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后现代主义1

 冬天惠铃 2014-10-21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日本有没有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如果存在,那么能否列出一个名单?把他们列入这个名单的理由何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有什么特征?
创新: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共同主张
  日本有后现代主义作家,他们藏在不同年龄层的作家群体之中,所以不能说是一个流派。从他们的出生、经历看,只有一小部分人属于“战中派”,而极大多数人属于“战无派”,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生的未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他们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人参加过学潮,可称之为“学潮派”;另一类没有参加过学潮,被人戏称为“儿童派”的作家们。
  “战中派”是社会学家村上兵卫于1956年开始使用的术语,是指生于战前,在战时度过青少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物质匮乏和饥饿的痛苦折磨,又目睹经济恢复的全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登上文坛的日本作家。但可以列入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名单的主要是“内向的一代”里特别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如后藤明生(1932—)和古井由吉(1937—)等人。他们的作品,初期着重描写战时战后的个人生活体验,嗣后又逐步深入剖析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弊病、激烈的生存竞争对人心灵的影响。
  首先注意到他们的变化的是“内向的一代”评论家秋山骏。1977年,他就指出后藤明生暗暗地怀着开发新话语的野心,“内向的一代”开始努力以并不虚张声势的质朴方式扎扎实实地从身边取材,描写平凡无奇的世界。(《生活的磁场》)
  在日本“内向的一代”之后登上文坛的,是人数众多的闹过学潮的一代作家。诚然,“学潮派”作家未必都赞成后现代主义手法,但中上健次(1946—1992)、村上龙(1952—)和村上春树(1949—)等人可以列入后现代主义作家名单。
  他们的明显特征是都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学历比较高;都闹过学潮,并且有近似挫折感或逆子回头的意识。村上春树在十三、四岁时就经常听爵士乐、摇滚乐,看美国电影、电视,读美国小说,成年后翻译过多部美国小说。他的作品也有不少私小说成分。他表示只能描写自己,表现自己内在生命力,如在《围绕羊的冒险》中,就曾通过主人翁的口调侃地介绍自己平淡无奇的经历和日常生活。
  村上龙更有其特殊的见闻,他从美国人身上看到的主要是占领者的丑陋形象,目睹过美国丘八就在小学生上课的教室外调戏日本姑娘的情景,从而加深了他对日本是个被占领国的认识。了解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对其处女作《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的理解。
  从平均年龄看,“儿童派”比“学潮派”作家只差十来岁。“儿童派”开始亮相之际,“学潮派”创作和影响尚在鼎盛时期。“儿童派”这个名称出自八十年代中期《东京新闻》的一篇匿名文章。作者戏称岛田雅彦是个“儿童作家”,称富冈幸一郎为“儿童评论家”,把1960年前后出生的作家称为“儿童派”。“儿童派”与“学潮派”虽然都倾向于后现代主义,但他们之间又有不小区别。富冈幸一郎就很不服气地说,把他们划入“儿童派”的人,“还是以闹过学潮的那代人的眼光看
人”。他读了真实描写七十年代街垒战场面感到很不愉快,认为村上春树与桐山袭非常相似,都根据人生体验写作。
  小林恭二也批评“学潮派”用过去的智慧创作生活规范,而不是面向未来,并提出:“突破他们,要写故事。”
  被视为“儿童派”旗手的岛田雅彦则指名道姓地批评村上春树的小说“没有对话,尽是独白”。但他没有看到他与村上春树立志革新日本文学方面的一致性。岛田雅彦擅长从人与人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刻画人物性格。如他描写艾滋病人故事的未来小说《神秘的跟踪者》(1986)就有这样的特点。所谓未来小说,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创作时间之后的某个时候,而不是这之前,不是过去真实生活的记录而是写将来某年某月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他们更重视艺术虚构。
  “儿童派”的主要特点,是提倡创作未来小说,并且身体力行。这未来小说是“儿童派”的一面旗帜,是区别于“学潮派”的一个主要标志。小林恭二的代表作《小说传》也以未来小说形式,讽剌日本小说越写越长的弊病,反映影视艺术对小说的巨大冲击。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视为又一奇葩,它宣告了日本新文学的诞生。
  虽然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出生、经历和文学主张都有不少差异,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强烈的创新意识,变为切实的创新行动。这就使他们与日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私小说作家有着更加明显的区别。
  后藤明生曾尖锐指出日本现代文学的衰弱是由于表现方法的衰弱引起的,认为以往的一切手法已经不能表现分裂、解体了的自我意识。他的确有非常强烈的创新意识,他在《围绕谜的信的几封信》和《墙壁中》等短篇小说中,就以后现代主义手法,揭示现代人的孤独。他从被钢筋水泥所框定的现代住宅中,意外地发现被社会隔离开的个人的幻想和恐怖。(《谈谈我的著作》)。古井由吉善于刻划当代人的病态心理。他也讨厌如实再现社会,竭力回避采取再现的方法。这两个“内向的一
代”作家,具有从现代主义过渡到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974年,中上健次在短篇小说《修验》中就开始新小说的实验,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成了日本现代文学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村上龙则以《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1976)轰动了文坛。这部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描写不同肤色的一群青年怎样丧失理性地背靠美国军事基地,过着颓废、荒唐的生活,反映美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日本青年对美军基地的不满然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他们只有通过盲目行动,来发泄不满情绪。这部小说除了片断故事的拼接外,作者还用了不规范的口语、短句并以假名字母来拼写专有名词,其文体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桥源一郎(1951- ),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后现代主义作家。81年以《再见,匪帮》获《群像》优秀长篇小说新人奖,1988年以《优雅感伤的日本棒球》得首届三岛由纪夫文学奖,后面我们将重点分析这部作品。
  村上春树也曾下决心重构日本语言文体,立志“结束日本民族对世界文化无所贡献的历史,努力克服日本那狭隘的保守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他长于用超现实的浪漫想象、夸张、戏谑的口气叙述互不连贯的故事,把幻想与现实、现实与过去种种零零星星的故事连接起来。
  岛田雅彦比较深刻地认识到高科技和情报化社会对人们心理的重要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与后工业社会密切相关。他把电脑提高到神的地位,在《永劫回归机械的华美》里,他认为高科技将使人产生被害妄想而出现新神学。还说人只不过是在痛苦与快乐的旋涡里来回打转的泡沫。因此他塑造了由于担心地球毁灭而尽情享乐的人物形象。他甚至提出:“必须走得更远,必须纵情歌唱,必须更加狂妄,必须更多地接触。”主张描写整个充满各种色彩的多样性的世界。小林恭二表示,按
固有形式,他一行也写不出来。在与以往的一切文学传统彻底诀别上,“儿童派”是最坚决的,他们是真正的日本后现代主义的一代。
  总而言之,注重虚构故事情节,否定无情节的反小说的创作手法,并不断革新形式,是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共同的文学主张。他们的作品,具有世界上公认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许多基本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