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语堂: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

 慧读书院 2014-10-27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政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从闽南小山村出来,在北京厦门教书,在上海开办杂志,在美国和欧洲做学问,著书立说。这些,都得益于图书馆。他说:一个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的大小。又说:“图书馆是神秘的丛林,每个探险者就是林间的小猴,为了寻找合适的坚果,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畅饮潺潺的泛流,品味果实的甜美。”

把圣约翰大学图书馆的书都读完了

林语堂年轻时就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不随波逐流,时而提出质疑。当他少年时求知于厦门宗教学校寻源学院时,对学校严格要求学生不准看报、不准看本国图书、不准看闲书的规定非常反感。这期间能使他稍有兴趣的,就是学校图书馆,虽然庋藏的几多是宗教书籍,但毕竟聚集了方方面面的宗教知识,常令他流连忘返。

1912年9月,十八岁的林语堂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十八来沪入约翰,心好英文弃经书”。圣约翰大学被视为一流高等学府,但学校贯彻的整体课目,仍是西方文化和宗教教育,以致林语堂到20岁,要戴学士帽时,虽英语运用自如,对西方文化了若指掌,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当陌生。

当时圣约翰大学图书馆规模不大,仅庋藏五千册图书,其中三分之一还是英文宗教书籍,但对于初出茅庐的林语堂来说却是大开眼界了,他除了听课、完成作业,其余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在校的几年,他把所有的书都读了,并且也像培根所说的,有的书是浏览,有的书翻翻,但更多的却是细读精读,反复地读。若干年后,当林语堂回忆这段读书生活时,还能举出颇有印象的几部书:达尔文《进化论》、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宇宙之谜》《生物创造史》和张伯伦《十九世纪的基础》等书。

1916年,林语堂大学毕业。虽然他对大学正规课堂教学不满,认为学得知识不多,但大学图书馆却不错。1931年10月,当他应邀回母校讲《读书的艺术》,介绍自己20年读书治学经验,在说到图书馆功能时就说:“假定你们进了这十万元书籍的图书馆,依我的方法,随兴之所至去看书,成效如何呢?有人要疑心,没有教员的指导,必定是不得要领,杂乱无章,涉猎不精,不求甚解。这自然是一种极端的假定,但是成绩还是比现在的大学教育好。关于指导,自有现成指导书及种种书目。如此读了两年可以抵过在大学上课四年。”

这大概是他在圣约翰大学时的认识。林语堂也曾说:“我仍觉圣约翰大学对我有特别影响,即是它教我对于西洋文明和普通的西洋生活具有基本的国情。”

进大学不如到图书馆有收益

1919年,林语堂离开清华学校教员岗位,携妻廖翠凤漂洋过海,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哈佛大学对林语堂的吸引力并不仅是美丽的校舍和一流教授,更是那拥有几百万册图书的卫德诺图书馆。林语堂夫妇开始选择借住的波士顿赭水街51号,就在图书馆后墙。房东太太向他介绍:这家图书馆的藏书,如果一本一本的连接起来,可以有三英里长,令林语堂神往不已。后来他写叙事诗,还特别抒发情愫:“出洋哈佛攻文学,为说图书三里许。”

哈佛卫德诺图书馆也是开架阅览的,而且是当天读不完的书,可以带出馆外,第二天清晨归还。在此,林语堂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图书馆了。有时带回的书与廖翠凤同读,读到开心时放怀大笑,读到悲伤时相互对视,默默不语,读书成为他俩重要的生活和乐趣。林语堂发现,卫德诺图书馆的藏书丰富,很多版本是国内图书馆看不到的,而又必须仔细阅读。由此,当同学们去看新电影,甚至请看精彩的足球赛,他都忍痛放弃了。

他只是在图书馆读书、选书,说:“这个世界,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哈佛也就是卫德诺图书馆。”还多次颇有体会的对朋友说:“我对过去在学校读书总感到不甚满意,但也弄不清所以然,一直等我进了哈佛大学,我才体会到在大学时代,我所损失的是什么。”

从不放弃利用图书馆

1922年,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家大学中国研究所图书馆所庋藏的汉文书籍特别丰富。林语堂因为学比较语言学,对东西文化作广阔的研究,补上了过去欠缺的中国传统文化,日后他多次涉及中国训诂大师高邮王念孙父子和顾炎武等的考据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些典籍为他打下牢固的国学基础。后来他为长篇小说起名为《京华烟云》,其妥帖恰到,画龙点睛,也与此有关。

学无止境。林语堂读汉字书多了,有时竟还以莱比锡大学图书馆藏书不足,又多次向柏林大学图书馆邮借所需图书,如《汉学师承记》《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和《四库全书提要》等大部线装书,填补自己研究的空白。1934年,他在返国于长江航船上忆起此事时,感慨系之,于所作《四十叙事诗》里,就有“复知四库有提要,经解借自柏林都”等诗句。

