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氣行篇第七十六 馬蒔曰:詳論衛氣之行,故名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馬蒔曰:此言衛氣之行,晝行於陽經,夜行於陰經,而一晝一夜,乃五十度周於身也。出入者,或出陽經以入陰經,或出陰經以入陽經也。伯言一歲之內有十二月,一日之中有十二時。其夜之子時,晝之午時,當為南北之經。經者,自縱而言之也。旦之卯時,夕之酉時,當為東西之緯。緯者,自橫而言之也。繞天一周有二十八宿,而一方計有七星,四方各七,則四七計有二十八星,其房昴為東西之緯,虛張為南北之經。是故房至畢,則為星之屬陽者也;昴至心,則為星之屬陰者也。陽星則主於晝,陰星則主於夜。故人身衛氣之行,一日一夜,為五十周於身。其晝日行於陽經二十五周,蓋自足太陽至手陽明也。夜行於陰經二十五周,蓋自足少陰至足太陰也。五臟當作五歲,彼六氣自甲子至戊辰五歲,方周百刻,而衛氣則一晝夜而周,故謂之周於五歲也。何以見晝行陽經者二十五周,是故自平旦之時,則行於陰經者盡矣。此陽氣者,即衛氣也,出於目之晴明穴,正以目開則衛氣上行於頭,乃循項下足太陽膀胱經之眾穴又循背下至足小指之端至陰穴;其在頭而散者,別於目之銳眥近聽宮穴,下手太陽小腸經,而至於手小指外側之少澤穴;其在頭而又散者別於目銳眥,即足少陽之瞳子髎穴以下,足少陽之經,而注於足第四指間之竅陰穴,又從而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以下,至手小指之間關衝穴;其別而散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上近足陽明經之承泣穴,乃注足陽明之經,而下行至足跗面之衝陽穴,五指當作次指,入次指之間厲兌穴;其在頭而散者,從耳下下行手陽明經之迎香等穴,大指當作次指,以入手次指之間商陽穴入手掌中,此則晝行於陽經者如此,計二十五度,至夜則行於陰經,亦二十五度。其至於足少陰腎經,乃足心之涌泉穴,出內踝下行陰分,自足少陰腎經,而行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其夜行於陰經者,計有二十五度,至明日平旦陰經已盡,而陽經又受氣,則復因目開而會於目,又自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始,謂五十度為一周者以此。 張志聰曰:歲有十二月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晝一夜,日隨天道環轉,繞地一周而過一度,歲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一周天。日有十二辰者,夜半為子,日中為午,日出為卯,日入為酉,子位於北,午位於南,卯位於東,酉位於西,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是二十八宿,分位於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房位於卯,昴位於酉,虛位於子,張位於午,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房度在卯,畢度在酉,房至畢為陽者,日隨天道,自東而西,漏下二十五刻,日正中而行,至張度又二十五刻,而行至畢度,此晝日行於陽也。昴度在酉,心度在卯,昴至心為陰者,日隨天道,自西而東,遶地環轉。漏下二十五刻,夜正中而行至虛度又二十五刻,行至心度,此夜行於陰也。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者,謂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循臟腑之手足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陽蹻、陰蹻之脈度而行,一呼一吸,脈行六寸,水下二刻,計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晝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總屬此十六丈二尺之脈度,無分陰與陽也。其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者,晝行於三陽之分,夜行於五臟之陰,與循經而行者,各走其道。蓋衛氣之循經而行者,與脈內之營氣,交相循度環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者,與脈外之營氣相將而行,晝行於皮膚肌腠之間,夜行於五臟募原之內,與晝夜循行十六丈二尺之經脈五十周者不同也。是以平旦氣出於陽而目張,暮則氣入於陰而目瞑。故下文曰,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蓋言日行一舍,衛氣之循度而行者,環轉於十六丈二尺之一周,與行於三陽之分者亦一周也。夫衛氣之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者,應日隨天道,繞地環轉,衛氣之循經而行者,應月與海水之盛虧於東西,故曰,人與天地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按厥論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裏。陽明者表也,為之行氣於三陽。而衛氣者,陽明水穀之悍氣,合於陽明之頷脈,下行至足跗上,是以衛氣之下,入於五指之間者,合陽明而入於頷脈之人迎,下至足跗,故入於足五指之端,從指井而復出於皮膚之氣分也。