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26讲《伤寒脉法十三46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二十六讲《伤寒脉法十三46-52》20111210讲


现在继续讲。

脉法四十六,“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臃肿,为难治也”。

这是跟前面一样,讲肺脉。前面是东方肝脉,南方心脉,这是肺脉。肺脉主要讲脉的常象,肺脉的常象是什么样?“其脉毛浮”。什么时候现这个常象呢?应该是肺气旺的时候,所以在胃气鼓荡的基础之上,显示着毛而有胃,有和缓之象。所以下一句话有“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这个“若得缓迟者皆愈”,这是为什么呢?咱们知道,左路升,右路要潜降,肺脉呢,精气要敛潜下来,精气敛潜,所以他这里头有肺病“若得缓迟者皆愈”。从取类比象来讲,左路木火升达,右路金水敛藏;木火奔发呢,其势欲大欲速;金水敛藏呢,其形就欲小、欲藏、欲缓;一个是奔放,一个是收束。肺病,金水是敛藏之端,其位最高,是刚开始敛藏,所以叫一阴生。肺脉在八卦里是兑卦,两阳爻,上面一个阴爻,兑卦一阴在外,就是阴气要敛藏,这个时候呢,“得缓迟者皆愈”,就是说阳气继续潜藏,由浮到缓,到迟,再到沉,这是一个过程。“若得数者则剧”,这是什么?肺金不得其藏,不能敛藏了。本来要安缓下来,要敛凝下来,要静下来,现在呢得数,数则欲动,数急,这都是一派阳象,阳气愈加亢奋不收,这是相火上逆之象。至于说下面讲的“火克西方金”,这个是理论,大家理解一下就行了。我讲的是感官形象上的。

“法当臃肿”,为什么臃肿呢?肺通调水道,为一身之表,这个时候肺气如果不能宣降的话,为火气所克犯,它就会产生肿胀。下面是“为难治也”,火气刑金,肺为水之上源,阴气的来源,一阴生,一上来以后阴气的根本就受到了戕伐,所以叫难治。过去古人都比较难治,因为古人风餐露宿,饮食大概就是粮食、草根树皮这些,营养的东西比较少。现在人呢,形质比较丰厚一些,即使出现这种现象,输液呀吊针呀,乱七八糟的,这种病相对于现在来说,就不是那么难治了。右路的火要降下去,容易,都是苦寒的。过去一急性肺炎,你用不对会死人,现在高效抗生素一用,都暂时压住了吧,起码绝大部分都压住了。他怕就怕脾阳中土陷下了,他就没治了。中土陷下了,这叫火气失根;火气失根,你就压不下去了;底下没根,全浮在上面,越用寒凉药,火气憋得越紧,乙木郁遏得越紧。如果中焦土气还能枢转的话,一用寒凉药,肺胃一收,左路升达更有力量。就像以前讲的白虎加人参汤,肺胃恶寒,怎么恶寒?伤阳气了,左路无力升达,阳经无力温煦了。白虎人参益气清敛,一下把肺气全敛回来,右路敛回来,有得可以升了,是不是?就像秋冬一样,秋冬把阳气收敛下去,然后春夏以奉生长。《四季调神大论》里不讲了吗?什么奉收者少,奉藏者少,奉生者少,它们都是连贯的。把钱收回来了,然后再好花,花出去了,再收。

脉法四十七,“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立夏脉洪大”。初春,沉弦、细;仲春是弦而有力;季春,弦而直,略带扩大之象。弦脉就是有勃发之象。为什么有勃发之象呢?有阻碍,需要破开,所以才勃发。就跟我们人一样,有争斗性是因为有得可争的才争斗;天下无敌了,一个个都气息非常平和,没人可打,没得可争了。这时候还有阻力,所以脉有弦象,弦而直,弦而大。到了立夏以后,阳气再进一步开展,所以脉洪而大,它这个力量就继续充沛,元气由阴出阳,继续展现。这时候外面的寒气,肌肤外面的阴气并没有完全打开,是其本位脉象。

“其人病,身体苦痛重”,为什么苦痛重呢?阳气不能流通。阳气怎么开达的?水中生木,木中生火,然后这样一层一层的,由骨髓到经脉,到心、血,然后最后开展到皮肤。中间是肝脾升达,阳气开达不了的话就会产生壅滞。壅滞是什么?是什么壅滞?左路是血脉开达的,於滞还在血脉。像右路,在前边那个,火克西方金,那是肺气不降,那是气滞,所以才要臃肿;那个肯定是气肿,不会是水肿,就感觉到一身胀。这个是疼重,怎么疼重?阴不得出阳,郁在下不得行。所以说中土肝脾之阳气不足以开,郁在内,所以感觉到身体疼、重,就是舒展不开。

“须发其汗”,发汗用什么?辛温的,辛温药助长它。用什么方子呢?

同学:桂枝人参汤加减。

行者:天魂汤。白芍不必用,白芍要用的话,你看甲木上逆了(才用),这是留了一手,有时候容易有甲木上逆。但是,他这个病,根本是这样:本来到夏天了阳气就要开达,脉已经显示洪大了,欲开不得开,这个时候,恰恰是左路无力,所以才不得开;发其汗则愈,就用开散的,用桂枝汤开就行了,从左路营分开达就行了,助长一下阳气就行了。但是他现在讲的,其人苦痛重;疼嘛,营卫血脉伤了他才会疼,一身血脉灌注不到的话会疼;阳气升达不通的话,但重,重是阴象,阴不得出阳之象,所以要加温阳药,适当加利湿的;它是土湿之象,滞重。

“是其时也,故使然也。四时仿此”,仿此就是四季每一季得其本脉,就是常象,常象就是顺象,将愈之象。

脉法四十八,“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据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故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二月是春脉,春脉弦而柔弱,它这里直接用个濡弱来代替,可以用濡弱来代替,但是这个濡弱里面必须有弦象,生长之意。因为初春的苗芽总是非常柔弱,就像小孩一样,一看就是弱,但你要仔细看,它里面还会有强大的生机在。虽然有生机,但是由于其势不足,整个还没有展现开,所以还是比较容易受到挫折。

