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化学家能更好的解决生物学问题?来了解下“局外人思维”

 真友书屋 2014-10-23
人们常说,创新发生在学科的边缘,事实的确如此。在开放式创新网站InnoCentive上你会发现,那些来自全球顶尖公司的科研难题往往是由其他领域的业余爱好者给出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一个化学家在致力于解决化学问题的时候会遭遇智力上的阻碍?这就是“局外人思维”。如果你即将解决的是你自身所处领域的边缘问题,而你的学识足以保证理解那些难题同时又不会被他们束缚手脚,这时效果最好。


如果不是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还能是谁?


20 世纪90 年代末,阿尔菲斯· 宾翰(Alpheus Bingham)任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的美国礼来公司(Eli Lilly)的副总裁。宾翰负责制定科研战略,管理着数以千计的研究各类技术问题的科研人员。当时的礼来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在“百忧解”(Prozac)这一产品上赚足了利润。但宾翰已开始为未来担心,公司在科研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竭尽全力地开发着下一代拳头产品。但不幸的是,这些可观的投资并没有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宾翰开始考虑是否还有进行药品研究更有效的方法。宾翰说:“在对一个问题研究了几年后,我们往往会找出一个差不多的解决方案就草草收场,但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没有价值。”

对宾翰来说,药品开发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它的完全不可预知性。他不知道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没解决;也无法判断找出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多长时间,或者这些答案来自何处。宾翰说:“这才是真正让我担心的地方——对于该如何管理研发过程,我显得毫无章法,我不知道谁应该干什么。正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想弄明白:所有这些据称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是否真的无法解决呢?或许是我们把问题分配给了不合适的人?也许另外的人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一直以为,公司是根据最佳履历来招聘的,然后把问题分配给那个最有技术经验的人去解决。但这也许是大错特错了。”

正是这些恼人的问题让宾翰得出一个颇为激进的结论:如果礼来公司不能预判哪些科研人员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就应该就这个问题向“所有人”征询答案。不应该只把公司的技术难题分配给公司内部的那些专家,而应该把问题公开。宾翰说:“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将会完全改变公司的研发规则。同所有其他公司一样,因为竞争方面的考虑,礼来公司的研究项目也是对外保密的。你不会想让别人知道你正在研究些什么。”但是,宾翰确信,这种保密的代价太大了。

因此,2001 年6 月,宾翰上线了一个名为“ InnoCentive”的网站。网站结构很简单:礼来公司在线发布科学难题,并告知解决每个难题的奖金数额。如果难题被成功解决,奖金就归解决者所有(奖金是 InnoCentive 网站的激励手段)。宾翰说:“我们只是发布一些确实有难度的有机化学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几乎不存在什么竞争风险,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也饱受这类技术问题的困扰。说实话,我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报太大希望。”


几个星期过去了,InnoCentive 网站上没有任何动静,宾翰以为他的尝试已告失败。可是,在一个月的平静期过后,有人提交了一份解决方案。随后,解决方案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宾翰说:“答案就像潮水般不断涌入。我们从那些从未听说过的研究人员那里得到了这些了不起的想法,他们研究问题的角度是我们从未想过的,其中的创造力确实令人惊奇不已。”


来自陌生人的创造力


经过不到一年的运转,InnoCentive 网站已成为礼来公司必不可少的研发工具,公司内部科研人员从来自外部的答案中受益颇丰。到2003 年,由于InnoCentive 网站运转得非常成功,它已脱离母公司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并开始为宝洁、通用电气等其他大公司的技术难题征询解决方案。宾翰说:“这些公司的做法跟礼来公司过去的做法没什么两样,发布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并提供一小笔奖金。跟我们一样,它们也没指望真能有什么有用的答案。但之后却常常会收到来自地球另一边的某个研究人员提交的解决方案。我们已经在跟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库打交道了。”

