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伤寒脉法十三,一二三》-整理

 小小小妙音妙音 2021-01-09

分别高低、好坏等。这是意,属脾胃,易致脾胃虚化,阳气宣外,不收摄,所以不容易安定下来

为什么总是做事心不在焉的?

心不在焉,为五脏的气不足。五脏气散,难以收敛,时间长了,就表现为虚火。工作需要分别,分辨要宣散阳气。如聊天,辩论,需调用阳气来支持。但自省到阳气浮跃时,可不去执着,不去应合,助长,可缓解阳气过于宣散。

​(左关脉大,肝脾郁而不升;右关脉大,胆胃逆而不降。右寸脉大,肺金上逆;

白天阳气循行在外,所以不发热,晚上阳气入于阴分,阴不制阳。

夜间阳气入于阴分,夜间低热可能是阴虚的表现,但尚未见阴虚火旺之证。

常中医称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盛,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的发热为潮热。

午后或入夜热甚,五心(手足心和心脏)烦热,甚者骨蒸潮热,兼见两额红赤,盗汗,舌红少苔。称为阴虚潮热。往往是由于虚火内扰所导致的阴虚证。

其实黄芪跟桂枝一样,都是从中下往上升达的,黄芪不过走得最表,一下走到皮肤腠理之中,表气一开了它就得收。

湿疹就从左路慢慢温阳舒达,当归四逆理中;当归四逆理中不行的话,那就把什么细辛去掉,加点人参,加点巴戟天、鹿角霜,培补,精血不足就补,弱了就扶助,不能单纯老用这些草木之品,那也好不了。

正气虚的,出汗不解,汗出愈盛,出完汗以后元气更虚,更收不住了,阳气愈加奔脱在外。本自阳气不足,医家用药了以后又发其汗,阳气欲脱在外。

六腑之气与外在的三阳经相互为表里,六腑之气如郁阻,三阳经气就不能归于六腑,则会出现三阳经气的郁阻。所以说,柴胡汤大柴胡小柴胡,承气白虎,全都是阳明腑,都是腑证,只因为是腑病了所以三阳气跟着不能潜降。

噎一般是浊阴上行,郁在咽喉部了。咽喉部还有一个特点,它跟少阳相火上逆有关系,这股浊阴之气是少阳之气顶上去的。不单要温降浊阴,还得疏肝降少阳。

为什么肝血不足呢?木火的相火老是扰动它,肝木不藏,白天处于动象,晚上也处于动象,阴分慢慢就耗动了,耗散了;这时用阴药含藏一下,中土气血慢慢疏达,从这个角度来滋养它,这样人阳气慢慢和升了。

黄芪你用多了,气张在外头该回来回不来,容易出问题。脾胃有痰湿滞在周身,你用黄芪,很多病人他可能一下就肿啊,湿疹啊,特别重;如果是血滞的话,用多了他还有点烦躁。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那种病人,那种上来大出血,大出血以后,脉都是缓弱、涩弱,那就桂苓阿胶汤,加附子,加鹿角霜吃上点,马上就收住了,得补虚温阳才能收住,而且得息肝风;她肝风虽然弱,还带点木气的躁动,就是温阳疏达,它既然掉下来,就把它升上去。

一次性大量失血,中土之气尚足,那就是弦缓沉弱,这人还行,别看出那么多血。亡血的病人亡的是元气,因为这木火之气推导着它。人一失血后,如阳气本来弱的人,一失血时,马上表现出来的全是阳虚,四肢冰冷等。因为对人体来说,按西医,肝脾它储藏着很多血液,光伤这点血,阴分不至于马上出问题。往往伤的是血中之阳,伤的是肝脾的阳气,阳气伤了后,脾胃脉收藏不下来了,脾胃不降了,它自盛了,自现了,然后压制着肾水之力不能收藏,所以显示得比较明显。

阳气平常就开张的,阳气尚旺。阳气本来就弱的,本来就蔫的,这咵一泻血,马上就,不说晕厥吧,昏头之人。他一泻这点血,他整个阳气就支撑不住了。)