“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外在的天气映现,脉气就要如如而动,已经要生发了;可是内在体内的现象是“反得毛浮”,毛浮是什么?阳气还虚张在外。一个是天时,一个是人的本象;本象该升达了,该是缓缓升达,显示柔弱之象了,它反而是虚耗在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脉象呢?不要看它底下那个解释,它解释的不一定对,咱们只是从咱们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如果有一相,就是实相。什么是实相?升降之象。我们从内心去领会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的变化,不要被五行生克给套住了。你可以套它,你可以用它,但不能被它套住。金克木,金哪来的克木?按陈士铎的说法,从来都是木克金,没见过金克木。你说在人体上,大家只知道木气盗泄肺金,金气消伐肝木的少,是不是?但是也有,遇见个大事,挫折,心里悲观失望,然后肺气就消沉,魄气不足,然后乙木升达慢慢就无力,但这个力量总归弱一些。

能不能讲一下,为什么会反得毛浮呢?

同学:下焦精气亏虚,上焦不得敛藏,然后反得毛浮。

行者:其它人呢?

同学:春天反得毛浮,那就是冬天藏得不好。

行者:冬天不可知,先看春天的。你要想反推出来“冬不藏精,春病必温”,那可能是当时已经发病了。

同学: 我觉得,前面讲的那个阳嘘阴吸,他阴气就比较弱,肾气就无法收敛,它那里就没有根了。到二月的时候,虽然应该是弦脉,然后它又想要升达,可是它没有根了。

行者:谁来讲讲?

同学:像你以前说过的那种,人体的一元盈缩就跟弹簧一样,要能够往外弹,然后才能往回收。春天的天时已经是逐步往外开张的时候,它反而显示弹簧已经伸展到最外面,一个劲儿收,它到了秋天就更收不回来,该往回弹的时候它也弹不回来。

行者:春天你还没搞明白,你就讲秋天了。这是什么意思吧,春天是万物生机升动的时候,像这位同学讲,确实可能有“冬不藏精”的问题,但是冬天一升动,发现左路没有升动,右路反而全都虚亢在外,这就是它的问题。刚打春,农历二月,春天惊蛰过了以后,这就脉毛浮了,里面精气一鼓动就呆不住了。是“精以吸之”,是精不足,但这里为什么春天它浮了,冬天为什么不浮呢?这里有个原因:左路升达不起来了,它不能从常路升达,乙木肯定升达不起来。乙木要升达起来,右边儿也会慢慢就敛住了。

同学:是不是到了春天乙木欲升达,反而不能升达?

行者:冬天憋了口气,到了春天要升达了,这力量挺大的,一下子肺肾都收不住了。左路升不上去,右路肺肾之气全纳不住了。

同学:它升不上去,那个力量从哪儿走,它另一条路是什么?

行者:从甲木走。毛浮是阳气张在外之象,春天呢,它没有讲初春,是讲二月之时,这时候木气正当令,没有弦脉,而是毛浮。

同学:毛浮应该是一种柔弱之象,按照您刚才说的,阳气不得升达反而降不下来,那个象应该不是那么柔弱。

行者:这个就是说,病在何处,现何脉象。整个精气被亢张在外的时候,它都会现浮像,但是六部会不一样。

同学:这么说的话,就相当于木火刑金,木火就是由乙木不能升达而来的火。

行者:对,我是这么理解的。

同学:是不是升得太快了?一下子就升上去了。

行者:如果是纯粹的金气不得敛藏的话,显示的肺脉,毛浮是肺的本脉,所谓的真脏脉,那到夏天就不行了,火气直接刑金,金气就直接消伐而亡;它就淡散了,火气把它推到顶点,它就收不回来,金气就耗尽了。所谓“劳者及于肺,损者及于肾”,虚劳,阳气虚火亢上,虚耗在上,到了肺就到了顶点。

这里面讲道,“二月肝用事,肝属木,故应濡弱,反得毛脉,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为什么至秋就死呢?

同学:甲木更加不降,从阳化了。乙木春天不升,到了秋天更难升,就更从阳化。

行者:对。乙木更加郁滞了,这时候才是真正地叫做乙木死时,即使不死也是一关。春天都升不起来,到了秋天那就彻底的郁陷了。所以这里说肺属金,金来克木,木气呢是它的本病,本病在于肝木不得升达。

同学:金来克木,其实就是用这个肃杀之象来遏制住这个温升的象,并不是说肺金也能克肝木,是这样吗?

行者:本来就没有肺金啊,本来全身就是一股气象。什么叫肾气?收藏、闭藏之气;什么叫肺气?敛降之气;木曰曲直,生长之象,不就是肝木?哪有肝啊?我们脑子里有个肝,我们肚子里有个肝,心里有个肝。但这个肝,具体呢又有体有用,有形体上的依附,所以说,我们中医基本上都是形而上的,谈到形而下具体的,有时候还有具体的应用,但是我们一般讲课讲的时候就全都是形而上的。

同学: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那个脉象是什么样子?

行者:也是浮的。所谓温病者,脉浮数嘛。

同学:沉取空阔的感觉吗?

行者:不一定空阔。

同学:春必病温那个“温”的状态不是说阳气虚张在外,烦张吗?

