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孢蘑菇规范化集约化栽培技术

 老刻刀 2014-10-24

双孢蘑菇规范化集约化栽培技术

一、 菇房及设施

1.菇房 

1)地点选择交通方便,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

2)整体布局菇房座北朝南,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2302, 要求菇房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 菇房占地率约60%。 菇房保湿、保温好,空气流通, 无直射阳光, 电灯照明度均匀, 内部整洁。

2.菇房设施

1)菇房规格每座菇房栽培面积按230M2设置,占地面积按长11M, 宽7M 计算, 两侧操作的床架宽度1.5M, 单侧操作的床架宽度 0.9M, 通道宽度0.7-0.8M,中间通道宽度1.0M, 菇床5层,底层离地0.2M, 层间距离0.6M,顶层离房顶1M以上, 床架之间每条通道两端各开上、中、下纱窗, 窗的大小为 0.3X0.4M 2, 每条通道中间的屋顶设置拔风筒, 筒高0.5M左右, 内径0.3M 3-4个。

2)菇房材料每座菇房估计用料, 毛竹 1000-1200KG, 尾竹2000KG, 草帘200KG 5-6丝厚塑料薄膜25KG, 铁钉和铁丝 8KG, 煤炭200KG,木板条、砖块和石块若干。 用毛竹搭菇房与菇床, 外披塑料薄膜, 再覆盖草帘。

假如栽培面积按130M2设置, 占地面积按长10M, 宽5M计算, 用料按比例减少, 内部床架设置等要求不变。

二、培养料堆制

1978年以前,蘑菇培养料通常只进行一次发酵即把粪草料堆在室外,在自然条件下发酵1个月左右,经翻堆5-6次即装床播种,平均单产一般只有4.5Kg/M2。在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的帮助下,中国于1978年首次引进了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张树庭在北京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指出:蘑菇单产高低,很主要的一个环节决定于是否采用二次发酵工艺。19793,在福建莆田召开了全国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现场技术交流会。多种适合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简易二次发酵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但是由于菇房保温条件差,加热设备效能低,在二次发酵顶热阶段需消耗大量燃料而使二次发酵的推广受到限制。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经试验提出了节能二次发酵的新模式,其要点是:(1)适当缩短前发酵时间到10天左右。(2)前发酵的料半集中地堆放在床架中间三层(共五层)。(3)二次发酵采用先控温培养(2-3)后巴氏消毒(6-8小时)再控温培养(2-3)的新工艺。其特点是:(1)能充分利用堆料中微生物发酵发出的热能,节约燃料。(2)促进了堆料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改善了堆料质量。(3)提高了培养料巴氏消毒的效果。(4)整个工艺易学易于控制,便于推广。其结果是使中国蘑菇的单产普遍提高了15-30%

1.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配方要求, 碳氮比: C/N==28-30:1, 含氮量: 1.4-1.6%

投料量: 30-35KG/M2

蘑菇培养料主要物料的碳氮比(C/N)

物料

C%

N%

C/N

稻草

45.39

0.63

72.30

大麦杆

47.09

0.64

73.58

玉米杆

43.30

1.67

26.00

小麦杆

47.03

0.48

98.00

稻壳

41.64

0.64

65.00

马粪

11.60

0.55

21.09

黄牛粪

38.60

1.78

21.70

水牛粪

39.78

1.27

31.30

奶牛粪

31.79

1.33

24.00

羊粪

16.24

0.65

24.98

兔粪

13.70

2.10

6.52

鸡粪

4.10

1.30

3.15

花生饼

49.04

6.32

7.76

大豆饼

47.46

7.00

6.78

菜籽饼

45.20

4.60

9.83

尿素

 

46.00

 

硫酸铵

 

21.00

 

碳酸氢铵

 

17.00

 

推荐配方之一(以下以栽培面积100M2计算, 130M2的用量为1.3倍, 230M2的用量为2.3倍的量)

干稻草 2000KG 过磷酸钙 30KG 干牛粪 1300KG 石膏粉 50KG 饼粉80KG 碳酸钙 40KG 尿 素 30KG 碳酸氢铵 30KG 石灰粉 50KG