張玉師曰:經言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是衛氣與絡脈之相通也。衛氣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內行於伏衝之脈,是衛氣外行於皮膚,而內行於經脈也。此言衛氣入於陽明之頷脈,是營衛之行於經脈外內,又不可執一而論。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二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四。陽盡於陰,陰受氣矣。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詳言衛氣晝夜各行二十五度之義也。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人氣者,衛氣也,對天之日數而言,故謂衛氣為人氣。此當言日行舍八分七釐半,漏水下三刻一分二釐半,人氣行一周五分六釐二毫半也。日行二舍,人氣行二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當云日行一舍七分半,漏水下六刻二分半,人氣行三周一分二釐半也。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當云日行二舍六分二釐半,漏水下九刻三分七釐半,人氣行四周六分八釐七毫半也。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當云日行三舍半,漏水下十二刻半,人氣行六周二分半也。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當云日行四舍三分七釐半,水下十五刻六分一釐半,人氣行七周八分一釐二毫半也。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當云日行五舍二分半,水下十八刻七分半,人氣行九周三分七釐半。又當增云日行六舍,一分二釐半,水下二十一刻八分七釐半,人氣行十周九分三釐七毫半也。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當云日行七舍,水下二十五刻,人氣行十二周五分。又當增云,日行七舍八分七釐半,水下二十八刻一分二釐半,人氣行十四周六釐二毫半。又當增云,日行八舍七分半,水下三十一刻二分半,人氣行十五周六分二釐半。又當增云,日行九舍六分二釐半,水下三十四刻三分七釐半,人氣行一十七周一分八釐七毫半。又當增云,日行十舍五分,水下二十七刻半,人氣行一十八周七分半。又當增云,日行十一舍三分七釐半,水下四十刻六分二釐半,人氣行二十周三分一釐二毫半。又當增云,日行十二舍二分半,水下四十三刻七分半,人氣行二十一周八分七釐半。又當增云,日行十三舍一分二釐半,水下四十六刻八分七釐半,人氣行二十三周四分三釐七毫半也。日行十四舍,人氣行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十分身之四,此正當云,日行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人氣行於身二十五周也。陽盡於陰,陰受氣矣,言至此則行陽經者已盡,而陰經當受衛氣也。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手少陰心經又注於手太陰肺經,又注於足厥陰肝經,又注於足太陰脾經,又注於足少陰腎經,此乃一晝一夜而為五十度之一周也。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陰臟者,諸陰經也,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平旦則復合於目,蓋又自睛明穴而始也。陰經陽經,所行一日一夜之內,合所餘之奇分有十分身之二身之四,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正以其所值之時有奇分未盡故耳。 張志聰曰:日行一舍者,日行於一宿之度也。人氣行一周者,言衛氣循經而行於十六丈二尺之一周也。與十分身之八者,與晝行於陽之衛氣亦一周也。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日行二舍人氣行二周於身,日行三舍人氣行五周於身,日行四舍人氣行七周,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者,謂自卯至酉日加於十四宿,而人氣行於脈度二十五周。蓋宿度所居之分數有多寡,是以所行之周亦多寡不等,然總計十四宿而氣行二十五周也。與十分身之八者,衛氣日行於陽所餘之奇分也。八者,所餘一釐二毫五絲;六者,所餘一釐六毫六絲也。四者,所餘二釐五毫;二者,所餘五釐也。此行於一周至十周之小數也。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者,所餘一分二釐五毫也。六者一分六釐六毫,四者二分五釐也。此十周至二十五周之大數,然總以二十五周所餘之二分五釐為準也。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者,謂衛氣循脈度而行二十五周,有二分五釐之奇分也。與十分身之四者,謂衛氣日行於陽二十五度,有二分五釐之奇分也。此衛氣日行之奇分,共計有五分矣。陽入於陰,則陰受氣,而衛氣亦循脈度之十六丈二尺而行二十五周,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者,謂夜行於五臟之陰亦二十五周。是故夜之日行一舍,人氣行於陰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有奇分也。十分臟之二者,謂夜有五分之奇分也。合而計之,以夜行十六丈二尺之奇分,與夜行五臟之奇分,共有十分矣。