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北京的河湖变迁(1)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27

京城水道“直似长虹曲似环”

当我们从天空俯视北京的时候会发现:什刹海、北海像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巍峨皇宫一侧,而紫禁城外闪闪发亮的筒子河和护城河又如两条晶莹柔顺的项链佩戴在宫墙和城垣的颈脖子上,北京城因此而更显典丽和雍容。这就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倾国倾城之貌。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内城建成。第二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明代北京市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城为四重城,分别为紫禁城、皇城、内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年),又修建了外城。它比之大都更加雄伟壮丽。后为清代所延用。

明城垣虽然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建的,但是由于北城垣南缩5里,南城垣南展2里。而皇城北墙向北推移,东墙又向东推移,因此元大都旧城水道有了较大改变。同时根据城市的需要又建立起一个新的水道体系。由于明清时期城市水源主要来自京城西北的玉泉山,所以北京城河湖水系又称玉泉水系。

明初白浮引水工程湮废后,城市河湖主要靠玉泉山和西山泉水汇流入七里泊(今昆明湖)为入城水源。水自今昆明湖东南行经长河、高粱河在西直门附近入城。入城区后分流成以下河道:

1.护城河

北京的护城河始掘于元代,明代加以改建、增建,内外城形成北护城河、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前三门护城河与南护城河。护城河与城墙相配套,发挥护卫城市安全的作用。

被护城河:自今西直门外转河三岔口起,东行过德胜门。安定门至城东北角止,长 6.9公里。明代在原高粱河、积水潭、坝河基础上开挖建成的。

东护城河:自东直门北起经朝阳门至东便门止。长5公里。

西护城河:自西直门北三岔口,经阜成门,至西便门城角,与南护城河相接,长5公里。明代在元代护城河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前三门护城河:自西便门起,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至东便门汇入通惠河,长7.6公里。是明代开挖的一条贯通城市中心的河道,也是内城河湖排水和外城北部近河地带排水的总出水河道。

南护城河:起自西便门,绕流外城,经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向北直流入通惠河,长15.5公里。是明代筑外城时新增建的。

2.筒子河,又称紫禁城护城河

全长3.5公里。水从今什刹海南经北海北门西压桥,沿内宫监西墙、西板桥大街东侧向南,到紫禁城西北隅注入筒子河。环绕紫禁城后,从宫墙东南隅入外金水河,折向南过御河桥入前三门护城河。另外,西南筒子河东段有一举行方涵暗渠穿行午门广场之下,进入太庙变成明渠,逶迤东南入筒子河东南退水渠。

3.内外金水河

内金水河:其水来自于今天我们在故宫城墙下看到的筒子河,是明代建紫禁城时所修,在紫禁城内,全场2公里。从筒子河的西北角涵洞引水,自西向东,从今故宫武英殿前过太和殿前、文化殿前西稍向北拐,从西向东,过东华门里旧清史馆向南,从紫禁城东南城墙下流入筒子河。这条石砌明渠,是紫禁城的总排水渠。紫禁城宫殿大小院落90余座,都有排水沟渠,经暗沟流入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这条紫禁城供、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作用。内金水河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提供紫禁城防火灾的消防水源。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记载,他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宫城火灾,都是依赖内金水河之水扑灭的:一次是明天启四年,午门内的东西配殿着火;另一次是天启六年,在武英殿西的油漆作着火,“皆得此水之力。”

外金水河:中南海退水自南海东南日知阁出后有一条织女河,进入今中山公园,经水榭出今公园东墙,向东流过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从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东行入菖蒲河,在今南河沿入御河。中间有筒子河东西两退水渠的水流入。外金水河是紫禁城和三海的排水尾闾河道。

4.御河

原是元代通惠河城内部分。明建城时将其划入皇城内。漕船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御河从积水潭东岸的万宁侨(今地安桥)东南行经东不压桥入皇城,沿火药局南墙东流,到皇城东墙沿内侧南下,经北河沿、南河沿,过长安街,出正阳门东水馆,进入今前三门护城河,向东入通惠河。御河是由北面南穿北京城中心区的一条河道。河两侧多为朝廷各部院府和贵戚官僚宅第。从长安街至东城墙根有3座御河桥。河两岸广植柳树,柳条婆娑,垂丝水面,风景佳丽。

和城区水稻相连接的主要湖泊有:什刹海、北海、中海和永乐十二年(1414年)挖掘的南海。城区的河湖水道遂成为蓄泄调节自如的完整水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