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二十五讲《伤寒脉法十二 44-45》20111203 讲

 蚊子在唱歌 2017-08-31

脉法四十四,“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这里首先讲,东方风木之气,其在脉为弦,厥阴风木之象,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是肝的常脉。肝病自得濡弱者,这是顺象。纯弦细脉,所谓这里讲的纯弦细,就是指的真脏脉,弦而无胃气,没有缓和之象。弦是什么脉象呢?是勃发、郁勃之象,升;木曰取直,有曲有直,这种崩紧了,有弹力。所以它就像我们做事一样,积极性很高,比较兴奋。这就是肝木朝气蓬勃的象。
“其脉微弦,濡弱而长”,长呢,长者气滞,可能气分稍微足一些;短者气病,短是脉气弱的现象。“脉自得濡弱者”,肝病自得濡弱,就是说在弦象中弦而缓弱,弦而柔弱。《内经》里讲的,“如循长竿末梢”,就是像个树枝的末梢一样,都是一些小嫩芽,比较柔弱一些、软一些。这个时候脉行气没有那么刚强。木生水而长于土,土象是柔和的,是柔缓的,收纳五脏,要含藏。肝木是升达,木土是相互克制。脉象弦中带柔弱,这是指肝脉不过亢。濡弱而长是常象,光是濡弱呢,肝脉有两种现象,一种太过,一种不及。太过是生发太过,木气就要受到克伐,所以就会显示弦而少胃气;不及呢,五行之性是实则胜其所制,虚则制于其所不制,这个时候,像现在呢,肝气弱的话土气就不容易疏达,表现的就是脉弦涩、弦滞,带有缓滞、缓怠之象。这里讲到,“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以前也讲过真脏脉的问题。五脏是藏精的、精气内藏。肝藏什么精?不论它藏什么精,它藏的是生发之意,生发之意的内在精华,叫肝精。所谓的肝心脾肺肾各有其精,内藏于脏,外应于经络这个脉象。真脏脉呢,脏精不藏,发露于外。至于《内经》里面说的,五脏六腑之气皆因于胃气而至于手太阴,就是说寸口要有脉象,要有五脏六腑脉象的显示,必须禀胃气冲和才能至于手太阴。真脏脉显示的是胃气衰竭,脏气衰竭,中土气亏,弦而无胃,有一脏不至,然后是精气泄露于外。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说,五脏各有其真脏脉,它们之间有区别吗?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真脏脉呢?大家从取类比象上理解一下。真脏脉是什么象?为什么会导致?这就需要把五行之义要连起来,不要把五脏肝心脾肺肾各成一块,这样的话不能连贯起来,始终就不能得到它的内在真义。谁讲一下?同学:土气含纳四方,出现真脏脉,不管是见哪一方的真脏脉,它的共同点必须是土气败竭,这是它们的联系。至于区别,就是说在哪一方出现真脏脉,就看哪一方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行者:再讲。
同学:比如说,如果东方厥阴这一方是矛盾主要一方的话,那就出现东方的真脏脉。行者:讲得不明确,我没听懂。其他人谁讲一下,讨论一下。
同学:我感觉真脏脉是一种实相。五脏藏精而起极亟,脏藏精就要起来,然后真脏脉感觉右关尺的精气起不来,所以会出现真脏脉。然后胃脾中土含纳四方,运化四方,所以说五脏脉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同学:真脏脉就是在土气败的基础上显示内脏的原有的特性进行无限的放大化。比如说东风木主升发,如果说它出现真脏脉话,整个脉象就现出东方生发过度,如循刀刃的那种感觉。南方心脉如果出现真脏脉的话就是过于宣散,然后北方肾脉就会在沉位出现了那种以指弹石的感觉。也就是原有的升降浮沉生长出现问题,只显出这一脏的那个……
行者:真脏脉,不论是哪一脏的真脏脉,都属于精气不得敛藏了。五脏藏精,脏不能藏精了,这什么现象?包括说心脉真脏脉、肾脉真脏脉,有联系吗?
同学:一气,某一气它运行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是过于亢盛,如果出现肝的真脏脉就可能是这个人只有生发之意了,就再也没有收敛之象。
行者:再想想。你们对所谓脏腑五行,脑子里的概念还是稍微多了一些。我们一身,外而经络内而脏腑,一元真气游行于其气中,这一元真气亏了、藏不住了,它现在要飘了,它肯定有往上飘的,有往下飘的,是不是?它散有不同的途径,这个散的途径是根于什么?是根于他本身的先天禀斌有关系,节气有关系,可能发病的因素也有关系,各个不同都有关系。但是呢是元气不守了,元气不守了,死各有状嘛,总得有一个渠道,就像一个国家或一个自行车,衰败了,衰败到最后它总不可能突然散架了,它总是突然出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全盘出问题,然后得个病死于什么什么。这就是死于肝经怎么样,肾经怎么样,哪一经出问题。关键是,这里面精气要离夺了,在这里面产生了所谓的真脏脉。
先从大象的角度考虑。什么叫无胃气皆死?本身这股元气就失去冲和之象了。怎么失去冲和之象了?它已经衰弱得失去冲和之象了。我们平常治的这些高血压、糖尿病,你看高血压一个一个脾气很大,脸色红润,白天挺精神,冬天也不怕冷,气血奔张在外,也都实相;他们精气本就暗耗于内,哪来的这些东西啊?是五脏之气元气内亏了,亏了以后五行之气不至,表现为郁在偏于一方,偏于乙木不得升达,是郁勃之象。乙木不得升达,时间长了肺肾一路也敛不住,所以开始高压高了,后来低压也跟着高了。大法治疗都得要温补,都得要含藏先后天。你上来老用这些镇肝熄风汤,什么羚角、勾腾,管用吗?越治越坏,到后来一点用都没有。清肝熄风,乱七八糟的。所以这类病人要治疗的话,都得通过药食来顺其先后天的这种调整,慢慢把饮食自付,慢慢睡觉也睡得好了。乙木郁遏不升达了,叫他疏散开,叫他生气常在;肺胃不敛的,晚上睡得晚,睡不着的,你叫他敛下来;慢慢病人就蔫了,他吃凉的没精神了,冬天怕冷了,你就好了。要不然的话有春夏无秋冬,是不是?开始就这样,有春夏没秋冬,你要秋冬之象显示出来,该杀的杀,这边该升的也升了。有春夏无秋冬不是说春夏太过了,而是它元气不足,走了一半,另外一半不能周遍,这个时候就偏于一侧就强了,这跟他的体质有关系,跟后天这个状况有关。有偏在左的,也有偏在右的。偏在右的就总是一付寒水之象,总是一付好像要死活不了的,其实也没事,下焦老是一派寒象。这种呢,就稍微升达一下乙木的苗芽,慢慢培补培补就过来了。同学:降压药在中医来讲,作用在那个部位?