十三

火不归中土,少阳阳明之气不降,中土慢慢就阳气虚微。脾胃阳气是少阳阳明之气内归它才有阳气的。少阳阳明之气长期不降,亢在外,所以中土必然是内在寒湿的,所以过去脉法说:右关浮者中土虚寒。所以太阴病食不下、腹满、不欲食,不想吃,中土之气不化。

饿还能吃,就是有的人很能吃,吃得很多,特别想吃,但吃起饭来就吃得不香,食不甘味。因为脾和则口能知五味,脾藏精气,往上升的,脾和就意味着脾能藏精,肝脾的阳气能上升,这叫脾和。有一个和就有一个逆,这是顺逆之道,逆是乙木升发不上来,横克着。虽肝经有火也能疏泄胆胃,但脾精不能收藏,不能正常疏达的话,他吃饭也不香。这时就吃点刺激的,吃点很有味道的,要不然吃起来没味。脾精气收的话,每天粗茶淡饭,吃点粮食都感觉很有滋味。

乙木一郁遏以后就容易化火,化什么火?从乎少阳嘛。厥阴从乎中见,少阳从本,这是它的一个特性。这样火性是炎上的,风木之性是疏泄的,风木之性疏泄又助长了胆胃之气的疏泄,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疏泄,所以他感觉到饿,有时也挺能吃的,有时饭量也挺大的。

这时候就看脾胃之气受木气克伐的多少。如果中土脾胃之气大虚的话,那就是饥而不欲食,还没吃两口就饱了,脾胃运化不动。如中土之气尚足,那就很能吃,每天吃不够,像小孩一样,很多小孩就不停地吃,他中土之气已经亏了,木气郁遏升达不出去,中焦关脉有点动风象,他只有多吃点东西中土才能有充实的感觉,才有安定感。

首先是少阳证,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火郁在下,这当然是种外感的现象。但是饿不饿?有时还是会饿,肝脾之气郁滞,但内在只是少阳火气不降,但风象没起来,风象一起来疏泄,那才是流动,腑气才会流动,一流动他才感觉到饿,想吃,要不然的话,阳明之气因少阳之气郁结。

火不归中土,少阳阳明之气不降,中土慢慢就阳气虚微。脾胃阳气是少阳阳明之气内归它才有阳气的。少阳阳明之气长期不降,亢在外,所以中土必然是内在寒湿的,所以过去脉法说:右关浮者中土虚寒。所以太阴病食不下、腹满、不欲食,不想吃,中土之气不化。

脉法第四十一。“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营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抟,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沉。”

寸口卫气实,营气实,两寸脉浮大,那是欲敛不得敛,阳盛、阴虚。一元真气要流动,它都跑上面去,下面和里面肯定弱,长此以往,真气肯定亏虚,这叫劳,阳气劳张在外。劳则张,阳气劳则张。

“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沉”,最后这点现象,说的是一个正常人的脉象是沉缓迟,这是一个很健康的人。“卫气和,名曰缓”,缓是欲收之象;“营气和,名曰迟”;迟不是急促,没有奔发之象,这是心气开达,肝气和缓,这样一身的阳气就会内归敛藏,精气内守。“迟缓相抟,名曰沉”。

脉法四十三。“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缓则阳气长,其色鲜”,缓代阳气旺盛,然后能收敛,有收藏之象。“其色鲜”,五脏者其华在面。缓,有欲收之势,阳气只有旺了以后才会欲收。气卫外而为固,升而后降。“缓则阳气长”,代表阳气充沛之象,“其色鲜”,就是说外在的面色比较光亮。比较光亮的人有两种,第一种,是阳气旺,五脏五神外华,神气外华;第二种,也是阳气旺,油头满面,是三阳不降,浊阴在上。头发老是起油,面上老有油光,这就是肺胃一路阳气不易敛降。早睡早起,行止有常,这样就好治,要不然的话这个病不好治。