以晝行十分身之四,與夜行十分臟之二,合有奇分十五分矣。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之不盡故也。蓋謂奇分或日有五分,夜有十分,或日有十分,夜止五分,不盡在日之四而臟之二也。日有五分則臥早,日有十分則臥晏,夜余五分則起早,夜餘十分則起晏,此蓋假人之臥起,以明晝夜陰陽之變化不測也。有奇分之十五分者,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所餘也。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而分布於周天之度,日行十四宿,衛行二十五周,夜行十四宿,衛行二十五周,分而計之,五七三百五十度,而尚少一十五度,故有十五分之奇分,此皆出於理數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馬蒔曰:此言刺諸經者,必候衛氣之所在而刺之也。帝疑衛氣在於人身,上下往來,理當候其氣之在陽在陰而刺之,若不以期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者奈何?伯高言正當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也。故雖日之所分,有多有少,春分後日長,秋分後日短,而春夏秋冬,其晝夜刻數各有分理,然所以候衛氣者,常以平旦為紀,則知其行於陽經,以夜盡為始,則知其行於陰經。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其二十五刻者,四分之一,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日出而起,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大約以半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則病可與期。若失時反候,則百病不治。故曰,病實者當瀉之,宜乘其氣之來而迎之。病虛者當補之,宜乘其氣之往而隨之。所謂氣有來去,即氣有存亡,氣有存亡,即可候病有虛實而刺之,是謂之逢時也。故晝行於手足之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夜行於手足之三陰,必候其氣在於陰而刺之。其氣三陽三陰者,下文正詳言之。 張志聰曰:此論四時晝夜有長短之分,然各有分理,以定氣之在陽在陰也。如春秋晝夜平分之時,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日出卯初一刻,以一刻人氣在太陽為始,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一日一夜,水下百刻為一周,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至日入而止為晝,隨日之長短,皆以卯初一刻,人氣在太陽為紀而刺之,謹候其人氣在於陽分之時,以刺陽病,人氣在於陰分之時,以刺陰病,此病可與期而愈,如失時反候,百病不治也。實者,邪氣實也。來者謂氣之始來,如邪在陽分,以水下一刻、五刻、九刻,氣始來於陽而即刺之,所謂迎而奪之也。虛者,正氣虛也。去者謂氣之已去。如陽氣虛者,以水下三刻、七刻、十一刻,人氣將去陽而之陰之時以刺之,所謂追而濟之也。如病在陰之虛實者,亦如此法,是謂逢時。如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於陰而刺之。 倪仲玉曰:必候其氣在於陽者,在三陽之分也;在於陰者,在三陰之分也。以三陰三陽之為病,亦候其氣之在於三陰三陽之分治之。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迴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紛紛(白分)(白分),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白分),音巴。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詳衛氣有在陽在陰之時,正當候其氣而刺之也。方漏水下一刻,則衛氣在足手太陽經。漏水下二刻,則衛氣在足手少陽經。漏水下三刻,則衛氣在足手陽明經。然衛氣慓悍疾利,故日間雖當行於陽經而又於漏下四刻之時,則入足少陰腎經。本經邪客篇云: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者是也。故曰,水下四刻,衛氣在陰分。下文水下八刻、十二刻、十六刻、二十刻、二十四刻皆曰在陰分者,俱指足少陰腎經而言也。然入於陰分,而日當為晝,故漏水下五刻之時,則又出於陽分,而在足手太陽經;漏水下六刻,則衛氣在足手少陽經;水下七刻,則衛氣在足手陽明經;至於八刻,則間行於足少陰腎經。水下九刻,則衛氣又出而在足手太陽經;水下十刻,則衛氣在足手少陽經;水下十一刻,則衛氣在足手陽明經;水下十二刻,則衛氣又間行於足少陰腎經之分。水下十三刻,則衛氣又出而在足手太陽經;水下十四刻,則衛氣在足手少陽經;水下十五刻,則衛氣在足手陽明經;水下十六刻,則衛氣又間行足少陰腎經之分。水下十七刻,則衛氣又出而在足手太陽經;水下十八刻,則衛氣在足手少陽經;水下十九刻,則衛氣在足手陽明經;水下二十刻,則衛氣又間行於足少陰腎經之分。水下二十一刻,則衛氣又出而在足手太陽經;水下二十二刻,則衛氣在足手少陽經;水下二十三刻,則衛氣在足手陽明經;水下二十四刻,則衛氣又間行於足少陰腎經之分。水下二十五刻,則又出而在足手太陽經。此乃半日之間所行之度也。至於再行半日,從房至畢,行一十四舍,則水下五十刻矣。