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理中的应用兼谈气化

 昵称8532635 2014-10-17
   中国福文化转载

                                            主讲人:赵杰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今天的主题是慢病中医的管理与治疗。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认为,顾护胃气最重要。中医讲:“留得住胃气,就留得住生命。”留住胃气,疾病就有恢复的可能。而留住胃气非常重要的经方就是理中汤。所以,今天我们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

【理中汤】

     理中汤是《伤寒论》里面记载的一个方子。《伤寒论》,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张仲景把前人的经验系统总结的成果。在张仲景之前,经方就产生了,而原来的这些方剂,就像我们见到的同时期,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的一样,“某某方子治疗某某病,”只是经验用方,单独说明,并未系统化。 到了张仲景的时候,就用六经气化理论,把这些方子系统化了,搞清楚了某个方子,应用在哪些疾病的哪些方面。
     我们讲六经辨证,第一个方子是桂枝汤,以及以桂枝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桂枝法的方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等一系列方子。麻黄汤衍化出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我们把它们称作为麻黄类方;以柴胡为主的一类方,形成柴胡法;用附子的方子呢,就形成附子类方。
     今天讲的理中汤,是运用于哪个地方的方剂呢?是太阴证。太阴证对应的病证是脾胃虚寒。理中汤是这四味药: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我们从以下的条文,来认识一下理中汤。
     理中汤在《霍乱病篇》里面讲:“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古人治的霍乱和我们现代医学的霍乱,是有一定差别的。霍乱,古人讲是以呕吐、腹泻为临床主要表现的一类症候群。现代医学讲的霍乱,是由于霍乱孤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于小肠黏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不管是现代医学上的霍乱还是张仲景认识到的霍乱,都是以呕吐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张仲景认识的霍乱病,他给出来的方子有两首,一个是五苓散,一个是理中丸。这里面有两种症状,一个是头痛发热。在《伤寒论》里面讲有“头疼身疼痛”的就是表证,这个时候用五苓散;再一个,“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丸主之。”有呕吐与腹泻,身体有怕冷表现,且不想喝水的,就用理中丸。
     呕吐与腹泻,现代医学认为都是以消化液丢失为基本临床表现的疾病。呕吐和腹泻丢失的是体液,我们在治疗这种疾病时,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什么?首先,丢失了体液,就要考虑补充体液、电解质。如果有感染,我们要控制感染,要用抗生素。但是在张仲景那个年代,给出的方子就是五苓散和理中汤。
     还有一种情况是“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得了一场重病,当时的重病就是流行性发热性的疾病。大病好了,但是这个病人,喜唾,口腔里面唾液比较多,又不想往下咽,而且,好长时间还好不了。此外,还“自觉胸中凉”,胸中有寒气。
     两种情况:一种是急性期,以体液和电解质丢失为主的症状的疾病;另一种就是“大病瘥后”,大病好了,进入恢复期后的“喜唾”。我们来分析一下,理中丸或者理中汤,到底是用什么办法,解决了体液的丢失和电解质紊乱的一类疾病的呢?
     一个以体液丢失为主的疾病,为什么会出现寒证呢?实际上,体液的丢失,并不仅仅是胃肠道分泌增多的问题,同时还伴有全身微循环代偿性的改变。刚开始发病时以表证为主,“发热,恶寒,身疼痛”,然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出现呕吐、腹泻,全身要为体液的丢失进行代偿性补充。
     这个代偿的结果是什么呢?全身的微毛细血管痉挛,这样就使得有效循环血量重新分布到胃肠道,从胃肠道的黏膜细胞分泌,进入胃肠道,这个时候的胃肠道变化是胃肠道黏膜的水肿。肠道分泌的体液是从哪来的?是从血液中来的,因为丢失得太多了,全身血管要进行代偿,全身的微毛细血管要进行痉挛性的关闭,以满足胃肠道的呕吐和腹泻。实际上,呕吐与腹泻的背后,有全身广泛的毛细血管痉挛。组织细胞营养的需求降低,就要出现“寒多不用水”,就是觉得怕冷、疲乏、倦怠、不想喝水。
     这个时候机体表现出来的是呕吐腹泻、体液的丢失,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是全身机能的降低,代谢机能的降低,就是新陈代谢变得缓慢低下。所以,张仲景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只着眼于消化道,而是着眼于全身的机能低下。我们把这种机能的低下叫做寒证,用的是理中丸或是理中汤,其实是解决全身微毛细血管的病变。
     让全身的微毛细血管痉挛改变,让细胞机能恢复正常,就是让全身的微毛细血管不往胃肠道黏膜渗透。理中丸,让身体里的机能恢复,不给肠道里那么多体液,这样呕吐、腹泻就解决了。

