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艺家︱吴伟丞:小隐隐于壶,中隐隐于壶,大隐隐于壶...

 TWOdpmb1g1fj3x 2020-06-12

陶艺家 第79期
 吴伟丞 / 中国台湾 

吴伟丞创作的生活陶器,有种无法言说的冷静与凌厉,他打破了圆融感,加入了细微的棱角,突破质与量的边界,诠释了现代茶道美学之精髓。



提到现今台湾知名陶艺家,一定绕不开吴伟丞,作为台湾目前优秀陶艺家代表,年纪虽轻便已斩获大奖无数。


看他烧制器物,无需过多解读,你就能从中感受到某种不一样的分量——空寂、素雅、古朴、自然…东方美学从中自然发生,这种感动便属于好作品的力量。


徽式建筑 双把提梁壶(2020)

缘分若好,不怕晚到


和很多艺术家相似,吴伟丞是个沉默而腼腆的人。1976年出生于台中县乌日乡,自小喜欢画画,在明道高中美工科就读时开始涉足绘画、书法、篆刻、摄影、木工等各个艺术门类,而与陶艺的缘分却是高三才正式建立。


吴伟丞(右),司茶人Aya在陶艺家施继尧(左)艺术空间

接触陶艺后,吴伟丞深深热爱上了这门艺术。只要有时间,就留在教室练习拉坯。18岁时,他得到了人生第一台拉坯机,还是学校陶艺教室的淘汰品,这成为了他打开陶艺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荒墨 石瓢壶(2020)

高中毕业后,吴伟丞进入“国立台中商专”学习商业设计,期间曾深入研究传统漆艺技法,发现漆艺繁复的工序并不适合融入陶艺后,便追随陶艺家林锦钟学习配釉。


吴伟丞的勤奋来自他对陶艺世界的探索和渴望。日本陶艺在台湾盛极一时,对国外陶艺杂志上介绍的技法,他会一一实践并仔细揣摩,通过自己的双手感知粘土的特性,感受技与艺的融合带来的陶之大美。


写意吴冠中 双把提梁壶(2020)

好学的他在成千上万次实践中,弥补了非陶艺科班出身技法上的不足,明确了今后以实用陶器如茶具、花器、餐具等作为创作方向。


毕业后在台中成立工作室,苦心钻研,他的作品强调重肌理感,在色彩表现与线条结构上追求细节的质感和洗练,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数次斩获台湾陶瓷金质奖。


茶盅(双层盖子设计,茶汤直出)(2020)

不加修饰,器之大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是造物主的美,再巧夺天工的匠人都难以企及。吴伟丞认为最耐人寻味的美感,正是那种不经过多修饰的简单造型与装饰。


这种风格的确立,也许与他从小喜爱的非洲原始艺术有关,他欣赏其中率真、质朴且富有生命力的纯粹韵味。自然主义美学,成为吴伟丞创作灵感与风格的源头。


提梁茶碗(2020)

为了追求这种美学理想,吴伟丞在技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验,逐渐摸索出了可以达到自己想象效果的技法——柴烧和熏烧。


但他逐渐认识到,传统窑烧方式其实并不适合现代实用性器物。于是,他尝试用瓦斯窑达成熏烧效果,又以木炭和稻壳为媒介,精细把控坯体、排窑、烧成曲线,最终实现了一种既不会渗水,又能呈现熏烧古趣的烧制方法。


书卷器 纸感?植感/共构系列(2020)
装置空间后传达出一种庞然的气质与诗性美,生成的语言作用渗透出文化的文本与精神性。延续纸质的表现可能,拓印出不同纸感的摺痕,与刻划的书法线条,皆为东方美学符号与人文意念,对于当代艺术与自身母体文化,扣合出自己的一个体现方式。(吴伟丞)

这也成为属于吴伟丞独特的标签。在他的作品中,表面或平滑或粗糙的肌理质感及颜色的变化,是他和火的共同创造的痕迹,但不只是古拙自然的气氛而已,另有一股青春活力在期间舞动,在黄、橘、白及黑灰釉色间跳跃。


盘子 壶承 2008-2015

一方自在茶席,一片宇宙天地


很多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艺人早期的作品,往往最能体现个人的审美偏好。而到了创作成熟期,会慢慢地去除个人化的东西,转入深层次的思考。


2006年开始,他开始研究实用器皿尤其是茶具的烧制。为此特地学习茶道多年。台湾人数百年来都喜爱饮茶,吴伟丞的祖母是南投鹿谷人,很多亲属也以种茶为生,所以喝茶是他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仪式。


无为陶房附设创伤暨整形外科医学部
(ps:吴伟丞先生也是段子手啊)
2017 提梁与侧把壶创伤重建

创作时,吴伟丞体会到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不能仅仅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追求,一定要考虑实用性和功能性。如果自己的作品只是为人欣赏,而不能为爱茶人所用,那只能算闭门造车式的自娱自乐。


如何更好地体现茶汤的色泽与香醇?粗犷厚重的陶器是否真正能满足饮茶人的功能需求?化劣势为优势,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茶具的优势保存下来,并融入自己的艺术风格,是吴伟丞想要解决的问题。


铁席方系列 2016-2019
现代建筑风格与西方表现主义对我的创作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利用平整的陶板块面为组件,透过并置、嵌接、移植,以穿透的方式强调立面具有的「层」,交迭成立体几何的空间结构,制造一种空间的感知,建构出观念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替,用简洁的线条营造出空灵与灰涩的氛围。
之后延续出的「铁席方」系列创作,在茶席中加入了对空间建筑学的构思,以铁件的线条组构,线条的延伸错置决定了空间的量感与边界,将纷杂化为空无的组合;重新去定义茶席空间与器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各对象在空隙间找寻可联系的端点,一个更机动,新式的思考向度。
——吴伟丞

血地银花 壶 2018


日本陶艺理念对台湾影响颇深,2007年之后,吴伟丞的创作尝试融合日本民艺陶艺和中国传统茶具的风格。中国传统茶具华丽、精致,日本民艺简单、朴拙,追求自然美感。


他创作的茶器,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茶具方圆必究的器形,又吸收了日本不拘小节的质朴风格,创造出一种属于台湾人文化品味的新风尚。


墨器 茶盅 2020

吴伟丞作品显露的气质,与久松真一(1889-1990,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禅宗学者、茶道专家)倡导的蕴含七种茶道精神的器物美学不谋而合,即"不均衡、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与静寂"。


也暗合了道家的无为精神,无为之为才是最靠近自然的一种境界。顺应自然的变化来塑造指尖的器物,遵循材料本身的性格,是一种人与物关系的自在连接,也是吴伟丞对自然天地在一方小小茶席中,呈现出的谦逊与尊敬。


茶仓 2017
茶盅 2019
荒墨 茶壶 2019
在形塑器物之间,顺应自然而然的变化,使素材保持天然本性,玩味着触觉细腻感之上的线条拙性。强调'土、火、作'的「荒墨系列」茶陶创作,就是回归了这互墨互火最原始的表现方法,透过无釉裸烧的手法彰显手作器物的肌理细节,黑陶土因重还原烧成后透析出幽微的金属光泽,陶体因熏烧而留下的火痕走向与变化。——吴伟丞
壶承 2019
水方 2016
不知名 不知年
荒墨 2017
侧把壶 2017,壶承 2019
茶壶 2014
茶壶 2020
茶荷 2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