推荐配方之二(以栽培面积230M2计算): 干稻草 4400KG过磷酸钙 60KG 干牛粪 2000KG 石膏粉 100KG 菜籽粉 200KG 碳酸钙80KG 尿 素 60KG 碳酸氢铵 60KG 石灰粉 120KG

2.培养料堆制

1)前发酵 堆制程序如下

堆制程序

时间间隔

添 料 程 序

预 堆

1-2 

稻草、石灰粉, 牛粪、饼粉

建 堆

3-4 

尿素

一 翻

2-3 

过磷酸钙碳铵

二 翻

2-3 

石膏粉

三 翻

1-2 

碳酸钙石灰粉

进 房

 

 

①预堆稻草、牛粪应新鲜无霉变一切配料严格过秤稻草切短,1% 的石灰水中浸泡充分预湿捞起随堆随踩成长方形牛粪碾碎过筛均匀混入饼粉加水预湿堆成长方形含水量掌握在手抓成团放地松散即可。

②建堆打扫场地按照料堆大小在堆料场用石灰画出宽 1.8M、总长22M左右的堆基 (以栽培面积 230M2), 周围挖沟使场地不积水底层铺30CM厚的稻草然后交替铺上牛粪(3-5CM)和稻草每层高度 25CM左右,层数10-12一直堆到料堆高达 1.5M以上。铺放稻草时既要求疏松、抖乱又要扎边切墙,料堆边应基本垂直铺盖粪肥要求边上多里面少下层少,上层多从第三层起开始均匀加水和尿素并逐层增加特别是顶层应保持牛粪厚层覆盖顶部堆成龟背形增加上层压力水份掌握在堆好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

③翻堆翻堆的目的是通过每次对粪草的翻动改变料堆各部位的发酵条件 ,调节水分增加养分散发废气增加新鲜空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升高堆温加深发酵使培养料得到良好的转化和分解。因此翻堆时应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对调位把粪草充分抖松干湿拌合均匀各种辅助材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第一次翻堆一般堆料后的第 1天料温上升 2-3天料温可达70-75至第3-4天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次翻堆改变堆形前后竖翻堆基长度缩短1.5M 左右堆宽1.7M, 堆高不变,料堆中间每隔1M设排气孔翻堆时仍要浇足水分并分层加入所需的铵肥和过磷酸钙水分掌握翻堆后料堆四周有少量粪水流出。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 1-2堆温可达75-80, 3天后再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料堆宽度缩至1.6M, 高度不变长度缩短并在料堆中设排气孔在翻堆时应尽量抖松粪草,加入石膏分层撒在粪草上有利于均匀发酵。这次翻堆原则上不浇水较干的地方补浇少量水,须防止浇水过多造成培养料酸臭腐烂现象。

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 2-3,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这次翻堆堆宽1.6M,高度不变缩短长度改变堆形前后竖翻料堆中间设排气孔改善通气状况应使粪草均匀混翻将石灰粉和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分层撒在粪草上。整个堆制过程料堆水分应掌握前湿、中干、后调整的原则。

④进房时料的标准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有韧性而又不易拉断料疏松含水量为65-68%, pH值在7.5-8.5。若料偏干应用石灰水调水至适宜含水量,一般手握紧料有 5-7滴水滴由指缝渗出即可。

2)后发酵

①菇房消毒230M2栽培面积的菇房用甲醛 4KG, 敌敌畏1KG熏蒸密封24小时然后打开门窗通气排除毒气即可进料。

②进料把经前发酵的培养料迅速搬进菇房堆放于中间三层床架上厚度自上而下递增(30CM, 33CM, 36CM), 堆放时要求料疏松厚薄均匀(1)

③后发酵培养料进房后关闭门窗让其自热升温视料温上升情况启闭门窗调节吐纳气量促其自热达 48-52升温培养 1-2再进行蒸汽外热巴氏消毒杀灭杂菌与害虫。蘑菇主要病菌与虫害的杀灭温度及时间可参考下表数据。

     蘑菇主要病菌与虫害的杀灭温度、时间

病菌或虫害名称

55℃时数

60℃时数

疣孢霉(湿泡病菌)

4

2

轮枝孢霉(干泡病菌)