【气化】

     气化,气的运行和变化。气化的本质,就是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体现在生命活动的所有过程中,化是由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就是将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物质的过程。
     气化是在哪一个阶段完成的呢?是在太阴经。太阴经主要是指脾的运化,胃的运化功能是阳明。中医讲,脾的运化功能不单指消化和吸收,同时还指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太阴证就是气化的问题,理中丸就能增强气化。
     我们从现代医学来讲,气化就是新陈代谢。气化就是把外界的营养物质,变成身体内的所需要的物质,然后再把身体内的代谢产物排掉。这个过程中医就用两个字概括——气化。
     我们知道很多慢性病恢复不了,慢性病也存在一个气化不足的问题,中医就用运化中焦的办法,来增强气化的能力,把脾胃的功能健运起来后,全身的免疫功能就可以得到恢复。所以理中汤是在慢性病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子,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理中法我们也经常使用。
     我们在临床应用中,理中汤加附子就变成附子理中,相当于理中汤和四逆汤的合方。四逆汤治疗少阴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主要治疗广泛性的微血管痉挛——休克。《伤寒论》里,张仲景把它作为治疗热病到了休克阶段的主方。

【六经的气化】

     在六经辨证里,都有气化。
   《太阳病篇》中,一个是麻黄类的方子,一个是桂枝类的方子,都离不开气化。以桂枝汤类方为例作一下讲解。
     桂枝汤里面有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桂枝和炙甘草组成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主要是通心阳。什么叫通心阳呢?就是解决循环的问题,增强胸中的阳气,这个过程就叫做通心阳。然后还有一个方叫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主要是解痉挛的。芍药的功效,柔肝和营解痉。还有一组方,是芍药生姜大枣,在这里,是把大枣换成人参,大枣是甘温益脾胃的,人参还有益气生津液的作用,在这是不需要益气生津。
     在桂枝汤里面就是三个方子的合方,一个是通心阳,一个是解痉挛,一个是补中气。所以,桂枝汤是发汗、治疗感冒的方子。发汗也需要增强气化的功能,增强机能,将体液带到体表去,这样就解决表证了。
     在阳明证里面,给出来的方子是承气汤和白虎汤。这个时候呢,全身的机能都是处在亢进的状态,气化功能是过度地增强。所以,这个时候要用白虎汤和承气汤,把亢奋的机能降下来,让气化恢复正常。承气法是将肠道里面的积滞、瘀热、湿热排掉。
     在少阳证里面用的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它解决的也是一个气化的问题。
     少阴证,四逆汤中炙甘草、干姜也是在增强气化的功能。
     厥阴证,乌梅丸里面没有炙甘草,它用的是米饭来蒸乌梅,来增强胃气。用到人参这些甘味的药物都是在增强气化的动力。
     脾胃的气化最重要,气化的最基本的发源地是在太阴,太阴病的主方就是理中汤。理中汤思想对六经的产生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气化理论,尤其是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理中汤的加减应用】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枝”就是在脐上、中脘这些地方有跳动感,加桂枝,就组成了桂枝甘草汤,就可以治疗“心下悸,不得按也。”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生姜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下多者,还用术”,腹泻就用白术健脾燥湿止利。
    “悸者,用茯苓”,茯苓利水气,宁心安神。  
    “渴欲得水者,加术”。
    “腹中痛,加人参”。
    “寒者,加干姜”。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这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理中汤的临床应用。
     此外,我们在临床上运用理中汤时,还有很多的加减变化。小柴胡汤就是理中汤和柴胡黄芩的合方,可用于治疗平常素体脾胃虚寒,有外感发热的疾病。平素脾胃虚寒,哪怕是第一次找你看病,面色比较苍白,身体或胖或瘦,舌质淡胖。像这样的病人,即是是外感发烧,哪怕还有扁桃体的发炎、化脓,用附子理中汤加上柴胡、黄芩,都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在临床上,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好长时间好不了的咳嗽,我们直接就用理中汤加上五味子、射干。
     加上蒲公英和黄连治疗胃炎、胃溃疡。
     理中汤里加附子成附子理中,治疗脾胃虚寒,身体疼痛,四肢拘急,四肢发冷。
     加上枳实、茯苓,就治疗寒食拮据、腹膜炎的初起等症。 
     加上川椒、附子、干姜、乌梅是治疗蛔虫症的。
     加上桂枝,是治疗既有出汗、发热,又有脾胃虚寒的太阳证。尤其是在夏天,或感冒或发烧,有没有咳嗽、嗓子疼都无所谓,右脉只要是弱的,弱而浮或是沉而弦的,都用附子理中汤。弱而浮的把生姜、干姜一起用,就作用于退烧、扁桃体化脓等症。如果有舌苔黄,加柴胡、黄芩。

