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少阳病及小柴胡汤之临床活用 李士懋

 白术散 2014-10-16


论少阳病及小柴胡汤之临床活用

少阳病的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吾师陈慎吾、胡希怒皆以善用小柴胡汤而驰名。但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又自古疑窦丛生,争议不休。

关于少阳病的本质,自成无己至吾师刘渡舟,皆云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即太阳与阳明之间;其性质属“热”,为半表半里之热证,这已形成少阳病的主流见解。

然吾几十年来对少阳病及小柴胡汤亦不断揣摩,窃有所悟,认为少阳病的性质是“半阴半阳、或半虚半实证”,是个病理概念,而不是病位概念,也不是单纯的热证。因其性质为半阴半阳,所以其传变有“寒化、热化”两途,热化则兼太阳或阳明,或三阳并见;寒化则传入三阴。

具体来说:

1.少阳病本证,即小柴胡汤证,其性质为半阴半阳,或半虚半实证。

2.少阳病,位居阴阳交界之处,有寒化热化两途,阳气转盛则热化,外传三阳;阳气转衰则寒化,内传三阴,因而兼证甚多,变化繁杂。

3.典型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提纲三症,加小柴胡汤证四大主症,共七症。七症具备者,固易诊断,而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能正确诊断却非易事。

4.七症中,再加上“脉弦”,其诊断价值权重,依次为:脉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心烦喜呕,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咽干。

我对小柴胡汤证应用指征

一、为脉弦,弦可见沉、拘紧、数,按之减。

少阳气郁而弦,

气郁而沉,

少阳火郁而数,

血弱气尽而按之减。

我把此种脉象,作为小柴胡汤证的典型脉象。

二、为七症中,但见一症,又见弦脉,即可诊为少阳病,予小柴胡汤主之。无论外感内伤,皆如此,其他症可见可不见。

小柴胡汤证的脉诊

少阳病本证有多种脉象,主要有弦、紧、细、沉。

弦紧乃相类之脉,皆阳微结,收引凝泣有失舒缓之象;

沉细为气尽血弱,或气机郁结,脉失充盈鼓荡所致。

所以,少阳证,应以弦脉为主脉,或兼紧、细、沉。

少阳病为气尽血弱,且邪入而少阳郁结,其脉当弦,或弦而减,或弦兼细、数、沉、紧。

在148条中少阳病出现细、沉、紧三种脉象,其形成机理,皆因阳微结而造成。阳微结,乃既有阳微(虚),又有阳结(实)。阳微者,气血不能充盈鼓荡血脉,而脉细、沉、紧;阳结者,气血不能畅达,血脉不得气之煦、血之濡,故尔细、沉、紧。这个细、沉、紧,因有正虚的因素在内,必“按之减”。

小柴胡汤方义:

少阳病本证即小柴胡汤证,故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从小柴胡汤的组成方义分析,亦体现了少阳病的本质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证。

小柴胡汤有三组药物组成,一是柴胡配黄芩,二是人参配甘草、大枣、生姜;三是半夏。

柴胡配黄芩,是针对少阳郁结化热的半阳、半实的一面。柴胡是本方的君药,《本经》云:柴胡“味苦平,无毒。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解少阳之郁结,复少阳升发、舒启之性,使枢机调畅。邪入少阳,郁结而化热,“火郁发之”,柴胡清透郁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邪热。二药合用,则经腑并治,清热解郁,复少阳疏泄调达之性。

党参配姜、草、枣,健脾益气,培补中州,是针对少阳病半虚、半阴的一面,亦即针对太阴脾虚的一面,且有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柴芩祛邪,参草姜枣扶正,故小柴胡汤亦属扶正祛邪之方。

半夏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但小柴胡中的半夏,主要作用在于交通阴阳、调和阴阳。《内经》半夏秫米汤治阴阳不交之不寐,即半夏具交通阴阳之功。少阳病,半阴半阳、枢机不利,阴阳不调,寒热往来,故以半夏调和阴阳。《本经》云:半夏“治伤寒,寒热,心下坚。”即取半夏交通阴阳之功。心下坚,心下者,胃也。心下坚满,痞塞不通,缘于阴阳不交所致。阴阳相交谓之泰,阴阳不交谓之痞。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即取其交通阴阳以消痞。所以,小柴胡汤之半夏,重在交通阴阳。方依法出,法从机出。从小柴胡汤方义,亦可推知,少阳病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的病机。

第二节:小柴胡汤证脉证的机理分析:片面之误何其多!

小柴胡汤证为少阳病之本证,其他皆为兼证或变证,所以首先要把小柴胡汤证的临床诸症讨论清楚。

通过前面的讨论,小柴胡汤证的本质为半阴半阳,或半虚半实,它的临床诸症,亦由此病机而决定。

一、少阳病提纲证

《伤寒论·263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即少阳病提纲证。此提纲证,注家多以少阳热盛解之,余以为不然。少阳本证,当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并非纯热;且少阳病有寒化、热化两途。作为提纲证,不仅要概括少阳热证的特点,亦应概括少阳病半虚半阴及其变证的特点。所以,口苦、咽干、目眩,并非皆因热而发,少阳的寒证、虚证皆可见。能全面概括少阳病各证型的共同特点,方可称为提纲证。所以,仅以热解之,有失偏颇。

1.口苦:很多医家多以口苦为少阳病的主症,云“尤以口苦最可辨为少阳病”。口苦以胆热蒸迫胆气上溢多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痹……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瘅,热也。口苦可因胆热而作,然亦可因胆虚而作。胆虚者,中精不藏,胆气上溢而口苦,可见口苦有虚有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此言口苦可因心火而作,非必胆也。

《金匮》百合病口苦,乃虚热而作,非必胆也。

《景岳全书·卷二十五·口舌》曰:“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谓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症。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阴虚,真阴不足而为燥。”指出口苦可因热,亦可因虚寒而作,非必胆也。