行者:那个可能没有肝气的本病吧。它就是由于冬天伤精了以后,到了春天又受外寒,乙木该升达的时候寒气郁遏住了,想升达升达不了,为什么?桶底都漏了,后援没有力量,收不住,它想往上升,结果下面全松动了。知道这意思吧?所以说三阳不降之气全部显现出来了。按理说,乙木不得开达的话,那应该血脉、肌肤不得温润,应该有怕冷这些,没有;因为三阳气就不敛下去,就直接亢在外,三阳气盛在外。它要正常能敛藏的话,一受寒气,左路三阴压制住了,右路三阳也全收回去了,所以外在的这些三阳精气就弱。

同学:就是说这种状况下还得用桂枝。

行者:这个就不用桂枝了。你先得收右路三阳,先把桶底给固护住。也可以用桂枝,量很小,量力而行,你能兜住多少力量就用多少。甚至它本来的力量都很盛,内在肝气的相火盗泻的力量就很盛,那就直接需要苦寒之降,先把邪气,就是相火逆升之气先遏制住,然后到了后期再考虑缓缓地升达乙木。后期没有升达乙木这招儿,如果不用点桂枝的话,这个病好不了,好得慢。就像温病学派,我估计有很多人是治好了,但是好了也好不到哪儿去。

同学:就像刚才您讲的,造成这种情况都是因为春天受寒导致的乙木不得升达,再导致三阳浮散在外更加严重。

行者:但它这个不是,它这个要是受寒了,脉浮数,阳火鼓动就非常明显。

同学:这条不是,我说的是刚才那句话里,“冬不藏精”那句。

行者:冬不藏精啊,冬天没藏住,所以奉生者少。《内经》里不是有一条吗,叫做“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我也没记住,大概就这意思。按跷是什么?也是不藏精,扰动精气,冬天没事做导引,太极拳,锻炼。当然了,这里说的是过,过于用,你要身体好、元气充沛的人,做什么运动根本没事,有人还老冬泳呢,冬天没事把阳气使劲调动。你得看看他阴精亏不亏,阴精亏了,冬天调动多了,春天就“奉生者少”,春天就升不动,他一年一年就消伐,身体会衰弱得非常快,早衰。冬泳这种锻炼就是开达气血,把寒湿瘀滞,外在经络的瘀滞都打开,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是用多了就会有很多害处。

总之,在我们人体,左右升降是有规则的,不是说凭空地脑子里建立起来非常抽象,没有实际意义的概念;金克木、木克土,那都是名词,必须有象。我们人体到底是什么象?五行到底代表着什么?五行是造出来的一个理论,当然这理论是有实际内容的,抛开实际内容,光这个理论就是全部错误,没有任何意义。怎么克啊?我们人左右升降是有规律的,天地应于日月,阴阳之气禀赋它也是有关系的,在于每个人也是有变化的,所以五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部就像金木,它就应该克,应该制约;它是讲内在,是有道理的,火克金,金克木。而我们人呢,秉持的是一股生生不已之气,这是我们的常象。我们秉这一股生气,这股生气被抑郁住了以后,我们的生机就被压制住了,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变化,所以“风为百病之长”。为什么会动风呢?厥阴风木之气。为什么会坏厥阴呢?因为厥阴瘀滞住了,它不瘀滞住了它不现,一病则现,常则不现,黄元御讲的。正常人每天挺舒服,哪儿有风,哪儿有寒啊,体内什么都没有,这一得病,体内风寒暑湿燥火没事就轮番出现。

脉法四十九,“脉有残贼,何谓也?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

黄元御先生解释的:“残贼者,残害而贼克之也”。首先呢,我们讲弦脉,这个弦脉历代医家都讲。像张璐写了一本《诊宗三昧》,里面很大的篇幅就讨论,说慢性病百分之七十,——当然他没有用“慢性病”这个词——就是说虚劳杂病,七成以上都是弦脉,兼夹有弦脉,就因为乙木郁遏,生长之气受制了。他这里讲的六脉叫残贼,残贼是相对于什么讲的?相对于我们的本气讲的。本气有常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土缓和,各有其象,各有常象,各有其本。残贼之脉呢,恰好是本气受克、受制约的一种现象。你看这里面讲的“六残贼脉”,这只是他列出的六种脉象,大概列出来,但这六种脉象何时为残贼呢?黄元御在下面简单的讲了一下。弦紧之脉,弦脉是木气之像,应于春气,春天夹杂弦脉是常象;如果是秋季呢,浮脉,阳气开达,夏秋阳在外;如果冬季得之呢……。所以说每一种脉象都有它的所忌之时,还有不同的病,不同种的现象都有它比较忌讳的脉象,这里我们还是用阴阳类比去体会。

脉法五十,“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这下面讲的几条体会一下。寸口脉“诸微亡阳”,脉气弱的话就是元阳不足,脉微;所以我们以后要搭到脉微弱的话就要考虑阳气不足。当然那种微呢,更有飘忽不定的感觉,阳气的损伤就更大了,不但阳弱而且无根。以前脉法书中评价微脉不是说“反若杨花飞”吗?所以,微脉里头有无根之象。

“诸濡亡血”,血为阴象,阴中生阳,肝木之所主。血气足了以后,就要奔发,脉就滑,鼓荡,再微弦,左路就要升达了。濡弱呢,这濡是什么现象呢?古今脉法书上有很多讲法,一般讲到脉濡细,濡细为亡血之脉。他这个濡啊,在后代的脉法类比,把它类比到浮脉。但是我们前面看到,肝属木,不当濡弱,他这里的濡弱,这个侧重点又不在浮上,主要反映在柔弱上,柔弱而且有鼓动之意,是吧?“诸濡亡血”,这个讲的是脉浮而弱。

大家反推一下,亡血会有什么脉象呢?

同学:革脉、芤脉。

行者:那个就比较重了。亡血,阳气也亡伤了,会产生芤脉:阳在外,阳滞在外而不得运化。革脉呢,受寒了,亡血再加上寒气在外。血不足以后,左路升达就无力,脉象会显得比较弱一些,没有鼓动之力。脉象就显示有点失去那种鼓动,失去鼓动以后,由于阴分不足,阳分就偏于失于敛降,浮阳呢欲收不得收;失去鼓动之力,但是还会鼓动,但是左路无力升达。右路呢,失血以后一般人会是什么表现呢?

同学:脸色白。

行者:对,感觉比较虚弱,是吧?