【病例讨论】

病案一:

     张某,男。曾在传染病医院诊断为肺结核,用尽中西医办法,治疗无效,经人推荐来诊。2014年3月4日,初诊:利福平面色,右脉寸弱关滑中空尺沉,左脉寸弦关弦滑尺沉细弦。
      炙甘草15g  茯苓30g  党参30g  白术30g  干姜30g 
      附子45g    川椒10g  砂仁10g  桂枝10g     15剂
2014年3月25日二诊:口干,大便正常,右脉寸弱关滑中空尺沉弱,左脉寸弱关滑尺沉弦,
      桂枝15g   炙甘草15g 干姜30g  党参30g  茯苓30g
      生白术30g  附子45g  川椒10g  砂仁10g  陈皮10g
      天花粉20g    十五剂
     这是一个肺结核病人,治疗了十几年,反反复复病灶吸收不了,是纤维化的软病灶,容易加重。病人的脸色是赭红色的面容,西医说是药物色素毒性。抗结核药用的利福平,不能停,用上一两个月就要减量,要是不减量,肝功能就受损。
     从脉象上看是脾阳虚,我们给这个病人治疗用理中汤。治疗三个月后,拍片观察病灶就开始缩小,同时还有个好的结果是,肝功能没有进一步的损害,而且肝功能还在恢复。西医就将抗结核药,加到足量的运用,也没有见肝功能的损害。而且,身体也逐渐恢复,饮食、睡眠、精神也得到很好的恢复。专业的结核病医院评价说,X片,CT片都显示结核病灶大大缩小,病灶吸收得非常好,恢复得很好、肝功能也恢复得不错。


病案二:
   
     刘某,女,51岁,2014年7月8日初诊:诉出汗多有十一年,白天晚上都出汗,每晚出汗20多次。后在博爱医院治疗,服用德国生产的路由肽后,出汗减少至一晚上7-8次。有颈椎增生,椎动脉狭窄,左上肢麻木;甲状腺切除术后,怕热,平时大便稀,易疲乏,舌苔黄。右脉寸弱关浮滑挟弦尺沉,左脉寸滑关细弦尺沉
     黄连10g  黄芩10g  炙甘草30g  干姜60g  党参30g 
      附子30g   七剂
     这是一个汗证。这个病人有十一年的出汗病史,白天晚上都出汗,平常就是在持续性地出汗,如果有事情的时候呢,就会阵发性地加重。西医诊断为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出汗,用的是路由肽,路由肽是一种抗抑郁的西药,用上以后稍微好一点,可是用着用着又恢复原样了。
     这个病人典型的特点就是怕热,到了夏天,她就基本上不想穿衣服,出汗多,怕热,口渴。问她想喝热水还是想喝凉水,说都无所谓。汗大出,身大热,口大渴,就是没有脉洪大,我们给她摸脉,脉是沉细脉,右关部有点脉浮滑。问她觉得肚子胀不胀,没有感觉,一摸又有点。
     这运用的其实也是一个理中汤,把白术去掉,然后加上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是《伤寒论》里面的一个经典的方子,由黄连黄芩附子组成的。七剂药以后,病人自己反映,吃完药的当天,出汗就减少了。吃完七服药以后,从原来的怕热,到晚上想盖被子。她原来讲,夏天不想穿衣服,冬天只盖个薄被子。刚来的时候穿一个非常肥大的长裙子,开上空调还嫌热呢,第二次来就穿了很厚的衣服了。她以前用的方子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还有一些滋阴清热的药,并未收效。

