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华瑰宝

 隐士的书屋 2014-10-25

                   

              

 

          中华瑰宝 -----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揭秘叙真(一)

                             

     急匆匆写就了《武当太极一条龙一文。但文中对该派的来龙去脉和特点我只是简要概括地做了介绍,看后总觉得未能尽善,虽稍可观看却不敢说满意。本人才疏学浅,妄言论拳,实有抛砖引玉之意。该派守规甚严,又多为口传身授,少见文字记载,看似简单(大道至简)却内涵精深丰富。的确,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该派传人,特别是一些老前辈们对外都三缄其口,不愿谈及,这些也给后学之人继续探讨和研究带来一定困难,也有许多读者来信询问探寻。今冒不敬大胆之忌,打开封存多年的记忆,将我了解的该派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介绍给武林同道,也作为对以上拙文的补充说明。

    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是道脉武学嫡传太极拳,其历史源远流长,是较古老的传统拳派。无论是练功方法和技击之术都有其独到之处,非无本之学可比,其理渊博,拳法变化无穷,令学者学而不厌,是修身养性之要,防身至宝。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给他冠以许多名称,如我所知道的就有:武当龙门派(非全真龙门派)、隐仙寓化功。陕西陈抟派、三清派、、金蟾派、金禅派、七星太极拳、胎形拳等。“龙形太极”则是天津市形意大师李旭洲先生在40年代,看到先父张鸿逵所练之功有龙之意,称之本派为“龙形太极”。从此外界开始注意到该派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关注该派的发展。(注:我曾问过家父:“为什么称有人称龙形太极?”家父说:“太极拳就包含的练功方法以龙形太极称呼太狭义,人称呼就随他们去吧,我们练的就是太极!”至今津门还有前辈们称该派为龙形太极。)

    从清朝末期道脉武功传入民间至今,后人无不仰慕这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该派传人更加感叹老祖宗为我们创造和传流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道脉武学神功,并将他视为“天宝”,万分珍惜,呵护有加,不敢有丝毫懈怠。“循规蹈矩,守口如瓶”就更增加了该派的神秘色彩。无论智者、愚者、忙者、闲者,还是文者、武者,纷至沓来,悟化天宝,但遗憾的是却很难窥得全豹。有人羡慕他,喜爱他,以与该派传人交往而感荣幸,以能够在动手试技之中战而胜之而感自豪;有人恨他,百般诋毁;有人怕他,望而却步;也有人望洋兴叹,俯仰之间,仰之则高,俯之则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则如饥似渴,躬身求知,以探真谛。

     犹龙派太极拳则是“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的简称,是现代本派传人对他的称谓。该派重要传承人司新三老先生(有人称是司星三,是误传,有必要更正),是清末民初时期著名武术大师,虽名不见经传,但此人的传奇人生和经历,以及他在传播武学方面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则是后人不应忘记的。

     司新三师祖名世铭,字新三。生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六月二日,卒于公元1935年冬。师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当时的贝勒爷,也就是后来的端郡王,爱惜他的文采,聘他为端王府主管文簿,且深受端王器重,相随相伴端王半生。先父张鸿逵曾对我言:“司三爷可不是一般人物,是有身份有知识的。由于他的字写得好有功力,在端王府期间,端王给光绪帝上的奏折和帖子及书信来往,都由司三爷整理书写,可见司三爷文笔甚好,而且端王对他也是器重有加。我曾在张振之老师家中看过端王载漪亲笔所书,赠予司三爷的横幅墨宝——无欲则刚,也见过司三爷的手稿,确是文笔甚妙。只可惜端王所赠横幅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未得流传。”提及端王,我觉得应该简单地介绍一下。端王与司新三同庚,是满洲镶红旗,自幼爱好武艺,马上功夫出众,20岁左右就统领神机营,他年少时过继给嘉庆四子绵忻为嗣,光绪20年(1894年)袭封为端郡王,时年38岁。1900年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曾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其中就包括武术大师李瑞东等人)。1900年1月24日光绪帝建储,立端王载漪之子溥隽为大阿哥,标志此时他的政治地位已处高位,显赫一时。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端王随慈禧西逃,后为给慈禧“顶罪”,发配新疆。在发配途中,转折北去,投奔到其妻兄内蒙古阿拉善旗罗王王府。而溥隽随后也到了罗王王府。父子二人在颓败潦倒中悄然逝去。

