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拟中药膏配合红外线治疗颈动脉斑块体积观察

 帆带夕阳 2014-10-26

自拟中药膏配合红外线治疗颈动脉斑块体积观察

林润锋、黄玉明、黄艳华

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   13926667640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膏方配合红外线治疗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动脉板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自拟中药膏方外敷、红外线局部加热配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应用内科常规治疗加安慰剂外敷;比较两组颈动脉板块体积大小变化指标。结果治疗组在综合疗效及症状、颈动脉斑块体积缩小,颈动脉狭窄率减轻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膏方配合红外线治疗颈动脉斑块能够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症状、缩小颈动脉斑块的体积,降低卒中风险。

【关键词】中药膏方、颈动脉斑块、外敷、红外线治疗

颈动脉斑块形成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疾病,是形成脑动脉狭窄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脑血管栓塞形成的易发原因,我国脑缺血患者中大约有半数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颈动脉病变与脑缺血症状之间亦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膏方配合红外线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 ,并引入适当的评价标准,以期获得适合中国国情、规范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从而提高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取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172例,均为 20083月 一20107月清远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患者。均经颈动脉彩超或MRA确诊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头颅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或其他颅内疾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颈动脉血管斑块标准: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 NASCET)标准;NASCET 狭窄度= (1-颈内动脉最窄处血流宽度/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内径)×100%。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 级: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②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69%;③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99%;④完全闭塞2。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男性 40例,女性46例,年龄 5070岁 ,平均 (6210±905)岁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轻度28例 ,中度 48,重度10例。对照组 86例 ,男性 41例 ,女性 45例 ;年龄 5269岁 ,平均(6311±752)岁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轻度27例 ,中度49例 ,重度10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采取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包括降脂、降血小板、中药活血化瘀针剂等,静滴苦碟子注射液20ml Qd;口服“阿司匹林0.1Qd,辛伐他丁10mgQn,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膏方(化斑0号)外贴(药膏组成:桃仁30、红花15、当归15、川芎15、赤芍15、牛膝15、鳖甲15、浙贝母15、三棱20、乳香20、甘草10,药膏制作方法: 取麻油100ML倒入无水锅中,放入研磨好的中药粉熬至药材色变枯黄,待降至140℃,搅拌均匀然后用滤网滤去药渣取药汁,并放於室温下。待药汁降温到80℃时加入黄蜡100克,轻轻搅拌使黄蜡溶解,与药汁完全混合均匀摊于敷布待用),配合红外线局部加热治疗。每例病人采用颈动脉彩超定位,外敷药膏Qd,局部使用新峰CQ-23红外线治疗仪加热(每次30min2/天)。对照组给安慰剂外敷Qd 。两组疗程均为21d

13  疗效评定  (1)治疗第21日综合疗效评定 :疗效评分按颈动脉狭窄改善率[治疗前狭窄度一治疗后狭窄度】计算。临床控制:疗效评分 :显效 :疗效评分 30% ~50%。有效>20% ;无效<20%。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元±s)表示,采用 x 检验和 t检验。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

          两组 ,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n     临床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86   8(930)  46(5349)  30(34.89)   2(233)   84(97672)

对照组 86   6(697) 28(3256) 46(53.49)   6(698)  80(93.02)

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消病例见表2。可见两组主要症状在治疗后第71421日明显改善 (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14日时主症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

组别              n     眩晕   头昏   TIA次数   视物模糊    黑蒙

治疗组  治疗前    86    66      46      60         36         25

        治疗7d   86     56      40      50         28         20

        治疗14d  86     16      12      20         12         8

        治疗21d  86     1        0       0         0          0

对照组  治疗前    86     67      45      61         35        26

        治疗7d   86      59     42      53          29        22    

        治疗14d  86      25     20      30          18        13    

        治疗21d  86      3      5       3            3        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 <005。下同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率变化比较见表3。可见两组在治疗第1421日的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两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率比较

组别              n       颈动脉斑块体积            颈动脉狭窄率

治疗组  治疗前    86    平均 (7510±905)mm2      平均 (65.46%)

        治疗7d    86    平均 (6430±715)mm2      平均 (61.38%)

        治疗14d   86    平均 (4524±832)mm2      平均 (52.45%)

        治疗21d   86    平均 (3590±843)mm2      平均 (42.55%)

对照组  治疗前    86     平均 (7624±846)mm2      平均 (64.87%)

        治疗5d    86    平均 (6834±865)mm2      平均 (63.45%)

        治疗9d    86    平均 (5540±705)mm2      平均 (52.56%)

        治疗14d   86    平均 (4576±756)mm2      平均 (48.32%)

讨 论

颈动脉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它部位的主要血管。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3。综上所述颈动脉斑块形成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疾病,是形成脑动脉狭窄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脑血管栓塞形成的易发原因,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4。目前虽然有很多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治疗,包括有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但均存在风险大、要求高、费用大、副作用大等缺点。为了寻找治疗颈动脉斑块(颈动脉轻、中度狭窄)新的突破口,延缓、阻止颈动脉斑块加大形成重度颈动脉狭窄,我们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化斑0号药膏外敷加红外线局部加热治疗,并设对照组,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体积变化及血管狭窄率变化等。颈动脉斑块是现代医学的名词,中医学无颈动脉斑块一词,根据其导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大多归属于“眩晕”病证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或饮食不节,或起居无常,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脉络。其病位在肝,与脾关系密切,与痰、瘀、虚有关。故治疗以活血化瘀、开郁化痰为主。本中药膏方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 ,即王清任所谓"胸中血府血瘀"之证.瘀血内阻,气机郁滞,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止痛.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四逆散行气和血.有气行则血行之意.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使气行则血行;妙在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鳖甲、浙贝母、三棱、乳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诸证可愈;中药药膏外敷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熬制成药膏,将药膏外贴在皮肤或患处,而达到治疗效果,是一种祖国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主要通过各种药物相互补充、共同发挥起到局部治疗。加上红外线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辛香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加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作用于穴位,刺激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行血气、营阴阳,因此本法具有疏通腠理、流畅气血、消肿止痛、化痰祛瘀的作用。副作用少、创伤少及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与西医学相比较,中药药膏外敷结合红外线治疗在治疗颈动脉斑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不仅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本课题所做临床研究就是用中药药膏外敷结合红外线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以期推动中药药膏外敷结合红外线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虽然已经进入细胞、分子的水平,对其治疗亦研究了相当多的方法,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种同时具有疗效显著的方法。长期的临床研究实践证实,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上述协定方所成膏药化斑0号外敷加红外线局部加热治疗能消减颈动脉斑块体积和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提高颈动脉供血。本观察表明,综合方案在主要症状、颈动脉斑块体积、颈动脉狭窄率均有明显好转,证明该治疗方法可较好地治疗颈动脉斑块, 从而改善脑供血,预防脑卒中。因此该治疗方法有利于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6263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2华扬. 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7-193.

3何勤,邢成名.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441.,2003,23:441-443.

4]徐宝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5)4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