【现场讨论】

听众:赵主任,五苓散和理中汤的区别是什么?   
     
   赵:
五苓散解决的是,让肠道里多余的水气从体表汗腺排走,肠粘膜上淤积下来的水气就少了,霍乱吐利就少了,腹泻也就少了。其实,五苓散就是解决的表证,尽管它是霍乱,但是有“身疼痛,头疼发热,热多欲饮水”,就是发烧想喝水,这正好是个五苓散证。这个时候的水气能借助表从表解出去,所以就用了五苓散。当水气从表解出去后,里面就没有了。
      它的生理基础就是,这时的肠管有肠粘膜水肿,肠粘膜水肿才会有呕吐腹泻。同时,还有水气淤积到皮下,这个时候它就有表证了,五苓散就是通过发汗解表,让水气从表走了。
      胃肠道里面的水气,本来就有这样一个趋势,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到体表,通过发汗的方式散掉,这是人体的蒸发散热的过程,这才算完成一个循环。
    “身疼痛,渴多饮水”,这是因为水气淤积到皮下毛细血管网的周围,毛细血管网本来是一个散热的,结果淤积了那么多的水气,使微循环闭塞了的,水气排不掉,所以用五苓散。五苓散中的桂枝通心阳,是通过心脏的搏动把血液送到微毛细血管,也就是把心脏的阳气通到体表,就把水液带到了体表,从微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然后再通过汗腺蒸发出去,水气就排走了,表证也就解决了。  
     “寒多不用水者”,就是没有表证了,再用五苓散就难解决了,就要用理中汤了。理中汤不仅仅是解决的肠腔里面的问题,它是解决身体里面的问题。这时身体里面不光没有多余的水分,连少量的水分都给了肠道了。这个时候用理中汤,能增强全身的气化功能,全身的细胞气化机能一增强,组织细胞就需要水分,所以这时,就将肠道里面的水吸收进血液循环了,也就是把肠道里面的水分气化了。
      这就它们的区别,一个是把肠道里面多余的水液变成汗液排掉,一个是把肠道里面的水液变成细胞的津液吸收掉。

听众:赵主任,附子理中汤用于治疗肥胖症适合不适合呢?
     
   赵:
中医是讲辨证的,肥胖是一个症候群。中医讲,只要有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到附子。用多大的量,我也是因人而异。像这个病人是用得30g,其实60g、90g都用过,甚至有更大量的使用。 我治疗的肥胖症不多,如果是由于气化不利引起的肥胖,是可以使用的。

听众:在临床实践中,附子用到90g,会不会引起腹泻、浮肿等副作用呢?
  
   赵:
到现在还没有出现过浮肿的情况。肿胀,我觉得不是附子的副作用,不是因为附子的剂量大出现的情况,应该是配伍问题,要看附子和什么药配伍在一起使用。至于腹泻,我们认为是一个退病反应。

听众:瞑眩反应呢?

