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慎重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看书学习198 2014-10-29

慎重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来源:何医生的博客

 

   慎重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群众刚刚熟悉的时髦病“多动症”又改病名,称“注意力缺陷症”,又从国外翻译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现在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通常不是慎重诊断,而被儿童的学校、家庭环境,甚至医院医生所夸大,教师整天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良、不服管教、调皮捣蛋、责备孩子,向家长告状,家长焦虑、沮丧、愧疚、发怒,怨恨自己孩子不争气,有时采取严厉手段进行管教、惩罚,甚至打骂,或到医院看病,而包括一些大学附院医生或多动症专科门诊的某些专家,并没有好好追问病史掌握情况,片面诊断“多动症”,即让孩子开始服精神兴奋药,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很多情况下强调精神疾病和遗传,往往忽视社会因素,如不正经的教学、浮燥的对比、社会恶风、家庭纠纷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等,这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当然除了必要时考虑药物治疗外,社会、学校、家长应配合正规医生实行社会心理干预,给予关怀、爱护、鼓励。不能借题推卸教育责任,不能过分夸大这种儿童期常见的精神表现(包括4%-12%的学龄儿童),像注意力缺乏、与儿童年龄不符的冲动。
  据估计,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男孩是女孩的10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般发生在4岁之前,不迟于7岁。但是,有的也可能到中学时期才会有显著的症状。
  这种症状通常是遗传的。最近的研究显示,这种症状是由于神经递质(大脑中传递神经冲动的物质)异常引起的。

症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一个关于保持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做事持续时间的问题。患儿通常会表现为冲动和过于活跃。许多患有注意力缺陷症的学龄前儿童的症状有焦虑、交往障碍和行为障碍。而年长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症状则是下肢不断活动、坐立不安、手无目的的活动、说话冲动、健忘、动作不协调。但是多数儿童没有侵犯性或对抗性行为。大约20%患注意力缺陷症的儿童有学习困难,约90%的有学习问题。40%患儿到达青春期时很抑郁、焦虑和违拗。大约60%的青年患者易怒,经不起挫折。虽然活动过度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但仍可能延续到青春期仍有明显临床表现,并且需要持续的治疗。65%可可持续到成年,甚至毁害其职业及个人生活。
  共患病中包括破坏性行为障碍,如对立违抗行为(ODD)、品行障碍(CD)、其他非特指的破坏性行为障碍(DBD);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如易怒、狂躁、冒险行为等。

诊断:
  诊断的基础是症状出现的多少,出现的频率和严重性。通常,由于诊断依赖于观察者的判断,故而较为困难。提高观察者(如班主任和家长)的水准非常重要。因为许多症状并不是有障碍的儿童所独有,没有障碍的儿童也可能会有一种或多种症状。
  诊断儿童是否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看儿童是否经常表现出以下14种症状中的8种
  1.经常玩弄手和脚,或在座位上不断扭动。
  2.当要求其坐在座位上时,他(她)很难保持在座位上。
  3.很容易受外来刺激影响。
  4.对游戏中的轮流次序,表现出不耐烦、不愿等候。
  5.经常在问题问完以前就喊出答案。
  6.不易听从他人的指示,即使明白意思而且也并不想有逆反做法。
  7.在完成任务或活动时,很难保持注意力。
  8.经常从一项未完成的任务中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中。
  9.很难安静地游戏。
  10.经常过多地说话。
  11.经常打断或插嘴他人的谈话。
  12.经常表现出不听话。
  13.经常在家或学校丢失玩具或活动用品。
  14.经常不考虑后果地进行一些危险活动。
治疗:
  虽然精神兴奋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无共患病的患儿的一线治疗可以为精神兴奋剂,也可以为神兴奋药物治疗,辅以社会心理干预(行为疗法);对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的患儿采用社会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但社会结构、学校教学、生活规律和父母修养的调整技术也是经常需要的。
  治疗意见有两种:1)有些医生认为要学习并运用先进的医学知识,喜欢经常应用精神兴奋剂盐酸哌甲酯(MPH,利他林,现多用哌甲酯控释片)治疗本症,认为治疗效果比用抗抑郁药、咖啡因和其他精神兴奋药物的疗效好,且比右旋苯丙胺的副作用小。并认为早期应用于精神兴奋剂有助于预防共患病。这也是一种新的认识用法:哌甲酯控释片只需一天服用一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用药时要采用适当的起始剂量,然后滴定至最佳疗效。治疗一程评估一程,并据此调整剂量,一般是从18毫克逐渐调整到36毫克,最大剂量可调整至54毫克。2)但也有不少专家持相反态度,他们主张依靠社会的和谐和宽容(克服浮燥和盲目竞争);依靠传统文化的精进和人间的关爱。他们重视长期大量使用精神兴奋剂留下的副反应,如睡眠失调如失眠、食欲不振,其他副作用是抑郁、忧愁、头痛、胃痛和高血压。如果长期大量服用此药,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这些专家和临床现实紧密结合,绝不是保守派。
  本人在临床上主张重视诊断,不轻易误诊,确诊后应该使用精神兴奋剂,但要严格监护、定期评价。是否占4%-12%的学龄儿童都要用精神兴奋药,是值得深入认识的。但令人感到气愤的是无知贪婪之徒曾宣传用保健品(甚至含精神兴奋剂)来应考,说什么可以集中思维变聪明,从而提高考试成绩,现在有关部门已经着手治理。
  教师和父母要接受儿童的感情和个人的性情,并试着重建一个健康的关系。无效的惩戒可导致儿童产生不适当的行为,进一步可导致教师、父母更生气的循环,并增加儿童医源性身心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