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心理学拾偶 第三章 学习笔记

 ywm77 2014-10-2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能,人民就不会为争功邀利而争斗;不宝贵难得稀有物品,人民就不会争名逐利,行为近盗;不宣扬声色利欲之类的事物,人民就不会被惊扰迷惑,不知所措。所以圣人治世的方法是感化减少人们内心的欲念波动,充实人们的自身能力,消除化解人们不正当的行为处事,使人们都能自食其力,各安其居。这样就会人心安定,有想法的人也不敢胡为。这就是“无为无不为”。
        “心念不起,欲念不生”,“我好静而民自正”。 无论是争功邀宠、还是感恩戴德,都会使老百姓人心思变,不安于现状,最终难于管理。不宣扬自己的德能,人民就会心安理得、安静祥和地平静生活。不无限延伸欲望,就能使人民安养生息。捐税财货,金银宝货,上愈敛而下欲得,争抢不得必生变动,直至近盗近伪;声色利诱,乱心惑性,会使人不安于性情,“坐怀不乱”纵有其事亦终是奇谈,所以唯远之才能使心灵不惑不乱。
       所以圣人做事,能从事物的本质入手,因循事物的规律,不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精思多虑,惟恭惟谨,观其内,不惑其外;认准目标,不疑不惑,全力以赴。只是教人如何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不敢挑动人们的内心的欲望,而且想办法尽量平抑人们心中的非分欲念和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这样就能使人心服口服,平和顺遂,就算有不同看法的人,也无话可说。这就是圣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主尚贤,则贤能得利,利之所趋,故人人欲贤。争贤而不得,必诈之以伪,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才有了“百家争鸣”这一段历史,才有了“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这样的笑谈,才有了“离坚白”、“合同异”这样的诡论。也因为此而致使人们竭力争名逞能,以致朴惊愚惑,人心大乱。故老子言“绝利一源,民利百倍。”
       这样的学问,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只是修身养性而已,对于人王域主而言,这样的学问才是安邦定国、功盖天下、德被苍生的大事。人王域主若能处处以国事为重,时时为百姓着想,不把自己的情绪欲望和好恶强加于所属人民,厚德载物,政清律顺,这样就会人心安定,国家兴盛,就算会有些肖小蠢蠹,也不敢乱来。三皇五帝商汤周文武是已。人心本易迷乱,作为人王域主,若自己不能清心静欲,严于律己,而是把自己的欲望肆意强加于子民,其国乱象,可想而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