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东阿城的历史

 史书荟萃 2014-10-17
        百年堂阿胶,必为真胶,心为真心,方为古方,皮为驴皮,胶为真胶,价为实价。
        百年堂阿胶,源出东阿。因县治多变,致使对百年堂阿胶的传统产地众说纷纭。其实,现阳谷县境的阿城镇(阿井在此)、平阴县境的东阿镇(狮耳山、狼溪河在此),历史上都曾是东阿县的县城。
        论及东阿历史沿革,夏、商、周及远古时代无文献可考。以东阿命县,始于秦。春秋时期为齐国柯邑,后改为阿邑,秦时始称东阿,汉置东阿县。此时,东阿、谷城二邑并建,各据一城。东阿城在今阳谷县境内的阿城镇,谷城在今黄石山下的东阿镇。自北齐谷城入东阿。
北宋时东迁,明时迁今东阿镇,1948年迁城到铜城镇至今。
        东阿城历史悠久,地处冲要,历来志家每多艳称。“城头黄石,瞰狼水岩之,渡口清河贯鱼山浩之”(《山东通志》)。旧《东阿县志》载:“东阿古之名邑也。今盟争战,废垒遗墟,见经史者不一而足。东阿为南北冲瞿,四通八达,东负南山,西北距河,为自古必争之也。”
        东阿,古称柯或阿。名称含义和来历,源于地处古代齐、赵两国之边境。古济今汉在境内入大清河(《齐乘》、《山水》)。东流与黄河平行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日“阿”。战国时阿有二,分别在赵、齐两国。西在赵者名西阿,东在齐者名东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乃根据当时地形特点与方位得名。一说啊”即山坳,山窝也。但命名的确切含义和年份,史籍缺乏记载。丁锡田《山东县名浦源》载:“《尔雅》云:大陵日阿。按东阿即齐阿邑。”王先谦云:西阿属赵,即葛城(《史记》)。赵与燕会阿是也,今直隶安州。言东者,别无西也。《项羽本纪》:大破秦军于东阿,则秦时已加东字矣。
       据清人所篡《古今地名大词典》载:“(东阿县)春秋齐柯邑,(春秋庄公十三年)公会齐候盟于柯。[杜注]‘今齐北东阿,为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后为东阿邑。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故城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即今阿城镇,宋徒废;春秋齐谷邑;后汉古城县;宋移东阿县至南谷镇,在今东阿县南十二里。以移利仁镇,亦在今县境。金徒新桥镇,在今县北八里,明徒今治。清属山东泰安府,今属山东东临道。产阿胶,为补剂上品,名著全国,商标有东阿县印。”  
       旧《东阿县志》、《山东通志》载:汉时,东阿、谷城二邑并建,也是各据一城,均属东郡,东阿城在今阳谷县境内的阿城镇,谷城在今平阴县境黄石山下的东阿镇。自北齐省(去)谷城入东阿,谷城遂不置,城已成墟。宋朝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河水为患,东阿县城迁南谷镇(现平阴县境的旧县乡);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迁城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境的大吉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山水环城,县令耿居正迁城于新桥镇(即今旧城村);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真,为避黄河之患迁城东阿镇。当时,旧镇重修,为防洪水之患。于少岱山(在东阿镇)西麓狼溪河东岸又筑新城,开东门和东南门,即东西两城五个城门。西城无囚地,县衙、监狱、城隍、土地两庙均设在东城,按八卦反其义而用之,南方丙丁火设“龙王庙”+北方主癸水建火神庙而镇之,于是东阿大活,此说也属无稽.
       那时,筑土城,城周围四里一百三十步有奇,高一丈八尺,池阔一丈五尺,深一丈。城楼五座,东门门楣书“少岱”,为“少岱门!;西门为“安平门”;南门为“聚宝门”;北门为。清溪门’;东南门为。天池门”。天池山在城东南书院村。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知县秦昂增修楼堞,更甃砖石,开拓阕箱,深墼隍堑,从那渐次壮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知县田乐、白栋相断增修。城内有狼溪河贯流其中,将东阿县城自然分成东西两半,为方便交通,在河上建弓桥~座,桥的东西两头建门楼各一,以司启闭。据说,东阿城有五个城门,比其他城多一个东南门,是专门为明万历皇帝的老师——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于阁老修建的。于阁老是东阿城人,晚年带职还乡居住于东阿县城,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东阁大学士,出入正门时县衙役要给他行礼,于阁老怕走正门影响他们,不愿意让衙役门高接远
迎,于是便开了一个东南门,方便出入,由此看出于阁老的高尚品质于是便有了“出了个小能人,开了个东南门”之说。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知县张楷重修南北两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知县郑迁瑾修东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知县张晋奉文兴修,至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峻工,城垣楼堞焕然一新,并于桥上西头汲水处建成栅栏门一座。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黄水漫溢,狼溪河水不能宣泄,冲刷河东崖城墙四十余丈,知县杨希坚重修加固,中华民国时期亦有补修城墙和重修大桥东西两门痕迹。
        1943年3月1日服从战事需要,抗日民主政府将平阴县与东阿县合并为平阿县。1948年恢复平阴、东阿两县制,改变旧区划,以黄河为界,黄河以东归平阴县,黄河以西归东阿县,在铜城镇设立新东阿县城(即现址)。作为老东阿县县城的东阿镇,在黄河以东划归平阴县。
因战事和水患,加之东阿县县城由谷城(东阿镇)迁铜城镇后,东阿城已成废墟。城中居民全迁于老城以东高坡处。目前城中只有东门城楼残址、多处阿胶作坊旧址,余阳辉映存有一幅古意。两城中间的那座大石桥(永济桥)傲然屹立,任山洪冲击、黄河水侵害,仍健在无恙。她是古代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是东阿城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
        百年堂出品之百年堂阿胶乃东阿道地百年堂阿胶的代表,以“黑如翳漆凝若脂,透如琥珀润如玉,经夏不湿冬不软,陈年老胶效犹佳”的稳定质量和卓著功效而闻名于世。以“绝不让一张不合格皮料入厂,绝不让一片不合格胶片上市”的质量把关要求,确保“古方、古井、古工艺”、“老字号、老地方、老产品”的东阿道地百年堂阿胶品牌······保证“零缺陷”产品投放市场,以服务大众,造福百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