又日行半度,轉行一舍,則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紛紛然,(白分)(白分)然,氣雖似亂而似章,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張志聰曰:此論衛氣應天道之繞地環轉,在陽在陰,以為取刺之法。夫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君火者,日之太陽也。日隨天道環轉,晝明夜晦,蓋天運以日光明也。是以水下一刻,至水下二十五刻,此半日之度也。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天度之半,迴行一舍者,遶地迥轉,從昴至心而又行一舍也。水下三刻者,謂五十三刻,而又加於太陽與七分刻之四者,有一分二釐五毫之奇分也。此衛氣隨天道繞地環轉,晝夜皆行於三陽之分,是以五十三刻,而復行於太陽。故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謂晝夜日之加於舍上,皆以太陽為始也。是故日行一日,人氣行於三陽,而行於陰分,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謂地居天之中,而天道運行於地之外也。紛紛(白分)(白分)者,謂雜亂紛紜,而仍有明白之分度也。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五臟之陰者,應天氣之入於地中,有寒暑之往來。衛氣環轉一周行於三陽之分二十五周者,天道環轉於地之下也。故病在於三陽,必俟其氣在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俟其氣在陰分而刺之。陰分者,少陰之分,少陰乃三陰之主也。衛氣晝行於三陽,夜行於五臟,共計行五十周,應天運環轉於地之外,晝夜止行二十五周,此氣之有徐駃矣。若夫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二日內行於伏衝,其行九日,上出於缺盆,其所行更遲矣。經言衛氣慓悍滑疾,而所行疾徐不同,此皆出於理數之自然,又非人之知力所能臆度也。王子律曰:晝夜行於三陽,乃在肌表氣分,與晝夜循經而行,大略相同。經脈應地之經水,抑水流速而氣行緩歟? ●九宮八風篇第七十七 馬蒔曰:內論九宮八風,故名篇。
立秋二(元委西南方) 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元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叶蟄之宮,日冬至矣。太乙日遊,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汗。太乙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太乙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太乙在中宮之日有變,占在吏;太乙在秋分之日有變,占在將;太乙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乙居五宮之日,疾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馬蒔曰:此言太乙居九宮之日各有所忌也。太乙者,歲神也,常以冬至之日,居於坎方叶蟄之宮,計有四十六日。至次日乃第四十七日也,則為立春,而居於艮方之天留宮,亦計四十六日,連前共計九十二日。至次日乃第九十三日也,則為春分,而居於震方之倉門宮,亦計四十六日,連前共計一百三十八日。至次日乃一百三十九日也,則為立夏,而居於巽方之陰洛宮,亦計四十五日,連前共計一百八十三日。至次日乃一百八十四日也,則為夏至,而居於離方之上天宮,亦計四十六日,連前共計二百二十九日。至次日乃二百三十日也,則為立秋,而居於坤方之元委宮,亦計四十六日,連前共計二百七十四日。至次日乃二百七十五日也,則為秋分,而居於兌方之倉果宮,亦計四十六日,連前共計三百二十一日。至次日乃三百二十二日也,則為立冬,而居於乾方之新洛宮,亦計四十五日,連前共計三百六十五日。至次日乃來歲之冬至,又居坎方之叶蟄宮矣。其太乙所遊之日,假如冬至居叶蟄之宮。照圖數所在之日,從一處至九,冬至為一,立秋為二,春分為三,立夏為四,中央為五,立冬為六,秋分為七,立春為八,夏至為九,復反於冬至之一,常如是輪之無已,終而復始。遇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此日有風雨,則必歲美民安少病;先於所移之日而有風雨,則天必多雨,後於所移之日而有風雨,則民必多汗。不唯是也,太乙在冬至之日有變,當占在君;在春分之日有變,當占在相;在中宮之日有變,當占在吏;在秋分之日有變,當占在將;在夏至之日有變,當占在百姓。所謂有變者,太乙居東南西北中央五宮之日,所病者有大風折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之宮,與其分之貴賤,如君相吏將民之謂也。其風從所居之鄉來,如冬至來自北方,春分來自東方之謂,是之謂實風也,主生長以養萬物者。或從其衝後而來,如冬至從南西二方而來,春分從西北二方而來,夫是之謂虛風也,主殺害以傷人者。謹宜審候此虛風而避之,唯聖人避之如矢石,所以邪弗能害也。又按本經歲露篇,以太乙冬至居叶蟄宮,而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立春之日,而風雨從西方來者為虛風,則此篇所謂從後來者為虛風,須知東以西與北為後,南以北與東為後,西以東與南為後,北以南與西為後也。 盧良侯曰:此篇論太乙所居之宮,徙遊之日,以下應君民將相之安否也。太乙,北極也。斗杓所指之辰,謂之月建,即氣令所主之方,月令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三氣謂之節。