   赵:
瞑眩反应,个别的也有。但是出现瞑眩反应,都是在我使用小量附子的时候出现,没有在大量使用的时候出现。我自己吃附子理中丸的时候,吃一丸,吃完以后就觉得天旋地转,就得赶紧躺下,躺十五分钟,就好了。
      中医讲,人生病是气化出现异常,所以我们要增强气化作用,我们用药物把药力带到有病的那个地方去,这样就能解决问题。
      桂枝汤里面就有个理中法,就不是理中汤了。当然,桂枝汤,如果是附子理中加上桂枝——桂枝理中汤,也可以认为是桂枝去芍药,加干姜,把生姜换成干姜,然后加上党参、白术,就变成了桂枝法和理中法的合方。其实,它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在解决气化的问题。
      再比如,小柴胡汤里面——柴胡和黄芩,黄芩是清热的,柴胡也是作为一个清热的药来应用的。柴胡除了清热解毒以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可将病邪从半表半里往表散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解表,是指它能解少阳的表。因为柴胡是一个可以到少阳的药,这就是它可以将少阳的邪往外透发的机理
      其实,它里面的核心点也是一个理中法,它没有用干姜,用的是生姜,其原因是生姜可以帮助排毒,往外散邪气。干姜温中的作用强,散寒的作用不强。如果我们把生姜和干姜一起用上,就既可以温中又可以散寒。如果需要健脾渗湿,化湿气的话,我们再把白术加上,不就变成一个柴胡理中汤了吗?

听众:赵主任既擅长使用四逆汤又擅长使用理中汤,我想提的问题是:四逆汤和理中汤的鉴别使用的要点是什么?什么时候 不能混用?什么时候可以联合使用?

    赵:
四逆汤的运用指征,以我个人的经验,不管是什么病,都是根据病人的脉象来用药。在六经辨证提纲里面给出脉象的,一个是太阳,叫“脉浮”,不管是脉浮缓,还是脉浮紧,都是脉浮。还有一个就是“脉微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只要是左脉和右脉寸部、尺部出现了沉细的脉象的情况下,都可以应用四逆汤,不用管关部。如果在右关部脉出现了滑浮濡,这种情况下就说明有粘滞的湿气了,有湿气就有用白术的指征。如果只是沉而滑,再加上比较有力的话,就要用上清热解毒的黄连、黄芩。如果是脉比较聚,关部脉比较硬的话,就有了用大黄的指征,就要用大黄来祛实。如果是寸脉和尺脉,比较滑而有力的或是很浮大的情况,就没有用四逆汤的指征了。我在临床是这样用的。

听众:我想问一下第二个案例,药物的煎煮时间是多长?

    赵:
这个病例中附子30g,附子的煮法就是先泡一个小时,先煎一小时,再加入群药。我觉得干姜的问题更需要注意一点,干姜不管用多大的量,都要砸开。如果不把它砸开的话,煎煮三个小时,把它砸开看,里面还是干的。这是我常常给病人强调的干姜的煎煮方法。煎煮的时候一般就是大火熬开,再用中火熬,像这种药,煎煮一次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40分钟。

听众:关于病案二,这个病人主症是出汗,其次是怕热。所以说热是有的,但是真正的是寒,是一个真寒假热。我想问赵主任的是,诊断时,应是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临床应用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赵:
我不舍脉,在我的临床辨证中,是用脉来定方的。在四逆汤里面,就是有少阴证。少阴证讲,“脉微细”,还有一个疲乏、倦怠——“但欲寐”。这个病人呢,首先脉是沉细的,沉细而且还有一点紧像。脉弦,就是紧的另外一种形式,但又不是很紧,我们就叫“弦”。
     这里面我用了两个方子,一个是理中汤,还有一个是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就三味药——黄连黄芩附子。因为他是一个痞证,他右关部脉浮而滑,浮滑当中加有弦象。《伤寒论》讲痞证的时候,说“其脉关上浮”。而附子泻心汤,它解决的问题是痞而利,就是既有痞又有泄泻。再者,寒气在胃肠道里瘀阻时间长了以后,就容易化热,化热就要引起腹泻,所以再加上黄连黄芩。    
     这个病人呢,我摸完他脉以后,我问他有没有满闷的感觉,他说没有。一按他胃脘部这个地方,又觉得疼、满闷的感觉。加上舌质淡——太阴舌,少阴脉——痞症,用这三条就把方子给定了。我看这个病,摸脉、写下处方就是三分钟的时间,思考的过程比较短。