同学;发热。

行者:对,然后呢稍微劳作,稍微动一下就容易热。左路肝木稍微一动就升不上去,右路把肺金顶上了,对吧?就是说脉会浮、濡,还有呢,细,脉道不宽阔。这就是反推一下“诸濡亡血”,我们推他这个濡到底讲的是什么现象。浮而细,浮而细弱。

“诸弱发热”,底下的这个解释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解释的。“诸弱发热,脉弱则血虚而发热”,脉弱能跟血虚扯到一块吗?咱们就不用管他下面的解释了,咱们就看看古人讲的,就是说脉弱他为什么会发热。你理解脉弱为什么会发热呢?

同学:脉弱的话,气就弱,气弱的话,肺气敛降力量就不足,右路阳气收不下来所以发热。

行者:气虚阳浮,这样会发热。脉弱的人,体质弱的人不一定会发热,但是呢,这个讲的是“诸弱发热”,什么意思啊?过去古人跟现在人不一样,又提到这个问题了,他们不但吃得简陋,还得每天老干活,是不是?每天时间都处在劳作之中,没劲你也得干,不像现在没劲我不干,我动动脑袋就行了。他就是说体力还在劳作,虽然弱还得把阳气调动起来,就会出现劳证,虽然弱吧还过劳。你看那些体质弱的,他一干活容易出汗,容易发热,容易气血壅在上面脸红这些的。为什么?气弱了以后,肺气敛纳不住,肺卫之气整个他收得就不足,他一劳作一动势,是血脉奔张,肝木要开达,所以它收不住。经常劳作的话,就会有这种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不过现在都是辛温除大热,临床上很多无名发热的,亡阳的居多;救急的话,四逆、理中用得多一些。

同学:现代人阳气弱也一样会发热。

行者:阳气弱,你在家歇着不劳作,没事啊。

同学:在家歇着不干活也会发热。

行者:嗯,也容易热,身体弱的人容易发热,易热。但这个有个前提,就是说乙木郁遏才易热。但我们讲的这个跟你讲的不一样,你们讲的可能是脉弦,有郁滞,弦而弱;但这个讲的是诸弱,就是各种弱都包括在内,单提出一个“弱”字。

同学:伤寒论第一百一十三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这个弱在这里头有没有?

行者:嗯,这个等会再讲。脉法呢,弱是什么样子,什么形象,有定义吗?古人有定义,但这个定义都不准确,有时候,都是抽象的、模糊的,我们就需要靠他指示的症状来前后对照,找出来他说的那个弱的本意本象是指的哪一象。是这样的。

“诸紧为寒”,寒主收引,“诸乘寒者则为厥”,这是古人对当时某个病症进行的一种理解。“诸乘寒者则为厥”,他这个“厥”是什么厥?是阳气郁在内而不得外张,血脉不得温养而产生的厥。“郁冒不仁”,郁冒不仁是什么?郁,是指左路不升,冒呢,右路不降,像戴个帽子一样,浊气在上,眼睛也胀,头也蒙,是不是?“郁冒不仁”,就是头脑不清楚,感知能力下降,模模糊糊,给他说个事半天搞不清楚。

“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他这里讲的,“以胃无谷气”,就是说中土呢,胃为大海,它是水谷精气而潮汐、鼓荡,然后五脏六腑就开达。首先肝脾要升达,现在,“诸乘寒者”,寒气郁遏了,导致这个升达开发之象首先产生了障碍,他就讲到“胃无谷气”。这个“胃无谷气”不是说没吃饭,也不是说中焦脾胃的水谷精气没有了,而是胃气转枢水谷精气出现了问题。“脾塞不通”就是这样,解释前一条的。寒气一下郁遏住了,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脾气想转枢转枢不动了;散精于肝,也散不到肝了,叫“胃无谷气”;谷倒是有,没有谷气了。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这个也是讲了,言为心声,心火不足的时候,心火不足的人,他说话的条理性还有言辞,这个方面的功能就弱一些。你像中风偏瘫的病人,如果是左路的话,左路开达不了的,这个时候用菖蒲,是吧?辛温开达,所谓的开心窍。其实在临床之中我们真正用的是什么,用的是以桂枝汤为底子,荣养肝木,肝木一升达,心火一足自然就开达了;至于说那些开心窍祛痰的药都是辅助药,不是为主的。“口急不能言”,谷气不能上达,心气无以奉,心气就得不到供养。“战而栗”,这也是寒气在外,筋骨收束之象。

脉法第五十一,“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五脏六腑合为十一,在五脏六腑还有一个,内经讲的:胆者,决也,也是主十一脏,十一脏皆取于胆。“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就是说濡弱的脉象它居于五脏六腑十一种的开端、首位。下面讲了,“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濡弱之象是什么?弦象,他这里边又讲的是木象;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讲,在脉象的起源上,首先是厥阴肝,然后才是少阳胆。在顺序上是甲乙,是阴阳这样排列的,是先阳后阴先阳后阴这样排列的,因为是阳生阴成这样排列的。但是按照表里、在内在外的话,又不一样。左路生长,乙木中含有生长之气,甲木中含有敛藏之气,乙木是开达的一个根本,甲木是一身阳气敛藏的一个开端。所以说“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要不降的话就会扰动,十一脏皆不能决,决是什么?果决,是敛藏的意思,收束,收藏;每一脏每一腑都各有升降,只是它的偏重不一样,它自成一体。