少阳病之口苦,可因胆热而作,亦可因胆虚而发。所以,少阳病提纲证之口苦,皆以胆热解释,有失片面

2.咽干,虚实寒热皆有,非必胆热。从略

3.目眩,虚实寒热皆有,非必胆热。从略

所以,口苦、咽干、目眩,非必胆热所独有。临床就不能见此证辄清胆热,尚须辨证论治

再者,既为提纲证,则凡少阳病此三症皆应见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可三症皆见,亦可仅见二症、一症,或三症皆无。既使三症皆见,亦未必是小柴胡汤证,亦可因其他病位之寒热虚实而作。只能说少阳病多见此症,而非绝对。

二、少阳病主症

《伤寒论·96条》列出了少阳病本证的主症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1.往来寒热

伤寒三阳病证,热型各不同,太阳病为寒热并作,阳明病为但热不寒,少阳病为往来寒热。所以,往来寒热为少阳病具特征性之热型。

为什么出现往来寒热?仲景于97条中云:“正邪分争,往来寒热”,正与邪争则热,正与邪分则寒。

正气为何与邪有分有争?这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正气强,与邪相争而热;正气虚,不能胜邪,战之馁怯而退,邪气胜则寒。待正气蓄而强,复出与邪争,则又热;战而不胜,再退则再寒,于是寒热往来反复出现。一日可数次,迺至一二十次。

少阳病之寒热往来特点是先寒后热,不同于内伤杂病中先热后寒者。内伤杂病中,由于正气虚弱,阳气浮动而阵烘热,热后汗出而身冷。阴虚者,阴不制阳而阳易动,当烦劳、情绪波动、或昼夜阳升之时,阳气浮动而烘热,如火热烘烤状,周身躁热,伴面赤、心烦。热后汗出,阳随汗泄,周身又觉飒冷,一日可数作。气虚者,烦劳则气浮,气浮而热,热则汗出,汗则阳气衰而寒,张锡纯所云之大气下陷病者,即见寒热往来一症。血虚者,气无依恋而且易动,气动则热,继之而汗、而寒。阳虚者,虚阳亦可升动,当烦劳、焦虑时,亦可扰动浮阳而见热、汗、寒。张锡纯论肝虚而脱者,亦有寒热往来一症。

其他如疟之寒热往来,热入血室之寒热如疟,湿热蕴阻之寒热往来,肝胆郁热之寒热往来,邪伏募原之寒热往来,奔豚之寒热往来,均可视为少阳病之变证,皆可依小柴胡汤法治之。

至于《伤寒论》小汗法之寒热如疟,是寒热并作,一阵寒热,一阵缓解,交替出现,其状如疟,乃太阳表证,而非少阳症。

2.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一症,有多种描述,如胸胁满、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中窒、胸中痛、胁痛、胁下满痛,胁下满、胁下硬满、胁下支满等,原因颇多。

《内经》中关于胸胁胀痛有很多论述,如: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两胁下,少腹痛。”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

《素问·热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终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素问·刺热篇》:“肝病热者,……胁满痛”,“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素问·缪刺论》:“邪客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素问·厥论》:“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少腹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等等。

《伤寒论·37条》:少阳枢机不利而胸满胁痛。152条:水停胸胁而“胁下痛。”160条:阳虚水泛“胁下痛”。98条:脾虚湿阻“胁下满痛”。140条:太阳误下邪陷“脉弦者,必两胁拘急”。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金匮·腹满》篇,寒实内结“胁下偏痛”,“胁痛里急”,“胁下拘急而痛”。阳虚寒逆之“两胠疼痛”。《金匮·五脏风寒》篇,谷气壅塞之“胁下痛”。《金匮·痰饮》篇之留饮“胁下痛引缺盆”。《金匮·妇人杂病》篇,热入血室“胸胁满如结胸状”。积冷结气之“两胁疼痛”。

总之,胸胁胀满疼痛之原因颇多,病因有寒热虚实之殊,病位有五脏之异,而非少阳病所特有。

3.“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其原因亦颇多,更非少阳病所独有。

通过分析,上述诸症,皆非少阳病所独有,这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即少阳病如何把握,小柴胡汤如何运用,“但见一证便是”如何理解等。

但见一证便是问题

所谓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一般都理解为见少阳病提纲三症及小柴胡汤四主症,共七症,见其一即可用小柴胡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上述已对小柴胡汤诸症进行了分析,可见这些症状可因多种原因而引起,非独小柴胡汤证所专有。因此,但见一症即用小柴胡汤,显然是片面的。

另外,“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对原文的解读也是断章取义。《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是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前提是有伤寒中风之太阳表证。太阳表邪是否传入少阳成小柴胡汤证,据何而断呢?若具小柴胡汤证七症之一,即可断为已入少阳,成小柴胡汤证,可予小柴胡汤治之;若未见,则未入少阳,小柴胡汤不可予。此与《伤寒论》4条、5条的主旨是相衔接的。

《伤寒论·5条》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二三日,按伤寒的自然传变规律,二日当传阳明,三日当传少阳。可是临床实际中传还是没传?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阳明少阳证已见,则知已传阳明少阳;若阳明少阳证不见,则虽已二三日,亦未传阳明少阳。

《伤寒论·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可内传阳明、少阳,脉数急为热盛,热盛则传。本为太阳病,脉已数急,且又见躁烦,是传入阳明;若见颇欲吐,是传入少阳。此处即明确指出,欲吐,是少阳病主证之一,但见一症,即可判为已传少阳,不必悉具。第5条是以阴性的症状及脉来判断是否传变,4条是以阳性脉症来判断是否传变,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传变问题详加论证,务在谨守病机,这就是“但见一症便是”的含义

许多医家对101条的理解,抛开了“伤寒中风”这一始发病,单摘一句“但见一证便是”,认为一证是指口苦,或指寒热往来,或指心烦喜呕,或指胸胁苦满,莫衷一是。其错,皆在断章取义。