听众:还有就是关于“霍乱”一词。《伤寒论》里的“霍乱”,和现代医学的“霍乱”意义完全不一样。西医讲,淋巴液的回流,在肠道的水液调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的腹泻是水状泻,这个水是来源于血,组织液,淋巴液,细胞间,还是来源于细胞内?我想请教一下。

   赵:
腹泻的水分从哪来的?肯定和淋巴液有关,也与血液有关系。不管是急性胃肠炎,还是什么转归,转归就是休克,休克是弥漫性的血管内凝血,在这之前是血管内的血容量减少,由此而产生的身体的血管代偿性的痉挛。
    中气,中焦脾胃之气。气化是由脾胃产生的,中医讲的脾胃就是与胃肠道相关的消化器官,包括胰腺、肝脏。中医在治疗肝脏的疾病——黄疸的时候,不是治肝,治的是脾胃。茵陈蒿汤解决的是胃中的瘀热;茵陈五苓散是通过用桂枝,将胃气推到体表,将水气从体表散出去;茵陈理中汤,也是从脾胃论治的,茵陈是用来去黄的。
     黄疸病,在中医里面就是个脾胃病。我们后来的教科书,因为西医是研究肝脏的,所以把它列到肝病里。黄疸的病变症状就是皮肤黏膜的黄染,黄是哪个脏的颜色?就是脾胃的颜色。如果是肝脏的颜色,是青色。肝脏的主要一部分功能就是将胃肠道吸收进去的东西进行重组,以及把体内代谢产物进行解毒,这是气化的一部分。

听众:四逆汤是增强微循环的,那白术、人参是提供营养的吗?

   赵:
白术、人参是增强细胞机能的,不是补充营养的。营养是谁给的?四逆汤改善了微循环以后,是血液供应的。



      这是一个细胞,周围是组织液,血管里供应血液。这是组织液,细胞,微淋巴管,微动脉,微静脉,这个地方融合起来就形成微血管网,它有能量从微动脉向微静脉鼓荡,这就叫有机能的部位。   
      血管最有机能的部位就能供应细胞营养,在这个地方可以进行渗出,把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到组织间液,然后把组织间液里需要排走的东西带走,这样就保持组织间液的平衡。如果急性的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细胞机能低下,我们用四逆汤改善了微循环,细胞的机能就恢复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既有细胞机能低下,也有微循环障碍,不就是附子理中汤证吗?党参、白术的作用就是增强细胞机能的。白术既能健脾又能利湿祛湿。机能低下,代谢产物排不掉,堆积的东西就叫湿气,湿气多了,就用白术利湿祛湿。党参是增强机能的,两个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听众:“霍乱”的呕吐和腹泻的体液是从哪里来的?

   赵:
我先把桂枝汤讲通了,好多问题就都能讲通了。

      这是胃肠道的示意图。胃肠道里面有管腔,官腔里面是水谷,还不是水谷之气,因为还没有气化。气化发生在哪里?这个过程是指,通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吸收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分解之后的氨基酸和单糖,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这一部分东西就是中医讲的“清气”。  
     比较浊的部分通过什么吸收呢?是淋巴。像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要进入淋巴才能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是生理学讲的内容。
     再讲桂枝汤的生理基础。外表是皮肤,皮肤下有汗腺,汗腺下面是皮下毛细血管。


