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汉字

 m175 2014-10-14

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马贺山

   *汉字起源马氏学说*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燕山行者

论文俱开创之功,有缇瑚灌顶之效,可证“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之说为谬。但文中所引刘汉根之物(六字玉钺)为假货,属小瑕,尚未掩大瑜

8月1日 04:16

玉书天成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2014-08-03 09:43:13 [回复] [删除]
关于夏朝、黄帝时期就有文字,史书有大量的记载,民间藏有大量的藏品,民国时有顾颉刚一伙人的质疑,但是也有梁思永等人的坚持和探索,当时面临日本的侵略,国家积贫积弱的,这方面的研究无法开展,但是今天国力强大,可是这方面的研究,却来自体制内专家的否是,令人遗憾,但是真相一定会昭然于世界,留给李学勤这些知名专家的只有懊悔和遗憾,他们无颜面对我们伟大的先祖,愧对这个伟大是时代。

 

内容摘要:现代学者认为:汉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从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

者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汉字起源,却发现汉字不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从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汉字是人发明的,发明之前根本不存在什么演变问题,文字发明以后,才会出现演变发展。仓颉造字是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黄帝时代  仓颉造字  仓颉造六书  仓颉造大篆  仓颉造古文     仓颉汉字系统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间,从刻划符号和图画演变而来。

从八千年的河南贾湖遗址的刻画符号,到七千年的安徽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到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到四千五百年的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再到四千年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统统都是原始文字。

这些原始文字怎么演变成商朝甲骨文的,质变点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条件,原始文字才能变成甲骨文,谁也说不清,也讲不明白。现代学者还有一个说法,汉字起源于图画,汉字是从图画里演变出来的,同样,他们也说不清汉字究竟是怎样从图画里分离出来的,需要什么样的机缘,在什么关键时刻,图画会孳乳出文字来,这些都无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并不起源于这些刻划符号和图画。现代学者象盲人摸象一样,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按他们的说法,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才成熟的,经过无数劳动人民之手,才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的。

实际上,说不清的东西,讲不明白的事情,立论是不能成立的。马氏力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汉字发明的认识,尝试解开汉字起源的真相,为了不被厚重的历史尘埃和时代的巨大泡沫所淹没,特注明汉字起源马氏学说,以此独树一帜,力排众议,区别于主流之观点,仅此而已。 

 

一,社会需要是汉字发明之母。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在社会需要之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经过个人的努力,登上巅峰的。汉字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在汉字发明之前,黄帝时代仍使用结绳记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朝廷、社会的需要,需要另辟蹊径,发明新的工具用来记事记言,记录天子之命令。

   文字发明前,结绳记事是行政事务的主要记事方法。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庶业其繁:指朝廷行政事务日益繁杂,结绳记事不够用,已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国家出现,阶级形成,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祭祀中心活动常规化。都城已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谁最需要记录口语的工具——文字,当然是天子黄帝及其朝廷官员,他们需要公布法令,管理百官,治理百姓。

   饰伪萌生:结绳记事已造成了大量的巧饰伪诈之事发生。结绳是帮助记忆的一种记事工具,只记一个大概,解释权在双方,非常容易为狡诈之人钻空子,经济案件屡屡发生。而文字的发明,让那些偷奸取巧之人,无空子可钻。

 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 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总之,社会需要是汉字发明之母,黄帝是汉字创造的催生婆,仓颉造字是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黄帝为把命令传天下,遂命史官仓颉造字。

 

《通鉴外传》:“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受命造字的出现,体现了文字不是谁都可以造的,仓颉造字合理合情合法。

许慎【说文解字序】:“字者,经艺之本,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里明确指出了文字与君王治理的关系及重要性,黄帝是文字创造的催生婆