四、少阳病脉象

少阳病本证为小柴胡汤证,所以,本条所言之少阳病脉象,是指以小柴胡汤证为代表的少阳病脉象。从脉象的分析,亦揭示少阳病半阴半阳、半虚半实的属性。

37条:“脉浮细。”邪衰未靖,而脉浮;正虚未复,而脉细。半虚半实,虚多实少。

100条:“阳脉涩,阴脉弦。”阳涩,气血虚;阴弦肝胆郁结。弦应肝胆,为阳中之阴脉,半阴半阳。

140条:“太阳病下之……脉弦者,必两胁拘急。”此太阳误下邪陷少阳,阳微结,脉乃弦。

148条:“脉细、沉、沉紧”,此阳微结,正虚而细、沉、阴凝而沉紧。

266条:“脉沉紧”。沉主气。正气虚,无力鼓荡血脉而沉者,沉而无力;邪阻而气结,不得鼓荡血脉者,沉而有力。脉紧,气血敛束之象,有力者寒凝,无力者阳虚阴盛而收引。少阳病半阴半虚,脉可沉紧;半阳者,为少阳郁结,气血不得畅达,脉亦可沉紧,皆阳微结之脉。

231条:“脉弦浮大”,三阳合病,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弦为少阳。

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弦为少阳郁结,细为正气不足。符合血弱气尽,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少阳郁结之病机。

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此阳微结而沉紧。

271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小乃细而短,邪退正虚也。

综上所述,少阳病本证有多种脉象,主要有弦、紧、细、沉。

弦紧乃相类之脉,皆阳微结,收引凝泣有失舒缓之象;

沉细为气尽血弱,或气机郁结,脉失充盈鼓荡所致。

所以,少阳证,应以弦脉为主脉,或兼紧、细、沉。

弦乃阳中之阴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故弦为阳中伏阴之脉。经脉之柔和,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当阳气或阴血不足时,脉失温煦濡养而拘急,则为弦;或因气机不畅、邪气阻隔,气血不得畅达,亦可使脉失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拘急而弦,故仲景称“弦则为减”。《诊家枢要》云:“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气所入。”

弦脉有常脉、病脉、真脏脉三种。

常脉:春脉弦。肝胆应春,故肝胆之常脉亦弦。春令,阴寒乍退,阳始升而未盛,温煦之力未充,《内经》称之谓“其气来软弱”,故脉尚有拘急之感而为弦。胆为少阳、小阳;肝为阴尽阳生之脏,与春相应,阳气始萌而未盛,故脉亦弦。常脉之弦,当弦长悠扬、和缓。

病脉之弦,有太过与不及。弦且盈实,如循长竿,曰太过。不外气逆、邪阻及本虚标实三者。弦而无力为不及,或兼细、涩、紧,乃正虚使然。

少阳病为气尽血弱,且邪入而少阳郁结,其脉当弦,或弦而减,或弦兼细、数、沉、紧。

小柴胡汤或然症分析:举一反三的启迪

小柴胡汤应用甚广,典型的小柴胡汤证,使用小柴胡汤容易掌握;若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则未必能准确把握。

小柴胡汤的或然症,见于96条小柴胡汤项下。曰:“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括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括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共提出了七项或然症。这些加减症虽多,亦非全部,仅举例而已。分析这些或然症,可了解少阳证传变的变化及治疗的相应变化,可举一反三,给人以启迪,示人以规矩。

小柴胡汤证何以加减症颇多?原因有二:一是少阳病包括胆与三焦。胆主春生之气,主升发、疏泄,且内藏精汁,主决断。各脏腑功能皆仰赖此春生之气,方能气机调畅,生机勃发,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胆病可影响各脏腑而出现众多病变。三焦,为水道,原气之别使,气化之总司,历五脏六腑,功能重要,且联系广泛,故病变时,病症纷纭。

二是少阳病的性质是半阴半阳、半虚半实,界于阴阳之间,为阴阳出入之枢,出则三阳,入则三阴,可热化,亦可寒化,故或然症多端。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括楼实一枚”。

胸中烦,多因于热,然邪扰或阳虚者亦有之。去半夏人参者,知中气尚强,脾不受邪,胃气未逆,故不呕。以瓜蒌实治其心烦,因瓜蒌甘寒,清化热痰,宽胸散结,知此心烦乃因痰热而作。胸中之热何来?因邪犯少阳,少阳郁结化热。此热乃郁热,郁热不得外达,必上攻、下迫、内窜,出现诸多病变。此胸中烦,亦因少阳郁火上迫,且烁液成痰,痰热内扰而烦,故以瓜蒌清涤之。

这一或然证提示,中气实,少阳不传三阴。少阳热化,则可上攻、下迫、内窜。胸中烦,仅是少阳郁火诸多症状之一,举例而已,其他诸症,当触类旁通。

2.“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括楼根四两”。

渴,原因甚多,津液亏,阳虚不能气化,邪气阻遏津液不布,皆可渴。少阳病致渴的原因有三:一为少阳郁结,三焦为不通,津液不能上承;二为少阳热盛,津液被耗;三为中气虚馁,生化不足,及脾虚不运。从用药分析,去半夏之燥,知非水饮所阻;加人参益气生津,在于健脾以化生、转输,补少阳病之半阴、半虚;加括楼根以清热生津,泻少阳病之半阳、半实。推而广之,津亏或不布,可口渴,亦可诸孔窍干,或筋脉失润而拘挛或脏腑失濡而见广泛病变,肺津亏则干咳或喘,胃津亏则干呕不食,大肠失润则便艰等等,皆可举一反三。

3.“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腹痛原因颇多,寒热虚实皆可腹痛。少阳病致腹痛,原因有三:一是太阴脾虚而腹痛;二是少阳热传阳明而腹痛;三是少阳木郁,木陷土中而腹痛。依所用药物来看,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之酸收,乃治土虚木陷之腹痛,芍药味酸入肝,补肝之体,泻肝之用。痛泻要方治腹痛下利用芍药,即寓此义。

