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又称巴西蘑菇,原产巴西,秘鲁。它是一种在夏季和秋季生长的腐生菌。它生活在高温,多湿和通风的环境中。它具有杏仁的香味,口感脆嫩。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味纯5-7克。蛋白质组成包括18种氨基酸。人体的8种必需氨基酸齐全。它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麦角甾醇。其中所含的甘露聚糖对抑制肿瘤(尤其是腹水癌)、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病等都有疗效。 一、生长条件 姬松茸与双孢蘑菇和大肥菇的生物学特性相似。姬松茸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适宜温度为22℃~26℃。生长好的菌丝体耐高温,不怕干旱,具有良好的防潮性和适应性。子实体的生长温度为20℃至33℃,最适温度为22℃至25℃,较其他蘑菇属的食用菌耐高温能力强。培养料和覆土层的水分需求量达到60%~65%,菌丝生长的相对温度为60%~75%,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相对湿度为70%~85% 。培养料的最适pH值为6.5至6.8。子实体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新鲜空气。 二、栽培技术 1、适时制作菌种 在南京,三月份制作母种(一级菌种),四月份制作原种(二级菌种),五~六月份制作栽培种。 母种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上生长,并在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制作原种、栽培种时,均用堆制发酵的粪草培养料装于750毫升的菌种瓶中或25~28厘米15~18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里,用棉塞塞住袋口,再用塑料绳扎紧。栽培种的培养料应是用稻草、麦秸(或棉籽壳)加牛、马粪(或鸡粪、兔粪等),另外加硫酸铵(或尿素),磷肥消石灰,石膏粉等材料堆制发酵,然后晒干,切碎,用水拌湿后装瓶(袋)消毒灭菌,温度降至26℃时在无菌室(箱)内接种,然后置培养室适温下培养生长。需要40~50天可长好菌丝。 南京地区室内栽培于8月中下旬播种为宜,过迟播种将会影响秋季出菇的产量。室外栽培(小拱棚)一般于9月中旬之后播种较好。 2、科学堆制培养料 每100平方米面积需用稻、麦草2500公斤,干牛粪或马粪,鸡粪2000~2200公斤,石膏粉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消石灰25公斤,尿素30公斤,黄豆粉30至40公斤或豆饼50至60公斤。先将干稻草,牛粪预先湿润,从地面堆起,堆宽2.0至2.5米,一层草一层粪,堆成梯形,堆6至7层,堆放高度1.5米。堆好后,若四周有水渗出,将其浇于草堆上,保持草堆表层不能过干。3天后,料堆因发酵升温。6到7天后,当材料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需要翻转一次,然后每3-4天翻一次,共堆25至28天。 稻草发酵后,变成茶褐色,比较柔软,手拉即断,具有特殊的气味,表明料已堆好。如果采用二次发酵的方法,则只进行室外预发酵12天,然后进行菇房后发酵处理。 3、认真做好菇房管理 应将培养材料移入菇房内,然后自然冷却。并将堆料抖松、铺平,调节湿度达65%,pH值应为6.5-6.8,每层料厚20厘米左右。料温降至25℃以下播种。每15至20厘米见方将接种一穴,菌种将被埋在材料中并覆盖一些培养材料。每平方米需要约1.5公斤的菌种。播种15至20天后,菌丝通常均匀分布在菇床的培养材料中。这时应覆土。首先覆盖一层桂圆大小的土块,然后喷水使其保持湿润状态,直到看到菌丝通过土缝时会覆盖一层大豆大小的土粒,同样喷水保湿。水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覆土不含肥料,保水性和透气性好的沙壤土为宜。 姬松茸出菇时需要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出菇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菇房顶部应有拔风筒,四面墙设有通风窗。菇房管理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室内空气湿度保持75%~85%。 播种后,菌丝体将在30-40天内形成菌蕾,开始出菇。子实体出土后3天左右,菇盖尚未展开(直径4至6厘米)时采收为宜。 通常10天可以出菇一次,整个生长期可以收获5到6次。每次采收结束后应清理床面,浇透水分。当子实体到黄豆大小时,应增加喷水量以促进正常生长并迅速增加产量。 一般作为加工出口的姬松茸,应根据要求及时采收加工烘干。也就是说,菇盖还没有开展。菌盖的直径约为5厘米,菌柄的长度为1.5至2厘米时采收。若作为鲜菇上市销售的可稍晚1~2天,以便提高总产量,增加效益。 农产品:花生施钙促增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