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智度论 白话译(31)

 办公用品专卖店 2014-10-17
摘自中国佛教印经网

 
 
大智度论 白话译(31)

    问道人

《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般若经》)的释经论,相传为龙树菩萨(约公元150年至250年)所造。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融贯大小乘,于深观的基础上,阐扬广大菩萨行。《大智度论》被誉为「佛教百科全书」,除广释《般若波罗蜜经》之外,还引用大量的经、律、论,并藉助生动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说深奥的教理,在文献上、修行实践上,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问曰:五众、十八界、十二入,何处说是魔?

(问:五众、十八界、十二入,何处说是魔?)  

答曰:莫拘罗山中,佛教弟子罗陀:“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 

(答:莫拘罗山中,佛教弟子罗陀:“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也是一样。”)  

复次,若欲作未来世作色身,是为动处;若欲作无色身,是亦为动处;若欲作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身,是为一切动处。动是魔缚,不动则不缚,从恶得脱。此中说众、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须说。  

(又,如果想造作未来世以及造作未来世的色身,这是动的地方;如果想造做未来世的无色身,这也是动的地方;如果想造作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身,这一切都是动的地方。动是魔缚,不动则不缚,从恶得脱。此中说众、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须说。)

问曰:何以名魔?

(问:为什么叫魔?)  

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名为魔罗,是业是事,名为魔事。是何等魔事?如觉魔品中说。  

(答:夺众生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所以称为魔。众外道们说:这叫欲主,也叫华箭,也叫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称为魔罗,此业此事,称为魔事。什么样的魔事?如觉魔品中说。)

复次,人展转世间受苦乐,结使因缘,亦魔王力因缘。是魔名诸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三事:戏笑语言,歌舞邪视,如是等从爱生;

(又,人展转世间受苦乐,是结使的因缘,也是魔王的势力因缘。此魔叫众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生死流人的修事,不喜涅槃,这叫魔。此魔有三事:戏笑语言,歌舞邪视,这一类从爱生;)

缚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从瞋生;炙身、自冻,拔发、自饿,入火、赴渊、投岩,如是等从愚痴生。又大过失不净,染著世间,皆是魔事。憎恶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没大苦海,不自觉知。如是等无量,皆是魔事。已弃已舍,是为过诸魔事。

(缚打鞭拷,刺割斫截,这一类从瞋生;炙身、自冻,拔发、自饿,入火、赴渊、投岩,这一类从愚痴生。又犯大过失不清净,染著世间,都是魔事。憎恶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也是魔事。沉没大苦海,不自觉知。象这一类无量事,都是魔事。已弃已舍,这叫过诸魔事。)

【经】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论】一切恶业得解脱,是名业障得解脱。  

问曰:若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何以舍二障,但说业障? 

(问:共有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为什么不说另外二障,但说业障?)

答曰:三障中业力最大故,积集诸业,乃至百千万劫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合时不亡。是诸业能久住,和合时与果报;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时节而生,不失不坏。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如偈说:

(答:因为三障中业力最大,积集众业,乃至百千万劫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合时不亡。此众业能久住,和合时间与果报;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时节而生,不失不坏。此众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此众业,何况凡人?如偈说:)
  
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业,

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先世业自作,转为种种形,

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   

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

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   

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

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

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

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众生,追之不暂离,

如珂梨罗刺,是业佛所说。   

如风不入实,水流不仰行,

虚空不受害,无业亦如是。   

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

果报时节来,不亡亦不失。   

从地飞上天,从天入雪山,

从雪山入海,一切处不离。   

常恒随逐我,无一时相舍,

直至无失时,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说一切诸业障悉得解脱。

(所以,说一切众业障全得解脱。) 

【经】巧说因缘法。  

论】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业;余七分,名事。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

(【论】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次第展转相续生,这叫十二因缘。此中无明、爱、取三事,叫烦恼;行、有二事,叫业;剩下的七部分,叫事。此十二因缘,开始两种(无名、行)发生在过去世,后两种(生、老死)发生在未来世,中间八项(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发生在现前世。)