“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左尺脉阴中存阳,代表阴精非常充沛,所以说脉是迟而滑。现象是早上一直到六点半你才醒,别醒早了,醒早了你就阴精不足。因为本来阳气要带着大部队升上来,结果,有的人阴血不足,就带那两小兵,早早的三四点就醒了。

肝脉。胃气就是和缓之象,缓则能收,和则能发,能收必然不得浮。肝脉之象本来是由阴出阳,浮是大忌,沉是常象,证明肝气未得舒达;浮散,内在精气亏,已经动风了。肝木当升,当升不升你就升呗,还升过头了。“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濡弱是有柔象,肝病忌刚强,柔弱是中土之象,缓和。柔从阳,刚、硬从阴。肝脉硬的话,代表里面阴滞不化。阳和之气是从寒水来的,冰封大地,它还硬,这里面就是阴气不能化了。临床上,肝病的病人大多数是弦急、略硬。

时间长的肝病,脉或多或少都会硬,一般摸到这个,就说明脏器要受伤了,就是阴滞不化了。如脉象虽较浮大,但还较柔和、不硬,可能只是化验指标有问题,影像学还找不出来东西。

心脉。

邪气就是气郁在最里层了,郁在里层如发不出来,内在的精气各方面郁滞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这叫损证。

疗下焦寒时,下焦寒的病人,上焦有时候容易上火。下寒之甚还不能大温,他很少用附子,这时只需温中焦就行了,下元稍微固护一下,把上面的阳气收回来,下焦就不那么寒了。而收上焦火热之气时,用药反而也偏阴,偏于敛凝、镇降,而不是用苦寒的,即使用苦寒的,量也非常小,且相对的有引经药。

咽痛的病人,要考虑他的脉是不是浮而有力,是否郁结于上,有时往往是因中下之寒导致,中下之寒直温中下,上焦虚火自收,这是无力的虚火;如有力的话,这时才考虑敛降,清降少阳火。

桂枝干姜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干姜、炙甘草,考虑是因为少阴不升,厥阴也有郁滞,所以桂枝升达乙木厥阴的,然后暖中土;阳升了以后,虚火自降。

肺脉。因为肺的脏真不足,精气内亏导致的,所以因为这个就不要大力降少阳火了,收敛一下肺金,养肺气,补中土,就够了。火来刑金,泻火,清少阳;白芍给多了都不行,脏真一旦弱了,白芍给多了以后中气下陷。

如果说来迟去疾,代表着肝木升达的无力,而这段“来微去大”,就代表阳气的衰弱,本衰。就像我们抬脚时,没劲,是不是,很费劲地抬起来了,又重重地落下来。

脉像弦大,但脉就是弱,还就是微,因为形大而势弱,里边的力量不足。还有人的脉一摸,脉也不小,感觉一团死气沉沉,生机没有,生机者曰弦。弦脉能弦得起来就有生机。他死气沉沉是缓怠,土象,土象反出现在左关,这叫有余则克其所胜,侮其所不胜,不足其所胜侮之,现在就是其所胜,木本来当克土,反而被土克了。

到冬天了也就这么点阳气,藏在里边,收在里面,阴分抵挡不住它,不能把它升发了,它在里面升发不出去就内在烦热。

怎么治?桂苓阿胶汤,你得由阴出阳,你得把阴分补起来,然后再加点姜桂附温升木气,你光是桂枝汤根本不行。

11.