桂枝汤证,“汗自出”,是说汗腺已经开放了。“脉浮缓”,说明什么呢?“脉浮”是阳气到表了。谁把阳气带到表的呢?是血循环,离开血循环还能讲阳气吗?是血循环把阳气带到体表,这样使得脉浮起来了。体表的血管扩张了,脉才能浮起来。若血循环到了里面,脉就是沉的。
     人体的血容量就是那么多,大约4.6~5升,在这个地方血量多了,那个地方就会少。汗腺已经开放了,但是出来的汗是无效的汗,因为出汗还表不解嘛。“汗出表不解”就是说这个汗是无效的汗。  
     麻黄汤证是一出汗就好了,而桂枝汤是汗出表不解,说明汗腺白开放了,为什么白开放了?是因为没有卫气。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把卫气推出来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调和营卫呢?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和营气哪能截然分开呢?营主内守属阴,卫主外卫属阳,二者的运行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能力。     有效的汗是通过微毛细血管才能渗透出来,其它地方渗透出来的不算,难道主动脉还能渗出吗?一定是在进行组织液交换的地方——毛细血管才能渗出来。
     如果免疫因子等这些物质从循环系统渗透出到组织间,它就会起作用,这个时候出来的汗就是有效的汗,就有了卫气了。
     
【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里,其实就是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以及理中汤的合方。桂枝甘草汤是通心阳的,让营气在血管里面流动更快一点,更有力一点。这样就能使血液更容易到微毛细血管了,通透性增强后就容易渗出,也就有了渗出的条件了。芍药甘草汤是解除痉挛的。如果血管还痉挛着,血液是过不来的。痉挛一解除,营气在血管里运行得就顺畅了。
      再者,“汗为心之液”,汗是从哪来的?从血液中来的,而血液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脾胃中来的。甘草生姜大枣就增强了脾胃的气化功能,就容易使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精微进入毛细血管,就能补充血容量,汗出就有了源头了。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就是个代偿的过程,为了让皮肤出汗,把水谷之气往血液里输送,再喝点粥了,以免肠道里面的水谷之气丢失得太多,因为肠道里面的东西本来就不多。
      讲清楚这个,另一个就好讲了。
      呕吐、腹泻,先是丢失了胃肠道的水液。如果继续呕吐、腹泻,就要通过循环系统代偿性地补充水液,最终造成人体全身大量体液丢失。

      体液大量丢失后,人就怕会冷,皮肤会起鸡皮疙瘩,那不就是体表的毛细血管先进行代偿性的收缩关闭吗?就是把剩出来的血容量到都运到了胃肠道黏膜组织,代偿性给胃肠道补充体液。先是皮肤,然后是组织,最后拉得全身都脱水了。
      严重的腹泻、呕吐所致全身体液代偿性地丢失以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会导致全身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会广泛性的痉挛,这是就休克了。休克了怎么办?西医就输液,中医没有输液的办法,就是用附子理中汤。让那些没有扩张的血管一下子扩张开,微血管扩张开以后,原来能代偿性的给胃肠道补充体液,就不可能再往肠道里面渗出了,也就不拉了。此外,还附带把身体的机能增强了。既不拉,机能还增强了,这不就是附子理中丸解决的问题吗? 
     刚才讲的桂枝汤证是从里到外的过程,现在的理中汤证就是从外到里的过程。所以说,读懂桂枝汤,理中汤就读懂了。这两个方子的作用机制正好是相反的,桂枝汤是让水谷之气进入血循环,理中汤是让血液变成水谷之气。
     组织间液哪来的?淋巴液,血循环,这不是一体的吗?能截然地分开吗?

【六经气化】

      桂枝汤的要求是全身有微汗出,不要淋漓大汗。汗出得多了,水谷之气少了,一边是机能旺盛,一边是消化道的水谷之气不足,肠道水气丢干了,最后不就出现白虎汤证了吗?水气通过出汗减少了,没有水,机能又低下,不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吗?如果胃肠道里面还有没有消化的水谷,凝成大便,不就是承气汤了吗?这就是太阳和阳明证。
     发汗的时候,不光是汗腺在运动,最后是全身的细胞的机能都增强。机能增强,既出汗,还排泄,就会使新陈代谢增快。细菌代谢产生的毒素也会被排走,就不利于细菌的繁殖了。中医治病不直接杀细菌,我们身体里面排病,不是身体里面产生青霉素排病,中医不是这套系统。我们是把胃气增强了,细胞的活动增强了,就要出汗,显性蒸发、隐形蒸发就都有了。汗是哪来的呀?汗为心之液,心中的液是哪来的?是水谷之气来的,这就是为什么用上桂枝汤,本来这个身体就是要增强机能抗病,要排病。
     如果此时,毒素被吸收到淋巴系统,就到半表半里了,就是少阳证了。淋巴系统不在汗腺周围,不能排出来,在淋巴组织里头,导致淋巴结肿大,这就是“寒热往来”,就是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也能用这个图来表达清楚,它正好是在哪呢?在淋巴组织。因为肠道里面没有大量的积食,只有少量的积食。我们吃的食物,像脂肪这样的大分子,是先进入淋巴液,再进入血液的。