“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这是讲乙木升达是我们一身阳气升达、升发的一个关键,阳气不能升达的时候,肝木郁遏。乘就是犯的意思,克犯在阳,从阳从阴,这是两种现象。阳则为腑、阴则为脏,在脏的话就闭郁而不得出,在腑的话则壅滞而不能行、不能敛。所以产生下面说的,“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脉法五十二,“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顺有逆,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纵是什么?乘其所胜,纵,所谓的放纵、纵虎归山,这是放的意思。本来水克火、金克木,这就是大势的制约关系,大象上。如果是所胜呢有余而病,这就产生了纵。相反横呢,横就是不受所制,不受所胜。水要克火,火气反盛,它比水还旺,那就克制不了了。火行乘水,这个叫横,横逆。水行乘金、火行乘木,为逆。金能生水,水来克金,水来乘金,这个叫逆。为什么叫逆呢?这个名词听着。子盗母气。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是母病及子。在我们临床上,子盗母气相对重一些;母病及子,大部分就轻一些。像木行乘火,木怎么乘火?木本生火,它怎么乘?是肝木郁滞不得开达,火气无所奉,母病及子。母病及子为什么轻呢?顶多是一种传气趋弱;子病及母呢,有虚邪。子气郁而盛,造成什么?母气不得化,子盗母气。举个例子:在临床之中肝木不得升达,肾水生出一点乙木苗芽不能升达开,就落陷于水中。水气怎么了?郁滞不得开,这个时候木气不得升达,然后是盗泄水气。金本生水,水气凝敛不化,肺气不得降,阴浊乘于上,这是子病及母,子病及母都相对重一些。

行,今天就讲这几条,大家有问题话可以谈一谈。

同学:我想问二月的毛浮脉的那条,它是那个一下收不住,是吧,所以它到秋天更加收不住。

行者:他这里是至秋死,只是到秋天会加重、会更重。

同学:如果是肺金都收不住的话,那到夏天的时候应该就更加重。我不明白这两个有什么差别?

行者:它这个里面,它病是病在哪儿了?是病在肝木。春天本来是肝木升达的时候,它木象就升达不了,显示的还是毛脉。毛脉是什么象?是欲收之象,是因为阳气鼓荡在外,肺金想收收不回来,收不回来呢它还越想收,所以显示出来这个肺脉之象。

同学:乙木都不升了,那这个甲木?

行者:乙木不升,是因为有钱花不出去,并不代表它没钱了,它外面还有余款没收回来呢。乙木不是完全升不上去了。我们在讨论这个乙木不升的时候,只是讲乙木升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本来百分之百要升的,它只升百分之八十,或者没有升到位;它要不升,马上人就完蛋了;它只是升得不畅、升得不完全,这就产生了。因为本来就是流水,一气周流的,有盈有缩,它这边升的稍微出点问题,那边降也就出问题了。再加上它的精气是淡散不收的,是内在精气弱,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浮脉。诸脉浮呢,浮为阳脉,本身就代表着阳有余而阴不足,阴分不足呢无以升动,肝气无以升达,这样升动之力就不足;不但升动之力不足,而且春天当升的时候,反而显示出来这种毛、涩之脉,就是有萧杀之象,证明它的生机非常微弱。到了秋天,秋气肃降的话,本来它能生出来这一点呢,它这个部门的职能就彻底要丧失了,所以就会出现大的问题。

同学:夏天加重是怎么回事呢?

行者:夏天加重是肺病,是因为肺气太弱。本身它收不下来导致的浮,所以夏天就重了。你看这个病是在哪儿,就是在五脏六腑的哪一脏。比如都虚弱,它哪一脏最弱,哪一脏郁滞,哪一脏有问题,病在哪儿。病在哪儿的时候出现变化,它哪儿最容易受病,受到克犯。就跟我们拿一个气球一样,你晃荡晃荡,挤压挤压,哪儿最薄哪儿就容易出问题,哪儿就容易破。而这晃荡晃荡呢,这就是鼓荡,春夏秋冬来回鼓荡。我们这一天呢,也是在鼓荡,早上起来晚上睡下,阳气也是一升一长,也在鼓荡。一年之中也有大的鼓荡;人生之中也有鼓荡,比如熬夜、兴奋,这也是鼓荡,这是折腾。这折腾完了,肯定是哪儿虚弱,哪儿受邪。折腾完了,大家同样劳累、折腾,折腾完了以后各得各的病,每人得的病都不一样,这就是每人的体质不一样,薄弱点不一样。折腾完以后,每个人总是虚弱的地方老受到侵伐,有余的地方就是不容易受到克犯。

同学:肾阳不收,需要用地黄情况的肾阳不收,和咱们以前讲过的肾阳盗泄的这种表现,它们俩在表现和脉象上有什么区别?

行者:语言先要统一一下。肾阳不收?要么用六气,你要用五脏这个阴阳来解释的话,那你可以用甲木、乙木、壬水、癸水,是不是?肾阳,什么叫肾阳?名词一定要准确,现象一定要清晰,要不然用出来的词表达出来了,这个底下不好解释。

肾阳是肾中一点鼓动的力量,是阴中升阳,可以叫壬水;癸水叫阴,收藏;壬水发动,壬水为阳。但这个阳反而要收敛,阴呢,阴中收敛反而要勃发,这是阴阳的体用、体性各不一样。你刚才所说的,我们一身之中有三阴有三阳,有阳有阴,用大概的阴阳来表述,用三阴三阳来表述,用相火来表述,用君火来表述都可以。因为我们一身都是相火,君火不正,相火不位,一身相火就肆逆。君火就是灵明之气,清明之气,浊阴一震住了,君火就正了;不胡思乱想了,君火就正了。心君这点是没法补的,只能佐助,只能清君侧,是吧?不能说把君王修理修理,补一补泻一泻。

你刚才讲的就是浮脉,是吧?就是说有三阳不降的浮;有一身精气、阴精亏夺,阳气浮越的这种现象。有肺胃之气不足,气虚浮敛,肺脾之气不足浮在外;还有肾的精气、元精不足,浮敛在外这两种。这两种呢,以肾中阴精不足浮敛在外的这个难治一些。为什么难治呢?我们这个人平常就动惯了,老是七情六欲,这乙木越不升,下面精气越不足,就越不安份,越想着动,脾气越烦燥,所以说很不好治。过去人好治一些,过去人没事啊,每天家里就那么点事,一病了待在家里一歇着,每天家里该干活就干活,就那俩人,顶多是打鸡骂狗什么的。现在就不一样,现在事太多了,上网看看什么……;(众笑)所以说现在心思容易浮动。过去人精血不足呢容易安养。过去人肺胃不敛、阳气不敛的话,劳伤的不行,因为都得干活,你不干活吃什么?现在可以不干,可以在家里,体力上不用那么奔波。肺胃上你说气亏了,休息二天,然后住院,往那儿一躺,每天吊针,慢慢这个气就收下去了,不需要劳碌了。至于它两种脉象的差别呢,气虚脉象浮大会弱,气不足,大而虚,虚大之脉;有时候可能也会数;但它总是右寸关部,尺部不会浮的。尺部一浮,下焦鼓动,肾阳不收了。肾中一点阳气,这点阳气从哪里来的?相火妄动。这个阳气收藏在哪儿?它收藏的是三阳经的气,三阳经气应该归于命门,命门封藏。封藏不住了,这时候出现的是尺脉,右尺浮而不收,这是死症。