4

2

白色石膏霉(帚霉)

4

2

轮指孢霉(蛛网霉)

4

2

假单孢菌(细菌性病斑菌)

2

1

蝇类和瘿蚊类的幼虫

5

3

线虫

5

3

胡桃肉状菌(假块菌)

6

3

黄霉(含孢霉)

10

3

褐色石膏霉

16

4

绿霉(木霉)

16

6

唇红霉(地霉)

16

6

每座菇房可采用四个汽油桶改装成的蒸汽发生炉灶外热 (炉灶必须离菇房2M,以防火灾), 使料室温达60℃保持 6-10小时(一般情况下当天上午6时点火中午11点左右可达60-62保持到晚上即可达到要求测温时均测料中心温度中心温度达62℃, 周围温度一般为60)。之后压炉火保持在48-52℃继续培养3-5(视料的腐熟程度而定)(2), 每天小通风 1-2每次通风数分钟。 如培养料仍有氨味须继续升温培养至氨味消失。测温时人不得入室在室外制一竹竿温度计 (竹竿长 2M, 直径2.5CM, 在前端一节挖槽装入酒精温度计捆紧即可),由室外插入至料中心测温。

④培养料标准料色为褐棕色腐熟均匀富有弹性禾杆类轻轻拉即断发酵正常的培养料,C:N=17:1,含水量 65%左右, pH 7.5-7.8, 无臭味异味具有浓厚的料香味料内及床架上长满棉絮状的嗜热性微生物菌落,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供蘑菇优先利用。

3)发酵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①粪多、草少,料堆压得太紧,造成透气不良,厌气发酵,堆温不高。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提早翻堆并适当加些柴草,将粪草料抖松,料堆缩狭,增加通气性,以提高堆温。

②草多、粪少,堆的太松、太狭,经风吹日晒,料内水分蒸发,粪草过干,微生物活动困难,堆温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也应提早翻堆,将料堆适当放宽,将草拍紧,加足水分,以利升高堆温。

③翻堆时,发现部分培养料发黑、发粘、发臭或发酸。这主要由于培养料内水分过多,粪草过湿,造成了厌气发酵的缘故。应翻堆时将中间黑、臭、粘的培养料翻到外面,将粪草料抖松,散发水分。在料堆内打洞,增加通气性。

④料堆内产生白色粉末状的物质。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耐高温的放线菌容易大量繁殖、生长、消耗培养料内的养分。发现堆料有白色粉末物质时,必须浇足水分以免培养料过干。

⑤料堆内草腐烂,粪块生,有霉气。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料前期堆温不高,又没有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培养料不是腐熟而是腐烂。需及时翻堆,提高堆温。

⑥后发酵结束培养料过干。主要原因是进房时培养料含水量未适当提高。后发酵期间又未能采取保湿的措施。播种前虽可补充水分,但易引起杂菌的感染,此时可用1:800倍多菌灵溶液调节水分,以防杂菌的发生。

⑦后发酵结束后,料内星茫状的有益微生物很少,转色差。这主要是后发酵期间料温过高,通气不良等因素所造成。应延长后发酵的时间,维持好温度(48-52),适当通风,培养好气嗜热的有益微生物。

三、菌种

  孢蘑菇菌种的选育、保藏和一、二、三级种的生产供应必须严格按照“福建省蘑菇菌种管理条例”和“福建省蘑菇菌种及蘑菇罐头标准综合体”(1990年省标准局批准)的规定执行。菌种选育与保藏由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主持。经省审定、公布的菌株,母种(一级种)由省推广站按制种计划生产。

原种(二级种)由省推广站或委托地市蘑菇管理单位组织定点生产、供应。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蘑菇母种和原种。蘑菇栽培种(三级种)的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目前经省审定的菌株为闽1号,闽2号(As1671),3(As1789),4(As2796),5(As3003)和试推广菌株As4607