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的看一看【黄帝内经】,你就会发现,书中有十几处提到“著之玉版,传之后世”。谁最关心百姓的生老病死,健康长寿。只有爱民如子的轩辕天子,才有如此胸怀,谁最能将这些十分宝贵的医术和经验,刻成玉版书籍,利在当代,造福千秋,只有心系国民的黄帝,才能号令天下,完成如此浩大之文化工程,不亚于明代的【永乐大典】。黄帝时代,是红日初升,朝霞满天的时代,黄帝是一个有作为的天子,不是庸庸碌碌之辈,他开创的事业,为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千年前,他就想到了把人类的各种发明创造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把他与臣子的谈话,记录下来,结绳已经不能完成此任务,遂命仓颉造字,黄帝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具有大智慧,他们的头脑和思维方式,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要高于今天的学人不知多少倍,看一看【黄帝内经】,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黄帝命仓颉造字,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后人的添枝加叶,是黄帝早就有此想法的,是完全可信的,连他自已也造过云书,即可略见一斑。只是黄帝造的云书,没有仓颉造的鸟迹书合情入理,通俗易懂,适宜推广普及,广为流传。黄帝有虚怀若谷,拜臣子为师的品德,最后采用了史官仓颉的造字方案,并支持他完成了汉字体系的规划和设计,使之成为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三,仓颉其人。

 

仓颉姓侯冈,名颉,生于陕西省白水县史官村。享年110岁,为黄帝史官,管理结绳记事,后奉命造字。仓颉去世后,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墓很大,庙内有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仓颉墓冢碑》。文献记载。《通志》:“仓颉氏,黄帝史官,子孙氏焉,冯翊人。”

仓颉墓最早见于周初,在出土仓颉鸟迹书处,即北海仓颉墓。《寿光县志》记载,仓颉墓三处:一在陕西白水县,一在山东寿光县,一在山东东阿县。《路史·禅通纪》云:“仓帝(即仓颉)居阳武,葬利乡,疑墓在寿光者为是。”在河南南乐也有仓颉墓。其墓位于县西北十多公里的吴村附近,原称仓颉祠,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祠内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间的残碑,碑文记述:“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也”。。仓颉庙中存一旧碑:“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是北宋名相寇准祭拜仓颉庙时留下的铭文。

 另外 河南新郑、新密、开封、虞城有,在河南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身为黄帝史官,他在许多地方造字,其遗迹、胜迹各省都有一些,并不奇怪。

仓颉造字是空前的历史创举。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向前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黄帝之后的政权,皆封仓颉氏的后人为史官,负责记录和整理朝廷历史文献、典籍。

 

四,仓颉寻找造字方法—发现鸟迹。

 

 《论衡》:“见鸟迹而知书,天非以鸟迹命仓颉,而仓颉起鸟迹也。”又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是也”。

用不同的花纹记录不同的口语。文字拥有严密的构造原理及内部规律,系出有心人的精心设计。

关于鸟迹、獸迹的启发

《文心雕龙?练字》:“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

  通过猎人的辨识鸟兽足迹,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使他认识到了鸟兽足迹【花纹】能代表鸟兽之名称,它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义,还有固定的音。各种鸟迹、兽迹,人迹,物迹,各有各的固定的形状,永远混杂不了。只要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就能反映出世间各种物体的本质,鸟迹熔形音义于一炉。

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鳥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1,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2,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3,用一种刻、写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摸描下来,保存下来,供人辨认。

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固定的音,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有限,与人类语言连在一起受很大局限,仓颉要想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记录黄帝的话,就必须得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特征。

 

五,仓颉造字方法:六书。

 

六书, 汉字产生的原理及法则,许慎说: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 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 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1,只要描绘出此物的花纹,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称,明了此物的意义,这就是象形文。【即许慎所说:依类象形谓之文】

2,有了几百个物的象形文,还是不能记录语言,为什么,文与文之间,都是名词,还缺少动词,世界是流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没有动词怎么行?人每天都在行动,每句话都得有动词,没有动词无法记录口语。他还得再创造一种表示动作的新的花纹。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找到能与动词相匹配的花纹呢?仓颉找了好长时间,也未找到合适的花纹,最后他在已经创造出来的象形文里,突然发现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可以匹配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字,这让他找到了一把钥匙,动词的大门向他洞开,里面除动词外,还有介词、连词、副词、助词、代词、形容词、语气词等,凡是口语中的词汇,都能在新字里被发现。【会意字】

 

