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心理学拾偶 学习笔记

 ywm77 2014-10-20
        应该说这只是一种联想,不能叫研究,虽然也曾看过一些《老子》、《庄子》、《列子》的译本,名字虽然很诱人,大多也都是些注译解释,虽也能给人一些启迪,总觉得既然是注释,就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阐释其中的含义,尽量扩大读者思考的空间。
        谈谈自己的看法。
       由于每个人理解能力的不同,探寻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也会产生出不同深度的解析,所以,探精入微的“微”字,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看法。即是说道理探究至此,已进入显微镜阶段,能放大多少倍就看自己的能力和理解了。
  个人认为,无论是邪理、歪理,还是佛理、道理,或者耶酥基督、伊斯兰的教理,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理:天理。当然这个天不是指天地的天,而是指事物总的规律。也许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至于怎样领会、能领会多少,就看研习者的天分了。
        古语有技不压身的说法,更有纸上谈兵、滥竽充数的笑谈,学了东西,能用才是硬道理。无论是增加了道德,炼成了气功,还是提高了修养,助长了智慧,都是自我能力的体现。
  就佛、道两教的教义而言,只有智助德、德增慧、慧成能,智慧、道德和气功能够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达到身心灵合而为一的无我无相的心境,做到知贯古今、德配天地、心怀宇内、能及四海、慧如通神的融汇圆通的境界,才是正宗的修道最高境界。
        《老子》的内蕴似乎也含有类似的境界。
  投机取巧是歪门邪道,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修道不修德也是邪,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没有道德、智慧的配合辅佐,不能做到内心世界的空灵和恬淡宁静,就算是信仰宗教、把那些经文背得滚瓜烂熟,最终也会因欲望的支配而堕为恶、沦为邪。个中的利害和关系,是老子在文中反复强调训戒的。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多地从先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撷取精华,用以成为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而不是说三道四。用自己的学识去框别人的学识也不是应有的学识形态呀,就像恩格斯在辩证法中反复提到黑格尔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次序却颠倒了一样,其实都是认识的问题。
       单纯的把道分成纯物质的或纯理论的,这样的分法就像是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没有阴影,黑暗处不可能存在光线一样,是只看其一,不看其二的做法。
       许多人都是从道的物质性和哲理性的主与次上区分它是纯物质或者纯理论的,但个人认为,既是客观存在,我们就很难区分谁主谁次。
      老子所讲的道,本身就既有理论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流。也有物质的,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流。
       老子所说的道本身就是由客观存在形而上为理论的综合体。亦即道本身就是从自然物质的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纷扰,由人的心灵的探索、再认识上升为理论的,我们再去把它们区分成哪些是物质的,哪些是理论的,似乎已然没有意义。
      大自然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如果我们不是用能感悟万事万物的心灵去认知、去发现,再神奇的大自然对我们也是没有用的。既然已经从自然的、物质的推演成为知识的、理论的,对我们而言,所能做到和所能体现的只是对客观存在在认识层次上深与浅的差别,而不是主与次对比。对自然存在认识得越深入,我们能利用大自然的就越多。而要说人们在认知大自然时不带一点主观色彩或者个人好恶情绪,几乎是不可能的。
     “喜白者以黑为污,喜黑者以白为污。”
      人,作为有感情的动物,看待事物不带一点感情色彩,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认为,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有失偏颇。唯心和唯物,都是人类认识事物时的知识与情感的产物,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互相交叉螺旋上升的,不可能一是一、二是二地分开,也不可能因为此方面多一点就是此,彼方面多一点就是彼,这样的取此舍彼的更像是片面强调,而不是全面汲取。唯心和唯物,就像建筑用的沙灰和砖瓦,缺一不可,只有“如同灰沙的唯心(主观意识)”和“如同砖石的唯物(客观认知)”两者互相依托、有机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垒砌成墙,建成高楼大厦,托起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理论上说,时间是依附于物质存在而存在的,单纯的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所说的时间都是相对物质的存在而言的,物质因存在而产生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再微小的存在也是物质的。之所以把这个物质称为时空旋,是因为任何物质的变化都需要过程,而且这个物质的变化过程又微小到我们无法想象无法描述,好像是只有时间没有物质一样,所以把它称之为时空旋。
        像这种我们可以想象,可以描述,可以给它起名字,但却无法想象、无法描述、无法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存不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却又可能无处不在的,我给它起名叫“时空旋”的,科学界称之为“上帝粒子”“毛粒子”“夸克”的东西,像不像老子所说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其后。”
        这样的物质形态的道的描述,我们也把它称之为道,可以吗?