行者:降压药就不好说了,西医需要专门进行研究,对吧?
同学:就是从象来讲?
行者:象也有很多象,降压药有不同的降压药。你说他那个什么钙离子桔抗剂,它就是扩张血管的,就是通过不同种因素扩张血管的,你得体会一下它的象。有的是减慢心率的,各种不同的现象。有的是直接作用的,直接作用扩张血管的,这个不好。因为本身乙木不得升达,外在就有它的因素,就有遏制的因素,它用降压药去对抗,把这些致使乙木郁遏的因素从表面上对抗一下,从表面对抗,从外力对抗,乙木就疏达了,血压就下来了,人也舒服了。而且西医也分很多种降压药,也是分不同原因的,原因找对了,对抗下来会非常稳定,有人服好几十年非常精神。但是呢他元气衰弱,不能够自治,不能够调整,它这是根本。他不治这个根本,以后就倚赖于外在,就越来越倚赖,到最后用药时间长了,越来越多;如果摄生起居不注意的话只会越来越重。而且同一个降压药用久了之后,还存在一个外在的,就是说它这个对抗时间长了以后就产生这种逆指。中医讲的乙木不得升达,外在是什么?是阴象,内在是阳,一阳起震;这时候外在是阴象。不得升达还得升达,要开达乙木。但这阴象还没去除,是吧?时间久了以后,内在有个力扩张,外在有个力压制,这乙木的力量还总是堆积在这儿,更容易导致血管硬化、病变这些,这是必然的,因为本来发病就发病在肝木营血这里面。我们再回头讲一下五脏的真脏脉,真脏脉一般临床上比较少见,危重病人比较明显,能摸到真脏脉。真脏脉,你辨别是哪一部的真脏脉,意义不大。你辨别肝脉绝了,有用吗?是不是?只能说印证一下古人的文献,觉得我终于又找到古人说的这个脉象了。产生的原理呢,纯弦脉,什么叫纯弦脉?这里所谓“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新张弓弦”就是比较硬,这也是一种形容,就是缺乏濡弱缓和之象。古人说的这个死,一般指的是重病。很多这种脉象没到那个地步,真脏脉也有个程度。元气亏损以后就是这样,合于内在外在的六阴是升而不得收,潜降就一降而不能升,所以就会出现种种的离脱之象、元气暴脱之象,内在精气离脱。
至于像古人说,哪一脏伤了,不得胃气滋养,脉无胃气则真脏脉,这都讲的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在临床之中,没有胃气的脉象是什么脉象?常见的证是什么?大小建中啊。中气不足,第一个就肝木来乘;第二个,中气不足,水气就来犯。大建中就治从下焦上来的阴霾之象,小建中就克制一下肝木之象。虚得太狠了,本来土克水,这阴寒之气都上犯了,浊阴之气。虚的话首先是肝木克犯,所以就是大小建中。但是大小建中它也没有说真脏脉,所以我们要对古人说的胃气进行一下灵活的理解,不要有任何相。
我们学经典,应该是站在古人的基础上,比古人更高明。郑寿全先生讲的一元盈缩之道,这也是医道的根本。以前王正龙先生秉承了这个,就是独发扬这一点,确实也在很多疑难重症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把这一点理论融汇到黄元御对五行升降的认识之中,就能够更加彻达阴阳的真意、一元盈缩之道。我们在用方的时候,在急症重症的时候就会更有力量,更加精准。
像很多病,方子用的很对,无效。没力量啊!现在人元气都亏,后天看着挺足的,然后各种内外劳伤,潜在的都有。你不给点附子振奋一下元气,它就没效果。你用附子振奋一下,再用点其他药,该升的就升,该降的就降,这个时候其他药就有作用了。所以,孙思邈说“附子为百药之长”,这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光用附子,那你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所以在临床上,出现五脏的真脏脉,这个时候去怎么治呢?想一下,该怎么治?同学:当出现真脏脉,它还应该是从中土产生的吧?
行者:这个时候呢,真脏脉应该是中土败绝了,中土败绝的时候,有的是先天之气还在。不能光靠补中土,光靠补中土不管用。后天之气亏了,就要继续运先天以充养后天,如果他还有一线生机的话。脉浮散不收,这个时候再加上中焦土气败绝,以大补中气为主,但是必须要加上温固之品,调动先天的精气。最后再调动一下,能活过来就活过来了,当然经常是活不过来,活不过来就会死得很快。不收啊,再调动,再用中土斡旋一下,该收就收回来了。
同学:这个时候是应该小剂量还是大剂量?
行者:还是中等剂量的药啊,就是常用剂量,根据他的脉形,脉象。剂量小了不管用。同学:但是我的确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危重病人,大剂量药下去,精神了几个小时,但是马上就不行了,这个挺难把握的。
行者:不是挺难把握的,不是跟你说了吗,你不能够光调动,你光调动那就是没有目的的调动。你看,脉要离绝了,它有方向的。六部脉,是哪一部浮散不收了,你要六部都浮散不收了,那就没得治了,但单纯哪一部出现的,这个时候你在调动的时候,就可以相对应地用药。乙木肝气暴脱不收,你在用温阳药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到用些潜敛的,含藏的,所谓“风吹肝”的意思。你要右关脉,右寸关脉,中气暴脱不收了,这个时候你就得大用点参芪,补气的,然后再加上一些姜附去含藏。
如果是下焦两尺脉不收了,两尺脉不收了怎么办?左尺脉不收呢?