InnoCentive 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它已经跟农业、数学领域的数百家公司和非营利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他们提出的难题征询解决方案。这个网站上的难题也五花八门,有跨国食品公司在寻找“低脂巧克力口味的复配被膜”,也有电子公司寻找太阳能计算机所用锂电池的设计方案;有人需要保护玉米秆免遭虫害的喷雾剂,也有人需要“分析拥挤零售环境下消费者情绪反应” 的计算机程序。网站上注册的解答人数超过20 万名,这些人来自170 多个国家,几乎覆盖了每一个科学领域。

不过,InnoCentive 的最独到之处是它的有效性。宾翰说:“总的来说,这些公司利用这个网站的唯一原因就是它的实用性,它解决了这些公司最棘手的难题。”它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新奇。2007 年,哈佛商学院的卡里姆· 拉哈尼(Karim Lakhani)教授开始对发布在这个网站上数以百计的技术难题进行分析。根据拉哈尼的数据,发布在InnoCentive 上的技术难题差不多有40% 都能在6 个月内获得解决。有时,问题在网站上发布后没几天就被解决了。

稍微细想一下,你就会觉得这有多么不可思议。一个奇特的陌生人网络竟能解决礼来、卡夫、SAP、陶氏化学和通用电气等世界500 强公司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些公司的科研预算都多达几十亿美元。通过研究这些技术难题是如何被解决的,拉哈尼对InnoCentive 惊人的成功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为什么网络上的业余爱好者能解答那些富有经验的科研人员都被难倒了的技术难题,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化学家能更好的解决分子生物学问题?

这个奥秘就是“局外人思维”:对在InnoCentive 网站上解决问题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所解决的是他们自身所处领域的边缘问题,这时的效果最好。换句话说,化学家不去解决化学难题,而应该去解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反之亦然。这些人的学识足以保证他们理解那些技术难题,但又知道得不多。因此,他们不会被自己的学识束缚住手脚,从而导致他们陷入公司内部科研人员曾经陷入的困境。拉哈尼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解决问题的人认为这是他们自身领域外的问题,他们就有可能找到答案。实际上,那些解决问题的人成了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桥梁——他们把一个领域的答案和方法应用到了其他领域。人们常说,创新发生在学科的边缘,现在,我们有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确实如此。

埃德· 梅尔卡雷克(Ed Melcarek)在InnoCentive 网站上已经7 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难题,他的经历就是这一发现的最好例证。尽管梅尔卡雷克拥有粒子物理学硕士学位,但他在InnoCentive 网站上从没有解决过一个物理难题。相反,他所解决的都是一些化学和工程学方面的问题,而他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几年前,他为高露洁棕榄公司(Colgate-Palmolive)找出了将氟化物粉末注入牙膏管内的新方法(老方法会将氟化物粉尘弄得到处都是)。梅尔卡雷克的方法非常巧妙:让氟化物粉尘带电,同时将塑料管接地——带电粉末会自动进入塑料管内。梅尔卡雷克对《连线》杂志说:“实际上,解决方法简单至极。”但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却困扰了高露洁的工程师长达几十年之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nnoCentive 的大获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直觉相悖。我们一直以为,技术问题只能由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来解决,最有可能找到答案的研究人员应该是最熟悉问题的人。但是,这种臆断是错误的。在某个领域钻研很深的人(如化学家致力于解决化学问题)往往会遭遇智力上的阻碍。结果,无法解决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只有把难题告诉那些热心的局外人,才能找到它们的解决办法。

宾翰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阐述InnoCentive 的威力。有一家公司想发明一种具有特殊化学特性的聚合物,但没有人对InnoCentive 能帮助客户解决这一难题抱有希望。可是,几个月后,网站上的解决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5 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宾翰说:“公司为这5 种解决方案都支付了奖金。获奖人当中有来自瑞典的糖类研究人员、一家小型农业公司、一位退休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一位兽医和一位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s)的专家。我敢说,在他们自己的公司里,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如果他们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文献搜索的话,也找不到一位这样的人。同样,如果让他们的企业顾问帮助推荐的话,也找不到一位这样的人。按照传统做法,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招聘到一个这样的人,因为这些解决了难题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符合招聘条件。”

——摘自《想象》

乔纳·莱勒/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