3,尽管仓颉创造了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但数量还是有限,应用范围很窄,所受局限很大,他必须突破瓶颈,将形与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大量的形声字,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汉字系统,字与字之间,可以组词,成句,写文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声字的出现,使记录语言成为现实。【即许慎所说:形声相益谓之字】

 

当文与字都具备六书的特征时,而且达到一定的数量,约三、四千字左右,人就能够自如的进行组词,造句,写文章,记录语言,为完整的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在这时,我们即可称它为是一个系统,即仓颉汉字系统

文字是由上而下发明,创造,推广的,而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文字在人民中间萌芽,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一种误解。六书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象形字是基础,会意字解决了动词等问题,从此文字开始可以记录口语了,形声字的出现,使文字大增,解决了文字的应用问题。如果文字再不够用,可以用转注字,假借字,,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传世之作,都可以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六,仓颉造字需要多长时间。

 

经过笔者计算,仓颉用三、五年,即可完成汉字系统的发明创造。

时的社会来讲,究竟需要多少文字,才能满足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呢,常用字大约在3000字左右。到商朝晚期,学者从出土的甲骨文里,共“整理出4000多个不同形体符号的文字”{引甲骨文字典序}于以上情况,笔者做了一个具体、细致、而又有些保守的统计,如果仓颉从受鸟兽足迹的启发,开始造字,按一天造两个字算起,一年就是730个字,五年能造3650个字,完全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汉字系统,可以记录口头语言,也可以遣词造句写文章。以上的统计,是按象形字的造字速度说的,当仓颉一旦挣脱了象形字的羁绊,进入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创造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丰收,一天能造十个、二十个字都有可能,因为加一个偏旁或部首,能造出一大串新的文字,何止二十个?所以说,仓颉在五年的时间里,创造汉字系统,满打满算是能够完成的。历史上传下来的【黄帝内经】决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今天我们常用汉字有5000字左右,有人做过精确统计 ,4500字已够普通人应用自如了。往前上推到3200年前的商朝晚期,发现的商朝甲骨文的文字总数为4000字多个,这是古文字专家徐中舒的统计,再往前提1700年,也就是5000年左右的黄帝时代,我根据当时的人口、政治、经济及生产力的综合考虑,估计人们使用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也就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了。而仓颉受命造字,身兼重任,一心一意,这样造字的时间、速度一定会加快。从仓颉发现鸟迹造字始,一天造两个字,是能够完成的。因为只要定下具体的办法,实施起来就比较快了。仓颉发现鸟迹,就是发现了象形,象形就是象物体之形,仓颉一天造两个字,实际上是一种很保守的推测,仓颉以鸟迹为蓝本的方案定下之后,他们一天至少可以写出绘出100个鸟迹、兽迹、人迹、物迹之花纹,其中包括天上的,地下的,人世间的,凡是有形状的物体,都可反映、表现出来。用不了几天,就会将上千个有形之迹弄完。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鸟兽之迹、人物之迹,虽然都保持了原来的自然地形态——花纹,但写起来,绘起来,都很麻烦,很费事,不易书写,现在必须化繁为简,变花纹为线条,为笔道,以少胜多,用简笔写出迹之形。这是从鸟迹到象形,由花纹到线条、笔画的一次突变,为象形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为仓颉造字的第一次飞跃。

仓颉造字的第二次飞跃是:象形文字是有限的,而且都是名词。众所周知,记录语言光名词还不够,还要有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形容词,语气词等,他还得寻找新的造字方法,造出能与口语的词汇相匹配的文字。最后他在已造出的象形文里,发现文与文之间,可以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新字,这个方法让仓颉造字大大加快了速度,造出了更多的会意字,不但解决了记录口语中的动词,连词,形容词等,还为形声字的出现,做了充分的铺垫。

仓颉造字的最后一次飞跃是:象形与声符相结合,产生形声字,这种方法使文字大批量的创造,出现转机并使记录语言成为可能。今天我们用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声字,这功劳不能不归于形声字的发明创造。

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有熟能生巧,越造越多,越造越快的特点,文字也不例外。当仓颉发明了象形文并突破了象形文的羁绊之后,会意字,形声字的出现,象雨后春笋一般,俯首即拾。那时,决不止一天创造两个字,您想,在独体字边,再加一个偏旁或部首,就会出现一大串新的文字,这一串起码得有30至50或更多的字吧。