同学:左尺脉不收用乌梅之类的,右尺脉不收用黄柏之类的。
行者:你这用药还属于不是危重的。左尺脉不收了,下焦就亡精失血,整个乙木风火四逆。咱们说的都是有一线生机,可以救的。《内经》所谓的真脏脉多少日死,具体的数咱们不好说,那种绝症应该是不容易救的。临床上,肝脉弦如刀刃,如新张弓弦,有,怎么没有?肝病的病人挺多的,重症肝炎那些个,都是这样,不是有很多人活得好好的?当然,就是很危险了,有人很快就死了。这个时候有它的治疗方法。淡散不收呢就得要收,还得从浮沉上辩。形质是很硬,很弦,这个时候又得去由精化气,温其阳。以前在临床上看过一个病人,右寸关脉有点像釜沸一样,开锅的水,这个叫上焦心肺之脉不收了。这个病人是ICU 的,当时什么病我都忘了,我一般去会诊,我也不问什么病,我也不看病例,反正就走个过场,病人也搭不了脉,因为病人都处于昏迷状态,有点狂躁,胡抓胡挠,左手绑着,右手也绑着,很可能左边还插着管。当时就搭了一个右手脉,还是硬把手指头伸进绑着那个带子里面,松一点才伸进去,就搭了这两部脉。有的病人就搭不了,昏迷的时候你只能体会一下他躺在那儿的现象,然后辩证一下。当时这个病人用的是参芪,参芪麦味附子理中汤,当时用的川附,川附 15 克,人参黄芪都比较重。用完三四天以后再去搭脉,右关尺的脉就收下去了,收下去人的精神就恢复了。当然现在的急症都不靠中医了,中医现在面对这些急症也没办法。你过去以后,病人已经不能说话,昏迷了,家属也不在;西医大夫病例上写的都是西医的体征,参考价值也不大。你要从纯中医的角度,就是通过望诊去体会一下。
现在你们想想该怎么用药?五脏真脏脉。首先,刚才有同学说过,既然是五脏真脏脉,脏精就不能起亟,它不藏、不收了;是不是从精气转化的角度来说,精不能化气了?精不能化气,淡散不能收,这就产生了离脱之象。元气亏虚,它是发生在一部,没有出现整体的现象,它发生在一部,就是一脏的,稍微偏于五行一行的现象。我们怎么去针对性的救治?
同学:真脏脉本身就是脏真外露的表现,救的话先把脏真给守住、封住,然后再温固培补中土。行者:怎么收呢?
同学:看哪一部了。
行者:咱们现在说肝脉。
同学:肝如果脏精外现的话,那就得收敛重镇都用。
行者:首先,厥阴乙木不得升达,所以它才非得要升达,全部的劲都使出来也升达不了,出现什么象?阴象。乙木不得升达,一个身体内的春夏秋冬的轮转全部就停滞了。在内部来说,厥阴与少阳是相为表里的,乙木长上去为少阳,少阳之气敛下来,乙木又充了,它就是互为表里的。乙木的精气不能升了,它散在外,甲木肯定也不降。从互为阴阳的角度来说,弦如刀刃,应指肯定有力。乙木就是柔弱,甲木就是刚强,它们就两面。同学:甲木不降所以才乙木不升,是吧?
行者:是乙木不升。甲木为什么会不降呢?
同学:乙木不升。
行者:还有别的原因吗?外感风寒、内伤七情、饮食、房事这些受病之端,你一问,生病什么原因导致的,就是这些导致的。人受病都是有原因的,然后这些原因再按着脏腑经络不同的方向,来不断地去干扰它,产生作用。你脑子里要明白,不能说就画几个图像,哦,这个是因为几个脏腑。我们人的外感内伤它是有途径的,有固定途径的,气血升降也是有固定途径的,阳气的生长也是有模式的。我们就是要一直保持着四季长春,就要保持着生生不已之象,这才是生长之象。平常外感风寒,伤寒抑遏乙木,伤风肺胃会不得敛降,内伤以迟呢,土木会导致壅滞,胃气不降会引起甲木也不降,这是比较常见的。吃多了以后,有的人会出现头晕、口苦、上火。这是因为平常甲木就不容易降,稍微受点阳明之气阻隔影响,它就产生了。不会说平常正常人一吃多了,少阳相火陷了。一般不会陷,陷就是平常乙木郁遏,少阳就容易在上。
再回答刚才这个问题,在真脏脉的治疗过程之中,是由阴不得出阳,这边呢,又有阳不得入阴的现象。我们从它产生在具体哪一部的现象,就分判出来用药的升降、主流。主流是什么?主流还是得升的,以温升为主,然后要中土收纳。但是,根据它发生在不同的脏腑,如果发生在肝肾脉,你就不用问,发生在肝脉还得要升,还要以升为主;发生在肾脉,就以温化为主;发生在肺胃,就要补气敛降为主,以温降为主。脏精为什么不能升?温则升,寒则凝,对吧?
这时候用药,像刚才有同学问的,我们到底用大剂量的,还是小剂量的?这要根据病人元气的多寡。元气亏虚的人,肝木要升达,温养阳气的话,你就要用少量;火本来就小,甚至火是死火,根本点不起来了,这时候你就吹小风。用温阳药大部分都是吹风,不是点火,然后慢慢把它温养起来。如果中土亏虚的,后天涵藏不足,是肺脾肾三脏的问题,元精之气淡散不收了,出在右路,这个时候,你就不是用小量了,要用淡味,是吧?左路要取其气,用小气;右路取其味,淡其味。你就需要把药物多煮几遍,吃后几遍的。这是根据他的不同的现象,我们可以考虑用药。
我也是在跟大家讨论。我讲一个问题吧,其实我是没有答案的,讲了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分析,分析完了以后就要大家体会。不外乎,“独守阴阳,无与众谋”,每个病的表里都是这样,精气互化,表里呼应;然后升降也是整个要合一,然后才行。这个气与味也就相当于阴与阳,你用药就要用药的气或者是味,偏于重或偏于哪一方面。味是用来补精藏精的,气是用来充其形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吧?看着架子就比较弱小,你就给他打打气,再充实一点。面色不荣润,看着都比较枯槁的人,那就得养其精。养其精怎么养?同学:养精还得用食物来讲。用药的话,用药还是用味来养。
行者:味是从哪儿来的?
同学:从食物来的。
行者:食物怎么吸收的?
