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

 jone8863 2014-10-19

一、滞胀危机
  1950-1973年是欧洲经济的黄金时代。但是大约从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滞胀的含义是:经济低速增长及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发展、相互纠结的现象被称之为“滞胀”。也可以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说这是新现象是因为在通常的经济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同时,产品过剩,物价随之下降,银行信贷崩溃。但是这一时期的危机是生产下降的同时,物价继续上涨。过去解决危机的办法是用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的办法来提高物价,最终刺激生产来摆脱危机。但是这个时候这种办法不行了。因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同时存在。所以这是一个新现象。
  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股票下跌、失业率增高、物价上涨、货币危机。造成滞胀的原因,主要是三条:第一,财政原因。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造成生产效率低,甚至严重亏损。再加上福利国家开支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这是生产发展速度减慢,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第二,高税。因为财政赤字加上生产发展速度减慢,政府的财政困难更加加剧,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高税,但是高税可能在一时增加政府收入、弥补财政赤字,但是高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也减少,又使物价进一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第三,这段时期内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加剧了经济危机。西欧国家对石油的依赖要比美国严重得多,除英国外,西欧国家的石油的3/4需要进口,主要是中东国家。石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生产成本一下子提高。石油价格虽然是经济体制之外的因素,但是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二、经济调整
  由于从80年代初期起,西方各国陆续采用新的经济政策,逐渐走出滞胀局面,经济从衰落又重新走向低速发展。这时期解决滞胀这一经济危机的新现象的办法主要是以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为代表的货币紧缩政策。他们采用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取自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这两个学派观点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摆脱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由政府干预经济而造成的高赤字、高物价。供应学派是70年代初兴起的,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供应学派认为发展经济应着眼于刺激供应,供应会自动创造需求,用不着国家干预。这与凯恩斯主义正好是相反,因为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刺激需求,有了需求生产就会上去,而政府的干预主要就是刺激需求。供应学派强调供应,其核心办法是减税。理由是减税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刺激储蓄和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自然会增加,赤字就会下降甚至消灭,通货膨胀也将随之下降。货币主义兴起于50、60年代,其创始人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他特别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主张国家应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只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政策工具,具体说就是由政府公开宣布每年货币增长率在长期内维持在一个不变水平上(例如4%-5%),这个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则应同预计的在较长的时期内会出现的经济发展速度大体一致,里根上台后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依靠的这两种经济理论。西欧国家及日本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都是紧缩货币。
  这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是有效果的。1980年代最有特点的是英国经济,60-70年代在西欧其它国家发展速度很快时,英国却是发展缓慢。但是从1981年起,英国有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增长仅次于日本。增长率1987年为4%,1988年为5%。但是从战后长时期看,英国增长不仅被德国超过,而且被法国甚至西班牙超过。在80年代真正有明显增长的是欧洲的一些小国,如西班牙,1986年加入欧共体。1987年增长率为5.5%。挪威、芬兰都有增长。法德在80年代后期也转入增长。而且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3)很快被克服。到1986年,西欧通货膨胀率是1980年的1/4。德国甚至出现负通货膨胀率。
  80年代中期后,西欧国家逐渐走出滞胀困境,但是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一,发展速度低。1973-1980年代末,经济虽有上升,但是再也没有达到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这是预料之中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率下降,股票危机对经济也没有产生过去那样的持续的冲击。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下降,但生产增长缓慢。第二,失业率高。80年代虽然又有所增长,但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英国:1983年为12.6%,1989年为6%。而法国同期从8%上升到10%。意大利从10%上升到11%,西德一直是8%。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高工资成本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三,西欧继续依赖中东石油,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如果引发第三次石油危机,后果将比头两次更为严重。第四,农业危机。70年代和80年代,西欧的农业一直在发展,1970-1986年西欧的农业出口增长了6倍,成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者,如西欧的奶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占了一半的份额。在战后初期,西欧自己的农产品还不够喂饱本国饥饿的人民,但是70年代后,农产品市场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再加上环境问题,吃素问题都使农产品市场缩小的问题严重化。
  欧共体的主要农业政策是补贴农产品,规范市场,保证合理价格。但是这使其它国家抱怨欧共体是实行农业保护政策。但是这种补贴政策又增加了欧共体的财政负担,所以又提出一种产量配额制来代替价格政策。农产品市场至今仍然困扰西欧。
三、美国的改革与发展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这一时期民主党政策的特征是继续新政以来的社会经济改革,并将其推行到顶峰。它在经济繁荣时使赤字财政长期化,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的垄断调节作用,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60年代的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6个月的持续增长,成为美国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从1961年的4972亿美元,上升到1969年的7256亿美元(以1958年的美元计算)。这段时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4.3%,超过了1947-1953年的3.9%和1954-1960年2.5%。
                  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


