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zeiss和leica(转)

 我是布老虎 2014-10-17
    

我不是器材的玩家,无论哪一家器材都不敢说了解,更没有严谨的测试,以下所写的不过是玩儿了一段时间手动镜头后的一点感受,我想说的不是某一只镜头,而是两个135系统里两个不同理念巅峰对话的厂家。如果有不恰当之处还请指正。

 

当 初不过是为了有一只大光圈的镜头,而选了东蔡的pancolar 50 1.8,从而走上手动老头的这条路。又是由于M42在5d上面打板所以不得不换了contax,并且知道了他是蔡司自己的儿子,为其他品牌出的副厂头不过 是嫁作他人妻的女儿;再接下来买进卖出的日子使我认识了徕卡R。买镜头少不了在网上爬文,从最初的m42 的jena zeiss和pantax takumar,到后来的contax YC和徕卡R,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leica更像金毛狮王,屠龙在手所向披靡,zeiss更像张三丰,可以四两拨千斤,万法太极,无招胜有招。

 

一 般人认识蔡司会觉得他价格平易近人,似乎镜头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一个尽量用普通的镜片超强的设计来制造性格鲜明的镜头。而徕卡似乎是完美主义者,会 用经典的设计,结合特殊的材料,每个环节的精良控制,生产出堪称完美的工艺品,所以价格更是高高在上。细心看下来我却认为Zeiss更像光学设计的大师, 徕卡更像精工细作的大家。

 

众所周知,徕卡 只做135,而蔡司从放大机,电影镜头到大中画幅各个领域都涉及,而且在各个领域里都是高端镜头的代名词,就像77条军规里面所写,永远不要买副厂镜头 zeiss除外。也就是说明蔡司的光学设计能力,能够满足任何需要镜头的地方。要知道电影镜头由于覆盖相场小,要求镜头必须有更佳的解像力才能满足电影胶 片的需要;而放大机需要能将底片放大几十倍上百倍仍然清晰;大画幅对解像力的要求降低了,但又要求覆盖很大的像场;虽然都是镜头但每个领域的技术要求截然 不同,能在如此多的领域都有如此的表现,而且每个领域当年蔡司的经典结构设计沿用至今,足以说明其光学巨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此多的厂家无出其右。

 

接 下来我们说价格,其实这正是再次证明蔡司光学巨人的一面。记得神医喜来乐里面有一段,地方上有瘟疫出现,王太医开出的方子都是七荤八素的高级药材,而喜来 乐只开了草根泡开水的方子;其实喜来乐也知道王太医的药方更对症,见效快,可疫情如此广泛要花多少银两才好把疫情控制住?就好像P50 1.4,2k左右的价格,被誉为帝王的逸品,黑中有黑白中有白,超越人眼。也许有人说他的1.4和2不够锐,2.8,4,5.6这三档光圈的上佳表现足以 让人神魂颠倒,而且当你追求特殊效果的时候1.4和2的细腻层次与梦幻般的焦外让你仿佛拥有了不同的镜头。当然这个特点会在p85 1.4身上更加明显。也许有人说leica的50 1.4全开就很锐,但E55要是他价格的3-4倍,E60更要有8-9倍,真正到用户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蔡司是个更贴近用户的设计呢?

 

也 许有人会觉得蔡司的镜头有缺点,可是每一只蔡司都会有他更为突出的优点。因为这位光学巨人深知作为镜头总会有他的缺点,就好像人无完人一样,姚明篮板和防 守好,运球和抢地板球势必不如布鲁克斯,既然一个队伍里面有了布鲁克斯又为什么要要求姚明去运球呢?所以蔡司会有SP60 2.8这样的怪兽,只要花4k左右的价格可以在2米以内毙掉其他所有镜头,不要说leica的60微,就算leica的那只参考级别R100 2.8 APO也未必占得便宜。但他远射的时候能力明显下降,因为从他被设计出来的第一天他就不是抢地板球的队员,要注意的是他没有用任何的特殊玻璃,只是使用了 浮动镜组而已。徕卡APO级别的百微配置何其豪华,号称远近各个题材通吃,然而从leica仅仅让他1:2的微距能力就能看出,他在近摄方面作出了妥协, 注意他的价格可是SP60的3倍,真正远射的时候又有谁会主动选择100APO呢?那是90AA该干的事情,同样蔡司里面有p100。P85 1.4的大光圈-----几乎被称作找不到焦点,然而一旦收缩光圈后色彩、分辨率和锐度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可是谁又希望一张人像的照片鼻子清晰眼睛却模糊 的浅景深呢?在P85身上,大光圈就是描写气氛用的,收缩光圈后才是拍人像的,他的分工很明确,当然也是一种妥协,那么作为用户只需要付出3k多的大米的 时候,你如果还去计较他的不足,只能说你没明白他是中锋不是控卫。