高血压溢脉的也不太多。高血压是这样的,他是内脏的精气不足,六经之气张而不收,是这种情况。如果是脉有覆有溢的话,它只在一边,溢脉的话劳散不收,阳气还能开散。高血压一般是肝木之气处在一种格拒之中,想收收不住,所以它压力太大了。他要是能够劳散了,精气收不下来了,他血压没那么高,顶多头昏,就是人的阳气浮散在外,周身小的脉络还能打开,血压怎么高啊?他气机能开散。这就是从阴化从阳化。左路肝木要是从阳化,肝气就很有力,勃发,然后肺金制着它,不叫它发,这时收缩压才高。如肺金很虚弱,肝木其实也没多大劲,一散就散开了,阳气淡散不收。高血压是肝木之象。还有一种从阴化,乙木彻底压在底下升不上去,就变成甲木上逆了,这时低压高,脾肾不足,肾气不足收不住。

左不升,左边不能升是因为右不降。现在少阳相火逆在上,肯定得清少阳,清完少阳肯定得回到中焦,中焦中土不足还得要补中土,还得要把左路升上去。这种病人上热必然下寒,阳气不归于下,你附子还得用,引火归元。柴胡鳖甲汤加姜附,然后加黄芩也行,加党参。如右脉浮大,可考虑加黄芪。黄芪怕右路有实质性的拥堵,黄芪主要治脉浮大而弱,没力量,给它点力量可以;如浮大不弱,还挺强的,那吃下去火就大了。不过虽上火上得一塌糊涂,但他人感觉还挺有精神。

12

有事情做时,肝木易疏达,因为这火有地儿放,很多人没事做时,耳鸣、心慌;找到感兴趣的事一做,啥病都没了。他没事做时,火发不出去,乙木就郁遏住了,少阳相火就上来了,心慌、乏力、难受,这是属于平时肝气就相对有余,金气又虚又控制不住的。

伤寒脉法13(46-52)

白芍不必用,白芍要用的话,是看甲木上逆了(才用)。

脉法五十“脉弱发热”。脉弱的话,气就弱,气弱的话,肺气敛降力量就不足,右路阳气收不下来所以发热。

气虚阳浮,这样会发热。脉弱的人,体质弱的人不一定会发热体力还在劳作,虽然弱还得把阳气调动起来,就会出现劳证,虽弱还过劳。那些体质弱的,他一干活易出汗,易发热,易气血壅在上面脸红这些的。因为气弱了以后,肺气敛纳不住,肺卫之气整个收得就不足,他一劳作一动势,是血脉奔张,肝木要开达,所以它收不住。经常劳作的话,就会有这种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不过现在都是辛温除大热。

阳气弱,在家歇着不劳作,没事啊。(同学:在家歇着不干活也会发热。)嗯,也易热,身体弱的人易发热,易热。但这有个前提,乙木郁遏才易热。可能是脉弦,有郁滞,弦而弱。

“诸乘寒者则为厥”,“厥”是阳气郁在内而不得外张,血脉不得温养而产生的厥。“郁冒不仁”,郁冒不仁是郁,是指左路不升,冒是右路不降,像戴个帽子一样,浊气在上,眼睛也胀,头也蒙,“郁冒不仁”,是头脑不清楚,感知能力下降,模模糊糊,给他说个事半天搞不清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这个也是讲了,言为心声,心火不足时,心火不足的人,他说话的条理性还有言辞。以桂枝汤为底子,荣养肝木,肝木一升达,心火一足自然就开达了;至于说那些开心窍祛痰的药都是辅助药,不是为主的。

问1:

浮脉,有三阳不降的浮;有一身精气、阴精亏夺,阳气浮越的这种现象。有肺胃之气不足,气虚浮敛,肺脾之气不足浮在外;还有肾的精气、元精不足,浮敛在外这两种。这两种,以肾中阴精不足浮敛在外的这个难治一些。因为我们平常就动惯了,老是七情六欲,乙木越不升,下面精气越不足,就越不安份,越想着动,脾气越烦燥,所以说很不好治。

气虚脉象浮大会弱,气不足,大而虚,虚大之脉;有时可能也会数;但它总是右寸关部,尺部不会浮的。尺部一浮,下焦鼓动,肾阳不收了。肾中一点阳气,这点阳气从哪里来的?相火妄动。这个阳气收藏在哪儿?它收藏的是三阳经的气,三阳经气应该归于命门,命门封藏。封藏不住了,这时候出现的是尺脉,右尺浮而不收,这是死症。虚则死,实则生。右尺脉浮大了,实则生,虚则死。