同学:先有脾胃的运化,然后再收敛。
行者:你中土得运化,你得有力量运化吧?中土要得其常,土气要充沛,你才能磨它、运化它,是不是?所以,你要养精的话,先得养中土,中土化源一开,然后其他药才能用。中土化源还没开,这边大补阴煎、大补阴丸,这些养阴的一用,没用。土以制水,你土气不足,下焦相火都镇不住,你吃知柏地黄丸管用吗?倒管用,一镇,没火了。所以说知柏、熟地这些,芍、地、阿胶、首乌,以至于常用的女贞子、旱莲草这些药,这些药都是以涵藏肝木为主的,乙木盗泄了。如果真正是中土亏虚导致的肾气不敛的话,这时候必须从中土来。你看临床上,肾气淡散不收,中土虚弱的这种病,想想一般有什么病?
同学:糖尿病。
憋着,它导致的肾气难收,这是实证。这个好治一些,左路把肝木舒达开,右路慢慢叫他的生活安定下来,放松下来,补补脾胃,再镇潜,压一下,好了。但是,一旦出现这种症状你就知道,这都不是一个很好治的、很轻的一个症状。不要像外边似的,口臭嘛,吃点三黄片,吃点什么牛黄清心什么,吃完好了,过两天又犯了,长期吃到最后就吃到真口臭了。那个时候肾元就亏虚了,那时候要治的话,就得补土。临床上肾衰的病人难治,广安门中医院怎么治?广安门中医院全是泻法。他右路不降,腑气这一路出问题了,首先他们辩证,是在水的,就利水利尿、逐水;在气的行气,然后在血的要活血。其实这也是一路,左路都不升了,左边肯定容易有瘀,升达无力了,但是表现在右边。右路不降了他就泻,一般大黄,大黄一用,肌酐、尿素氮都下来了;然后再用药,慢慢趋于正常,这人也差不多了,整个中土元气就亏陷了。西医很多都这样治肾衰的,现在他们吸取了很多教训。早期就是很多人来了以后,好多这个西药,降肌酐、尿素氮的,一用,慢慢用着病人就差不多了,然后很快就不行了,出现心衰。西医认为,肾衰病人出现心衰,这就到了很后期,出现几次就差不多了。中医一看,这阴浊之气已经上来了。已经往心肺走了,那就差不多了。这是最后,水已经克火了。
在临床之中我一般怎么治呢,不要管乙木还要怎么样,就从中土斡旋就行了。中土把肝脾之气要升起来,肺胃这路还需要降,也还需要泻;左路要升。喻嘉言有一个名方,叫进退黄连汤。其实这里边的道理很简单,他弄个进退黄连汤,弄得虚玄了。但是他的道理是对的,而且从他的论述中看得出他能治好。是这样的,肾衰往往表现出来关格,关格意味着阴阳气不相周流,在我们人体中焦来说,就是营卫二气不得周流。营气升达,卫气敛藏。不要管他关格,就用进退黄连汤。先用黄连汤,他考虑桂枝这些都少用,先开始用上几剂,通过病人的反应:营气如果开发的话,什么叫营气开发?乙木舒达了,从临床症状来看,这个有很多症状不好说,但是脉象上我们会体现出来,左关脉弦了,有力了,这就叫营气先动。营气先动呢,他就要全部用生药,叫进黄连汤。为什么要生药呢?因为我们所吃的药全都是草根树皮,秉持的就是木气;你把它炒过以后,拿点火金气一弄,它那股木气的勃发之气不足了;你把它炒焦炒灰,它该归土了,是吧?没那股劲了。如果是右路卫气一动,卫气动会有什么现象?上焦肺胃之气会足一些,有时候有点口干口燥,气力稍微足一些,右路脉稍微盛一些,这个时候就可以用退黄连汤了,所有药物全都是炮制过的。
这就是他讲的进退黄连汤,在我们临床治疗上有意义。你看很多老大夫,为什么有的药用生的,有的用炮的,有意义吧?你要叫它流行于经络之气的,你就可以用生的、偏走气的;你要叫它走味的,你还得制过的。黄连到底用不用,用多少,这根据大家临床的这些症状。因为肾衰的病人元气不收以后水沉火浮,上下分崩离析。上焦泻心火之实用黄连——这是理论,实践不一定这样,用不用你自己看着办。但是呢,中土的枢机已经不能枢转,这时候补中土是重在,必要的。病人恶心,吃不下去饭,饮食精气没有来源了,这就在中焦。左边要舒乙木,中焦要补中土,右边要降肺胃一路的浊阴,要利小便,要通大便,要芳香开化,去菀陈莝,活血药适当加上,始终围绕着中土。
我以前临床上治过一个肾衰的,最后不知跑哪儿去了,治过一阵子,说效果很好。以前已经不能吃饭,已经在医院里感觉出不来了,结果吃了几副汤药以后,马上精神就特别好。就用这个方法,越吃人就挺精神的,然后肌酐、尿素氮下来一点,但症状恢复得很好。这个时候呢,再用慢慢它会下来,因为我当时的用法,降腑气、泻浊这些药都用得很少,以我的看法还是建中土为主。如果到最后的话,还是要用逐水的、泄浊的、化瘀的。长期水路陆路都堵塞的话,时间长了肯定有瘀浊,旧不去新不生,肯定的。这是给大家提一个思路。回到开始讲的,还是“独守阴阳,无与众谋”。反复实践这句话,反复运用,时间久了以后,领会阴阳的实质之意,就会拥有无比的自信。言简而至微,时间长了以后,探索到其中的微妙,就有所谓的悟道,所谓的成道,所谓的成佛,等等。也是因为你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透彻了解以后,发现天地万物所有的根原,无非就是这样。对这个本原有所触动了解以后,就会有非常强大的自信,天地万物皆不能构成任何障碍,从根本理论上把它贯穿了。所以说我们学医也是在修道,精思入神。
脉法四十五,“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名曰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脉洪大而长,心脉,整个如夏季开达之象,万物之盛开、盛达之象。心脉以开达为顺,脉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我们在搭脉过程中,什么叫来微去大呢?哪位同学给我解释一下?来吧,你还能摸个大小,你走吧,有大有小吗?怎么体会呢?去的时候是怎么个大法?同学:势大。
行者:是,去的时候势怎么个大法?
