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小泽章子:陶的寂听者

 真友书屋 2014-10-26


见到日本陶艺家小泽章子,是在茶人李曙韵设立于北京的茶空间"茶家十职"。自上世纪90年代,李曙韵就开始关注日本陶艺的历史与现状,多年来行走于中日之间,走访窑址与工作坊,拜会日本陶艺家。她察觉到,当代日本陶艺已由传统中逐渐生发出令人惊喜的风格。2007年,李曙韵第一次将日本陶艺作品引入台湾,让观者有机会反观其与中国大陆和台湾陶艺的差异。如今,她又致力于将日本陶物带到北京。小泽章子的作品展,就是她所策划的日本陶艺展览之一。



走进茶家十职,几张茶席上错落有致地布陈着小泽章子的茶陶作品,一室沉着而朴素的色泽。窗外,庭院安静,九月的秋木摇落日影。小泽章子站在窗边等候,笑容谦和地告诉我们,她这次带到北京的作品系列,叫做"寂听"。


陶者初心



小泽章子自幼热衷绘画与手工劳作。她到溪水边捡小石子粘制装饰品、折叠储存糖果的小盒子,或是用母亲缝纫余下的边角料做手工。随处发现生活的美,让身为小女孩的她常常专注得忘却时间。十岁那年,小泽章子第一次到陶艺坊玩耍,就被制作陶器的场景迷住。当时有一位正在做陶的姐姐,送给她一只陶杯作为礼物。因为喜欢,她一直放在手边使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杯子无意中碎裂了,可陶艺早已经在她心中埋下种子。小泽章子说,她对艺术的热爱也源于父母的文学熏陶。她的母亲常常创作俳句与和歌,庭院山石、林木花草、日升月落、禅寺晚钟,都在那些吟诵里。四季变幻之美,素静又充盈野趣的诗意,让她懂得去感受自然万物最细微的表情。


念大学时,小泽章子选择进入艺术领域深造,专攻油画。大量接触西方艺术的素材与理念,她却渐渐感到内心与东方美学的亲近。一方面,她受到水墨绘画的吸引,另一方面,比起平面艺术,她更偏爱立体造型。对艺术道路的思索,她在日本著名的陶都濑户市找到了答案。濑户的制陶业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程,与中国的交流有着悠久历史。陶艺师们承继了传统,技艺十分精湛。毕业后,小泽章子到濑户参观知名的古柴窑,土与火所持有的原始魅力在陶器物中的交融,使她心中再次唤起儿时对陶艺的热情。


陶艺风格



陶器最早由中国传入东瀛,一直活跃于崇尚"唐物"的日本茶界,到与中国明朝并行的日本室町时代才出现分水岭。当时著名的茶人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自然清寂的审美眼光,为后来人留下了无数茶陶佳品。小泽章子说,她的创作受到千利休茶道美学潜移默化的影响,秉承传统但并不归属于任何传统流派。通过观窑与多年研习,小泽章子努力汲取陶艺前辈的经验,同时兼收并蓄多种艺术形式。闲暇时候,小泽章子坚持习练书法和水墨画,感悟水墨在纸张上气韵的流动,甚至还用树枝创作自然感极强的装置作品。这些不同的艺术尝试,给她的陶艺表达带来灵感,不拘泥于陶艺的基本概念,自由追寻独特风格。


小泽章子拥有两座瓦斯窑、电窑和柴油窑,依照创作需要分别使用。其中,用瓦斯窑炭化强还原烧成法,烧出柴窑的风味,是她目前主要尝试的方向。本次在北京展览的作品,几乎都使用这种窑烧方法来完成。小泽章子说,相较瓦斯窑,电窑没有火焰,无法实现还原烧,陶器表面的变化很少,作品风格比较单一。


柴窑则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在烧制过程中,会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色泽层次丰富的灰釉。此外,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天然留下的火痕,产生一种质朴古拙的美感。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一般烧窑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人力、物力投入很高。灰釉与火痕的偶然性,也使得作品在未出窑前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而小泽章子设计的瓦斯窑烧,胚体和釉料经由可控性高的炭化强还原处理产生窑变,烧出的颜色稳定而丰富。小泽章子认为,通过这种方法烧成的陶器,拥有内敛的釉色与沉静的火焰痕迹,最为接近柴窑,同时实现了创作中的可控性。陶艺家独特的构思能够在土和火的相遇中,达到现代感的个性与古老风格的平衡,这是柴窑所不及的。


一件陶物,从选择温润陶土、手工塑型设计到调和釉料、守候烧窑,小泽章子用她对陶艺的虔诚,传达用手作与自然相连结的心意。她的作品,从质感到气韵,都令人体会到自然之美,像是一缕宁谧的晨光,或轻拂面颊的微风。望向不远处静默的长方形花器,我们仿佛都能听见寺院梵钟正低沉而悠远地传送。


适用之美



陶艺作品与当下生活相宜,是小泽章子所秉持的一个创作理念。她曾经完全依据想象来创作一只盘子,家里的孩子觉得不够实用,那只盘子最后成为厨房里的闲置品。"我因此也开始思考物得其用,试图实现艺术美与实用性的统一。"小泽章子说,在日本民艺传统中,如何实现创作个性与器物实用性的平衡,兼具审美与文化积淀,是日本陶艺家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她认为,茶陶之美,在其东方文化韵味与自然的应和。质朴简约的陶物装点茶室空间,与日常器物一样,可供人珍惜使用。但这使用,又与纯粹的日常器物不同,应当予人观赏的愉悦,并能营造茶室清寂的氛围。虽则没有刻意追求,反观多年来的创作,小泽章子深感器物能够传达制作者的内心。她的作品往往蕴含千利休茶道精神中的"和敬清寂","我期望自己的茶陶,能与素朴幽静的茶庭茶室自然契合,互相映衬,共同形成一种简净的气场,使人能从日常生活中沉定下来,正视心念的流动,追寻禅寂的豁达与通透。"


小泽章子说,茶陶最终要回归到它本真的属性,也就是对茶汤的呈现。她在设计自我风格独特的茶器时,会广为听取茶人的建议,做出器型的调适,为之选择不同的窑烧。比如壶嘴的设计,不仅要好看,还要特别考虑出汤时的稳定流畅。这几年,她逐步了解中国茶人的品茶习惯,研究不同杯型和壶型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茶汤的特质。"除了茶人的感受之外,他们拿持器物的动作、使用时的声音与茶空间的氛围,同茶席的整体意境是否融合,也是我所关注的。"小泽章子说,茶陶的世界广博,她愿意用时间一点点深入地探寻,"在创作中,这个探寻不会停止。"


早在千年前,中日之间就开始了茶陶文化的交流之旅。这次携寂听系列到北京展览,小泽章子也有很多期许。她期待与中国陶艺家和其他的艺术家展开探讨,从文化与思维的碰撞中获取更多创作灵感。小泽章子说,之所以选择在茶家十职举办本次陶艺展,是因为十分赞许深谙茶道的李曙韵老师,对日本文化和茶饮陶器均有独到的理解。"我体验过她茶席空间,非常钦佩她能将许多看似无用的器物,表达出生动的美。我很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能被她怎样运用。"就像火与土相生成静美的陶器,时间带来的遇见和艺术对话中的惊喜,都让小泽章子愈加笃定自己陶者的初心。


图:命名为"标"的花器,可挂于墙上。


命名为"时间"的陶艺丝带,装饰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