总之,仓颉造字用五年的时间,是足够用的,五年最少可造3650字,如果在使用的时候,不够的话,还有假借字,转注字可以运用,很方便,很灵活,六书随时间发展变化,物体的引进和增多,还会不断孳乳产生许多新字,真是文文字字无穷尽也。

 

七,仓颉造字地点及过程。

 

西白水县城西北35华里史官村有仓颉墓、仓颉庙,仓颉庙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造字台。唐《法苑珠林》说:“仓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字,观鸟迹者。”据史料记载,长安区的仓颉造字台最早建于约3000年前的西周。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长安西南二里宫张村有三会寺,为仓颉造书之堂。”唐朝大诗人岑参曾来这里游览,并有《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诗:“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西洛南县有阳虚山,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为仓颉造字之处。《雍胜略》载:“仓颉造书于此。”《策海·大书》记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新郑市城南关有座风台寺,是古代仓颉造字的地方。

河南新郑市“故城遗址”,可以看到“轩辕故里碑”、“有熊氏之墟”和“仓颉造字台”,新郑故城,是黄帝建都之地。


八,汉字的推广和施行情况。

 

假设劳动人民造字,然后约定俗成,文字就流行开了。这把文字的发明创造、推广施行也看的太简单了。约,法也。定,制也。约定就是朝廷的法制,由上而下,必须执行。俗成,指民间或社会人员必须遵守。其它的解释都不符合实际情况。总之一句话,文字造早了,不行,文字造晚了,也不行,就是造的及时也不行,文字不是自发的由不相干的人完成的。文字的产生肩负着重要使命,是黄帝根据国家行政的需要,让仓颉造的,仓颉受鸟迹的启发,创造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即六书},黄帝命仓颉造字是第一步,仓颉造字是第二步,第三步是政府的强制推广,这一步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由于仓颉造的字,主要是朝廷和州府官吏使用,所以又称官方文字,或称仓颉大篆。到此,仓颉完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至于别人造的字,是进不了这个体系的,朝廷不会给推广。

教育从上古就存在,农业种植教育,是黄帝时代教育内容之一。《易·系辞下》:“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轻重篇》“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淮南子·脩物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本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所就。”

仓颉造字完成之后,需要建立学校,培育教师。建立作坊,制作课本。史官先行一步,然后天子和大臣都会参加识字班,学认字,学造句,学作文章。

各种各样的识字班,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磋商,修改,定稿,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约定俗成还包括对朝廷推广的文字不能增加或减少笔画,不能随意改动,必须按朝廷公布的文字使用、书写,推广、应用。

《尸子·君治篇》:“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易·系辞下》:“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轻重篇》“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

《淮南子·脩物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本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所就。”《新语·道基》也称:“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尚书·尧典》中,记载舜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

《礼记·王制》: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有虞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管子》佚文:“黄帝立明堂之仪,舜有告差之旌,汤有总街之匡,武王有灵台之候。”这些记载说明:明堂在黄帝时代就已出现,明堂作为国家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字是国家产生的标志,是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灵枢.病传》说:“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内经》如玉版第六十:“黄帝曰:善乎方,明能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从【黄帝内经】里,我们可知黄帝时代已经有玉版和竹帛文字了。黄帝时代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的文字,有十几万字的鸿篇巨制,一点也不奇怪。

 

九,仓颉造大篆,仓颉造古文

 

 

 《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录李斯《用笔法》一文内容:“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从以上的史书中,我们知道在秦朝以前及后来,都有仓颉造大篆之说,尤其李斯所说上古造大篆,与[吕氏春秋]中所说的仓颉造大篆”是一致的。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孔颖违说:“科斗书,古文也,所谓仓颉本体,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识,是古人所为,故名‘古文’。……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尚书·序》)

段玉裁说:“凡言古文,皆仓颉所作古文。”(《说文解字注》古文“式”下)。

[说文]:“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正义》:“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

尚书正义》:“自仓颉以至周宣,皆仓颉之体,未闻其异。”