虚则死,实则生。右尺脉浮大了,实则生,虚则死。实证呢没事,那是因为相火妄动,下焦相火瘀滞在下,知柏地黄丸倾泻一下,敛凝一下,好了,是吧?癃闭之证,脉浮大滑,把壬水往癸水里收一收,盗泄出来的往下藏一藏,好了。如果是虚的呢,精气不足敛不住了,缓临水宫,缓怠不收,这就是先天已经亏殆,这就难治啦。冬天还好一些,要到夏天,这个是长夏则死。

还什么问题?

同学:最近我碰到好几个人,左尺脉滑脉为主,咱们讲滑脉,就是欲升不得升的一个象,但是,除了滑之外,脉象还是散大的,左尺脉不浮,中取还是挺有力的,或者中取偏沉一点,有力,所以我就不能区分他的既散大又欲升不得升的那种象。

行者:散大了还不浮?这不能叫散大了。

同学:但是你摸上去就是一个散缓、到处弥漫的一种象。

行者:就是有点缓怠不收。散是开散,已经开散开了。这种脉象,首先是缓,缓是收束之象。肾水中生发一点阳气,这个阳气升达不起来,反而缓怠无力,有这种感觉吗?

同学:有。

行者:就是无神,起码,对不对?就是肾中阳气不足。肾中阳气不足的话,他行又有余,显示着有些滑象。滑呢,血气壅滞为滑,下焦呢,你就考虑是不是血分不利。男的女的?

同学:女的。

行者:女的啊,女的一般都是血瘀。女的这种脉象就常见一些,血气壅盛在下。看是不是那个什么……。有的血气瘀滞,月经有问题,快来月经了,尺脉会滑一些。平常经血瘀塞,快来的时候它会稍微有点力量,稍微大一些,总归是阳气不足,需要温化肾中阳气。

同学:脉法五十一里,“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这句话是啥意思?

行者:脏,脏是什么?脏属藏精,藏精而起亟。乘就是逆的意思,犯,脏气要起亟了,它不让脏气起亟,诸阴它不能出阳了,所以它会沉涩。诸阳呢,诸阳要在外要敛藏,不得敛藏,腑气不得收,就浮大。

同学:下面还写着一个,“阴阳以尺寸言”。

行者:哪一条啊?

同学:黄元御在下面的解释。

行者:他这个讲的是乘为阳,属阴。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呢,一般以左关尺为诸阴克犯比较明显。而右尺部脉呢,往往克犯以后浮大不收,它是阳气不敛为主。右尺沉弱呢,往往是命门火衰,往往是元阳本身就不足,这个时候考虑用点桂附地黄丸。

阴就是说精气俱不足。脾脉,右关部脉沉而无力,这是中土脾胃的阳气无以秉。怎么无以秉呢?肝脾不得升达,表现在脾部脉陷下,这时候一部就可以判阴阳。在一部脉中也有阴阳升降,也有木火金水的这种升降。所以,一个是六气的升降,一个是内在五脏之气的一元盈缩,这是先后天的两种体系,我们要把他纳为一体。先天一元盈缩,后天水火立极了以后,则六气升降。后代医家,很多就是立足于后天,水火立极,有水有火,然后有升有降,温阳滋阴,各从其路,如果是损及了先天元气的话,就只有温养一条道路。

所谓一元一盈缩讲的是大象,所有六气运行皆在一元盈缩之内。后天水谷进食的时候,中土用事,产生了中土四象枢土的这种枢机、变化,以胃气为根本。

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经常感觉冬天能吃,可是吃完了胃还热。按理说冬天阳气收藏,归于肾水,为什么反而胃热,吃完感觉肚子胀。是不是胃气不降?很多人都是这样。

行者:谁讲一下?

同学:寒气收引,把乙木郁遏住了,上面甲木上僭,吃下去不消,所以胃胀。

行者:这是一种情况,但不是主要的。

同学:我的意思是,冬天阳气收藏应该归于下面,但我们感觉到归于……。

行者:没有归于下面,归于五脏了,归于里面。

同学:我感觉冬天能吃这是正常的,因为阳气在内嘛,当然脾胃气要好一些。过了冬至以后,本身阳气已经收为冬了,冬至以后呢,一阳升动,脾胃的吸收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他吃了东西容易胀呢,我感觉是脾胃凝滞,所以可以吃点萝卜顺顺气。

行者:你讲一下。

同学:我从他这个问题衍生出另一个问题。

行者:你先讲他这个问题。

同学:冬天能吃,而且肚子胀……。

行者:我以前讲过,你们可能忘记了。我们一身之气是盈缩的,鼓荡的,来回晃荡;春夏就张于外,秋冬就藏于内。阳气不足的,开达不足的,怎么样?春夏就能吃。春天开达了,心情也好了,阳气也旺了,是不是,春夏天吃饭也消化了,也没病了。到了秋冬,阳气一收敛,又静下来了,本来就挺静的,又静下来,也不想吃东西了,就直接就差点快冬眠了。然后冬天手一冻脚一冻,关节也不舒服,这个时候阳气不容易开达。阳气弱的人气在内,不得开,所以他得开就升了。还有些人,每天忙忙叨叨,想得多,思考得多,到了春夏以后,夏天了,阳气都飘到外边,胃里面反而不能吃了,寒了,胃口也不好,脾湿重了,这是阳气浮在外。秋冬,一过小雪,哎呀,感觉能吃水果了,以前夏天一点水果都不能沾;秋冬一过,阳气马上回来,马上感到很舒服,饭量也大了,凉的什么的都能吃了。这是因为阴气不足,阳气不能内归,阳气容易浮越,到冬天他就想吃、能吃;但你稍微吃多了点肯定不舒服,因为消化能力还没有完全跟上。

同学:要不就胀,感觉热。

行者:肯定热啊。

同学:是常象?