1.制种规程

1.1 制种场条件

1.1.1 人员:专人负责,主要技术人员应经县以上菌种管理部门认可

1.1.2 地点:交通方便,水电供应可靠,环境干燥、洁净,远离污染源,地势开阔。

1.1.3 场所:须有原料贮藏室、配料灭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布局合理。

1.1.4基本设备:磅秤、高压灭菌锅、接种箱、培养架等。一级种生产还必须有干燥箱、恒温箱、电冰箱、工业天平、空调机等。

1.2 制种方法

1.2.1 工艺流程:培养基配制→高压灭菌→接种→培养。

1.2.2 一级种

1.2.2.1 培养基配方

a.常规PDA培养基:马铃薯200g(去皮),葡萄糖20g,琼脂18-20g,1000ml,pH自然。

b.麸皮培养基:麸皮50g,葡萄糖20g,琼脂18-20g,1000ml,pH自然。

c.马铃薯麦芽汁培养基:马铃薯200g(去皮),麦芽汁100ml,葡萄糖20g,琼脂18-20g,900ml,pH自然。

d.粪草培养基:腐熟麦杆()100Kg,腐熟牛粪粉()25Kg,麸皮8Kg,石膏粉1%,碳酸钙2%,含水量62%左右,pH7.5

1.2.2.2 高压灭菌

a.琼脂培养基(斜面):压力9.8×104Pa,温度121℃灭菌30分钟。

b.粪草培养基:压力1.4×105Pa,温度126 ,试管和750ml玻璃瓶灭菌时间分别为60分钟和120分钟。

1.2.2.3 一级种培养

a.斜面母种:20-22℃培养10天左右,待菌落长到斜面1/2,把温度降至16-18,继续培养到菌丝长满斜面。

b.草基母种:培养温度22-24 

1.2.3 二级种,三级种

1.2.3.1 培养基配方

a.粪草菌种:与一级种相似,麸皮和牛粪粉加量可减少,750ml玻璃瓶装量干重150g左右,成品净重350±20g

b.棉籽壳菌种:腐熟棉籽壳加石膏粉1%,碳酸钙2%,含水量55%左右,pH7.5,750ml玻璃瓶装量干重175g,成品净重350±20g

c.谷粒菌种:谷粒加碳酸钙2%,含水量50%左右,pH7.5-8.0,750ml玻璃瓶装量干重300g左右,成品净重500g±20g

1.2.3.2 高压灭菌:压力1.4×105Pa,温度126,谷粒菌种灭菌120分钟,粪草、棉籽壳菌种灭菌90分钟。

1.2.3.3 培养温度:谷粒菌种培养温度22℃左右,粪草、棉籽壳菌种23-25℃。

2.保种技术规程

2.1 保存用菌种:用于保存的菌种必须符合制种质量标准。

2.2 保存方法

方法条件

短 期 保 存(斜面冰箱保存)

中 期 保 存(粪草管冰箱保存)

长期保存(液氮保存)

培 养 基

1.2.2.1a.b.c

1.2.2.1.d 

谷 粒

保存温度

4 

4

低于-190

保存时间

不超过4个月

1-2

2年以上

 2.3 保种要求

2.3.1 菌种移接成活率:短期和中期保存的菌种,成活率应达100%,液氮保存的菌种成活率应不低于60%

2.3.2 纯度:在保存过程中不允许感染杂菌,保持原来纯度。

2.3.3 遗传稳定:重新移接经二次继代培养,菌丝须恢复到保种前的生活力,经形态、同工酶、DNA-RAPD检测和出菇试验等,各项指标保留原菌株特性,没有出现变异或衰退现象。

四、栽培管理技术

1.播种 

二次发酵结束后打开门窗通风待培养料温度降至30℃左右时把培养料均摊于各层上下翻透抖松若培养料偏干可适当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并再翻料一次使之干湿均匀如料偏湿可将料抖松并加大通风降低料的含水量。然后整平料面料层厚度掌握在20CM左右。当料温稳定在28℃左右同时外界气温在30℃以下时 1M2栽培面积使用 1瓶麦粒种撒播并部分轻翻入料面内压实打平关闭门窗保温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2.发菌 

播种后 2-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高湿为主促进菌种萌发若料室温超过28℃时应适当通风降温。3天后当菌种已萌发且菌丝发白并向料上生长时适当增加通风量。 播后7-10天菌丝基本封面后逐渐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整齐往下吃料,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一般播种后18-20 天菌丝可发菌到料底。