同学:我理解的是,去的时候有涣散不收的感觉。
同学:这个我在把脉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经历,从字面上体会,就是洪脉本身就是来盛去衰,这就是来不盛去反盛,是不是内经上说的这个意思?
行者:是这个意思。但在临床之中,我问的是什么感觉,意思肯定是这个意思。当我们说一个感觉的时候,就要取类比象;在感觉上没有接触过的时候,一般用通感,因为很多感觉描述,都可以用通感来假借、阐述。“来微去大”,他所阐述之意呢,肯定是收束有力;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好像形很大的样子;有力要体现在其中,形大不行。“来盛去衰”,去衰了,形大不大?形大势不大,无力了。“来微去大”,它这个微,相对比起来就弱,有这个含义吧?弱、小都在里面了。然后大呢?大相对的是什么?是张,外张,形质稍微大些,力量稍微充沛一些。这个时候我们在脉象中的领会、体会呢,往往这部分脉象沉实的多一些,脉形相对有可能会硬一些。阳不足的话,它勃动感弱,但阴有余的话形质感会强。有的人脉硬,脉硬一般都是阴质过盛,阳气不化。这需要大家在临床中搭脉的时候经常要去体会一下脉的来去、应指离指的感觉。首先要得于心,然后再应于手。
同学:不是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是不是偏重于阳不足?
行者:对呀,偏重于阴啊,所以阳气弱嘛。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偏于阴不一定就说明它弱。他现在很轻就抬起来了,落地很稳、很方正,这个时候有两种。阴气有余的人,因为他是阴气滞重一些,他急着想落地,平常气力也不亏,但是他就觉得腿比较沉重,抬上来了马上就得落下来,而且脚落地比较沉。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有的人上楼梯步伐非常沉重,声音动静比较大。当然这部分人的身体也不见得好,但是也属于正常现象。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这部分人的状况。
同学:临床上有些人的脉沉弦有力的感觉,还有火热之象。
行者:那是气张而不收。
同学:沉弦不是阴寒不化吗?
行者:沉弦是阳气欲升不得升。
同学:这个时候,浮弦是讲甲木不降乙木反而郁在内?
行者:你先听我说这个“来去”,你现在都搞出来很多脉象。“来微去大”是什么意思?你来讲讲是什么意思。咱们不说来微吧,说说去大。
同学:收藏势力比较足,偏足。
行者:说明他木火之力弱,肺胃之气实。咱不能说他虚,但肯定是有实,肺胃之气顶在这儿呢。同学:这是属于生黄芪适用症之一?
行者:这个时候还以降气为主,补气适当考虑。因为气还没有降下去,还盛在这儿呢。来微,木火奔发之力不足;去大,大则为迟,就是肺胃敛降之力不足。这时候脉形会大一些,滞一些,所以光凭这一部脉,你就可以通看到六部脉的现象。
“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为什么是病在里?
同学:心是阳气开达的地方,他这里反而弱了。
行者:病在里,里面怎么病的?
同学:内里的生气不足。
行者:里是为了以济外的,表是为了要内敛的。来迟去大,阳不足,阴气反而显示有余之象,所以他这里阐述的是病在内,病在里。以木火奔张为外,以金水敛藏为里;以左为外,以右为里;来为外,而去为里;这是他的叫法,也是他这种取类比象的领会。
不是说不得济外,不得济外那是在表,表虚;他重在这个去大上。一般说病,病在内,病在外,都是指有余的,一般不指那个不足的。就像面瘫一样,“邪气反缓,正气反急”,是吧,一般缓怠不收的那一面,都说有余的那面;然后正气足的那一边,往那一边歪。“邪气反缓,正气反急”,说病的那一边,不是说它不足,就像一公司一样,不说谁能力不足的,先说是捣蛋的,犯错的。
“脉来,头小本大,名曰覆”,头小本大,什么意思?
同学:上小下大。
行者:对,是这个意思。就是脉像个碗一样,浮取摸着小一些,沉取摸着又大一些,此名为阴盛阳虚,病在表也。怎么病在表呢?这时左路阳气升达不上去,肝木之气郁住了,这时病在表。这跟刚才的病在里又不一样,那个是它收不下来,在里之气不能收,所以逆上来,收不住,所以肺胃是敛降无力。“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上面不但小,而且脉微弱了。浮取脉微弱,寸部脉不但弱而小,微呢,微就不一样了,飘忽不定的,是这种感觉。“则汗出”,为什么汗出?
同学:是桂枝汤的那种汗出吗?
