏力,形体消瘦,大便不调,舌红而胖,脉弱无力者,加太子参、五味子;兼湿滞加藿香、白蔻;呃逆频频者加代赭石、半夏、旋覆花;有瘀滞者加丹参、杏仁、大黄。
  3、 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64例(自觉症状消失,胃镜示:胆汁返流消失,胃粘膜呈淡黄色或见散在红白相间区,无渗出物);好转46例(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疼痛消失,呃逆泛酸,食欲均明显好转,胃镜示:胃粘膜散在红白相间区,可见淡黄色或白色渗出物);效果不显10例(自觉症状略减轻,治疗前后胃镜无变化)。总有效率91.7%。
  4、 典型病例
  童某,男,52岁,农民,1992年10月26日初诊。上腹胀痛14年,反复发作,伴嗳气吞酸,饥饿时症状加重,晨起口干、口苦,脉沉细,舌红苔薄白。胃镜诊断:1.胆汁返流性胃炎;2.慢性十二指肠球炎。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无力,升降失调。即投肝胃不和型方10贴。二诊:诉胃脘疼痛、腹胀、口苦、吞酸均明显好转,脉沉细,舌红苔薄白。效不更方,续服10贴。三诊:胃脘痛、胸肋满闷、泛酸已除,纳谷正常,二便通调,脉缓,舌红苔少。再拟上方10贴研细为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日三次,每次20g,温开水送服,以善其后。两月后胃镜复查“胃潴留液基本变清,无黄色胆汁存在,胃黏膜炎症减轻,红白相间属轻度,十二指肠红白相间消失,胃蠕动有力。
  5、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十二肠内容物反流于胃与胃粘膜接触产生的病变,本病可发生于伴有胆道疾病和胃或胆囊切除术后,亦发生于无上述病因者,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脘胃灼热疼痛、呕吐、嗳气脘胀、口苦泛酸、饥嘈杂、食欲不振等症状,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胃反”等病范畴。脾胃属于中焦,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平衡则脾胃健运。《景岳全书》曰:“脾胃既和,谷气上升”。说明脾胃协调统一,相互依存,以保谷气上运,即升清,和胃、通主降相辅相成,说明由上而下地胃肠蠕动,以及使食物下行而上不逆,具有类似“单向阀”功能的贲门、幽门等运动。均有胃气通降的具体生理表现。这些功能失调,必然导致胃气通降脾气升清机能紊乱和升降功能失常。
  胆汁之所以返流入胃,无非是脾气虚弱,胃失和降,胃的蠕动功能减弱。“胆随胃降”而犯胃,造成胆汁返流,此为木乘土的表现之一。故用“甲木之升缘于胃气上逆,胃气之逆缘中气之虚”来阐明本病病机,是较为恰当的。中气不足,脾胃虚弱,导致肝胆之气横逆乘土,乃为本病病机之所在。
  基本方重用枳壳,其意在疏解肝气,消积导滞、行气除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壳煎剂能使胃肠收缩节律又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胃内容物排空加快,改善幽门弛缓症状,防止胆汁返流。党参、代赭石、白术、陈皮,益气健脾,合升麻、柴胡以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全方提上通下、疏通气机,使脾胃升降斡旋之职得复,故诸症得以缓解或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