1947-1953

1954-1960

1961-1969

3.9%

2.5%

4.3%

  垄断企业的实力增长速度则更快。国内私人总投资,从1961-1968年经历了历史上的一次持续增长,纳税后的利润增长了一倍多。1966-1970年,美国出现了战后第二次企业合并高潮,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也急剧膨胀,海外新增加子公司数目在1968年达到最高峰。受经济繁荣和干预的影响,美国科学技术在60年代也发展很快。在社会福利政策上,联邦政府大大加强了对劳动力再生产的干预(指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并在“向贫困宣战”和“伟大社会”的旗号下,使“福利国家”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美国政府促使国会通过了三项民权立法,从法律上取消了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在肯尼迪发起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推动下,美国科技事业在60年代取得巨大的进展,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这些高增长和繁荣的背后,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已在美国经济中植入通货膨胀的隐患。尽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曾用工资-物价指标(政府与企业家达成妥协:既不增加工资也不提高物价)等手段暂时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但在1965年越南战争升级后,开支急剧增加,终于通货膨胀在1965年下半年开始迅速发展,美国经济进入战后第二个长期通货膨胀期,约翰逊政府继续奉行赤字财政政策,在扩大越南战争的同时,继续推行“伟大社会”的改革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到1968年国会通过税收和开支控制法时,已为时过晚。终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并爆发了金融危机,战后在美国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也开始走下坡路。社会改革措施也是同样,肯定这些改革,特别是黑人民权法的通过,对调整社会不合理现象,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的困难,一些重要的社会福利措施及黑人在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与白人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通过了法律而真正改变。同时一些白人中产阶级和工人感到自己受到忽视,对政府和社会产生了不满,成为后来被称为“沉默的多数”的一部分人。再加上越南战争的扩大,更在自由主义派人士中产生不满,成为新左派运动和反战运动的根源。
  这些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的重大举措,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同时也使包括黑人在内的美国劳动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是随着越南战争的扩大和赤字开支的长期发展,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终于导致“滞胀”危机的出现。与此同时,联邦政府机构恶性膨胀,福利制度弊端重重,社会不满继续增长。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进入鼎盛后,又面临新的更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阴影。
  六十年代的两届民主党政府,在经济上都采用了后凯恩斯主义新经济学的增长政策。大大推动了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政策既不同于罗斯福在萧条和战争状况下被迫实行的赤字开支,又不同于杜鲁门一张一驰的补偿性财政金融政策。更不同于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
  尼克松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是前面说到的由于长期财政赤字政策加福利国家的负担使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尼克松上台后,试图利用自由主义的困境,对经济、社会福利和政府机制进行重大调整,为美国社会摆脱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危机,寻找一条保守主义的出路。他的经济政策概括而言就是先采取反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回复到共和党传统的保守措施,削减联邦开支、紧缩货币和信贷。但没有效果,通货膨胀变本加厉。他又决定采用民主党的赤字财政政策,仍然没有什么作用后,他又决定采取非常性措施,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政策。但是依然没有什么效果,美国通货膨胀率继续增高,经济陷入滞胀困境。所以尼克松的经济政策正象他自己所说的只是“姑且一试”。他没有能找到解决滞胀问题的办法。尼克松还提出新联邦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战后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联邦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因此而造成联邦机构庞大,成员过多,开支增加,而且运转不灵,同时削弱了州、地方政府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新联邦主义就是要解决这种权力过于集中于华盛顿的庞大官僚机构,这是第一个目的。其次是为了减少联邦财政赤字,平衡开支,以便解决“滞胀”危机。尼克松以“还权于州”、“还权于民”为内容的新联邦主义的主要措施就是分享税收。但是这个分享税收的计划取得的进展却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国会内民主党的反对,对尼克松的计划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减少了分享的税收额,并对地方政府也作了一些限制,从1972年10月批准“分享岁入法”。到1974年1月,以税收分享形式发放给州和地方政府的110亿美元只相当于同期内州和地方政府开支的5%,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此外税收分享的标准,使人口较多、居民较贫困的西部和南部各州获得较多,而人口较少,比较富裕的北部和东部各州分享份额较少。