4.“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胁下乃少阳之分野。痞鞕者,痞塞不通且鞕结,乃气血痰瘀热凝聚而痞鞕。牡蛎软坚,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之鞕。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心下悸,小便不利,有多种原因。少阳病而兼此症者,一由胆郁疏泄不及而小便不利,胆火上犯而心悸;一可因三焦不通,水饮内蓄而小便不利,水饮上凌而心下悸。从所用药物来看,去黄芩,知非少阳郁火致悸;加茯苓,健脾利水,安神,当属饮泛所致,故心下悸且小便不利。由此可知,少阳病可夹饮,而饮凌于肺则咳喘,上干于巅而晕眩,饮干于心而悸、心神不安,饮注胃肠而下利、不食、脘腹满等诸症丛生,不一而足,皆可触类旁通。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微汗出”。

在少阳病的基础上,点出“不渴”这一阴性症状,何意?少阳热化可外传阳明,阳明热盛则伤津,口渴,正如97条所云:“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阳明热淫于外则身当热。点出口不渴,说明少阳病未传阳明,则此身热亦非阳明外淫所致。何以身热?从加桂枝,且温复取微汗来看,当属太阳表邪,类于柴胡桂枝汤法。可是,少阳病本有寒热往来之热,今又加一身微热,二者皆是有热,如何能区分开此热为少阳,彼热为太阳?146条用柴胡桂枝汤,指明其表证为“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可是少阳病发热亦有恶寒,亦可因经络不通而肢节痛。仔细琢磨起来,从文字表面分析好说,但临床实际却难以区分。究竟该如何分清少阳与太阳之热?少阳之往来寒热,是先寒后热,寒与热;是分别而作,且寒热阵作,寒热之后有间歇,间歇期,则无寒亦无热。而太阳之热,是寒热并作,且寒热持续无间歇,表邪不去,寒热不止。那么,寒热不止时,又显不出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当然,我所说的“热”,不是指体温高低,而是中医的热象。

这个表热是那里来的?一是太少合病,一是太少并病,或始为太阳,传入少阳;或始为少阳,传于太阳,或少阳正气复,邪气外达而外出太阳。由此可见,少阳病位于阴阳交界之处,外出三阳,内入三阴。外出太阳,此条可证。

6.“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咳的原因甚多,外感内伤、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少阳病致咳,可因少阳之热犯肺;亦可三焦不利,水饮犯肺而咳。去人参大枣生姜者,非因脾虚所致。加干姜者,温散饮邪,五味子敛肺气,亦泻木亢,故此咳当为饮邪上犯所致。

从仲景所列举的小柴胡汤或然证来看,说明小柴胡证属半虚半实、半阴半阳,可寒化、热化,寒化则入三阴,热化则外出三阳。深入了解小柴胡汤证的实质,利于我们临床正确运用小柴胡,并扩而充之,守绳墨而废绳墨,随心所欲,不逾矩。

不典型小柴胡汤证的分析

具有少阳提纲三症,又有少阳病的四大主症者,可称为典型的少阳本证,即小柴胡汤证。相关条文包括96.97.101.148诸条,前已论及,不赘。对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仲景举出14条。通过对不典型少阳证的分析,对我们正确使用小柴胡汤,并扩展其使用空间,将有很大裨益。

1.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十多日,太阳之表已解,脉浮细嗜卧,乃邪去正未复。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本条,仲景突出点出了“胸满胁痛”作为使用小柴胡汤的指征,这与“但见一证便是”的精神一致。这里引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太阳病已解,遗有胸满胁痛,便用小柴胡,那么少阳病七症中的其他六症是否并见?从条文中可知,其他六症未必皆见。

二是在伤寒中风基础上,但见胸满胁痛是否就可用小柴胡汤?亦未必,前已述及,胸满胁痛原因颇多,即使是在伤寒中风基础上见此证,尚有水饮、结胸、脏结、寒逆、积冷结气,热入血室等,皆可见此证,并非概用小柴胡汤。那么,何种情况下可用小柴胡汤?余以为当在伤寒中风基础上,见胸满胁痛,脉见弦者,方可用小柴胡汤。

2.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当传太阴、少阴,但阴寒之症未见,知未传阴径。身热恶风、颈项强,为太阳证;胁下满,为少阳证;手足温而渴,为阳明证,故为三阳合病。

三阳合病,何以独取少阳?太阳当汗,阳明当清下,皆非少阳证所宜。少阳主枢,枢机舒转,邪可外达而解。小柴胡汤之柴胡,《本经》谓其治“寒热邪气”,治少阳邪气,未尝不治在表之邪气。试观近之柴胡注射液,治外感发热疗效肯定,即非特指少阳发热。黄芩,《本经》谓其治诸热。清胆热,亦未尝不清阳明之热。所以,三阳合病,主以小柴胡汤,既解少阳之邪,亦兼太阳、阳明之邪,三阳相兼。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亦三阳合病,何以不用小柴胡汤而用白虎清解阳明?此证颇似暑入阳明,阳明热外淫则兼表,内淫则兼少阳,故云三阳合病,实为阳明独盛,故以白虎清之。阳明热清,太少亦平。

3.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脉涩,阴脉弦”,阴阳有两种解释:一为寸为阳,尺为阴;一为浮为阳,沉为阴。涩乃气血虚,气虚不能鼓荡,血虚不能充盈,故尔脉涩。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经脉失于气血之温煦濡养而拘急,故痛。此外,阴阳之意以浮阳沉阴,莫如寸阳尺阴为胜。

为何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再予小柴胡汤?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试验性治疗,一是分步治疗。因阳涩阴弦且腹痛,可因气血虚,经脉拘急而腹痛;亦可因气血虚而脉涩,少阳郁结而脉弦,木克土而腹痛。若为前者,则以小建中培中调阴阳,桂枝甘草加姜枣、饴糖以化阳培中,温煦经脉;倍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以柔经脉,腹痛自消。《金匮·虚劳》篇,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腹中痛,与本条同。然予小建中汤腹痛不差,说明辨治有误,故改从少阳治之,此即试验性治疗。试验性治疗在《伤寒论》中不乏其例,如209条,小承气汤试燥屎法,即为试验性治疗。

另一种可能是分步治疗,因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先予小建中汤培中,后以小柴胡汤解木之郁结,分步治疗法。此法,在《伤寒论》中亦屡见不鲜,如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诸法,皆是。