问2:脏,脏属藏精,藏精而起亟。乘是逆,犯,脏气要起亟了,它不让脏气起亟,诸阴它不能出阳了,所以它会沉涩。诸阳在外要敛藏,不得敛藏,腑气不得收,就浮大。

右尺沉弱往往是命门火衰,往往是元阳本身就不足,这时考虑用点桂附地黄丸。阴是说精气俱不足。脾脉,右关部脉沉而无力,这是中土脾胃的阳气无以秉。怎么无以秉呢?肝脾不得升达,表现在脾部脉陷下,这时一部就可判阴阳。

问3:冬天很能吃,因阳气内收,为么会胃热?我们一身之气是盈缩的,鼓荡的,来回晃荡;春夏就张于外,秋冬就藏于内。阳气不足的,开达不足的,春夏就能吃。春天开达了,心情也好了,阳气也旺了,春夏天吃饭也消化了,也没病了。到了秋冬,阳气一收敛,又静下来了,本来就挺静的,又静下来,也不想吃东西了,就直接就差点快冬眠了。然后冬天手一冻脚一冻,关节也不舒服,这时阳气不易开达。阳气弱的人气在内,不得开,所以他得开就升了。

还有人,每天忙忙叨叨,想得多,思考得多,到了春夏以后,夏天了,阳气都飘到外边,胃里面反而不能吃了,寒了,胃口也不好,脾湿重了,这是阳气浮在外。秋冬,一过小雪,感觉能吃水果了,以前夏天一点水果都不能沾;秋冬一过,阳气马上回来,马上感到很舒服,饭量也大了,凉的都能吃了。这是因为阴气不足,阳气不能内归,阳气易浮越,到冬天就想吃、能吃;但你稍微吃多了点肯定不舒服,因为消化能力还没完全跟上。

全年饭量好是胃气很旺。也得看不同的现象。饭量很好,能吃,能消吗?乙木升达时,有时胃中会不能完全升达,它会亢盛一些,亢盛一些会出现消证。有些瘦人一年四季的饭量都很好。

问4:右部脉,寸部尺部都有收意,可关部是浮动的,正常吗?

右关阳气是要收下去的,右关不是沉滑,是缓。也不是沉缓,是适当。因为左边肝木急,左关乙木不得升达,右边胃气就亢盛,亢盛就不能收,肝木顶着呢。这叫邪气消谷。邪气消谷有两种,从阳从阴。从阳的,饮食不为肌肤,瘦,能吃而瘦;第二个,饮食瘀滞不化,吃完就很胖,反而每天还懒得动,肝脾阳气还升达不了,每天都懒得动弹,但一提起吃就又……。乙木越瘀滞,肝脾越瘀滞,从阴化;从阳化现就消铄。现在人都吃太好了,从阴化现就显得多一些。

浮则胃气不收;紧,甲木不降。阳明少阳二气皆不降。

胃中如果寒,寒气不化的话有几项?诸阴乘脏则沉涩,阴气不能化,寒气必盛,是沉,沉弦。浮弦而痛的话,第一个是有阻格,是有郁滞;左边肝木不升,右边肺胃少阳不得敛降。

实证的话,久按脉的力道会弱一些,但脉形不会弱,还是会壅滞。如是虚证的话,你久按它就没劲,一点劲都没了,慢慢你感觉脉就没了,是虚证。

问5:左关脉硬,是血气不流通了。流通得养血疏肝,慢慢流通,把它化开。右关脉要硬,考虑是气不足了。左关脉得当归,右关脉得人参,两个根本不是一回事,用法是不一样的。总之,从中土运化是根本,再辅助升降的用药。

5.冬吃萝卜夏吃姜?