行者:对,上焦心阳不足,心中阳气不足则易汗,所谓的“叉手自冒心”。但汗是怎么出来的?同学:“阳加于阴,谓之汗。”
行者:是阳加于阴,这阳在哪儿呢?一种是上面阳气太弱了,自汗,是精气不足,所以呢,气浮散在外不收,这时候产生的自汗。一般像肝木之气盗泄吧,往往相火是有实的,盛则泻,不盛呢就止住。而这个是因为虚证导致的,不是因为相火实导致的。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则关格不通”,下焦,下脉大而弱。脉大而弱怎么办呢,郁于下。本大,下则关格不通,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头有汗者死”,头有汗,下微本大了,下焦肾元阳气就不运了,上再有头汗,这个时候就叫元阳离脱,元阳从上而脱。他这个讲的有汗是但头汗出,一定是这样的;全身有汗头有汗没事。我们一身之经络,头为六阳之巅,六阳汇守之地,三阴经及颈而返,三阴经到脖子上就往下走,不往上走了,所以阳气离脱的时候,阳但在阳而不入于阴,回不去了,所以但头汗出,光上面有汗,底下没汗;这是虚证。但《伤寒论》还有一个实证,也是但头汗出,那是热郁在阳经,光上焦蒸蒸有汗。这两者可以从他的精神、呼吸、动作,可以看出他的虚实之相。但郁在阳经呢,那个里面还有尿黄、身黄、黄疸这些。行,这两条讲完了,有什么问题大家提一下。
同学:刚开始讲真脏脉的时候,刚开始真脏脉是精气外露,但讲完了我觉得其实是气外露,而不是精?行者:什么叫精?气聚则为精。什么叫气?精散则为气。有精吗?哪有精啊,只有一气。只不过它聚在里面,换了个名词而已。它聚在里边,元精元气,都统称了。当然啦,元精元气它们两个又不是一个东西,它们两个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从不同的侧面去形容它,形容的角度不一样;形容角度不一样,说明你指出来这事物的用途也不一样。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但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它的时候,就会有下文,有下文就不一样。中医讲的是什么?古代很多中医讲的,中医就是气化,全身一气流行,气化周游;然后在这里,先天气化、后天气化,不同的气化在这里转变,这就造成了人与天地相互呼应,盛衰有时。其实不难,仔细体会这里的变化就行了。不体会这里的变化你看病靠什么看呢?就还是瞎子,不知道这股气怎么走的,该怎么走,外在有情况下怎么走,你用完药以后它会怎么走。到最后学的就是这个。你用药也是用一气,草木虫兽之气,你用气影响他。
同学:肝木,属厥阴;心火,属少阴。而《内经》里面讲肝木少阳,心为太阳。这里有差别吗?行者:有差别吗?没差别啊,只是名字有差别,还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的。同学:比如它在讲肾的时候,肾就是属于太阳。
行者:少阳,乙木,厥阴风木之气由阴出阳,长出来就变阳,长不出来它就是阴。所以,它就是阴,要长;你都长出来了那还叫乙木吗?但是,都长不出来,都是乙木,那是病态。所以这里有合与不合;当生则生,它与其它四行的转换、变化是合为一体的,是一气。所以,学中医,包括传统文化,学到最后越学越傻,脑子里面很空,什么都没有,所有名词全都判然若失,全都冰消瓦解了。学到最后如果脑子感觉知识沉甸甸的,那就完蛋了,那不叫中医了,他只能到最后害人。为什么?他倒不会害很多病人,他害徒弟;他徒弟一听,哎呀,这么多名词,好啊。这些名词,他创造的,他自己可能还领会一点,但他徒弟就全都死在这名词上。所以每个流派到最后传下来,第二代就不行了;第一代还挺有名,第二代马上就怂了。很多都这样,不用三代。以前说“医不三世”,现在也是“医不三世”,传到第三代就不用看了,肯定已经流传不下来了。过去讲“医不三世”,讲的是什么?
同学:最老的一个说法是说,如果这个家里没有三代人行医的话就不要找他去看病。行者:你这都是谣传啊,是后代的。
同学:还有一种说法,如果这个人没有学过《内经》、《本草》和《伤寒》的话,就不要找他去看病。”行者:“医不三世”这也只是个说法。“医不三世”最早的说法不是说三代行医,三代行医这个经验也传不下来啊。它是《黄帝内经》、《素女脉诀》、《神农本草》,就是说你读完《黄帝内经》医理通了,然后你再读《素女脉诀》,当然《素女脉诀》没有传下来;你再读本草,知道用药,你再读脉诀,知道脉法上怎么微细去诊断;这是“医不三世”。我们现在也是啊,首先要通医理;第二、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你要学脉法;学完脉法以后再学本草。你要学三方面,你缺一方面,你要是病人你也不敢找他看啊。现在社会上的医生,就是对本草初通了一下,医理也不知道什么医理,脉法呢大部分人也不会,所以就造成了现在这种情况。当然,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次大融合。南北朝六祖以后,禅宗心法来提掣传统文化,所有的这些,医学、美术、建筑、武术、音乐、舞蹈啊,都上升到道的境界,都与禅相合,独持心法。医学也一样,惟在一心。这个时候,百工农医都升华了,达到这个境界可以说是超越古人的,完全超越古人,是从境界上。古人只是有一部分人慢慢达到,但是他们达到以后又没有透脱,光提示出来这个,这是缺陷。所以我们后人学习中医,是很有希望超越仲景,超越这些所谓的四圣。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大很大的努力。第一个,要有很好的运气;第二个,要有很好的悟性。没有悟性也没有关系,没有悟性只要傻点就行了;现代人都是太聪明。这世界上有智慧的人很难得,但是有智慧的人不如有运气的人,有运气的人不如傻人。傻的人不是说脑子不开窍的那种,而是执着的人。你自己内心有愿力,然后去为了这个愿望不断地去求索,矢志不渝,到最后也就会慢慢合于这个本原。所有问题都是一通百通的。像我们读书,我们一看,医书这么多,怎么学呀?你们现在听了我的讲课,用这种阴阳取类比象的角度来观察,来学,你只要学透一本书,把一本书学得比较熟,前前后后都类比一遍,你会发现读第二本书的速度绝对是这本书的十分之一,以至于你再多读几本经典下去,你再看很多的书,就是两个小时一本。就一看,诶,就这么回事;这没法看,这几章不看了;主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己看。就是这样。思维磨砺是不断地越来越纯熟的,是磨砺你的类比能力,你的能力越强,你看书就越来越快。你不能跟着他走,如果跟着他走,一本《医门法律》,那么多条文得背,背完以后方子也得背,他怎么想的你还得揣摩,揣摩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想啥、该干啥,只知道遇见病人以后他在想啥,他在干啥。然后你再看另外一本书,又多了一个人在想啥,在干啥;时间长了以后你可能很多东西就忘了。一临证以后你只要想起一两个人怎么说的就行了。但是临证多了以后会磨砺,一临证以后,你面对的病人是变化万端的,有时候你首先不会想他们在想什么,你首先可能会想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这时候你以前读过的书可能还会有用,又拿出来重新在脑子里再过一遍。经年累月时间长了,有时候也会凸显出自己的一套理论,然后再写本书,又继续造成障碍。所以说医学就是这样。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没什么,我就著述先贤、先圣的道理就行了,何必我自己再写什么道理呢。先贤、先圣变着法儿的把这些东西都说得非常透澈了,很多医家也在变着法儿的说。所以我们学脉法就是学一种思维方式。
网上有人问:药物归经靠谱吗?《神农本草经》好像没有说归经的问题。
行者:归经的问题是一种体会,根据药物的性味。古人来判断药物的作用,用的是什么?主要看性味,性味取决于分判出来的大的取象。归经,归什么经呢?