从本条用小柴胡汤来看,少阳之提纲证及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皆未提,只有脉与腹痛,可见用小柴胡汤,非必诸证皆见。

当然,小柴胡汤可用于外感,亦可用于内伤。若内伤杂病中用小柴胡汤,未必往来寒热等症必具,但此开首即明言为伤寒,显属外感范畴,亦未必少阳七症必具,此条竞少阳病七症中,一症皆无,亦用之,看来重点在于脉象。

阳涩阴弦,乃气血虚,少阳郁结,正与97条所揭示的血弱气尽,少阳郁结之半阴半阳、半虚半实之病机相吻合,由此可见,弦脉是少阳病的主脉。

4.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外感病,当日传一经,七日愈,故第8条云,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若传经尽不愈,当再传经,十二日愈,故第10条云:“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条两度传经尽仍不解,故云“伤寒十三日不解”。

伤寒不解,“胸胁满而呕”,邪在少阳;“曰晡所发潮热”。邪在阳明,呈少阳阳明证。

“已而微利”,“已”作何解?当作已经、已然解。意为因其日晡潮热,有阳明热证,已然微下。“利”作下法解。谓已经予轻微泻下。

“此本柴胡证”。言该证虽为少阳阳明,但以少阳病为主。少阳禁下,故“下之以不得利”。本不利,“今反利者,知医丸药下之”。古以丸药下者,多含巴豆。少阳禁下,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潮热,为阳明胃家实的热型;实也,指胃家实,有燥屎。

少阳阳明,且已潮热,何不以大柴胡汤治之?因此证本柴胡证,已有半阴、半虚的一面,且又以丸药下之,复伤脾胃,反下利,乃虚其虚也,故非其治。丸药下之,一误;设再予大柴胡汤下方,则二误,故未予大柴胡汤,更未予承气汤,反予小柴胡汤,何也?虽有潮热,胃家实,但以小柴胡证为主。小柴胡汤,可清少阳之热,亦兼清阳明之热,葛根芩连汤即用黄芩。且,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是服小柴胡汤后,少阳郁结解,三焦通畅,肺得肃降,胃气和降,津液得以敷布,正汗濈然而出。津液布,汗可出,必胃气和,便亦通,阳明之实随之而解。所以,用小柴胡以解外邪,而不用大柴胡通下。设予小柴胡后,阳明之实未靖,再予小柴胡加芒硝,微下之,亦不用大柴胡汤之硝黄枳之重下,免伤胃气。

本条启示,伤寒传变日数,乃指一般程序而言,非必一日一经,要在辨证论治。虽已十二日,若柴胡证仍在者,仍以小柴胡主之,日数可不拘泥。

少阳阳明,若少阳阳明皆重者,予大柴胡汤双解之;若以少阳证为主而兼阳明者,予小柴胡汤,解少阳之结,亦可兼和胃气,不可骤用峻泻伤胃。纵使服小柴胡汤后,阳明胃实未已,亦宜小柴胡加芒硝汤微下之,不可遽予峻下伤胃。体现处处顾护胃气的精神。

5.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疟之寒热,先寒后热,发有定时;热入血室者,亦寒热发作有时,此少阳病特征性热型,故诊为少阳证,予小柴胡汤主之。

经水适断,少阳之邪乘血室空虚而入,热与血结,成热入血室证。

143.144.145三条皆论热入血室,综合来看,热入血室证有四个诊断要点:

①经水适来适断;

②感受外邪,热陷血室,血热相结;

③出现少阳病的寒热如疟,胸胁苦满,如结胸状;

④出现谵语,如见鬼状的神志症状。

少腹急结、鞕痛否?仲景未言,可见血结未甚,故尔少腹症状并不突出。仍予小柴胡汤,且未加活血之品,亦证明血结未甚。若血结较重,亦可加活血之品,因仲景是以小柴胡汤主之。“主之”,为主矣,言外之意,可随证加减。所以,陶隐庵以小柴胡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叶天士对血结重者,用小柴胡去甘药,加延胡、归尾、桃仁。挟寒者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之例。

少阳病热陷血室,血结未甚者,用小柴胡汤有逆流挽舟之意,提取下陷之热邪从外而解。

本条诊为小柴胡汤证,并未提口苦、咽干、目眩及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可见这些证状非必皆见。

6.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提出少阳病误下之变。

伤寒五六日,本当传于厥少二经,然仍呕而发热,邪尚在少阳,故云柴胡汤证具。379条亦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是否见呕而发热二症,即可断为小柴胡证?未必。凡胃热、伤暑、湿热壅胃、胃中郁火、食积化热、热伤胃阴等,皆呕而发热,非皆小柴胡汤所宜。当呕而发热,且脉弦者,方可断为少阳病。那么,少阳七症中的其他症必见否?未必。

“呕而发热”,此热,亦非必往来寒热,乃但热不寒,属阳明热型。此热,可因少阳热化而传入阳明,故但热不寒。虽传阳明,未成热结,勿须下之。黄芩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柴胡生姜散邪除热,参草枣培中扶正,切合病机。由此看来,小柴胡汤证的热型,非必寒热往来,但热不寒者亦可。

少阳病误下后,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若下后心下满而鞕痛者,热与水结于胸脘,必以大陷胸逐其水热互结,小柴胡汤不中与也。若下后热乘虚而陷,成寒热错杂之痞症,当予半夏泻心汤主之。

何以成痞?卦云:阴阳相交谓之泰,阴阳不交谓之否。少阳病,本已太阴脾虚,误下之脾益伤。脾斡旋一身之气机,使阴升阳降,水火既济。脾虚,斡旋失司,阳不降,积于上而为热;阴不升,积于下而为寒,于是阴阳不交,寒热错杂,中焦痞塞。病位在土,已不在木,故予半夏泻心汤,而小柴胡汤不中与也。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方证虽异,然机理相通。半夏泻心汤因脾虚热陷,阴阳升降不利,形成寒热错杂。小柴胡汤乃脾虚,热结少阳,阴阳出入乖戾,形成半阴半阳。二方组成颇似,因皆有脾虚,故皆用参草以益气扶正;皆有热,故用芩,或芩连;皆阴阳不调,故用半夏交通阴阳;半夏泻心以干姜易生姜,去柴胡,脾寒重于少阳病。