长夏,脾胃阳气不足,一入秋,这时易出现腹泻,这时脾胃湿盛,要吃生姜。生姜是辛温,下气,通神明,下浊气。春夏很多人肝火还盛着,到了春夏刚开始它还发不出去,所以,春夏养阳时,有时很多人就需要用辛凉之品,一边清着肝,一边摁着甲木,一边疏着乙木。秋冬,阳气归于内,归于内后流通就差了,,脏腑易积滞,所以吃点萝卜。萝卜是开行通气的,通达腑气的。

右脉浮大,卫气就劳张,右面就不降。

虚象,是内在精血亏,敛不住阳气了,也会浮。脉浮可表虚,可表气,可表邪。

木气过亢,金气想收,刚开始那点金气根本抗不住木气,只有到了深秋,金气真正得令了,才可能压制住木气。

最寒时是大寒,阳气升升升,到大寒,天气还在不断地寒冷,但是阳气也在不断地萌生,这时阻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每到这时是弦,弦脉,沉而弦,肯定还有点疾,会有点疾,它弦,想升升不出来。这个疾一定不是快。

肝气旺,有余。大便易不畅,因为木气不能条达,木气郁遏,气血郁遏了不能条达,这时就老是便秘,老去上厕所还没有,一天总有那么几回,就是木气不得和畅。

出疾入迟,一股劲都喜欢往外跑,可见外面力气大,可见阳气足,煦的力量足,阴气弱,吸的力量不足,阳为在外边,所谓内虚外实。

来迟去疾,阴盛阳虚。有的是缓慢地没了,有的是突然地没了,突然没就叫去疾。疲惫迟钝的人,脾肾阳虚,中焦寒湿了,好像每天感觉没精神,拖着走一样,好不容易把腿抬起来了,然后感觉支撑不住,感觉赶快就把腿放下了。就这种感觉。平常瘦、特别活跃的,脉易来疾去迟。平常沉静的、不喜欢动弹、胖的、元气弱的,脉常来迟去疾。

阳嘘阴吸,可以阳嘘是正气非常足,阳气旺。也可以因为外感受风热,脉象鼓动。一个是正一个是邪,一个是邪气过,一个是正气足。正气足是由内在而发的,如心情急躁也会来疾,外在感受风热也会来疾,热象,木气瘀滞。去疾呢?内在寒气内凝,也会去疾。阳气衰弱,也会去疾。这两种去疾时又有有力跟无力的区别。

寸脉沉弱,肺气又虚;关部脉稍微浮大,想吃,有胃口,也能吃,还能吃凉的,但真正中焦脾胃还寒湿,因为阳气都张到外边了;尺部脉就会沉弦无力,寒气就凝结在下。

二(2-6)

桂枝汤,表虚,表虚是在上阳气不足,肺胃敛降就不足,所以风木才能侮犯肺金,肺金收敛不住了,所以汗出。

脉法五:外感,三阳脉浮大,这时左路乙木不得升,左路三阴不能升,右路三阳不能潜降,但由于三阳不能潜降,阴为在内,阳为在外,所以脉象一般显示阳像。三阳在外,它要显示六经之气的现象;如六经都通畅了,它就易显示出脏腑的亏虚。所以,“诊法常于平旦”,因为早上一起来,阴阳亏虚之证,还没过多活动,就较明显;要活动一天了,阳气一开散,显示的是六经之气,偏于阳为主。

感冒初期全在清热,清完热肯定全阳虚;且清热的力量不能用过,中焦干姜茯苓还得常用,甚至下焦附子一块用。

左路乙木不升,右路甲木不降,甲木不降引起肺胃不降,不得收敛,上焦烦热;左路乙木不升,还有点怕冷,平常没精神。这时你发汗,你发不了汗,你越发汗,越怕冷,汗出愈冷,出了汗以后更怕凉,正气又耗散了。麻黄剂主要是解卫气郁闭,桂枝剂是解营气郁闭,解营气郁闭的话,一下三阳之气就更不收了。