另外尼克松还提出了家庭援助计划,目的是要改革原有福利制度中的弊端。效果也十分有限。
  但是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和他的姑且一试的经济政策一样,意义不在于当时是否取得了效果,而在于:说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改革,不断地改革是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正常现象。而且尼克松左右摇摆的政策以及他的一些政策在国会受左右夹击本身也说明正需要探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现有矛盾。
  里根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取自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他在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了一个一揽子的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有: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
里根  这四项主要内容从理论上来说都是来自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但是在实施中这四项措施并不都有效,有些甚至互相矛盾。例如大量减税,即使如供应学派所说,从长远看来将增长税收,有利于预算平衡,但在短期内却减少政府收入,不利于平衡预算;削减政府开支(主要是削减非国防性开支)虽然有利于平衡预算,但降低了群众购买力,造成生产与消费矛盾,不利于经济增长,影响政府收入;减少货币供应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联邦贴现率来实现),可能会抑制通货膨胀,但也可能造成经济紧缩,导致失业率上升。放松政府干预可能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但也可能使实行新政前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重新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复兴。而且里根政府由于在外交政策方面重新强调冷战和强硬的对苏政策,所以要增加国防开支,这虽然可以在增强
    里根总统   军事实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长,但极易造成财政赤字,又与平衡预算的政策相矛盾。所以里根的经济政策在头两年内效果并不好。美国报纸评论,里根经济学实施的头两年,美国经济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危机,出现了50年最高企业破产数,40年来最高失业率,有史以来最大的预算赤字。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里根在政府内外压力之下,从1982年下半年起,不得不自供应学派的立场后退,同意增税以减少赤字。1982年6月,国会通过美国和平时期最大增税法案,规定在今后3年增收新税983亿美元。同年底,国会又通过对每加仑汽油增税5美分,使政府每年可增加收入50亿美元。联邦储备委员会也从1982年年中,改变紧缩货币政策,放松银根,多次降低贴现率,使1982年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原定的4%-8%的增长目标,达到11%。这些措施是部分放弃货币主义理论,重新应用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老办法。
  但是里根的经济政策是有成就的,虽然在一开始困难重重,不仅看不到光明而且出现更严重的危机,但是它慢慢发生了作用。首先是通货膨胀率下降。从1981年的10.4%下降为1982年的3.9%,1983年和1984年均为3.8%,1985年为4%,1986年为3%。其次经济回升,开始增长。到1982年12月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国民生产总值1983年增长3.4%,1984年增长6.8%,此后的增长率虽然不高,但是一直保持低速增长达54个月,直到1988年,没有出现衰退现象。失业率从1982年的9.6%降为1986年7%左右。到1986年7月美国的就业人数增加了900万。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的困境。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通胀率

10.4%

3.9%

3.8%

3.8%

4%

3%

GPD增长

 

 

3.4%

6.8%

 

 

失业率

 

9.6%

 

 

 

7%

  里根实行的经济政策是美国经济走出滞胀重要原因。里根是一个坚定的新经济学的信奉者,他虽然也采用了某些凯恩斯学说的措施,但是他和尼克松不同,他不是姑且一试地左右摇摆。他是在坚定执行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Bill Clinton使用一些凯恩斯学说的办法。
  由于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的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美元贬值)使得外资大量流入美国,弥补了美国的预算赤字,减少了货币发行量,同时大量廉价外国商品流入美国,降低了美国物价水平。更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此外,8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也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起了不小的作用。
  里根的经济政策在使美国脱离滞胀困境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要在较长的时期内才会显现恶果。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低。从1990年起美国又陷入经济危机,里根经济政策的后果同时显现出来,其它社会问题随之出现,说明保守主义在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方面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叉路口。美国需要改革。这正是克林顿上台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