播种以后,如管理不当,在生产上很容易发生下列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①菌种块菌丝不萌发 播种后,在正常情况下,3天内菌种块菌丝便会萌发。如果料温连续2-3天高于33,菌种块菌丝被“烧死”而不能萌发;料内氨气散发不彻底,菌种块在氨气的刺激下,不能正常萌发。如果室温高于30℃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菌种块菌丝因闷热而失去活力,也不能萌发。遇到上述情况,必须及时查明引起菌丝不能萌发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翻架次数,加大菇房通风,降低料温,散发氨臭,必要时仍需喷用1%的甲醛,重新翻架,或再次后发酵,及时调换菌种,进行补种。菌种块菌丝不萌发除上述原因外,还应检查是否有螨类咬食菌丝,如有螨类必须及时消灭。

 ②菌种块菌丝不吃料 播种后菌种块菌丝萌发正常,但迟迟不往培养料上生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因培养料过干或过湿,以及培养料内添加物质过多,营养不协调所致。此时需准确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因培养料过干,需浇水调节。如培养料过湿,应从反面打扦或松动仍至重新翻架,加大菇房通风,散发水分。如料内营养成分不协调或某种成分浓度过大,需重新将培养料用水冲洗,再行堆制,不过往往要推迟出菇期,影响产量。若培养料偏酸(pH6.5以下, 需用石灰清水(pH8.5-9)进行调节。

 ③料内菌丝稀疏无力,生长缓慢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因培养料的养分较差,前发酵期间料温不高,又未进行后发酵。甚至,使用的粪草在堆料前已经发过热,发过霉,致使培养料松散无凝性,养分差。在这种培养料上生长的菌丝往往表现出稀疏无力,生长缓慢。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应提高培养料前发酵的质量,使之达到高温快速发酵的要求,最好经过后发酵,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④料内出现线状菌丝,而绒毛菌丝稀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配方不当,粪肥过量。在前发酵过程中又造成了厌气性发酵,加之培养料过熟、过湿,料内透气性差,氧气不足而妨碍了绒毛菌丝的生长,提前形成线状菌丝,过早地由生长转入发育。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应改善培养料的通气性,配料时粪肥不宜过多,堆期不宜过长,并在料内打洞增加通气性,防止厌气性发酵。培养料水分掌握偏干些,铺料适当薄一点。采取如上措施,则可得到改善。

3.覆土

 ①覆土前的准备工作:覆土之前,必须彻底检查是否有潜伏的杂菌和害虫,尤其是绿霉菌和螨类。一旦发现,必须采取措施,消灭在覆土之前,否则土层变成了一层保护层,难以彻底消灭,将遗祸无穷。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燥。覆土调水后,菌丝很快恢复,爬土快,切忌在料面喷水。若料面仍较潮湿,应打开门窗进行大通风2-3天,以吹干料面。覆土前还应该采取一次全面的“搔菌”措施, 即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拉平,再用木板将培养料轻轻拍平。这样,料面的菌丝受到了破坏,断裂成更多的菌丝段。覆土调水以后,菌丝纷纷恢复生长,往料面和土层中生长的绒毛菌丝更多,更旺盛。

在蘑菇生产中往往由于赶季节,企图早出菇,不待菌丝长到底就覆土。表面上看,好象争取了时间,其实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料表的菌丝向上往土层生长,料内的菌丝则继续往下生长。这样,菌丝向两个方向生长,使菌丝爬土慢,延迟了出菇时间。

 ②覆土: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将土打碎 ,直径在1-1.5CM, 取用量为 10M3/230M2, 9000KG, 用石灰100-150KG/230M 2与土粒均匀混合测定pH控制pH=7.5。土粒处理用 5%甲醛溶液80KG/230M2 均匀喷洒土粒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备用。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控制吸水量在75% (手捏成团掉地即散)。播种后 15-20,菌丝基本走满后即可覆土。覆土时, 2/3的粗土粒放下层细土粒放上层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 粗细土层总厚以 3.0-4.0CM为宜。覆土后 3天内400G/230M2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研制), 加水160KG, 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湿度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菌丝爬土。

