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0-18

 我大四的时候,读到王垠从清华退学的文章,当时我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是也在实验室待了一年多了,老油条一根,对清华的博士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得差不多了。当时读王垠的文章,我开始很不解:就剩一年,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后来我了解到一个人不能拿两个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就是如果王垠从清华博士毕业,他就不能去国外再读计算机博士,才算知道他的用意,心里还有些佩服他的果断决然。过去了这几年,王垠在国外没有如愿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而是又以同样的姿态回到我们的视野里。到底是谁的问题,王垠从清华退学的时候,可以说责任五五分,而今天他“和博士学位”永别,我觉得他的问题多一些,他不适合读博士,也不大适合生活在地球上。

王垠总说他要做“真正的研究”。这话其实我们没少听,各行各业都有人觉得这个狗屁社会的那些狗屁制度妨碍自己的天才,不能做真正的纯粹的事业。这话说来动听,说多了不免有好高骛远之嫌。


实话说,看了王垠最近的几篇博客,我只想说“忒无赖了吧”。看不懂论文,就说论文作者故意用复杂的符号和公式吓唬读者;在自己的领域里做不出新东西,理由却是研究了一百年,新东西已经做尽了;在博客上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最好的学生,同专业的同学没一个能做超越他的事,别人做的事没有一件是他不能做的,脸还没转,就说自己因为犯了“过于谦虚”这个严重的错误,导致在导师面前没有那些“好学生”说得起话;导师指导他科研的方向,竟被冠以“绊脚石”……王垠同学啊,不仅无赖,还很不厚道。


在学术界,学者通过发论文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取得别人的认同。烂文章是有很多,但是其他行业难道不是一样渣滓多于精华么?时间就像淘金人,会去伪存真。要写得出存的下来的好文章,必得有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基础知识,海量的文献阅读。不是像王垠说的“深入的认识往往是简单的”,好像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认为人家写的文章不是“通俗易懂”的,就说人家故弄玄虚,制造理论的围城,更是撒泼到不可理喻。王垠发表博文《对博士学位说永别》之后,一个教授把自己和王垠的交流过程写了出来。这教授和王垠是一个领域的,在一次亚洲年会上,经王垠的导师洪教授介绍认识王垠,洪教授希望这位教授能够给王垠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王垠此前一直在研究Steiner树,并且表示对理论问题很感兴趣。教授就给王垠发了Zero Skew Steiner树的最新的文章,等着和他交流,谁知两个月后王垠发来email说那些文章太理论,不实用,并且说自己发现了DME算法(一个很常用的Zero Skew Steiner树的算法)的一个错误。教授回信说很多研究开始看起来很理论,深入了解后才能提出简单实用的办法。要是反过来一开始就只考虑简单的想法,就会局限自己的思维。对于DME算法的错误,要是无关紧要的细节,没有必要写。但是要是根本性的错误,就应该写出来发表。但是王垠同学再没有回过教授的信。教授认为王垠不够扎实,遇到挫折就放弃,我认为所言甚是。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学术界也不例外,有学者善于“学术社交”,看社交重于学术,有审稿人为私利拒收和自己idea相近的文章,但是相比社会的其他行业,学术界肯定可以算是纯净的,学者们多有君子之风,少有勾心斗角。王垠和别人有过一次讨论,别人第二年发了文章,他号称别人的文章就是和他讨论的内容,且不说空口无凭,别人未必曾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他竟然埋怨人家不致谢他,还说人家故意跑到他面前炫耀?!极品啊。人家若是盗取了你的idea,躲着你都来不及好不好。王垠同学经此事后,便不喜和人讨论,以防上当受骗。王垠同学这政治觉悟不到共党里谋个一官半职真是暴殄天物。


王垠总是鼓吹直觉,说电影《美丽的心灵》里纳什不看论文不看书,全凭自己的能力重新把整套的理论想出来,不盲从任何权威,不知纳什听了会不会大笑三声。没有知识支撑的直觉,那是民科。我看王垠同学很喜欢民科的路子,也许民科才是他生长的土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