此条四点启示:

一为少阳病误下可三变: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实者,热陷水结,成结胸;虚者热陷成痞。

二为少阳病内传三阴,当先传脾,此即“邪高痛下”。

三为判断少阳病尚在否?可据呕而发热为指征,然必脉弦,他症非必具。

四为少病热型,非必往来寒热,但热不寒者有之。

7.220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按:本条伤寒医家多以少阳阳明并病解。“胸胁满不去”,乃少阳未解。“不去”,从语气来分析,本为少阳病,已传阳明,然少阳之邪未尽,胸胁满未除,故云少阳阳明。

我认为此条不是少阳阳明并病,而是少阳病似阳明而非阳明,提出相互鉴别。

潮热、小便自可,是阳明病胃家实的表现,当大便鞕或热结旁流,此大便溏,知非胃家实。如191条“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也”;《金匮》:“大肠有寒者,多鹜溏”。可见,便溏是虚寒的表现,而非阳明胃家实。

“与小柴胡汤”,从语意来看,不同于“小柴胡汤主之”。“主之”者,是以小柴胡汤为主,当尚有为辅者,可有加减。而“与”者,可径予小柴胡汤,而无须加减。从“与小柴胡汤”语气中,可悟出此条乃纯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非少阳阳明,亦不须在用小柴胡汤时尚须加减兼顾阳明证。

小柴胡汤证亦可潮热吗?可。《苏沈良方》把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所治的发热,总结为四种热型,即:一为身热;二为往来寒热;三为潮热;四为瘥后发热。所以,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亦可见潮热。

8.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此为三阳合病,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弦为少阳。

“表未解,鼻干,不得汗”,指太阳表证未解。

“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耳前后肿”,乃少阳郁热。

“短气,腹都满,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为阳明胃热夹太阴脾湿,熏蒸发黄。

三阳合病,枢机不利,三焦不通,因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从疏解少阳为主,调畅气机,通利三焦。当与99条之分析互参。

9.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与小柴胡汤者,必少阳病未解。何以知之?胸胁满不去。这里没有再提小柴胡证的其他指征,唯独指出胸胁满一症。看来,胸胁满是少阳病最具特征性的指征。但仅据胸胁满就可遽断少阳病吗?尚不可。前已述及外感病胸胁满者,原因颇多,非必少阳病所独有。当见脉弦,又见胸胁满,方可诊为少阳病,予小柴胡汤。

潮热乃阳明热型,少阳未解当寒热往来,能两种热型并存吗?不可能,潮热是但热不寒,热如潮,日晡甚;而寒热往来是先寒后热,既寒既热,所以两种热型不能并见。此条,仲景明确指出是潮热,与小柴胡汤,可见发热、潮热、但热不寒者,亦为不典型少阳病的几种热型,非必寒热往来。

10.230条:“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首曰阳明病,何以为据?胁下鞕满而呕,皆少阳之征;不大便,少阳枢机不利;舌苔白者,更非阳明热征。无一症属阳明热盛之征,反曰阳阳病,何也?因其呕且不大便,似阳明而非阳明,实乃少阳阳微结所致,故予小柴胡汤。

少阳病本禁汗,何以又汗出而解?此与“温病忌汗,又最喜汗解”同理。所禁者,乃辛温发汗;所喜者,乃阴阳调和,表解里和之正汗也。

阴阳和可正汗出,阴阳和亦可大便通,故此条之大便不通,待三焦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大肠腑气得行、津液得润,自然大便得解,非阳明热结之必予攻下方可。

本条所示之小柴胡汤的指征有四,即胁下鞕满、不大便、呕、苔白,少阳七症的余症皆未提,然必兼脉弦方可确诊。

不大便者临床常见,有的十余日一解,腹无所苦,饮食照进,此类便秘,枢机不利是一重要原因,此亦为治便秘开一门径。

11.266条:“本太阳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此条虽未言胸满、心烦,他症皆备,是比较典型的小柴胡证。其脉沉紧,有类于弦,皆阳微结,收引凝泣之象。

12.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皆胃气上逆所致,寒热虚实,脏腑相干,皆可致呕,非为少阳所独有。发热,外感内伤皆可见,亦非少阳所独有。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者,以方测证,当为少阳病。少阳病的其他见证,或为仲景省略,或为只要见呕与发热,即可用小柴胡,其他症可有可无。

我认为,纵使少阳证的其他症皆无,仅呕而发热,在使用小柴胡汤时,还应见脉弦,否则还不可贸然用之。

13.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差后更发热,可见于下列四种情况:

一为差后,复感外邪,外邪可在太阳、阳明或少阳;

二为差后余邪未尽而复燃;

三为正虚而生虚热。包括阴阳气血虚衰,阳气浮动而为热;

四为差后劳复、食复。食复者,食积化热,或食积与余邪相结。劳复者,包括劳心者耗伤阴血,劳力耗气,房劳耗精。

所以差后发热,原因有多种,病机不同。本条提出三种:脉浮者,邪犯肌表,汗而解散之;脉沉实者,里之邪实,以下解之;主以小柴胡汤者,当为邪郁少阳。

伤寒差后,当有正虚未复,复感于邪。小柴胡汤扶正祛邪,差后热者正相宜。邪在少阳,固可予小柴胡汤。若正虚而邪在表者,亦可予小柴胡汤,扶正祛邪。邪在表,固当汗解,然小柴胡汤亦可汗解,如101条与149条:“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230条“身濈然汗出而解”。当然,这个汗出,不是发汗法,而是阴阳调和自然汗出之正汗。

本条启示:正虚而兼外感发热,皆可宗小柴胡汤法,扶正祛邪。

本条用小柴胡汤的指征,一是伤寒差后正虚;一是邪气因入。此与97条之“血弱气尽,邪气因入”精神一致,至于少阳病七症,几乎一项也没有,但由于病机相同,故仍可予小柴胡汤。

