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弃科研以后,我的世界豁然开朗

 skysun000001 2019-10-30

我觉得大众有种奇怪的心理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同感
很多人认为“读博”
以后就应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或继续科研、或从事研发
至于为什么?
有的人会说
你花了这么多年拿到博士学位
不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不是可惜了吗
也有的人会说
不做学术那就不要读PhD啊
科研资源为什么不让给其他想做科研的人呢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博士到中学做教师,是浪费人才还是大材小用?”
“读了七年博士,毕业之后竟卖面包!”
……

博士毕业不做从事本专业工作就是浪费吗?
不好意思
我认为,这无疑是一种 [价值观的绑架]
01
请小心
学术界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
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我想大多数学生进入博士项目的时候都会被教授,还有很多高年级学生“教育”:
“如果你毕业以后不能进学术界,你就是一个Loser。”

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很普遍,总结来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术界的洗脑宣传
2、学术界对业界固有的敌意
3、学术界人士自尊的需要
4、教授的私心
5、民众的舆论压力
要知道在学术界决定一个人地位的是什么呢?
是他的论文发的是什么期刊,有多少人引用。

怎样最简单地增加论文数量和引用量呢?多带学生,并且发展自己的学生加入学术圈,成为自己增加引用量的下线!因为研究领域相似,学生发的论文肯定会引用到自己导师,并且会跟他们的学生谈论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就像一个旁氏骗局一样。
除了上述考虑,还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你转行之后,即便能赚再多的钱,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卵用;
其次,学术界的固有文化就是鄙视外面赚钱的人,如果一个教授他的学生都转行去做了其他的工作,那么这对他来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他的学术界同仁们都会默默在心里鄙视他。

越是带学生少的导师,越不会同意你毕业以后转行。但相应的,如果在一个大课题组,教授会同时带很多博士生,他才不会管是不是有一部分转行去做别的了呢,毕竟这其中总有听话的小绵羊会愿意倾听他的“教育”。
02
更多博士选择学术以外的道路
不仅仅是个人的幸运
也是学术界的幸运
首先要说明一点
学术界的岗位其实并不多
特别是相较于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目来说
举个例子:
如果成为院士算学术巅峰的话
那么院士的选拔可以看作到达顶峰的路径
选拔方法是什么呢?
两年一次,一次总共大概150人
工程科学对半分,平均一年75人
我们假定若干年后每年还是75人
且平均看每一年参与竞争的都是同年级的博士同学
目前每年全国土鳖博士毕业生6万多人
算上海归,同一年龄组大概7万人应该比较合理
那么你看到了
你需要在同年级博士毕业生里成为千分之一的精英才算有希望
这个似乎有点丧气
可能院士这个比较难搞
那么准院士的杰青呢?
全国每年选拔200人为杰青
那么成功概率乐观估计是千分之三
杰青其实也很难了
我们再放宽到优青
全国每年选拔400人为优青
那么乐观估计成功几率大概是千分之五
我们大胆认为博士有一半不从事科研工作
那么几率翻倍成为优青也要是百里挑一
即便是成为教授/研究员
我估计概率也是小于5%的
这个基数不是所有人
而是跟你同级的博士
哪怕你手握博士学位
在国内想走到教授也是个p<0.05的事
大概20个人里有一个
而且上面的估计有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大量使用了均匀分布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极不均匀分布
你的师承关系跟毕业院校都会把这个分布搞得更加极端
而且后发者优势在科研里面非常常见
(来自知乎作者:于淼)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从下面这个统计结果来看,其实PhD当中能够最终从事科学研究相关工作的人还不到一半,能成为终身教授的更是凤毛麟角
说实在的,博士其实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国家投入了资金,导师投入了精力,博士付出了劳力与青春,每一方都有付出有回报。至于合约到期之后,每个人总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的权利。

必定要有一部分志不在科研的人离开学术界,才能给那些继续留在科学前沿奋斗的人,更多的资源与喘息的空间。

同时,让这些接受过系统科研训练的人进入其他领域工作,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很多例子表明,他们在经历了多年的博士生涯之后,学以致用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推动业界的进步。
03
无论以后做什么
读博期间学到的
永远会是你受益终身的财富
Science上发布过一篇文章,分享了几位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PhD的经历,他们都成功地将科研技能转化成了新的工作技能

原文:http://www./careers/2017/03/transferring-skills-beyond-lab

1、对新领域的学习能力
主人公:Kenneth Gibbs Jr.,美国国立医学科学研究院,培训、人力发展及多样化部门,项目总监
学习新领域的技能是我在读研时掌握的,这项技能对我我现在管理科研基金时仍非常有用,并且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在我原先的技能之外。
读研时,我对干细胞和调节它们的信号蛋白很感兴趣。但那时我没有任何干细胞背景,所以要读很多很多的文献,研究很多陌生术语,这样我才能识别出本领域有经验的人去验证我的想法。
当我转去做政策研究,同样要面临一堆不熟悉的术语。学习的领域变了,但方法和过程没变。同时做科研让我学会了如何向人求助,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自己问了问题就显得不入流不专业,但我们仍要克服畏惧心理,学会问问题真的能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效率。
2、学会高效管理时间
主人公:Sheila Cherry,Fresh Eyes 编辑公司总裁兼高级编辑
做博士后时我就发现,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更好地驾驭我的课题。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一大早写下当天该完成哪些任务,或某个任务中的哪些步骤,然后分配到一天中去。通过这样明确任务以及合理安排来实现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
现在我是一家编辑公司的老大,不得不戴上更多更复杂的头衔——编辑、总监等等,因此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保证高效工作,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
我仍然是保留读博士后期间的习惯,每天早上给当天的任务列个表,每周也有个总规划。此外,我还给某 2~3 个任务优先权,比如要在回复邮件之前处理好。这样可以避免我无规划,将最有效率的时段浪费在不重要的任务上。
3、分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主人公:Jennifer Reininga-Craven,杜克大学医学院,研究发展副主任
做博士后时,我的课题是调查新的实验环境下酵母菌的表型变异。我首先要明确实验是不同因素的变化,比如细胞密度、实验周期、菌龄等,是如何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表型的。然后,我才能用这些信息来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得出原本可能会被忽略的实验结果。
现在我管理基金,同样的道理,我得先对该研究的领域有个总体的了解,接下来要明确对该研究最有利、最合理的元素是哪些。此后,我才能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加强逻辑,比如建议他们加上更有说服力的信息等。
博士就像一段独立的精神探险
仿佛登山爱好者尝试一下乞力马扎罗
是否成功,永远不是已知项

至于读完博士之后是否要把做研究作为谋生的手段
就像一个人在爬山之前就问

“爬完这座山之后自己是不是要做职业登山者?'
我想着更多地还是要看机缘也说不定吧

选择怎么样去生活
做什么事业是个人的自由
是谁规定读了PhD就必须做学术?

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除了学术之外
就不能在其他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或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吗?
别让你的思维被“定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