“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汗多了也不好,汗少了也不好。汗少意味左路乙木升达不动,不能出汗。汗多意味阳明气不收。阳明气的汗跟左路的汗、右路的汗不一样,一个是盗汗、自汗,不是正常的汗;正常的汗该是阳气覆布。

在腑者,宜缓攻。因恐伤及正气。药量可从小到大慢慢用,只要方向对了就有效。在脏者一次就得用到剂量,还不能多用,中病而止。也不能多,因为在下六经邪热之气郁迫不能出,在阳位不能下,在阴位,由于平常五脏藏精就不足,所以要往阴位来迫,往阴位来乘,这时要急泻之。泻之量可以把握,要求一次性把那个亢热之气平复了,然后再以和缓之药来缓缓升达阳气。这时可以说是去邪实。这时用药攻不一定是泻下之品,可能是用一点点泻下,再加上生地啊这些寒凉之品。因为他主要问题不在腑,是一种乙木郁陷的相火之力。

用药还得带点温升之势,带点升意。如泻下用点柴胡、茵陈、丹皮辛味药,因他本身当升不能升,则反降,是要把这热攻掉,并不是要他下去,正气还不能虚损,还略有扶持之意。

脉法六:长期肺气虚或肾气不足的,相应部位会陷下,只摸见脉,叫禀气不足。长期肾精气消伐的给点姜桂附、鹿茸什么,马上脉就起来了。脉起来了,但部位起不来,还是禀赋亏损。

“瘦人责沉”,瘦人形质之阴就不足,脉应偏浮,如脉还沉,证明元气太亏了,元气虚弱。

问:既不能用桂也不能用麻,是因乙木不升然后甲木不下,然后三阳之气往下敛降不了,这种情况怎样对治?

培中土,运中土。运中土包括两点,土气不能滞,不能无升降,运中土就在于调整枢机升降。光是用党参黄芪,气机要是瘀滞不动就上热下寒。有时给病人老补中土,一补中土了,病人吃一周挺好,再吃上火了,头晕头疼。马上想,不是外感就是吃东西消化不好了,中气一阻,参芪的力量根本没运化之处了。堵在上面或下面。一般人都堵在上面,堵在下面浑身气胀难受,乙木不升,叫气臌。

至于几分升几分降,得在中土能斡旋的范围之内,用点半夏陈皮杏仁,别小看半夏陈皮杏仁,有时这几味能把中气下陷了。得看他中土的升阳之力能挺得住不。左边用了点桂枝什么的,得看肺气的肃降能力能挡得住这点桂枝。临床上常看到,这边一用桂枝,乙木还没升起来呢,那边肺胃早就被甲木顶起来了。这就是中土枢机的力量问题。

五行之中,其他四行都属阳,全都是动的,只有土气真正是缓和收纳,抑制太过之象。如果纯按阴阳来论,四象为阳,中土为阴。

三(7-13)

脉法七:趺阳脉候一身阳气,大气敛降收敛的状况。胃气主阖,阳气当阖当收。

浮则为虚,浮则为气,浮则为风,都有。左路由阴出阳,左手三部脉由阴出阳,由精化气,由精血升达化为阳气;右路由阳入阴,由气再收敛为精。右路有两种变化,其实左路也有两种变化,主要是有后天掺杂在其中。左路由阴出阳,化为神气。然后中焦脾胃,由脾阳带动的这些水谷津液经过胃的腐熟蒸动,由脾阳升达上去,由津液化为气,在肺中作雾露之溉,然后再由气化为液,这时就下水道,三焦水道,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条道路,少阳三焦经之所司。这是由气到液的一个转化过程。“浮则为气”,就是由气到液的过程之中,受到阻碍。

阻碍分两种,一种在阴,一种在阳。在阴,三焦经,少阳经一阻隔,单弦为饮,一定是右手,左手单弦不为饮,就是三焦水道不行产生的。在阳,是气不能敛降,阳气不能归。阳气是从少阳经一起通调水道,从其他脏腑敛降,后归于肾精,元气归根。这是趺阳脉这路。元气不能归根会出现腹满、胀、不舒服,这时是阳气在外,内有阴寒;阳气不能内归,阴寒之气不化。阳气要不得降,浊阴就不能退下去,所以阴气就会往上乘,出现“浮则为气”。