同学:五脏十二经。
行者:你讲的是人家的归经,我现在要讲你自己的归经,你自己怎么归经的?你自己五脏六腑十二经,这不虚玄了吗?这对于我来说就是虚玄。这个药吃进去就沿着这条经络走了?你想会不会?怪不得西医看咱中医不科学,药物吃下去有效成份全身血液都流行了,这怎么归经呢?然后说,是不是有靶器官专门接收它。认识药物首先取类比象,怎么取类比象?它的长相、它的收成季节、它的成熟、它的用药部位,按的是阴阳来分别。归经归的首先是阴阳,然后是五行;五行是类比出来的,阴阳是大象。取类比象就是靠阴阳五行来类比出来的。寒热温凉,它就代表着四象,温,升,木气;凉,敛藏;寒,凝结,这就是金木水火四象。然后是底下的酸苦甘辛咸,再加个淡味。
同学:为什么有些药物《本经》里面讲的是平性的,而后世一些本草著作说是苦寒的呢?行者:举个例子。
同学:芍药,酸苦平。
作用。
同学:是不是淫羊藿的叶子有发散的作用。
行者:辛寒,味是寒的,辛以开散,寒以收敛,敛聚住了。
同学:不过,我还是认为,归经这个问题,的确是有修炼的古人吃了药之后能描述出药物在体内的走行路线。行者:咱们是讲医学的,咱们不谈那些。
同学:但是,这涉及到……
行者:因为修炼的那些人吧,第一、他们对取类比象了解较少;第二,他们智慧有所欠缺。他是感觉到这个经脉,看见了颜色的变化,他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大象,这是他根本理解不了的,他只是看到了现象,而我们现在揭露的是本质。
同学:那神农是咋揭露出来的这个本质?
行者:神农是智慧神通,他不是吃下去以后就能看见什么。释迦摩尼也是智慧神通,不是说放光动地,靠那些特异功能。那些有特异功能蹦出来的都是小孩,不懂这个。你说你上天,放光动地,你看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不照样上天入地的,也没见哪个神仙非得跑月亮上。有俩特异功能的早被关起来了。关起来了的跟供起来了的都一样,一个意思,供起来也是关起来了。张宝胜被抓起来了,供在中南海里头。咱们不谈这些,还是要智慧圆通,这是最关键的。当然,那些修道的,他们看到的叫实相,叫现象,但是他们不一定能解释,他们不知道通达内在的道理。像白芍,刚才讲到平,这个平是古人在四气中专门类出来的一气。同学:就是温凉寒热都有?
行者:四气各有其性,为什么类出来一个平呢?
同学:不偏不倚。
行者:我们的取象要落到实处,你这落不到实处。你看,不偏不倚,我们治病就是要叫阴阳平衡,这都是脑子里的想法,你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以后看病的障碍越大。平不是说我们脑子里平,我们脑子觉得,哎呀,这是天平,哪头不多,哪头不少。是这样的:在五行里面,左路木火奔发;右路金水敛藏;平类比的是金气分支下来的。我们在后天八卦里看到,天门地户,坤土它是在右上方的,是偏于敛降的过程之中,这时候平有平降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身之气的主持是什么?由风木来主持的,我们这个世界都是风轮来主持的,大地是是个风轮;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生长靠风木之气,靠我们的肝木之气,时时刻刻的这个生机。所以它有这个平,平有平降之意。我们去学就要感觉它所阐述的那股象,知道这意思吗?不要弄出来一个平,然后不偏不倚,没意义。就跟过去古人弄出一个缓,什么叫缓呢?不浮、不沉、不数、不迟,弄了一个缓,感觉跟黄金分割不可琢磨一样,没个东西。就跟一点似的,那一点呢还无限小,摸不着。这一看就是没有临证的,有临证的、稍微有点语言功底的,不会这么去形容的。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药物因用药部位的不同,就分别出来升降,所以药物的升降是主要的。然后体象阴阳,你要观察,这是最关键的,这叫归经。然后再往下归呢,左路升的,三阴升达,三阴升达怎么归呢?是乙木?少阴?还是太阴?它从哪儿开达?你得考虑考虑。然后它有兼夹之象,比如说它同时具备几个体性,生姜辛甘温,各种气味就形成一股合象。
在这里面有具体药物的归经。有的药,它的药气、它的象比较独特,比较偏一些,与个别经脉之象气正好非常之应合,这个就叫特效药。你看经方里面的药吧,大部分都是四平八稳,都是气味比较端正,偏性少一些,特效的少一些。你说姜桂附这些,单个用没什么特效,组合成方子才有特效。一些个别药,时方用药,那就不一样,很多一两味药就专门入经,针对某几个病它就有特效。当然经方也有,像妇女产后感冒,多吃点当归她就好了,就不用其它发散的了。当归本来就有辛味,本来就性温,又大补精血,通阴经中开达一下,正好病位、取象都比较契合。
还有极个别药的归经,像你说的,有的病人吃完药以后,感觉比较敏感的,就感觉这药就顺着某条经络走下去了。这是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我们人体内在的气息是同气相求的。精气是三阴升达,三阳敛降。药物自成一象,它这个象服进去以后就会与同气象的相互应和,产生这种特殊的归经效果。但这种特殊的归经效果也是不外于阴阳五行的大象的类比,只不过在这种类比中它稍微复杂一些。比如有的药不入足三阴而入手三阴,这时候它这个药由阴出阳,药质相对薄一些,药用比较浅一些;它有这种敛降的作用,正好与那条经脉之象相应和,就产生归经,所以临床上有许多特效。
至于我们讲的是大道大法。有堂堂正正的,还要辅佐以奇兵奇谋,没有奇谋、只有堂堂正正,打起仗来也不会那么胜得那么轻松。堂堂正正是为了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大道。疑难杂症有时候治疗,特殊归经的药还是要掌握,但是在掌握的时候还是要深入分析出来它为什么会这样。进行深一步分析后就能够更好的把握它。网上有人问:辛以开散,为什么会敛降呢?
行者:《内经》上说,辛以润之,怎么润之呢?