14.《金匮·黄疸病》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腹痛而呕,病在少阳。小柴胡疏解少阳郁结,使木升发而不下陷土中,呕痛可除;三焦畅,水道通,湿可去,黄可消。

此腹痛而呕,必兼脉弦,方可诊为少阳郁结,予小柴胡汤。

15.《金匮·妇人产后病》篇:“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郁冒,指昏冒,神志不清。《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此条言产后血虚,孤阳上出,气乱于上而郁冒,此与少阳病之“血弱气尽”相合。呕不能食,大便反坚,此少阳郁结使然。既有血虚而厥之半阴、半虚,又有邪气因入,少阳郁结之半阳半实,与少阳病之病机吻合,故予小柴胡汤扶正祛邪,疏解少阳。

少阳病七症虽无郁冒,然与目眩理出一辙,故小柴胡可治郁冒。郁冒予小柴胡汤者,脉当兼弦。

总之,少阳病的本质为半阴半阳、或半实半虚,而非纯热证;少阳病的病位在阴阳交界之处,出则三阳,入则三阴,而非居于太阳阳明之间。当然,除上述理由之外,后面的讨论,亦涉及少阳病的本质问题,宜合看。明确了少阳病的这一病机、本质,则少阳病的治则应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小柴胡汤乃少阳本证之主方。

第三节:基于提高临床疗效,深究少阳病之本质

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阐释我的观点。这不是纯理论之争,而是涉及对少阳病本质的认识,以及临床实践的应用。

关于少阳病本质,仲景主要于《伤寒论》97条及148条中阐明。

《伤寒论》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148条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当有结字——作者),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以上两条,清楚地阐明了少阳病的病机及其属性。

(一)血弱气尽:半虚或半阴

尽,穷也。血弱气尽,是正气虚弱,气血皆虚,这就明确指出了少阳病半虚或半阴的一面。这个血弱气尽,是素体虚,还是邪入后耗伤正气而虚?从经文语气来看,是素体正虚,导致邪气因入,正虚是导致邪入的前提,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邪气因入:半实或半阳

邪气因入,则是少阳病半实或半阳的一面。

何邪所入?邪入,当指外邪而言,依三因分类,当指六淫。《伤寒论》虽也论及湿、暍、温热之邪,但六经病主要由风寒引发,故此邪入,当指风寒而言,少阳病亦然。

既云少阳病因风寒外袭所发,言半实犹可,何以又云半阳?狭义阳证指热而言。少阳病虽有素体正虚,但毕竟少阳属阳经病,正气虽弱尚强,尚可与邪争,故尔,邪入与正气相搏,风寒化热,形成少阳病热结的半阳一面。且胆与三焦皆内藏相火,邪入,少阳郁结,枢机不利,相火郁而化热,这也是形成少阳热结的一个因素。

少阳病,既有血弱气尽的半虚半阴的一面;又有邪入,少阳郁结化热的半实半阳的一面;这就决定了少阳病的性质属半阴半阳,或半虚半实。这是一个病机概念,而不是病位概念;是虚实相兼,而不是单纯热证。

(三)发病方式

少阳病,可由太阳传入,亦可由阳明传入,亦可厥阴阳复转入少阳。但97条所云之少阳病,乃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种发病方式,是外邪直入少阳。正气强者,外邪首犯肌表,正邪相争,邪胜正却,方可入里。而直入者,恒因正气弱,外邪方可直驱入里,形成直入少阳。这恰恰说明少阳病有正虚的一面。

邪入于何处?“结于胁下”。胁下乃少阳之分野,胆经所循行,故邪结少阳,致枢机不利。既有正虚,又有邪结少阳,于是形成了少阳病半虚半实,或半阴半阳之属性。

(四)阳微结

仲景于《伤寒论》148条中提出“阳微结”一词,这是对少阳病病机、性质的高度概括。

“阳微结”一词,可有不同解读。一种是把“微”作为少解,意指少阳病的病机是少阳气机略郁结,或指少阳郁结较轻。这种解读欠妥,因少阳病既有气尽血弱,又有邪入而结,是半虚半实,而上述解读只言郁结的一面,未言虚的一面,所以欠妥。另一种解读是“微”作衰弱解,意即少阳病既有阳气衰弱的一面,又有阳气郁结的一面。这种解读与仲景于97条中所述的精神一致,既有血弱气尽,即阳微的一面;又有邪气因入,结于胁下,即阳结的一面,此即阳微结。阳微结,揭示了少阳病半阴半阳、半虚半实的本质。

仲景在148条中,不仅提出“阳微结”这一概念,而且还提“纯阴结”这一概念,并对二者进行比较鉴别。

何谓“纯阴结”?纯阴者,乃纯阴无阳也。纯阴者何以结?阳衰阴寒内盛,寒主收引凝泣,致阴寒凝结,气血津液皆凝泣不行,此即纯阴结。

二者如何鉴别?仲景提出两条鉴别指征:一是脉象,一是症状。

第一:脉象。

仲景于148条提出三种脉象,即细、沉、沉紧。

细:“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微结,是指少阳病的病机,所以这句话,显然指少阳病脉细。反过来,即少阳病脉当细。纯阴结者,乃少阴证,少阴之脉当微细,而少阳之脉虽细不微。

少阳病为何脉细?有两个原因。一是血弱气尽,血虚不能充盈,气虚不能鼓荡,因而脉细。另一因素是少阳郁结,疏泄失司,气血不得畅达,不能充盈鼓荡于脉,因而脉细。少阳与少阴皆可脉细,但少阴脉之细微甚于少阳。

沉:仲景云:“脉沉亦在里也。”纯阴结者,纯为里证,其脉沉而细微。少阳病,“必有表,复有里也”,也有里的一面,故脉亦当沉,虽沉,不似纯阴结之细微。

沉紧:仲景云:“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关于沉紧脉,其意义有多种。少阴病与少阳病皆可见沉紧脉。《伤寒论》283条即少阴脉紧,曰:“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若为客寒闭郁者,当无汗,应散寒发汗;今反汗出,则此阴阳俱紧,非客寒闭郁,乃阳衰阴寒内盛而紧,阳衰,虚阳浮动,肌表不固而汗,故云此为亡阳,属少阴。

