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灾过后 严防大疫

 nizijun 2014-10-26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是目前灾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专家提醒:灾难过后最易出现人畜共患病和传染性疾病,学龄前儿童要警惕乙脑、甲肝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张立伐主任

  四川地震发生到现在,预防“大灾之后有大疫”已成了现阶段的“重中之重”。四川发现气性坏疽多例,各地紧急调拨甲肝疫苗和出血热疫苗至灾区,卫生部已制定《地震灾区炭疽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每日,都会不断有各类疾病报告、紧急应对措施向外界披露。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张立伐主任。他认为:灾区地震后重在防御以下三类疾病:人畜共患病、传染性疾病以及暴露性外伤的进一步恶化。

  人畜共患病

  炭疽:炭疽菌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

  预防:不食用可疑病畜或病死畜及其制品

  张立伐主任表示,炭疽一旦暴发将非常可怕,目前卫生部已制定了《地震灾区炭疽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将对其严加防范。张主任介绍,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人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易感。“人偶然也可以从病畜及其产品受到感染,常见类型是皮肤炭疽,少数为肺部、肠道和脑膜的急性感染,有的伴发急性败血症。”据了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为炭疽流行区,特别是震中所在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近年来炭疽病例报告较多的地区。根据卫生部的数字,今年1~4月全国报告53例,该州报告15例,为报告发病最多的地区。地震波及的甘肃、青海、贵州、云南等地均有炭疽流行。

  张立伐解释,炭疽芽孢杆菌的生存能力十分顽强,对外界热、冷、干燥、化学物质、射线和其他不利条件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土壤中甚至可存活数十年。而它能引发人和动物的炭疽病。“对草食性动物致病力最强,对人的致病力中等,介于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

  张主任介绍,人类感染炭疽杆菌往往首当其冲表现在皮肤征兆上,临床主要表现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水疱破裂形成溃疡,有黏性渗出液但无化脓,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有痒无痛。“部分人群常伴有局部淋巴腺炎,有些患者还会体温升高,但是还能活动。”专家表示,一旦出现以上情形必须第一时间找医护人员做相关化验确诊。

  预防炭疽的措施有很多,除了专业人员会隔离炭疽患者和对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以外,灾区群众自身最应做到的是:不食用可疑病畜或病死畜及其制品,不喝生奶、不吃未经畜牧检疫的牲畜肉及制品;越是条件艰苦环境越应每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条件者可小范围进行一定量体育锻炼,以保持在困难时期有足够的身体抵抗力抵御疾病侵犯。

  流行性出血热:5~6月为流行高峰

  预防: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据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流行高峰一年有两个阶段:5月~6月和10月~12月。它一般会通过动物传播,传染源是老鼠,是一种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专家表示,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包括头痛、腰痛等,除此之外,可能出现面颈、胸部潮红。该病可导致肾脏损害以及侵犯全身多器官组织,而且暂时没有特效药治疗,重点在于灾区预防。

  张立伐表示,除了应在灾区广泛开展灭鼠、防鼠工作之外,人们还应积极做好个人防御。包括每日打扫居住场所,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燥;食具要及时清洗、食物注意保藏,以防止老鼠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剩菜最好加热或蒸煮后再吃。

  专家表示,最重要的还在于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时必须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暴露环境下外伤恶化预防

  气性坏疽:目前灾区已发现多例

  预防:伤口六小时内彻底清创可以预防

  据多家媒体报道介绍,目前四川灾区不少医院已收治多名气性坏疽患者,并都已进行了严格隔离处理。

  对此,张立伐介绍:“气性坏疽是一种感染疾病,不是法定传染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也就不存在发病风险。”如何预防气性坏疽发生?专家认为彻底清创是最好的办法。只要在外伤发生后六小时内清创,几乎可以阻止气性坏疽的发生。而即使受伤超过六小时,通过运用大量抗生素等配合清创,仍可预防。

  “关键是对患者身上的所有开放性伤口,特别是在污泥、污水严重侵犯感染、伤口非常深或是肌肉活力小的情况下,应进行彻底清创。”专家表示,清创最好敞开引流、不做缝合。除此之外,使用青霉素和四环素等也可有效帮助预防气性坏疽。

  破伤风:被生锈铁钉划伤容易感染

  预防:轻伤也应立即清理、涂抹红药水或碘酒

  “地震受伤不同于平时环境,往往伤口更加脏、且容易感染,所以患破伤风的可能性在此时比较高。”张立伐主任介绍,凡是身上带有比较深且脏的伤口,尤其是曾被生锈的铁钉、木刺等扎中、或是伤口中含有污泥等的时候,一定要到附近医院或找医护人员进行及时处理,以防伤口感染发炎,同时应主动要求注射破伤风针。

  专家表示,预防破伤风的关键是小伤也不要忽视。哪怕是轻微皮外伤,也应及时清创,然后涂抹红药水、碘酒等进行消毒。

  传染性疾病

  乙脑:蚊子增加学龄前儿童尤需警惕

  预防:野外应在暴露部位涂抹防蚊水或穿长衣长裤

  乙脑容易在灾后儿童身上发生。三带喙库蚊是这种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此病如果发病不见得会在灾区形成很大规模,因为它必须先在猪身上形成高峰,再通过蚊子传播,而根据目前报道,灾区的猪等家禽均受到了严格控制管理,所以灾后患乙脑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但张立伐还是提醒:灾区由于温度升高、人群密集,所以蚊子过多时还是要警惕。“乙脑更容易侵犯学龄前儿童,因为成年人哪怕受到隐性感染体内也会产生抗体,只有少数人患脑炎。但儿童则可能直接发病。”据介绍,乙脑症状以高烧、呕吐、头疼甚至抽风、昏迷等为主,极重的病例可因高烧、抽搐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少数症状较轻者,只有头痛和低烧,几天内可恢复正常。

  张立伐表示,个人对于此病的预防重在控制其传播途径,即以消灭蚊虫、远离污水为主,减少蚊子密度的同时,夜间休息应防御蚊虫叮咬。他提醒,室内应使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进行防蚊;野外工作和户外活动人员可在身体暴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以防止蚊虫叮咬染病。提倡不露宿,如果需要露宿则应穿长衣长裤、袜子睡觉。

  甲肝: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后易“中招”  

  预防:打甲肝疫苗、不吃来源不明食品、口服板蓝根

  “甲型肝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水源或者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后,儿童吃后就可能产生此病。”张立伐向记者介绍,低龄儿童更易感染甲肝,临床病发症状往往是发烧、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同时有恶心呕吐等。少数儿童表现出黄疸以及小便偏黄。“此时患儿排泄物和唾液里都可能含有病毒从而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必须对患儿进行隔离。”张立伐说,目前得知已有多批甲肝疫苗调拨灾区,对于没有患病但是属于多发人群的儿童以及曾接触甲肝患者的人群都应打甲肝疫苗进行预防。

  专家提醒,目前身在灾区的人群不能吃以下食品:被水浸泡过、来源不明或无明确食品标志、已发生霉变的大米、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菌类、笋类等,常温下加热后放置太长时间的熟食。

  除此之外,积极预防此病还可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有条件得到板蓝根冲剂的人群可以口服板蓝根预防,成人每次1袋(每日2次,开水冲服,连服5~10天。儿童用量可减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