秦代以前,都说仓颉造大篆,仓颉造古文,秦始皇焚书坑儒,毁古文,许慎时期已见不到仓颉古文了。

 

综上所述,由仓颉造字到仓颉造古文,造大篆,实际上,就是一回事,文字从产生起,首先是为官方服务的,篆字就是官方文字,这很正常。

(唐)韦续 五十六种书云: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唐虞世南《书旨述》
“古者画卦立象,造字设教,爰寘形象,肇乎苍史。仰观俯察,鸟迹垂文,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自
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书,采苍颉古文,综其遗美,别署新意,号曰“籀文”...
 
  

 原来上古的仓颉大篆、夏篆都被独夫民贼秦始皇焚书坑儒毁了。到了许慎写【说文解字】时,只见到史籀的籀文15篇的残缺断简,许慎连商周甲骨文、金文,很少见到,故称史籀的复篆为大篆,致使许慎以后,人们将错就错,一直错到今天,今天的学界从不提也不相信仓颉大篆和夏篆,致使仓颉大篆和夏篆被历史尘埃和厚厚的火山熔岩所掩埋,才造成今日不被人知晓的结局。


仓颉其书 

 

杓、刘有定 衍极卷一载:

 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

   仓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李阳冰、张旭、颜真卿、蔡襄也。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乌乎!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名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

 中华千年文明史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神话和传说,更不是口耳相传的历史,有人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最老最古的文字,实际上这是一种因循守旧的观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甲骨文之前,还有夏朝文字,在夏朝文字之前,还有唐虞文字,在唐虞文字之前,还有黄帝时代的文字, 仓颉造字,[仓颉书]是任何人抹杀不了的,也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仓颉书]就是甲骨文之祖.[仓颉书]

 释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 
  兵朱。
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 
  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
老有所终]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 
  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仓颉书]所记载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十一文字标准

 

【1】文字应该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凡不能记录口语的各种符号,皆与文字无关。

{什么原始文字的孑遗,什么简单文字,文字画,象形符号等文革中杜撰的新词,都与文字不搭界。}

【2】文字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义、有固定的音,三者缺一不可,文字能够组词、造句、写文章,表达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即成文历史,那些单摆浮各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既使再复杂,也与文字无关}。

【3】汉字是仓颉造的,仓颉不仅造字,还造了大篆,还造了六书,还造了古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汉字起源于鸟迹,而非所谓的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刻划符号和图画文字。

如果用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标准,去衡量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它都是不合格的,为什么这样不合格的东西,却长期以来,被当作原始文字来研究,就是因为在中国学界存在着羊群走路靠头羊这一普遍现象。

 

十二,黄帝文字,唐虞文字,夏代文字是客观存在的。

 

《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这里的“书契”即指文字。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史载笔,士载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

《竹书纪年》曰:“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这都是说天帝派龙马与灵龟赐给黄帝“河图洛书”,并认为黄帝所得的“河图洛书”就是《归藏易》。

黄帝史官仓颉得“河图洛书”而造文字。如《路史·史皇氏》男苹注引《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谓仓颉。”《孝经援神契》曰:“仓颉效象洛龟,曜书丹青,垂荫画字。”《春秋元命苞》曰:“(仓颉)生而能书,及长,授河图绿字。于是,穷天下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仓颉书——黄帝文字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马贺山:黄帝玉版文字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马贺山:黄帝玉版文字
 
尧帝得黄河之神派龙马赐予的“河图”。如《竹书统笺》:“(尧帝)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
舜帝得黄河之神派黄龙送来的“河图”。如《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马贺山:文字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大禹得黄河之神赐予的《洪范九畴》。如《竹书纪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马贺山:夏朝象牙文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马贺山:夏朝象牙文

马贺山:夏朝甲骨文[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马贺山:夏朝玉版文字



有文字,有史官,而后有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信史。怎么都变成了神话传说?

 
 
参考文献: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裘锡圭【文字学概况】
李学勤【古代文明十讲】
                                                    2014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三十八周年  完稿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转载]汉字——发明创造过程 <wbr> <wbr> <wbr>马贺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