林语堂从海外几个大学的图书馆读书生涯中,收益匪浅。以致后来他再三提倡:自由地读书。还把他在图书馆自由读书与课堂听课进行比较,以说明图书馆读书的优点:听课时许多东西都是自己知道的,有的又毫无用处,但你又不得不听;而读书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不喜欢的完全可以抛弃一边;听课即使有精彩之处也很快就过去了,你无法笔录下来,以便有空时细细品味;读书则不然,有妙处可以停下来,尽心尽意地咀嚼;听课是被迫的,老师常常是一脸肃然,而学生也要正襟危坐,痛苦多而快乐少。读书正相反,可寻找自己喜爱的作者,与自己相似的灵魂对话,何况姿势可以随意,愉快多矣。

因为年轻时得益于图书馆甚多,日后当女儿林太乙自中学毕业要进大学时,他说:进大学还不如进图书馆有收益。还说:人文学科不进大学,完全能自学成才,你不要上大学,先入社会做事,学做人的道理。女儿说:“爷爷拉下脸才供你上了大学,而现在有条件不费吹灰之力入学,怎么能不上大学?”林语堂说:手持一部字典走天下,什么知识都有了,任何学问都可以在图书馆自修。又说:耶鲁大学缺中文教员,我们可以去试试嘛。林太乙更惊诧:“大学生做不了,却去做大学生的教师?”林语堂说:学生的中文程度很低,要是国语发音准确,懂点汉语语法,懂拼音,就够了。林太乙十八岁果然当上了耶鲁大学中文教员,也因经常在图书馆自修,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日后还当上了发行全球的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用“林语珠”办理借书证

1936年,林语堂举家赴美,后在美国纽约寓居了30年(其中有段时间在欧洲和新加坡),写出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风行美国和世界的作品,虽然他拥有很多书,但仍不够,还得向所在地图书馆借书,可是他的大名连美国的图书馆员都知道,于是只得由女儿帮忙办了一张署名“林语珠”的借书证,这样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但他的大名仍为美国人注意,20世纪六十年代初,年过66的林语堂,不得不应美国图书馆邀请,到华盛顿做《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演说,接着又赴中美洲六国作巡回演说。

林语堂善于利用图书馆,日后也为自己建造了取名“有不为斋”的私家图书馆。因为爱书藏书,也因为要在图书馆里读书选书,也逐渐注意图书的版本学和目录索引。

早在1916年后,林语堂在北京清华学校(1929年后改大学)教英文时,面对人文课程需要,常赴琉璃厂寻访古旧书籍,由此懂得些版本常识和目录索引的重要。自1917年5月后,陆续在《新青年》发表了《汉字索引制作说明》《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又在《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号发表长篇论文《图书索引之——新法》。主要采取“首笔点划作上下形检字法。”为了使它能有推广,还请蔡元培和钱玄同分别作了序和跋,由此发展对目录学的兴趣。当在德国莱比锡读书时,凡有所读之书皆写提要,从而引起“以短短几行字介绍某一题目该读什么书”的设计,就此协助大学图书馆编了一册“好读物”索引,作为图书馆读者入门的钥匙。这份目录,备受欢迎,居然卖了一百万份。

林语堂开始对目录索引进行研究。1924年竟然创制了别树一帜的“汉字号码索引法”,提出“首末笔画在字之外围,不可跟字母笔顺入于中部”,并认定“凡一字必有四个号码以定其位置。”同年,又在《中国图书馆协会专刊》刊登创制的“国音新韵检字”。见于他对目录索引的创意和贡献,未满而立之年的林语堂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协会索引委员会会长。

20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移居上海,将所居住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四面都是书架,书架上有洋装书和线装书。他的书很多是不按图书内容分类排列的。当时他的一位留美同学也有个自设图书室,所有的图书都是严格地按杜威分类表排列的,且每本书籍还贴上类目标签。林语堂有次向同学借一册《经济学史》,同学立即回答:“那书是580.73A”。就从书架上取下来了。这使他惊叹不已,说这真是美国人的效率。廖翠凤要他学习先进的管理图书经验。但他仍认为把图书分类是一种科学,不去分类是一种艺术。在他书房里,必须把诗歌放在科学著作上,侦探小说要与传记夹杂一起,等等。在“有不为斋”里,林语堂为《论语》、《人世间》等杂志主编,接待友朋,推出自己的著作。

1966年,林语堂返国。1976年在台北逝世。1985年,台北市将他家属所捐献的林语堂生前藏书、作品和部分手稿,设立于“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图书馆每周开放五天,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研讨会的客厅、书房里、墙上写有作者生前的格言: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