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一封十年前写好却一直没有机缘寄出去的信。在信中天清地宁老师回答一位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朋友提及生命的意义、学习工作与修心养性如何结合等问题。在回信中,老师没有引用华丽的语言和新颖的名词,但却透出淡淡的关怀与朴实的智慧。
致青年朋友的一封信 **同学: 您好!昨夜与您学长散步在校园树林时,论及您毕业后的近况以及您之前的来信,心里隐约感到这是给您回信的时候了。 一年前您所提到的三个问题: 1、对于生命,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2、怎样将修证佛法与学习联结在一起; 3、在现代社会,怎样守持“无所求”这样的精神境界? 这不仅是修行中最核心的问题,而且是我近十年孜孜不倦寻求答案的问题。正因如此,我感到十分沉重,又十分迫切想把自己多年探寻的体会与您交流,不论对您效果如何,只望能起一铺路石的作用,能让你在探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就是我最大的祝愿了。 这一番感受使我下笔尤为艰难,今晚能畅达地书写片语,也是近一年来自己生命体验的小结,我想此时的感悟应该能帮助您解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论及生命,回首众生,又有几人不是在糊涂中来到世间,有在无奈中告别人世?无论帝王将相,抑或凡夫走卒,都得面对这一问题,生命究竟是什么?许多人从少到老忙于生计,忙于享乐,似乎觉得这一问题毫无意义。究其实质,只是这些人内心深处无法面对生死而用现实的忙碌去填充心灵的孤寂与恐惧。因此,我们才会发现“活着时心平气和,死时恬淡安详”的人生境界是何等罕有。举目望去,绝大部分的人生活不都是在喜怒哀乐交替中演绎着一幅幅看似新鲜实则换汤不换药的图画?不都是在无限的遗憾、恼怒或恐惧中离开人世?其实,如果我们能放下世间所有画像,放下内心种种期盼与幻想,回观生命,实际答案十分简单——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间断就是世俗所言之死亡。但是如能再深入追问,是什么作用形成了一呼一吸这一生命现象?《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从道之用这形而下角度定义的。
一呼一吸实质都是生命能量的作用的显现,生命能又是宇宙能的一种形式,而宇宙能则是非阴非阳、亦阴亦阳、不生不灭、恒常不变的。宇宙能——或称为道,谓佛,谓上帝,谓形而上本体均可。其作用的现象都是不可穷尽的——天地运行,昼夜交替,四季变迁,星辰生灭无不是宇宙能阴阳运行之现象。正因如此,我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提升到宇宙生命的角度去定义,则是永恒不灭的,生死幻灭只是生命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些分析时从物质生理角度考虑。因此,《易经》云:“生生不已谓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生命永恒不灭,又何来生死之哀乐呢?佛曰:华严世界,常、乐、我、净。另一方面,每一次呼吸都是心念在动,是一时变幻,于是形成各种心理感受,从唯识论的角度来看,意识之动源于对“自我”执着以及“法执”,从小我有限的时空去理解无穷无尽的宇宙本体。因此,实质就是自己在头脑中不断玩弄幻影游戏,所以才形成各种思想,才会意识我是我,你是你。“我”决不仅仅是我,而实质是你、是他、是万物、是宇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若能以这番深入思考观察自己来去不定的各种心念,慢慢会息心宁事,归于寂灭,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宇宙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同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哪里都是你生命的化身,哪里都是你生命的光芒。
以上都是从道理上分析,实际尚需个人刻苦修止修观,方可体会“烦恼即菩提”。生命本是美好不灭的庄严净土,只是我们众生一念无明而生起幻灭之象。若能静心体悟呼吸那若有若无的气息,慢慢体会感知生命的本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学习、工作时现实人生的一部分,然而“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学习与工作难免带有实际的功利目标——为学位、为谋生、为自我充实等等。若然把这些目标看的太过重要,自然会使自己落入患得患失的无限烦恼之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智慧。
反观我目前的博士学习,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压力之大实非以前各学习阶段可比,大多数读博士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得益于多年对生命本象的执着思考,我对目前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论题创新颇能得心应手。尽管如此,也常会为时间紧迫、进展缓慢而发愁。每每如此,我就会反问自己,我的生命就是这一学位吗?既然不是,我又何必自套枷锁?于是静心禅坐,亦会再现灵感不绝的妙境。这正是学习之中的禅修。无止则无定,无定则无慧,自然为现实学习、工作压力所困。若然以无所求的平静心态静观身内身外芸芸之境,自可窥见其中玄之又玄的奥妙——一切都是如此清晰简单,只是我们浮躁的功利心蒙蔽了自己。以此之理渐修,可以体会“无为而无不为”的畅达境界。
观现世滚滚红尘,纷纷扰扰,人类的感官刺激空前繁盛,不少人都在声色世界沉迷。这其实是内心空虚孤寂的表现。如果能修身养性,回观反照,自我身心自有更大的乐境可以体验。但若执着于此,也是一大误区,至多修至罗汉果。若再入六道,粉碎虚空,行愿济世,才能最终修证空有不二的如来圣境。所以,修行之基重在行愿——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是菩萨行大乘修法。
我所学的专业是最功利也是最热门的,而我的内心却是十分喜静的。但是真正的修行是闹中取静,所以我不会遁入空门。相反,以自己无所求的心态在公司事务实践中更能体会那一份“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洒脱——钱挣多挣少无所谓,况且钱多些能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自己在此过程中正好验证智慧修持的水平高低。尽管一年来在社会中种种经历使我品尝到各种滋味,但在内心我仍然十分感激这些机缘——因为它使我召见自己心灵深处隐藏的种种不良习气,才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才让我打破各种幻觉回到平时的地方重新努力。此刻无半点怨言,更多的是忏悔和感激——一切的不快都是作茧自缚,打破虚幻方觉痛苦都是自己招惹的。 写了许多,言不尽意,但愿能给您些许启发。这是我在修行路上走了多年积累的管窥之见,尚望您多加指正! 祝一切安顺! 罗纪宁 2000.09.15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