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糖化血红蛋白知识

 春天书屋 2014-10-19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其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

    糖友都知道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但只是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能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客观反映了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血糖的水平,能更准确地反映一个阶段的疗效,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对糖尿病的早期筛查、糖尿病的治疗指导及并发症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与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计量单位不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未来糖化血红蛋白的单位将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标准:毫摩尔/摩尔)、而血糖的单位是mmol/L;数值上也不等于血糖的平均值,更与日常测糖的高、低值关联不大,因为即时测糖数值并非峰值或谷值,还存在高、低血糖的历时不同、峰谷权重差异等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估计的平均血糖水平(mmol/L)的对应关系:
(%)   估计的平均血糖(mmol/L)
  5          5.4           4.2– 6.7
  6          7.0           5.5– 8.5
  7          8.6           6.8–10.3  
  8         10.2          8.1–12.1
  9         11.8          9.4–13.9  
10         13.4         10.7–15.7
11         14.9         12.0–17.5
12         16.5         13.3–19.3

    注意下列因素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可靠性: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输血、妊娠、或使用心得安、吗飞、双氢克脲塞啦杨酸、半乳酸等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而使用大量阿司匹林、维生素C、高脂血症、肾功不全、甲亢、脾切除者可使其增高。

    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对于改善小于7.3%的糖化血红蛋白效果较好;而降低空腹血糖对于改善大于8.5%的糖化血红蛋白更为重要。

    T2DM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大于7%时需要药物治疗。HbA1c>7.5%时就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某些初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达到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改善糖尿病的进程。

    妊娠糖尿病须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并保持在8%以下,以避免巨大胎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是防范并发症的监控指标。健康人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大约是4~5.9%;研究证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与HbAlc水平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在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2%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就明显增高,而当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以后才出现糖尿病肾病发生危险性明显增高。一般建议DM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对青少年和儿童T1D可放宽到7.5~8.5%,是因其血糖多变不易控制,且在发育中的大脑更易受到低血糖的损害,这也是在低血糖损害与并发症风险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并不是说其并发症的风险就较小。

    DM是伴随终生的痼疾,而并发症则是始终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测糖、控糖的终极目的就是防止并发症、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一时的糖化血红蛋白超标并不意味着很快发生并发症,因为并发症的是缓慢发展的、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长期超标将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有助于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但糖化血红蛋白又是滞后的单向性风险警示指标,不能代替日常测糖,且只在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时表明控糖不佳、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应该加以改进;而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时并不一定表明控糖良好——频繁低血糖也会拉低糖化血红蛋白、从而掩盖血糖波动及低血糖风险较大的真相。

    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应以严防低血糖为前提,因为低血糖的伤害并不能抵消高血糖的伤害。虽然频繁低血糖也会拉低糖化血红蛋白,但失控风险较大、极易引发低血糖反弹而得不偿失、长时间低血糖昏迷更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应该根据测糖尽可能地控制好血糖波动,真正改善糖化血红蛋白,切不可为了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而不惜冒险、顾此失彼以致增加低血糖对神经系统的伤害,这对于DM的晚年生活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附】    下面的彩色图是来自DCCT(Diabetes Complications and  Controls Trial) 研究项目的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时发生病变几率是按几何级数增高的。纵轴是综合病变增加倍数(自高到低分别为:眼、肾、神经、尿微量白蛋白),横轴是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即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由6增加到10时,视网膜病变约增加8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