行者:是正常现象。这就跟人的体质有关系。谁感觉到春夏挺舒服,饭量好的?

同学:那如果一年四季都感觉饭量好呢?

    行者:那就是另外的情况,就不是简单的升降问题了。

同学:那也是正常的吗?

    行者:不是正常,你一年四季饭量都那么好,那肯定……。

同学:我是说一年四季饭量都很好。

行者:那就是胃气很旺。也得看不同的现象。饭量很好,能吃,能消吗?乙木升达的时候,有时候胃中会不能完全升达,它会亢盛一些,亢盛一些会出现消证。有些瘦人一年四季的饭量都很好。

同学:右部脉,寸部尺部都有收意,可是,关部是浮动的,这是正常的吗?

同学:浮大、浮缓、浮滑?

行者:右关主侯的是脾胃、中土。中土吧,吃完饭以后脉气会盛一些,会出现这种浮而滑大,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脉息会有力一些,尤其是你吃得比较饱,它会明显一些。

同学:感觉他浮大而滑这个层面较寸部和尺部的层面稍微表浅一些。

行者:对,浮一些,阳气不收了。

同学:阳气收下去是不是就不会浮大而滑?

行者:虚啊,浮则为虚。胃中阳气还不能敛纳。

同学:阳气要收下去的,右关应该是沉滑的?

行者:不是沉滑,是缓。也不是沉缓,是适当。因为左边肝木急,左关乙木不得升达,右边胃气就亢盛,亢盛就不能收,肝木顶着呢。这叫邪气消谷。邪气消谷有两种,从阳从阴。从阳的,饮食不为肌肤,瘦,能吃而瘦;第二个,饮食瘀滞不化,吃完就很胖,反而每天还懒得动,肝脾阳气还升达不了嘛,每天都懒得动弹,但一提起吃就又……。乙木越瘀滞,肝脾越瘀滞,从阴化;从阳化现就消铄。现在人都吃太好了,从阴化现就显得多一些。

今天回去把这些课、这些条文都好好读一读,都背下来,以后我们还会反复地再温习一下。所学的条文,这个是主要的,但更主要的是从每个条文中继续贯彻阴阳升降,升降往复的这种内在取类比象的感觉,一步一步的,熟能生巧,慢慢就会契合在一起。多读熟读以后感觉越来越深刻,在临床上就会有很大的突破。要不然你读完,说我都懂了,我都会了,你能背了,不行!得心应手,心里面没有有感触的话临床上就没有境界,何况心里面还感触不明显,那临床上还是会模糊的。心里面有感触了,临床上马上会不一样,马上搭脉就不一样。心里面有感触,就是有点悟了,领会了,以至于最后整个领会了之后就会非常平淡,就这么回事,脑子里的这些条文理论都会消失。

网上有人问:右关脉浮紧代表什么?


行者:紧是寒吗?


同学:浮为表,紧为寒。


行者:就不要被这个“紧”字限制了。右关脉浮紧,他说浮紧,是不是?咱们今天要看他那个浮紧到底是什么。不要说他说浮紧,我们脑子里的那个“紧”就出来了。我们说的是我们脑子里的,不是他那个。在交流回答问题一定要看别人说什么,自己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你去体会别人到底说的是什么。


一般右关脉会出现什么现象?右关脉当收,是吧?在这里面产生正虚、邪实两种。浮则为虚,不收,但是呢,也可以为实,实则阴浊之气阻格,也可以浮大。紧呢,他一般能说出紧的话,有力;即使不有力,脉形也硬一点,是吧?紧从哪儿来?肯定是左边肝木升达不起来,右边才阻格不降呢,不管他是有宿食还是痰饮什么,总之乙木疏达不开了,中土阻格住了。这时候你看,浮则胃气不收;紧呢,甲木不降。阳明少阳二气皆不降。然后再判断有力无力,然后再判断七情、脉象的形质。如果真的是宿食阻格的话,他的脉象是实而形滞,会有滞塞。不光是脉气,脉气的话,它是一种流动的现象,有形阻格得不明显。宿食的话会滑,瘀滞。


比方说寒,胃中为什么寒?腹中寒。胃中如果寒,寒气不化的话有几项?刚才不是讲了吗,诸阴乘脏则沉涩,对吧?阴气不能化,寒气必盛,是沉,沉弦。浮弦而痛的话,你就考虑,第一个是有阻格,是有郁滞;左边肝木不升,右边肺胃少阳不得敛降;再根据具体症状,看看具体是属虚属实。弦紧而无力,还是弦而有力;有力为实,得泻。实证会出现什么?实证的话,久按脉的力道会弱一些,但脉形不会弱,还是会壅滞。如果是虚证的话,你久按它就没劲,一点劲都没了,慢慢你感觉脉就没了,是虚证。当然在临床上不光凭脉,还要凭借病人的言谈、举止、呼吸、神色、动静,然后各种症状进行判断,虚实是一目了然的,阴阳虚实。


网上有人问:左右尺脉都沉细数表明什么?


行者:这种现象应该是沉弦数了。表明什么?这种现象都带弦,乙木盗泄哪能不带弦呢。盗泄的脉都沉,为什么?为什么不浮呢?


