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糖到底要控制在什么水平?一文带你理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闻道可死 2023-08-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一型姐姐Tina

是医生也是一名一型糖尿病患者!

致力于糖尿病科普和技术研发!

一起享受甜蜜的生活!

很多小伙伴在控糖过程中会纠结如下的问题:

  • 我一定要把血糖控制成正常人那样吗?

  • 血糖是不是控制的越低越好?

  • 什么样的血糖控制叫做达标?

  • 血糖控制成什么样对于未来的并发症影响小?

  • 老人、孩子、孕妇控制的标准一致吗?

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一起来梳理一下,糖尿病的控糖目标到底是怎么样的?文末还有一张系统总结的表格。

先认识一下测量血糖的工具

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静脉血血糖检测、毛细血管血糖检测(SMBG)、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糖化血红蛋白测定(HbA1C)、酮体监测

静脉血血糖检测:适合在确诊和体检的时候随静脉血一同采集,它的准确度最高。

毛细血管血糖检测(SMBG):一般通过血糖仪和试纸对手指末梢血进行采集,它是监测血糖最普遍的方法,它价格低廉,但是采集点有限,难以监测到隐匿性低血糖和高血糖。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通过葡萄糖传感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从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一般来说可以每5分钟获得一个血糖数值,一天24小时获得288个数值和连续的血糖曲线,每14天还可以生成一个血糖评估报告,由于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差,血糖波动大,更能从持续葡萄糖监测中获益,但是它的使用成本较高。建议存在血糖波动大、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的患者进行CGM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反映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

血(尿)酮监测:酮体是反映严重糖代谢紊乱的重要监测指标。酮体的检测推荐采用血酮(β‐羟丁酸),若不能检测血酮,尿酮(乙酰乙酸)检测可作为备用。血酮体≥3 mmoL/L或尿酮体阳性(++以上)为DKA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于家庭测量来说,比较全的装备是准备一个手指末梢血血糖仪、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血(尿)酮试纸。

图片

控制血糖的目标

目前公认的血糖控制标准为:在发生低血糖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应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个体患者而言,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年龄、家庭管理、认知能力、血糖监测频率等方面综合考虑。

点血糖的控制目标

如果采集静脉血或者毛细血管血对血糖进行监测,血糖的控制目标是空腹或餐前在4.0~7.0mmol/L,餐后在5.0~10.0mmol/L,睡前和凌晨控制在4.4~7.8mmol/L。

血糖

控制目标

空腹或餐前

4.0~7.0mmol/L

餐后

5.0~10.0mmol/L

睡前或凌晨

4.4~7.8mmol/L

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目标

CGM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它代表24小时内血糖处于3.9~10mmol/L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它由血糖控制范围和时间占比两个要素构成,对大多数T1DM来说,TIR应该>70%,如果每日血糖的TIR时间>70%以上,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还有两个指标分别为低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BR)及高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AR)。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片

对于老年人/高风险人群,建议血糖控制的稍高一点,允许更多的高血糖的发生,因为需要严格控制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对于这部分人通常是致命的。对于孕妇来说,低血糖的标准从3.9降至了3.5,也就是说允许孕妇出现轻微的低血糖,但是一型糖尿病建议孕妇血糖尽量处于3.5~10mmol/L之间,减少>10mmol/L的血糖发生情况。对于二型妊病来说,血糖需要严格控制在3.5~7.8mmol/L之间。

除了TIR,CGM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叫做变异系数(CV),它反映出了血糖的波动情况,CV值越高显示血糖波动越大,一般建议血糖变异系数<36%。一般来说,TIR时间和变异系数成反比,也就是说,TIR时间越多,血糖波动的越小,TIR时间越少,血糖波动的越大。

图片

左图显示40%的TIR时间,同时伴有较大的血糖波动;右图显示100%的TIR时间,同时伴有较小的血糖波动。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等循证证据显示,HbA1c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越高,与平均HbA1c水平9.0%比较,若患者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将HbA1c下降至7.0%左右并保持6.5年,可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风险减少 75%,尿微量白蛋白减少 39%,糖尿病神经病变减少60%。

图片

不同年龄阶段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对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有能力进行规律血糖监测或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的儿童或青少年以及具有部分残存β细胞功能的新发T1DM儿童或青少年,有能力者建议HbA1c<7.0%;对于不能准确识别低血糖、低血糖发作较频繁、既往有严重低血糖或医疗资源落后地区的T1DM儿童或青少年、老年人,高风险者建议HbA1c<7.5%。强调个体化和在尽可能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控制血糖达标。

血(尿)酮监测

血酮体≥3 mmoL/L或尿酮体阳性(++以上)为DKA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血酮体≥0.6 mmol/L预示着代谢失代偿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一型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酮体的升高,与长时间空腹、低碳水饮食、运动等情况有关,若此时血糖正常或偏低,不需要进一步的处理,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可以消除酮体。

在下列情况下应该监测酮体水平,包括:

  • 伴有发热和(或)呕吐的疾病期间;

  • 持续血糖≥14mmol/L时;

  • 持续多尿伴血糖升高,尤其是出现腹痛或呼吸加快时。

当血酮>3.0 mmol/L 时,高度提示存在酸中毒可能,必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必要时监测血pH值、电解质等。若血酮>0.5mmol/L,建议持续监测血酮直至血酮降至正常(<0.3 mmol/L)

血糖是不是控制的越低越好?

有一篇文章《非糖尿病人群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反而增加死亡风险》,该文章主要研究了三类人群:

非糖尿病人群:与中等水平 HbA1c 人群(5.0%~5.7%)相比,低 HbA1c人群(4.0%~ 5.0%)在随访5年和10年时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年增加30%,10年增加12%。 

糖前人群(糖化5.7%~6.5%):没有发现糖前增加了死亡率 

糖尿病人群(糖化>7%):糖尿病增加了死亡风险。

那么从上面3个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呢?就是适中的血糖是一个更健康的状态。控制血糖不是没有下限的,既往我们认为,高糖化血红蛋白会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会导致死亡率增加。其实过低的糖化血红蛋白也是死亡的不良风险,低糖化血红蛋白(4.0%~5.0%)与经常性的低血糖发作、营养欠佳、健康状态不佳有关。比如低血糖会诱导交感神经-肾上腺激活、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又或者健康状态不佳与如营养不良、红细胞相关疾病、炎症、肝功能下降或慢性疾病的有关。

看样子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包括血糖控制也是,有时候我们会追求严格、极致的血糖控制,但是反而会适得其反,并不让能身体呈现出一个更佳的状态。

糖化(5.7%~6.5%)的水平并不增加太大的死亡风险,但尽量将糖化控制在7%以下,然后让血糖维持在一个比较接近于正常血糖的水平糖化5%~6.5%这个区间段,就是血糖最佳的控制状态。

一表整理:控制血糖的目标

图片

参考文献:

[1]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1):108.

[2] Int J Epidemiol. 2021 Aug 30;50(4):1373-1383. 

[3]Endocr Pract. 2021 Jun;27(6):505-537. 

图片

关注我,获取更多的控糖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