    司师祖当时就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中的。司师祖在王府期间,闲时陪载漪谈拳练功,教其子溥隽习武,其间得以接触诸多武术名家。杨禄禅先师得意弟子,王府总管王兰亭就是其中之一,司新三就是随王兰亭习武,学习杨派太极功法的,他们是师兄弟,更是忘年交。光绪庚辰年四月初八(1880)年,王兰亭走访时年30岁的李瑞东,并把他带到北京,两年后收瑞东先生为师弟,李瑞东给杨禄禅先师牌位,磕头拜师,王代师传艺,李瑞东正式入太极门。此时司新三先生和瑞东先生相识。由于当时王府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故瑞东先生进京则在司新三先生家中居住。关于王兰亭代师传艺之事,李瑞东先生在光绪辛已年初秋(1881年)的自序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故不多谈。杨禄禅先师去世后,王兰亭护送老师灵柩到永年县,回来后非常苦恼,曾有一段时间不谈武事,后才与司新三提及在永年县发生的不快之事是:杨班侯想要王兰亭身上的功夫,王兰亭发誓不练杨家功夫,不收徒,不拿杨家拳换饭吃。司新三劝慰再三并言:可将杨师的拳路风格改变,再创一套打法。于是王兰亭与司新三两人以“太极五锤”为特点.,再结合其他拳派特点,创造了“太极五星椎”,主体还是杨家东西,只是拳架以中下盘为主,外人则以“地形蛇”、“蛇盘功”称之。由司新三先生执笔,编创了“太极五星椎”歌诀,而此前杨先生没有传给王兰亭杨式太极拳歌诀。这是先父张鸿逵听老师张振之所言的“太极五星椎”的来龙去脉,此说是真实可信的。另有一说,王兰亭、司新三、李瑞东、李宾辅(习八卦,人称小霸王)、龙禅法师(少林派)五人合编“太极五星椎”,此说需要进一步探考。(“太极五星椎”歌诀后被李瑞东之子李季英先生收录拳谱之中,广泛流传,现被该派门人称为“人盘拳”,影响较大。)无论怎样,司新三是参与并改创“太极五星椎”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更是不能埋没的。但他对外人从不提及参与创拳之事,始终保持缄默,可见司新三先生功德之高,却从不居功自傲,不计较个人名利。针对此事张振之先生曾说:“这是司三爷功德无量,咱的东西谁能拿走!”司新三总结前人艺学练功之精要,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编著了《艺学纲领总论》,此篇言简意赅,深入简出,理艺准确,无造作附会之嫌,是学艺练功者必读之物,通篇对所学之功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通往武学最高境界的精要之作。司新三师祖为此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此《艺学纲领总论》后被李季英先生收录于武清拳谱中,后改名《太极拳术练法总论》,分篇记载,成为后人之学的指导篇。

    司新三广收博采,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去粗求精,锐意实践,融会贯通。他深熟内外两家之精要,明查艺学之理,探寻太极武学的真谛。他对道学、佛学、儒学深有研究,对各种门类艺术也有涉及,如京剧、书法等,可谓触类旁通,独有见地,将书法艺术之理论,寓于练功授拳之中,独具匠心。他尊师重友,品德高尚,而且从不在人前显山露水。司新三在端王府的经历,使他体验到了清朝末期的政治斗争和宫廷内部的斗争,深知仕途之险恶,所以对自己的身份经历总是三缄其口,有所保留,养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身居要职却平易近人,能成人之美,不夺人之所爱。他与民间武术家多有交流和往来,如:杨班侯(杨禄禅之子)、李宾辅、龙禅法师、张长祯(人称隐侠)、张策、恒寿山(大力恒)等。他们在一起盘道论拳,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王兰亭师祖代师传艺收李瑞东先生为师第后,王兰亭、司新三、李瑞东关系甚好,访师会友,亲密无间。据先父张鸿逵所言:“三人关系很好,凡是以武会友,必是由瑞东先生亲自驾驭马车,三人同去。”李瑞东先生晓奇门,知遁甲,禅工定力,超凡脱俗,终成大家,无人可比。1890年王兰亭离开王府,遁入空门(有传说因他得罪了端王,因此才离开王府)。司师祖在王府期间,经历和目睹清末“戊戌变法”、“已亥建储”、“庚子事变”、“辛丑条约”,及端王载漪被革爵,充军边疆,溥隽被废去大阿哥号,赶出皇宫等重大事变,对于端王父子政治上的盛衰有着亲身体会。随着端王政治生涯的结束,而离开王府,隐居“南苑”附近,习文练武,修身养性。

    大约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司新三偶然遇到一位奇人。此人神奇古怪,谈吐不凡,以高超的上乘武功使司新三大开眼界。此人以同门长辈自称,是“武当龙门派”,并言老师是六祖张三丰(当时司新三并不知有武当龙门派),此人在司府之中不食人间烟火,仔细认真传予司新三“武当太极功法”,此人就是武当道人培元尘(也有作裴远臣,关于培元尘走访司新三,传授武当真功之详细故事,另文再叙,故不多谈。)司新三得此真功一直没有外露,故人们对该派了解不多。因为培元尘在授艺过程中,再三告诫道教戒律和规矩。特别告诫司新三要将先前所练太极拳与之区别,况且本派与其他门派无任何渊源,故更不能将自己所练太极拳与“犹龙派太极”混为一谈,失去犹龙派太极拳独树一帜的特点和风格。司新三先生遵守该派戒律,并严诫后人万不可违反此规,该派门人更是遵照此规此戒,不敢造次。(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