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意境谈:无意于佳,归于平淡(李叔同的书法)

 醉吟墨斋 2014-10-24


一个值得所有喜欢书法的人关注的微信公众平台>>>

中国书法家论坛 (微信号:shufajialuntan


>关注我,请点击标题下中国书法家论坛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如上,先欣赏一幅弘一大师作品。今天说说书法书法境界之“无意于佳,归于平淡”的观点。

艺术上有许多道理让人猜不出所以然。中国的艺术理论尤其如此。
你要学画吗?从生疏到熟练,实践多了,经验丰富了,该算成功了吧?且慢,“画到熟时是生时”。你要画人物吗?人物画以象为准,于是十年寒窗似是没问题了,还是且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理论是精辟的,又是让人迷惘的。苏东坡在绘画“似”的问题上有“作画求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立论,千古以来,争论不休;千古之下,苏东坡仍是苏东坡。现在,这位伟人开始对书法发表见解了,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东坡题跋》卷五),我们感到很为难,“佳”是每个书家追求的目标,有意于佳不可得,现在却要求书家“无意于佳”?


一流的书家,技巧是得心应手,甚至是超凡入仙的。倘仍有意于佳,于谋篇、结体、用线等考虑再三,刻意经营的话,势必造成作品的乏味少韵,没有天趣。风格的过于固定,技巧的过于定型,最后成为“复制式”的创作,正是有意于佳带来的严重弊端。苏东坡正是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新境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果使书家于创作中,有意地抛弃,遗忘技巧的程式,使其成为无条件反射,使自己归真反朴,从心而出、受其自然的、无拘无束的情绪的诱发,或许会产生出出奇制胜、具有浓烈天趣的作品来,这正是一种无意于佳而佳的境界:前一佳字指的是既定的技法,它可以保证作品在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但也可能成为束缚感情的绳索;后一佳字则指技法上无懈可击之后的天然盎然、聊无窒碍,亦即“熟而后生”、“不似之似是为真似”,亦如老子所谓的二大味必淡”。

无意于佳而佳。可使书家的情感于创作过程中一泻千里,对于书法这门重视时间推移创作顺序的艺术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因而也为历代书家所孜孜以求,东坡不但以此自警,亦以此衡人,且肴他跋欧阳修书作:“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岳坷《宝真斋法书赞》卷十二)。唯“不加意”,才是“天下奇迹”。这种因果关系,非臻于斯境者不足与道矣…

接下来,我们说说书法“归于平淡”。
平淡的抒情也还是抒情。尽管这个情不那么有亮度。但作者溉自觉情淡,则作品之情淡也无可厚非。过去,韩文公为高闲草书写序,以韩愈大学问家,对一位和尚竟如此揶揄,至今想来犹觉忍俊不禁。好象他当时的论点是:书法需要至情,空门中人无喜怒、君育欲、无生死,板而无情,故而不能写出好书法。这样的说法倒也很少有人能指摘其非来但历来书史中高僧又不乏其人,从智永到怀素到高闲之辈,谁敢妄议其非?至于东邻日本的书坛上更是还有个五山文化和禅林墨迹时期,没有和尚几乎要产生书法史上的断裂,如此想来,则韩愈的论点又觉得似是非了。
说到“平淡”,我们容易想到以弘一法师和良宽等为代表的高僧书法家。空门中人未必无悄,只不过不是世俗人所指的那种情。空门中人也未必不能借书法抒情,不过所抒的未必只是喜怒哀乐的六欲七情;抛开那些假和尚不谈,俏若说象怀素、高闲等人热衷狂草显得太过世俗,因而不免遭韩愈娜愉的话,那么也有一些得道高僧是真正借书法来抒自家之情—以书法以版炼与抽象来表达苦修膝持的出家人之情。李叔同的书法即是典型的一例。

从一个新文坛上风流调倪的美少年,到一个枯坐寂思苦苦修持的律宗大师,从一个男扮女装上舞台演茶花女的公子哥儿,到一个虔心佛国自损凡体以求超升的清痕老袖,弘一法师李叔同几乎是在一夜间完成了这种质地的转换,只要有他的风流蕴藉的前半生,他就不会没有情。但种种爱欲烦虑的情在他天旷日久的修炼中抑浊扬清,变得单纯而清莹,又加以他在书法上的高超造诣,州旦从笔下泊泊流出,我们只感到一阵拂面的静气、肃穆但不庄严华丽,清淡但又不失丰厚;挑达之态固是所忌,而裘马轻肥气也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您能说它不是抒情么?这是一种狂放之至复归平淡的抒情方式。在书法中,能臻至境界的绝少,而能出此妙笔的更少。
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是李叔同。


>关注我,请点击标题下中国书法家论坛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