不一定紧都是寒。紧脉是木象,阳气欲条达不能条达,生发之力、阳气被紧束,受到遏制。木气欲升达不能生发,被束缚在中土了,表中土内在有寒,寒湿内聚。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少阴脉的大象和太阳脉的大象正好是相反的。太阳是开而后阖,开到最极点了,所以太阳寒水之经像把石头抛到最高处,它开始往下掉了,它下坠的势头是非常足的。应比喻成弹簧,弹簧已升到顶点了,它收的力量是最大的,有这个势,所以叫太阳寒水之经。少阴叫热也是因为元气收藏到极点,这种内在的温热的元阳要奔发。“少阴脉不出”,乙木这苗芽就被郁陷在底下,根本发不起来,所以火郁在下,“其阴肿大而虚”,是指的这个。

脉法九:微是一个本元的阳气亏虚。脉搏跳动可大可小,可浮可沉,弦涩滑,但感觉脉本身跳动的幅度就太弱,本钱太少,整个流动资金这么一点点,怎么折腾都感觉微弱。

弱是不起,是阳弱,微是本元弱,微是阴阳俱不足,直接就是本钱不足;弱是可能有点本钱,但没斗志,一点积极性都没有,这叫弱。

脉法十:趺阳脉是阳明胃,沉是太阴不升,浮是阳明不收。因为“趺阳脉不出”,趺阳脉靠的是太阴脉才能出,它俩互为体用。“脾不上下”,脾气自然是升达的,脾不能升,胃气如何降?“身冷肤硬”,没被气撑起来的感觉,要中土的气要运转开。

中阳主要指的是脾胃后天之气。元阳弱,元阳为一身元气的总司,是先天元阳的根本。举例,一家庭,先天元阳弱是没钱没家底,都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阳弱是有钱,钱还有,但不知怎么花,进退无据,出入不得法,家庭内部处混乱状态,叫中阳不足。中阳不足的很多人,首先肝气升不上来,很多伤精患者,动不动厥阴肝木之气压在下边,一身难受。中央是脾胃,脾胃是意识,意识要凝定,中央就足。

后天之气可靠静坐,逐渐傻点,把这分别心,像老子说“弃聪明绝智慧”,慢慢达到淳朴状态,后天之气就足了,“虚其心实其腹”,通过后天养先天,这是人养生达到返老的过程。

脉法十一:一般右路紧是因左路肝脾升达不足,不能升达,反而从内在引起克伐。解决:如右路再去温降阳明之气,再往下降,就顶得更紧,所以左路得温升,得泄肝柔肝,柔完肝后,肝脾之气升达了,胃气就不壅实,自然分消了。因肝气是滑而紧,紧象,木气有余,木气也实,两个都实,所以先泄木气。像木刺扎肉里,先把木刺拔出来,再养脾胃再治疮。

脉法十二:一出异象,不是精气夺,就是邪气实。不要在泄阳气时把下焦肾阳、元阳更加消伐了,所以要注意。错杂病人,看着热象,用完凉药舒服,第二天就蔫,阴寒证全起;再稍温温,热象又起。所以用药时要考虑哪经陷下了,用药必须针对性强,且要升不至于在下温,把中土扶持,脾阳在上用用力,升一升就行。

乌梅丸用糯米做的,每天就吃那一点,丸以缓之,这才是治厥阴病之道。病人非要吃汤药,就给剂量小点。缓缓的,慢慢配点丸药。

脉法十三:“趺阳脉大而紧”,弦大是木火之力,是亢急之象,整个中土柔缓之力就弱。这属后天要虚败。如光是大,还可用保元缓缓地收纳。“紧而大”,正虚邪实。大本就是阳气亢盛在外,根本就不收,虚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