同学:阴气被压制住了。


行者:乙木在内,欲升达不得升达,一派水寒土湿木郁的现象。数,为什么脉数呢?数则为急,跳得快。这是木火奔发,奔发不出来才有热才有能量。如果是浮的话就另当别论,浮则为虚,数则为虚,浮数的话,数则变成虚,虚热不敛,盗泄之象。这还郁滞在下呢,沉细数,有点弦,还有点滑,问题不大,经常多锻炼锻炼,叫乙木升达出去就好了。


同学:弦脉是六残贼脉之首,这是谁说的?


行者:这是后人说的,这不列了六残脉吗?


同学:弦紧,《伤寒论》前面还说浮紧为弦。


行者:不要较那个劲了,咱们只是从具体的象上去理解,弦甚则紧啊。为什么能紧呢?肯定弦而有力,那种力道呢,就是感觉外在的阴气束缚更甚一些。你不是搭过好几个紧脉吗?为什么紧的感觉是收束更甚一些,脉形更加硬些,如绳转索?麻绳本来松散一些,它搓,搓得更紧、更结实一些,它这个绷起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用我们中医的话来说,“阳化气,阴成形”,里面有阻滞。脉弦、脉紧、脉硬,一步一步地,阴气不化,每一步都不一样。


左关脉要硬的话,大家要考虑,是血气不得流通了。你怎么流通?你得养血疏肝,慢慢流通,把它化开。右关脉要硬的化,你得考虑是气不足了。左关脉你得当归,右关脉你得人参,两个根本不是一回事,用法是不一样的。总之呢,从中土运化,这是根本,再辅助上升降的用药。


脉法反映的是阳气的出入升降,一元真气的盈缩,这个我们要切身地去体会到。你一搭到脉了,体会到的是什么?元气的盈缩,病人的元气是什么状况,他现在的内在气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你得有切身感受。搭脉就得搭出这个,其它都瞎掰。搭出肝心脾肺肾、寒热,这些名词,有意义吗?有意义,那是你心中感受到了,拿这些来形容,形容完了你交流。现在不是来交流来了,是你感受,你得看到,手底下看清楚了,然后你才能用这些词儿来形容。


刚才你不是还有个问题吗?


同学:很多书上讲,春夏的时候阳气升发,所以内脏气不足,所以春夏的时候应该吃姜;秋冬的时候阳气敛藏,所以秋冬的时候,内脏的阳气,脏腑的阳气要比春夏要足,所以秋冬的时候应该吃萝卜。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


行者:你表达的这个就有问题。首先,生姜不是温养内脏的,你把生姜当成一个温养内脏的药,就是说,阳气少了,就吃点生姜温养一下。


同学:当时那个书上是这样说的:说春夏内脏,五脏六腑……。


行者:那就不用说了。现在外面很多书上,作者的脑子都是糊涂的。夏天,主要指长夏,脾胃阳气不足,一入秋了,这个时候容易出现腹泻这些什么的,这时候脾胃湿盛,要吃生姜。生姜是干什么的?辛温,下气,通神明,下浊气。“下臭气,通神明”,这是本经的原话。泛水湿,下浊气,这是它的一个用意。至于说你春夏吃姜有意义吗?春夏很多人肝火还盛着呢,到了春夏刚开始它还发不出去,所以呢,春夏养阳的时候,有时候很多人就需要用辛凉之品,一边清着肝,一边摁着甲木,一边疏着乙木,就这样。你吃点姜有时候火大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呢,阳气归于内,归于内以后流通就差了,流通差了以后,脏腑容易积滞,所以吃点萝卜。萝卜是什么?开行通气的,通达腑气的。


同学:吃生萝卜还是熟萝卜?


行者:都行。生的好一些。但生的属于生冷,还要看你脾胃是不是寒湿,如果寒湿就吃熟的吧。所以寒湿就吃熟的吧,吃完凉的舒服一阵,过这一阵就又不舒服了。这是辛温的劲过了,剩下该寒湿了。


这个都是阳气伸缩凝敛的过程,这个需要慢慢体会,逐渐地就会适应。说起来很简单,有的人可能听一耳朵就听懂了,但是有的时候就比较复杂一些,有的人理解慢一些。不要紧,理解慢的人,理解时间长了可能会深刻一些,理解快的人有时候会肤浅一些。总之,取类比象去感受,这叫悟性。有些人悟性很高,一讲就明白;有些人悟性低,差一些,差一些就需要逐渐把形象建立起来,逐渐去感受,时间长了,悟性就提高上去了。悟性是可以提高的,但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在名词上、很多上名词上进行一些纠葛,内在的五脏六腑这些。大家知道,阳气的出入,这是最根本的。虚实表里寒热再加上阴阳,八纲,过去八纲其实立出来非常好,但是大家由于取类比象,感知不深入,这八纲就变成废物了。本来十八般兵器都是给高手用的,现在不懂武功的也都拿来用,怎么用都用不好,是不是?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老师我问一下,有时候静下来的时候,反而念头特别多,一个一个跟着走,有时候还会跟着这个念头走,但有时不会。反而不静下来的时候,不觉得这么多念头了。静下来反而静不下来,偶尔自己能够真正静下来一段,但是念头忽来忽去的,这种感觉。


行者:正常现象。就像一个杯子一样,一个玻璃杯子放一杯水。大家都想想这个道理,一杯干净水,一看,哎呀,这水真干净,是不是?就像屋子里面一样,我们一看屋子里,这个空气挺透亮的,挺干净的。但是呢,早晨一缕阳光打进来的时候,你一看,哎呀,这屋子里这么多灰尘。你现在打坐,像一缕晨光照射进来以后,你发现,我怎么这么多念头啊?(众笑)完了你说:哎呀,烦,把眼睛一蒙,算了算了,不打坐了,然后就没了。所以你打不打坐呢?时间长了它就会沉淀下去,因为打坐的时候观察会更透彻一些。


还有什么问题?没问题今天就讲到这儿。下节课大家都穿运动鞋,给大家讲一下站桩的要领——无极桩。估计讲打坐的话,有些人的姿势还要得校正,站桩比较好入手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