同学:就是我们在烧水的时候,底下的火烧水,水变成水蒸气弥漫到空气中,空气当中比较滋润,这种火性就是辛以润之。
行者:再换个角度讲一下。讲的基本上对,但是意义表达不深刻,看不出来你懂没懂。同学:辛则阳气开达,阳气开达则推动津液敷布。
行者:就是辛以散之,开腠里以治津液。津液是从哪里来的?上焦得开,津液得下,辛开开什么?开上焦心肺之气,不是开下焦。当然也可以,用药归经也有开下焦的,开下焦阴寒之气。但是我们从五行的角度来讲,开一定是开启往外,从这个角度讲是辛以润之。下焦阴寒凝聚,津液不能敷布,辛以润之,这个时候是推动津液开达。上焦不得开,是肺胃之气上逆,逆在上,然后燥金、肺胃燥气在上。这个时候如果是因为腠里不开的,开腠里治津液,小柴胡汤有吗?上焦得开,津液得下;然后大便不干了,大便得下。这是上焦得开,营卫精气开化。但这两种都是有其因――下焦阴寒凝聚,寒燥才用上,才用得上姜附,姜附肉桂开下元,当归这些。如果是上焦燥的话,肯定是少阳相火顶在上边,肺气闭住开不开了,这时候降少阳开肺气,金以制木。这时候才用辛以润之。如果本来阳明燥热,火热内盛,阳明气实,这时候再辛以润之,怎么润啊,你越润越燥。古人经典上不论说什么话,他都是有针对、有所指的。所指一项,没有说,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用在哪里哪里好。这基本上没有。这了意的话,很了意很核心的话很少的,不但少而且是很模糊的,像“学医之道,虚静为宝”,“独守阴阳,独与众谋”,这都是很模糊的。那些很实在很直观的,它都是有所指的,因为它已经是形而下了。形而上的都是大的战略、策略、是大的指导,形而下的是具体的应用。
大家有什么问题,再问一下。
同学:“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先是不收之象,但是它已经回去了,回到里头去了。行者:哪儿不回的?不回就停了。它虽然回,但它已经回得晚了。来微去大,微就是非常弱,外不足。去大呢,内在不收,病由内而生。你现在能这句这句话吧?这叫象,我们感觉它的象就好了,不要心里老感觉表啊里啊。要是老跟这些词拉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多障碍。不同角度用的名词都不一样,是不同的象;我们从不同的象中切入,怎么说都有理。你要非得把这些象拉到一块,拿名词而不是拿象来作为我们观察和衡量问题的标准,问题就出来了。象永远是检验一切道理的最根本的,理论永远是为象服务的。网上有人问:左尺脉沉细,右寸略浮,其他脉弦而略数之象。
行者:这个不好说,你搭到的脉象呢,我只能从你阐述的来表述一下。这是哮喘,右寸略浮也是正常的,肺气不降。脉弦而略数,数是什么?趺阳脉数代表什么?代表脾气弱,数有急之象,弦而略数,这都是肝木克伐脾土之象。下焦左迟脉还沉细,这是阴分不足动风木了,这就不能光补土,还得荣养一下肝木。荣养肝木,这个必须得用药。肝木不荣养,化风了,风木之气,甲木克犯辛金。
网上有人问:可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无念、空、无我等这些境界身后的身心基础吗?行者:身心基础?没有什么身心基础啊。首先你要明白什么叫无念,什么叫空,什么叫无我,明白这几个词了你就不会有身与心的差别。什么叫无念?无念指的是什么?
同学:无念就是无妄念。
行者:那都是正念了,你现在是无念吗?
同学:无念首先是对各种事物不去做主观分别。
行者:这叫无分别念。
同学:不能说我上来就是无念。
行者:有啊,佛法中提到诸佛,他们是无念。
同学:先做到无分别念。
行者:对,无妄分别念。什么叫无念?这叫无念。断念如果是无念,门口的石狮子就早就成佛了。无念指的是什么?大千世界这些全都是我们自心中度,等你体会到这个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生妄分别念,诶,这个是高,这个好,这个是我。就像我们看到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一样,无念,太熟了。但是我们看得清清楚楚这两手是怎么回事。我过去举过一个例子,结婚很多年了,见老婆,无念,(众笑)是吧?这叫什么无念?没有妄念。这是我们心态非常平静,不去妄加分别。无者无忘念,念是什么?念是真如。什么叫真如?同学:就是自己的真心。
行者:不考你们这个问题了。是这样的。我们平常用念有妄分别念,还有叫如理思维,就是我们没有悟到空性的时候是如理思维,我们该做事时就做事,该听课时就好好听课,顺着课好好思维,这叫正念,这叫如理思维,这也叫初步无念。我们该干什么事情我们就专心去干。至于说真正的无念,我们善于分别一切象,居第一谛而不动,我们随时随刻还能回到清静本然的体相之中,这叫无念。这些名词,我只是讲一讲,不要把跟中医的名词拿在一块。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有很好的修证的背景,要不然的话都是瞎理解。什么空、无我。本来就无我,你们听课的时候有“我”吗?讲课的讲,听课的听,就体会这个道理、含义,哪有“我”啊?就是“无我”。什么时候有“我”了?一点名,一听,诶,我该怎么回答,别回答错了。对错啊、衡量啊、分别啊,这些念头一出来,我见就出来了。
至于说这个“对不对”呢,这都不行,因为这个世间判别事物不是按“对错”来判别的。按什么来判别的?你说厥阴乙木之气错了,这股气错了,可以这么说吗?只有合不合适、当不当位。因为对错是有很多标准的,拿很多标准来衡量的,而这些标准就是横窒在我们内心的障碍。换个角度来说,标准换了,又不一样了。比如,脾气比较急躁,肝木比较旺,你说这不对。有时候,恰恰在关键时候他提前把某些事情干好了,诶,这又对了。天地万物各有其位,我们也一样,各有其位,各有其道。我们就是放开身心来体会它的道理、它的位、它的现象,然后顺其道而行之。只要掌握这些就行了。顺应天地之间的道,顺应我们内心的这些,这样的话就会感觉到天地万物越来越亲近,天地越来越狭小简单,没那么大,没那么多未知的。又回到以前讲的那个问题了,什么叫无我?心里边不要瞎搞就行了,脑子里可以想,但心里面你会有体会的。长期心空静下来之后,你的心进行妄执分别的时候你会心动的。有体会吧?会心动的,你会觉得你心动。要不然你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学习,跟同学玩,你不会心动的,该干嘛干嘛,皆是无心。但是这时候你能回到清静本然的体性中吗?这就不见得了,有时候会被状态驾驭住,笼罩住,这个时候又会分别,哎呀,这个挺好的,就又投入进去。这个就跟医学关系不大了。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要是没有的话就讲到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