        象这种我们时刻在使用、控制我们思维、行动、我们能感觉到、却又体会不到、无法控制的思想意识流,像不像老子所说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样的道的形态呢?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原意应该是“天下事物有了美丑之分,天下人都分出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那么,这种所谓的美本身就已然不是美,而是丑、是恶。天下事物有了善恶之辨,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那么,这种所谓的善本身也已经不是善,而是伪善、是邪恶。”隐意为:无善恶之分才是至善、无公私之别方是至公。一旦有了互相对比,有了主观情感偏向的厚此薄彼的主体相对,便有了切身利益的取舍得失的考量,所以才有了善恶美丑的认知思维趋向。一旦人的思想观念里产生了善与恶、公与私的区别,世事人心便已然迷乱,善与美自然也就成了丑与恶。关键就在于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
       当然这个“知”并非是指人的生产和学习能力的知,而是指人们的欲望和非分之念之知。这个“知”指的是“不知知病。”“不知常,妄作,凶。”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知,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知,是混沌迷茫不分青红皂白、自以为是的知,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智慧出,有大伪”的知诈智伪的知。正义、善良由此彰显,也是邪恶、贪婪得以孳生的温床和有机可乘、伺机利用挑起祸端的源头。
        对!没错,是“知”,而且是“皆知”,没有了知,就不会有对比,也就不会有贪婪、妄念和怨恨、不平、眼红、弱肉强食等等这样的心理落差,自然也就不会有善恶美丑的区分和总结。
        正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认知里分化出了情感的好恶,有了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奢求和远近疏亲的人际关系的区分,所以人类社会才有了善恶美丑之分。
        美与丑,善与恶,本身就存在于先设定对象的对比之中,没有对比,也就不会有什么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分了。
       野兔不会向狐狸讨还公道,羚羊也不可能向群狼提出抗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智力不可能会产生如人类思想情感那样的哪怕瞬间的仇恨、报复、不公平的念头,也是在能力方面没有抗衡性,对比性,它们只能拼命逃跑,在逃命的过程中锻炼奔跑的速度。
      小猴子也不会因为大猴子抢了它的食物而愤愤不平、怀恨在心。就算猴子的智力水平会有愤怒、会有不甘心的想法,但总也维持不了多久。当然大猴子也不会因为抢了小猴子的东西而骄傲自满,更不会总是欺负这一只小猴子。
      这些在人类眼中完全是“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不公平,在野兔、狐狸、羚羊和群狼、群猴的眼中,是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智力的问题,更是因为这些在不同物种之间发生的事情没有抗衡性,没有选择性,没有对比性,所以也就没有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分。即使同类之间发生争抢打斗的事,也像我们人类的婴幼儿之间发生矛盾争执一样,在成人心中尚没有要区分是非善恶的念头,于他们本身而言又何来善恶之分呢?
       人类特有的知识、记忆、感情与各种欲望、自私常常混合在一起,黑难辨是不是黑,白难辨是不是白,形成错综复杂的一锅粥,这种情况下,就算有所谓的善与美,还是真正的善,真正的美,还能称为善,称为美吗?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以人性的质朴与美饰的边缘分界与关系、智慧的谦谦善用与诈伪矫饰哗众取宠作对比进行探讨,来证明智诈之祸与美善之非。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应该都是这方面的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