沉紧:仲景于148条云:“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是在283条中又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同为紧脉,前言汗出非少阴,后言汗出属少阴,其不前后抵?曰非也。外寒客于肌表的太阳伤寒,当脉紧无汗;若外寒入于里,亦可脉紧无汗,皆当辛温发汗散寒。若少阴病阳衰阴寒内盛者,脉亦可紧,此即148条中所说的纯阴结。纯阴结者,乃纯阴无阳,阴寒内盛,收引凝泣,气血津液皆凝泣不行,故无汗。而阴寒内盛,虚阳浮越者,则可汗出,头汗或全身皆汗,或大汗,此为亡阳之脱汗。无汗者,称亡阳证、少阴证;有汗者,亦称亡阳证、少阴证,这是少阴证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型。无汗者,阳衰阴寒内盛;有汗者,阴寒格阳于外,呈格阳、戴阳,为阴阳离决。所以,亡阳证,非必皆有脱汗,有的阳气衰减直至死亡亦无汗,有的就出脱汗。我所以说仲景于148条及283条所说的并不矛盾,是指少阴病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型而言,并不抵

寒实者,阳虚阴寒内盛者,阴盛格阳者,三者脉象如何区分?寒实者,沉紧有力,阳虚阴盛者紧细无力,格阳者脉浮虚。

前论阴证脉沉紧,而少阳证,亦可脉沉紧,如266条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甚至热结于内者,脉亦可紧。如22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栀子豉汤主之。”甚至热结者,亦可脉紧,如135条云:“结胸热实,脉沉而紧。”

看来,寒热虚实皆可脉紧,如何别之?

太阳伤寒脉紧,因寒邪闭郁肌表,寒邪收引凝泣而脉紧,或为浮紧,或为沉紧,必按之有力。

寒袭于里者,寒邪收引凝泣,脉沉紧。

阳虚阴寒内盛者,阴寒亦收引凝泣而脉紧,紧而无力。

热邪闭郁而脉紧者,因热邪阻隔,气机不畅,气不能煦,血不能濡,脉亦可拘急为紧,甚至沉、细、迟、涩而紧,然其中必有一种躁动不宁之感。

若阳虚阴盛格阳于外者,脉转浮大而虚,并不紧。

在148条中少阳病出现细、沉、紧三种脉象,其形成机理,皆因阳微结而造成。阳微结,乃既有阳微,又有阳结。阳微者,气血不能充盈鼓荡血脉,而脉细、沉、紧;阳结者,气血不能畅达,血脉不得气之煦、血之濡,故尔细、沉、紧。这个细、沉、紧,因有正虚的因素在内,必按之减。

第二:症

从症状上,仲景于148条中提出阳微结与纯阴结的相互鉴别。

曰:“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这里提出第一个鉴别点是有无外证。

第二个鉴别点提出有无汗的问题。曰:“汗出为阳微(结)”,“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何谓外证?曰:“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何谓里证?曰:“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

阳微结与纯阴结,都具有里证,所不同者,在于有无外证。

外证中,手足冷、微恶寒,阳微结者可见,纯阴结者亦可见。严格讲,纯阴结者应为畏寒;阳微结者,恶寒、畏寒皆可见,以阳微为主者则畏寒,以阳结为主者则恶寒。可是在临床上,典型的恶寒与畏寒尚好辨;若不典型者,二者亦不易区分,因畏寒与恶寒,都得衣向火后有不同程度缓解。所以,微恶寒与手足冷,为阳微结与纯阳结皆有,剩下的就是一个头汗问题了。

少阳证可头汗,是因少阳郁结,少阳郁热上熏而头汗。纯阴结,则气血津液凝泣,阳不布,津不敷,不得有汗,其脉当沉紧。这种沉紧,是按之无力。但纯阴结者,虚阳浮动时,亦可有头汗,甚至全身大汗,此曰脱汗。其脉当浮大而虚,已无沉紧之脉。仲景所说的纯阴结,是指阳未浮动者。仲景把沉紧与头汗并论,可见是阳未浮越,故不当有汗。

(五)病位问题

前已明确,少阳病性质属半虚半实证,但虚在何处,实在何处?148条云:“半在里,半在外也。”

假如把少阳病作为居于太阳与阳明之间的病位来讲,那就同居一个部位,就没什么“半在里,半在外也”的里外之分。既然明确指出了少阳病有两半,一半在里,一半在外,那就不是同居于一个部位。好像是里外屋分居,可分为外屋里屋;若一室同居,就无外屋里屋之分。

外指何?乃少阳病半实、半阳的一面,亦即阳结的一面。

阳结何处?结于少阳,即胆与三焦阳结。若外指太阳,则为太少合病,治当太少两解,方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而少阳病本证即小柴胡汤证,主以小柴胡汤,勿须加桂枝汤,故知少阳病在外的一半,并不在太阳。若外指阳明,则为少阳阳明合病,应主以大柴胡汤。而少阳本证禁下,不得加入泻下之硝黄,故知少阳病在外的一半非指阳明。既不在太阳,又不在阳明,此半在外之外,乃指少阳。少阳位居何处?当在阴阳交界之处,位居太阳、阳明之后,三阴之前,故少阳病出则为三阳,入则为三阴。

在里的一半,乃指少阳病,半虚半阴的一面。腑为阳,脏为阴;表为阳,里为阴;三阳经病主阳盛,三阴经病主阴寒。少阳病虚寒的一半属阴证,所以“半在里”之里,应指三阴经。但三阴经,有厥、少、太之分,里指何经?太阴为三阴之首,当指太阴。所以少阳病的实质,是由少阳郁结与太阴脾虚两部分组成。当然,少阳病亦可传厥阴、少阴,但以太阴为首传且多见。而且少阳病出现的里证为“心下满,口不欲食”,乃太阴之症,所以少阳病的本质,是由少阳的阳气郁结与太阴脾虚两部分组成,此即半在表半在里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