4.菇房出菇管理

覆土12天后待土缝中刚见到菌丝时及时喷结菇水促进菌丝纽结喷水量为平时的 2-3以土层吸足水份不漏料为准在喷结菇水的同时通风量必须比平时大3-4倍。遇气温高于 22℃时应适当减少喷水量增加通风并推迟喷结菇水。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后及时喷出菇水,促进子实体形成。蘑菇采收期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90-95%, 喷水量应根据菇量和气候具体掌握一般床面喷水应当以间歇喷水为主以轻喷勤喷为辅,从多到少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忌打关门水忌在室内高温时和采菇前喷水。每潮菇前期通风量适当加大但需保持菇房相对湿度90%左右后期菇少适当减少通风量气温高于20应在早晚或夜间通风喷水,气温低于15 ℃应在中午通风和喷水。整个栽培管理过程正确处理喷水、通风、保湿三者关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护好菌丝,促进菌丝前期旺盛中期有劲后期不早衰那就丰产稳产在望。

5.覆土至出菇前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

①料面菌丝萎缩。在覆土调水、喷结菇重水、出菇重水期间,一次喷水过重,水分很容易直接流入料面,或覆土前料面较潮湿,结果由于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料面菌丝会逐渐失去生活力而萎缩。调水期间菇房通风不够,以及高温期间喷水,都会因蘑菇菌丝代谢的热量和排出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发而自身受到损害,最终产生菌丝萎缩现象。防止上述现象产生,喷水时菇房大通风,高温时不喷水。这样菌丝萎缩现象便不易产生。

 ②产生杂菌和虫害。这段时间菇房内的温湿度都非常适合杂菌和害虫的发生。疣孢霉、胡桃肉状杂菌适于高温、高湿、通风差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螨类也极易在此段时间内发生。因而这期间内,应特别注意防止这些杂菌害虫的危害。

 ③菌丝徒长,土层菌丝板结。覆土先干后湿,上干下湿,结菇水喷用过迟,喷用结菇重水后菇房通风不够,菇房相对温度过高等。这些情况都会促进菌丝的营养生长抑制生殖生长而迟迟不能结菇,造成菌丝在土层中过分的生长。最后,菌丝在覆土层中生长过分旺盛、浓密、板结,仍至长出覆土表面,布满土表,产生冒菌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如用松动或拨动破坏的办法,阻止菌丝的继续生长。加大菇房通风,喷用重水,促使结菇。

 ④出密菇出小菇。出密菇出小菇的主要原因是结菇部位不适当。结菇部位不适当跟喷用结菇重水是否适时、适量有关。结菇重水使用过迟,使菌丝吊得太高,子实体往往扭结在覆土表层。结菇重水用量不足,菇房通风不够,菌丝扭结而成的小白点(原基)过多,因而子实体大量集中形成,造成菇密而小。防止密菇小菇的产生,应及时调节结菇重水,避免菌丝在覆土表面集结,结菇部位过高。结菇重水用量要足,菇房通风要大,防止菌丝继续向土面生长,抑制过多子实体的形成。

 ⑤出顶泥菇、菇稀。结菇重水喷用过急,用量过大,抑制菌丝向土层上生长,促进了菌丝在粗土间扭结,提早结菇,降低了出菇部位,以致第一批菇都从粗土间顶出,菇大、柄长而稀。

 ⑥死菇。出菇以后,在蘑菇生产中经常遇到大批死菇的现象。这现象往往在第一潮菇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温的影响和喷水不当所引起。在蘑菇原基形成以后,尤其在出现小菇蕾以后,若室温超过23℃以上菇房通风不够,这时子实体生长受阻,菌丝体生长加速。这样,营养便会从子实体内倒流回菌丝中,供给菌丝生长,大批的原基便会逐渐干枯而死亡,喷用结菇重水前未能及时补土,米粒大小的原基(小白点)裸露,此时,易受水的直接冲击而死亡。结菇和出菇重量水用量不足,粗土过干,小菇也会干枯而死。针对上述原因,防止高温影响,喷水时保护好幼小的菌蕾可有效的减少死菇的发生。