 

光 学的巨人就是巨人,巨人是会发力的,也许有人看了上面的文字会说我在为zeiss强词夺理,如果单从某组镜头表现上看,zeiss完败,那我告诉你几乎每 一个焦段的徕卡镜头都会有zeiss对应起来能胜出的选手。比如徕卡的APO百微,作为参考级别的镜头,比锐度比解析力不如SP60,比全能怎又比得上 mp100这个在人像风光小品微距远近皆能的全面选手。别忘了zeiss的这两支都是1:1的微距,它们的本职工作已经胜过了徕卡的百微,并且都没有使用 特殊的玻璃。

 

再说徕卡的50 1.4和80 1.4,如果用p50和p80比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先锋官,主将是周年纪念版的55 1.2和85 1.2,如果这时候有人说徕卡的1.4比蔡司的1.2锐,我只能说你强词夺理了,拳击之所以要分重量级,是因为重量级的普通拳击手是可以轻松打败轻量级拳 王。

 

说到这里也许徕卡迷会拿出徕卡的看家 重器180 2 apo,如果在zeiss的Apo-sonnar200 2面前恐怕连leica迷也不得不承认这两支镜头的比较堪称135系统里的巅峰对决。要知道蔡司是很吝啬APO的名字,即使有些用了apo也不写上去,我 虽然没有研究过这两支都是最大光圈为2的apo神器,也无法用1.2胜1.4或者1:1胜1:2的简单推理,但我有理由相信两者最多在伯仲之间。

 

广角就更不用说了,老蔡没有交给小赖的看家本领就是炒广椒。就连徕卡看家的旁轴也不得不为那个3片3组的hologon 16/8而低头。如果说大多数镜头是设计出来的话,只能说hologon是被科学家发明出来的。

 

在 拥有太多传说的巨人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太多太多,他运用自己超强的设计能力满足了各中需要的人们,今天连手机的镜头都打上蔡司的logo,我心里不得不感 叹,造化弄人,如此不可一世的光学巨人不得不自降身价,以博士后的身份去做小学生的课题。而也许这正是蔡司存在的意义,只要有光学的地方就有蔡司。

 

写 到这里不是在抬高蔡司的设计能力而贬低徕卡的精工细作,在zeiss用他高超的设计+精细的装配+普通的玻璃完成作品的同时,徕卡的过人之处在于可以把很 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细,如果说收藏镜头的话,我可能也会选择leica,他的成本要远比zeiss低,我只不过是玩家。我只不过在热捧leica的今 天,说说对zeiss和leica的感受。

 

我眼中的zeiss和leica(转)

这张是zeiss的p50


我眼中的zeiss和leica(转)
调过色彩之后谁还能分出是leica还是zeiss


我眼中的zeiss和leica(转)
这张抓人的是视角和透视关系,谁会在意它是leicaR 21/4的干活


我眼中的zeiss和leica(转)
如果没有光线什么镜头都白瞎了,如果我能选择我宁愿拿上当初的350d和28-135去周游世界。

zeiss是为出门摄影的人而生,leica是为出不去门而又烧包的人而生,所以我带了zeiss的p50去了柬埔寨,而端着leica的大头九拍实验室里的烧杯和注射器。


======================================================


我眼中的zeiss和leica(转)
回复老张的引文:我是没什么可拍的憋出来的,最近逛无忌发现热捧leica的太多了。自己险些被拉下水,好在玩儿的年头多了还是能明白自己的需求。这张是玩儿了手动头这么长时间自己比较喜欢的,其他的拿出手的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