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

(这里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此烦恼与业辗转互为因缘,业与苦辗转互为因缘,苦与苦辗转互为因缘,苦与烦恼辗转互为因缘。烦恼与业辗转互为因缘,业与苦辗转互为因缘,苦与苦辗转互为因缘,此叫展转更互为因缘。过去世一切烦恼,这叫无明。)

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尘、识合,是名为触。

(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所以称为行。从行生垢心,是身的初因,如犊子识母,因为自相识,称为识。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其所住色,这叫名色。此名色中生眼等六根,这叫六入。根、尘、识合,此叫触。)

从触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爱。渴爱因缘求,是名取。从取后世因业,是名有。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

(从触生受。受中心缠爱不舍,这叫渴爱。因为渴爱而寻求,这叫取。从取生业为后世因,这叫有。从有还受后世五蕴,这叫生。五众从生到熟至坏,这叫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

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是十二因缘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见,为人演说,是名为巧。

(如果一心观察众法实相清净(实相清净:法本不生,实相既是没有,毕竟空。),则无明尽,因无明尽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都尽。此十二因缘相,这样观察理解能方便不著邪见,为人演说,这叫巧。)

复次,是十二因缘观中,断法爱,心不著,知实相,是名为巧。如说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品中,

(又,在观察十二因缘中,断法爱,心不著(著既是爱,爱既不愿舍离,不愿舍离既是著),知道实相(一切法毕竟空),这称为巧。如说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品中,)

佛告须菩提:“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知!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作是观十二因缘起者,则为坐道场,得萨婆若。 

(佛告须菩提:“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知!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这样观察十二因缘生起的人,就是坐道场,得一切种智。)

【经】从阿僧祇劫已来发大誓愿。  

【论】阿僧祇义,菩萨义品中已说。劫义,佛譬喻说:“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过,持细软衣一来拂拭,令是大石山尽,劫故未尽。

(【论】阿僧祇的意思,菩萨的意思品中已经说了。劫的意思,佛譬喻说:“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过一百岁,拿细软衣来擦一次,把此大石山擦完,劫仍然没有结束。)

四十里大城,满中芥子,不[/]令平;有长寿人百岁过,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劫故不尽。菩萨如是无数劫,发大正愿度脱众生。”愿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众生,断诸结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愿。

(四十里大城中装满芥子,不[/]使平;有长寿人过一百年,来一次取一粒芥子,芥子取完了,劫还没有结束。菩萨在无数这样的劫中,发大正愿度脱众生。”愿叫大心要誓,必度一切众生,断众结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称为愿。)

【经】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论】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四种邪语断故,得颜色和悦。如偈说:

【论】因拔除了瞋恚的根,消除了嫉妒,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断除四种邪语,而得颜色和悦。如偈说:)

若见乞道人,能以四种待;

初见好眼视,迎逆敬问讯,   

床座好供养,充满施所欲;

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邪,口过妄语毒,

两舌恶绮语,得大美果报。   

善软人求道,欲度诸众生,

除四邪口业,譬如马有辔! 


【经】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论】大德故,坚实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辩陀罗尼故,于大众中得无所畏。如偈说:  

(【论】因为行满德高,有真实不破的功德智慧,得最上辩陀罗尼,在大众中得无所畏。如偈说:)

内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

譬如竹无内,但示有其外。   

内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

譬如妙金刚,中外力具足。

复次,无畏法成就故,端正、贵族、大力,持戒、禅定、智慧、语议等皆成就,是故无所畏。以是故,于大众中无所畏。如偈说:

(又,因为成就无畏法时,端正、贵族、大力,持戒、禅定、智慧、语议等都已成就,所以无所畏。因为这些原因,在大众中无所畏。如偈说:)
  
少德无智慧,不应处高座,

如豺见师子,窜伏不敢出。   

大智无所畏,应处师子座,

譬如师子吼,众兽皆怖畏!

 

无量无边智慧福德力集,故无所畏。如偈说:

集聚了无量无边智慧福德力,所以无所畏。如偈说:)

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

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无恼,

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复次,独得菩萨无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经中说。菩萨独得四无所畏,如先说。

(又,因独得菩萨无所畏,如毗那婆那王经中说。菩萨独得四无所畏,如前面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