6.采收期间管理

当子实体长到标准规定大小 (2.5-4.5CM) 未成薄菇时应及时采摘,潮头菇稳采密菇勤采中间菇少留潮尾菇速采。 菇房温度高于18℃时要早采低于14℃时可迟采。菇密时采摘应先向下稍压再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丛菇时用小刀分别切下。采菇后应清除菇脚、死菇、老根及时补土 ,保持床面平整。栽培后期喷施适量高产添加剂补充和调整营养成份消除有害因素改善蘑菇的生态环境可提高产量。

五、栽培技术要点提示(阶段)

1. 安全卫生

菇房搭盖应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牢固、实用防止倒塌。

菇房周围不得有污染物栽培期间发生的病菇必须烧掉深埋。

二次发酵期间任何人不得进入菇房,以防中毒。菇房内必需的工作应该在 二次发酵前完成。

二次发酵用的炉灶距离菇房不得少于2M, 靠炉灶一侧的草帘需泼水防止着 火整个栽培期间禁止在菇房四周抽烟以防引起火灾。

二次发酵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不得擅自离岗。

不得使用红壤土作覆土材料。

不得用脏水喷洒菇床面鲜菇不得用脏水漂洗。 2. 培养料堆制①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②若遇雨天料堆必须及时加盖草帘不可用塑料薄膜遮盖防止厌气发酵。

堆料的场地不得积水。④堆料的进度必须与菇房的建造进度相一致保证料堆好立即进菇房。

培养料进菇房前一天要在料堆表面及四周喷洒0.5%的敌敌畏溶液。

3. 二次发酵

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

二次发酵前必须全面检查菇房不得漏气。

.测温必须按时准确并及时做好记录。④巴氏灭菌培养料温度60-62时间至少6小时培养温度48-52, 3-5天。

4. 播种

整床时必须把料铺均匀抖松。整床的同时在菇房中间通道屋顶安装拔风筒每座菇房4-5个。

播种前必须测量培养料的温度料温不得超过28同时培养料不得有氨味。

播种后三天适当加大通风量。 

5. 覆土

选择当年未施用蘑菇废料的田地取耕作层以下的土壤。

将土打碎直径在1-1.5CM, 取用量为 10M3/230M2,9000KG , 用石灰 100-150KG/230M2与土粒均匀混合测定pH,控制pH=7.5

土粒处理用 5%甲醛溶液80KG/230M3 均匀喷洒土粒并覆盖薄膜消毒24小时备用。

将处理过的土粒调水控制吸水量在65-75%(手捏成团掉地即散)

播种后15-20天左右待菌丝基本走满后覆土时2/3的粗土粒放下层细土粒放上层细土太细可加适量谷壳拌匀使用。粗细土层总厚以 3.0-4.0CM为 宜。

覆土后3天内400g/230M3蘑菇高效杀菌剂 (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 研制), 加水160KG, 均匀喷洒在覆土层上。覆土后采取轻喷勤喷的办法逐步 调至所需湿度。

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 90%左右三天后适当加大通风量有利于菌丝爬土。

6. 喷水与通风严格按标准材料。 

7. 采收

要适时采收 (2.5-4.5CM),不得留大菇,采收时,手按住菇体,略向下压旋转提起。不可直接拔起,防止松动周围小菇,造成死菇。要求边采菇、边切柄、边分装 ,保证鲜菇质量。鲜菇不得泡水,推行干菇收购。

8. 集约化栽培一定要在掌握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时应列出每批每座的进度表特别注意有交叉用料、用工的地方保证进度的落实。

9. 各地安排栽培生产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进行。走菌时气温20-28 ℃为宜结菇时, 12-20℃均可。尽量不要让走菌在低于16℃的气温下进行防止结菇时气温超过20℃。勉强提前栽培或推迟栽培均可能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六、栽培工艺

备料→建设菇房、运料进场、整理场地(20-30)→稻草切短、牛粪粉碎→预湿(2)→建堆(3-4)→一翻(3)→二翻(2-3)→三翻(2)→进房→二次发酵:升温培养(48-52度,1-2)、巴氏消毒(60-62度,6-10小时)、控温培养(48-52度,3-5)→降温整床(1)→播种(3)→走菌(15-20)→覆土(1)→爬土(10)→通风打水(7)→出菇→采菇→栽培管理(120)→清除废料→结束