全身的淋巴汇聚到乳糜池,乳糜池在哪呢?腹主动脉的旁边。腹主动脉是全身最热的地方之一,乳糜池内有多种酶,多种抗体,多种免疫细胞。一部分是肠道来的,一部分是全身来的。
     肠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比较“浊”的部分,以及从全身来的是细胞的代谢产物,还包括免疫细胞、还有从肠道细胞来一些像病毒一类的微生物。先不让你进入血循环,集中起来, 第一步进行加温分解,第二步进行识别。大分子物质进入肺循环是不好的,能分解的再分解分解,还有的细菌毒素把它识别出来,吞噬掉,如果识别了,吞噬不掉怎么办呢?就堆积在淋巴液里面。最后到要进入左静脉角上的淋巴液,已经变得很清澈了,然后就进入了肺循环。
     所以说,要想清除掉淋巴液的瘀热和毒素,就必须增强脾胃的功能。脾胃的功能越强,它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越强,就能把像蛋白和脂肪的大分子物质分解得更小,到了乳糜池这个地方,给乳糜池的负担也就更小了。如果乳糜池二次分解不足,肠道又把那些大分子送到淋巴里去,进入淋巴循环,就导致了淋巴的瘀热,就是发烧,怎么办呢?用柴胡黄芩,黄芩是解毒的,柴胡是将寒气往外散的,然后再加上生姜人参甘草,让胃肠道温度高了,消化能力强了,进入淋巴乳糜池前,分子就很小了,就减轻负担了。又把瘀下的东西用柴胡黄芩排掉。为什么要用半夏?瘀下的东西,“浊者”就是“痰”啊,半夏正好可以燥湿化痰。
     这就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正好与之相反——肠道里有了宿便,肠道里的毒素进入了淋巴循环,所以用芍药、枳实、大黄将毒素排出去。柴胡加芒硝也是这样的意思。然后就明白了柴胡加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什么要用桂枝?因为淋巴系统自己不会动。
     淋巴系统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两条,一是骨骼肌的收缩;一个是血循环产生的压力。代谢后的产物,小的进入血循环,大的进入淋巴循环。淋巴循环要好,条件有两个:胃肠的问题在前面已经讲了;身体的循环不好,淋巴循环也就不好,所以加上桂枝。
     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干姜,干姜温脾胃,桂枝让血液循环好了,柴胡黄芩把瘀热散掉,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横空出世了,柴胡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一部《伤寒论》就是在调节血循环。血循环到头上人就兴奋起来了,到了脚上就跑步去吧。

专家简介:


      赵杰,男,主任医师,教授,李可经验继承人。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主任。从事中医临床二十多年,曾三次赴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中医临床,并多次在山大一院内科、山大二院神经科进修学习。在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学术杂志、报纸发表文章十余篇,并引起国际关注。二零零九年日本中医“火神派考察团”一行十五人专程对扶阳法治疗疑难病症及肿瘤进行考察交流。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曾做专门报道,并在日本《中医临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篇。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精于临床。主倡“阳主阴从”是达到“阴平阳秘”之关键,疾病不愈乃损伤阳气。治疗疾病当以扶阳为先,扶助阳气即是扶助生命;留住阳气即可延续生命。擅长大量运用附子、干姜(生姜)、肉桂(桂枝)等温阳药治疗重大疑难病症。对诸多疑难病症均有自己见解,并有较好疗效。专业方向:抑郁症、肿瘤及疼痛性疾病等疑难病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