蘑菇规范化栽培的日程安排和操作要点

 

日程

工作项目

操作内容

注意事项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预湿

建堆

 

 

 

一翻

 

 

二翻

 

三翻

牛粪粉碎预湿,稻草切短预湿

稻草和牛粪分层堆积

分层撒入尿素

 

 

混合均匀翻堆

均匀撒布过钙和碳铵

 

充分抖松拌合均匀

均匀撒布碳酸钙和石膏粉

充分抖松拌合均匀

均匀撒布碳酸钙和石灰粉

稻草浸石灰水,含水量65%

补充水份至68%

 

 

 

撒水保持水份含量68%

 

 

与空气充分接触保持水份

 

调节水份含量68-70%

12

13

14

15

16

17

18

装床

升温培养

巴氏消毒

控温培养

 

 

降温整床

混均进料堆放中间三层床架

关闭门窗自然升温

升火加热巴氏消毒

通风换气控温培养

 

 

通风降温混均培养料并均摊各层

调节含水量68%

pH7.5-8.5

控制料温48-52

保持室料温60-62度达6-10小时

 

 

保持料温48-52

19

20

21

22

37

38

39

播种

菌种散播并搅拌混合至料层2/3

每平方米至少播1瓶麦粒种,闭门保湿促进菌种萌发

微量通风

适量通风

 

通风换气

料温低于28

保持空气湿度85-90%

 

保持料温24-26

保持空气湿度85%

 

料温22-25度,室温22

40

41

42

50

51

52

57

58

59

覆土

一次性覆土,覆土层厚3-4CM

调节覆土水份

均匀喷洒杀菌剂

 

 

喷结菇水

喷出菇水

pH7.5

控制吸水量65-75%

保持菇房湿度90%左右

 

 

增加通风,料温15-18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179

采一潮菇

 

 

 

 

 

 

 

 

采二潮菇

采收第一潮菇

 

 

 

 

 

喷出菇水

 

 

采收第二潮菇

通风,料温15-18

室温14-18

 

 

 

 

通风

 

 

采菇期间喷杀虫剂,杀菌剂

 

180

采收结束

清除废料

杀菌,洗净,消毒

本产季结束

准备下季栽培

<<返回

蘑菇规范化集约化基地(平原)栽培程序表

 工作项目

菇房编号

工艺要求

需要劳力(工日)

1-6

7-12

13-18

19-24

预湿

9.27

9.28

9.29

9.30

牛粪粉碎,稻草切断,浸石灰水,加饼粉

30

建堆

9.28

9.29

9.30

10.01

添加尿素

30

一翻

10.02

10.03

10.04

10.05

添加过钙,碳铵

20

二翻

10.05

10.06

10.07

10.08

添加碳酸钙,石膏粉

20

三翻

10.07

10.08

10.09

10.10

添加碳酸钙,石灰粉,测定pH8-8.5,含水量65%

20

进房上床

10.09

10.10

10.11

10.12

排布蒸气管,进料在床架中间三层

36

自热培养

10.09-

10.11

10.10-

10.12

10.11-

10.13

10.12-

10.14

微量通风,让其自热,保持料温48-52

6

加热消毒

10.12

10.13

10.14

10.15

料室温达60-62度,保持温度至少6小时

6

控湿培养

10.12-

10.15

10.13-

10.16

10.14-

10.17

10.15-

10.18

通风让料温保持48-52

3

播种覆土采收

降温整床

10.16

10.17

10.18

10.19

通风降温至30度,把料均分为五层,整松平

30

播种

10.17

10.18

10.19

10.20

测定料温28度以下无氨味,撒播1/平方米

30

覆土

11.06

11.07

11.08

11.09

经严格消毒后覆土厚3-4厘米湿覆

30

出菇

11.26

11.27

11.28

11.29

按收购标准及时采收

承包0.3-

0.4/Kg

 

备注

每座菇房栽培面积230M2,占地面积11X7M2,共24座,栽培面积5520M2,占地面积1848M2,加上堆料场所与通道,占地实为3100M2左右。

注:表中数据可按各地情况作适当修改,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区可提前30-40天安排栽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