冬至子之半,一陽初動,乃歲時之首也。是以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宮。叶蟄,坎宮也。本宮居四十六日,明日四十七日,徙居於天留之宮。天留,艮宮也。居四十六日,明日徙居倉門之宮。倉門,震宮也。居四十六日,明日徙居於陰洛之宮。陰洛,巽宮也。居四十五日,明日徙居於天宮。天宮,離宮也,居四十六日,明日徙居於元委之宮。元委,坤宮也。居四十六日,明日徙居於倉果之宮。倉果,兌宮也。居四十六日,明日徒居於新洛之宮。新洛,乾宮也。居四十五日,明日四十六日,復居於叶蟄之宮。是明歲之冬至矣。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此太乙一歲所居之宮也。數所在日者,以所在之宮,數至九日,而復反於本宮也。如居叶蟄之宮,則從叶蟄之一處,一日而至天留,二日而至倉門,三日而至陰洛,四日而至天宮,五日而至中宮,六日而至元委,七日而至倉果,八日而至新洛,九日而復反於叶蟄之宮。如居天留之宮,即從天留數至九日,而復反於天留也。常如是無已,終而復始。風雨者,天地陰陽之和氣,是以太乙移宮之日,天必應之以風雨,其本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如先期而風雨,主多雨水,多汗當作多旱,後期而風雨則多旱燥,此太乙出遊之第一日,即移宮之第四十七日也。二至二分,乃陰陽離合之候,中宮乃占八風之時,是以遞居本宮之第一日有變,則占在君民將相也。疾風折木揚沙,暴戾之變氣也。實風者,春之東風,夏之南風,秋之西風,冬之北風,春夏交之東南風,秋冬交之西北風,此天地四時之正氣,故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者,如冬至從南西二方而來,春分從西北二方而來,是為虛鄉不正之風,主傷人而殺害萬物。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日避者,太乙出遊之一日也,此太乙日遊於九宮也。倪仲玉曰:坎宮名叶蟄者,冬令主蟄封藏,至一陽初動之時,蟄蟲始振,故名曰叶蟄。艮官名天留者,艮為山,止而不動,因以為名。震宮名倉門者,倉藏也,天地萬物之氣,收藏至東方春令而始震動開辟,故名倉門。巽宮名陰洛者,《洛書》以二四為肩,巽官位居東南而主四月,因以為名。離宮名天宮者,日月麗天,主離明在上之象,因以為名,坤宮名元委者,坤為地,元幽遠也,委隨順也,地道幽遠柔順,是以名之。兌宮名倉果者,果實也,萬物至秋而收藏成實,是以名之。乾宮名新洛者,新始也,《洛書》戴九履一,一乃乾之始也。此九宮之位,應於八方四時,各隨時而命名也。 是故太乙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脈,氣主熱;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脈,脈絕則溢,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脇腋骨,下及肢節;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 馬蒔曰:此又言朝八風可以占吉凶也。南方屬火,主於熱,人之心應之,通於脈,故風從南方來者,名曰大弱風,其傷人內舍於心,而外在於脈,其氣主於為病之熱也。西方屬金,主於燥,人之肺應之,通於皮膚,故風從西方來者,名曰剛風,其傷人內舍於肺,而外在於皮膚,其氣主於為病之燥也。北方屬水,主於寒,人之腎應之,通於骨,故風從北方來者,名曰大剛風,其傷人內舍於腎,而外在於骨及肩背內之膂筋,其氣主於為病之寒也。東方屬木,主於風濕,人之肝應之,通於筋紐,其氣主於為病之風濕也。夫東方主風而曰濕病者,以風為嬰兒,其氣尚柔,而不能勝濕故也。其從西南方來者為謀風,主傷於脾,而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東南方來者為弱風,以辰主於土也,內傷於胃,而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西北方來者為折風,內傷於小腸,而外在手太陽之脈,東北方來者為凶風,內傷於大腸,而外在兩脅旁骨,下及肢節,以大腸與別腑不同,皆能受傷者也。此八風者,皆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即虛之鄉來也。如立冬而風從南方西方來。立春而風從北方西方來,立夏而風從北方東方來,立秋而風從南方東方來者,是也。三虛者,據《素問》刺法本病二篇,則以人憂愁思慮,傷心及汗出,於心驚而奪精,為人二虛,遇司天失守,為天之虛為三虛,據後歲露論以乘年之虛為一虛,即司天失守是也。逢月之虛為一虛,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云云是也。失時之和為一虛,即春應煖而反寒之盛是也。據此篇其人已虛,其風又虛,其歲又虛,是謂三虛,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矣。假如人實歲實而風虛,則止為淋露寒熱,蓋人為露所淋,必發為寒熱也。或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病。故聖人避此虛邪之風,如避矢石,若有三虛而為邪風偏中之,則又為擊仆為偏枯矣。擊仆者,如擊之而仆暈也。偏枯者,或左或右偏枯也。 盧良侯曰:太乙出遊之第五日,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八風者,四正四維之風也。人之五臟,生於五方五行,內合六腑,外合於皮脈肉筋骨,是以八方不正之風,內傷臟腑,外病形身,此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也。如居叶蟄之宮,而出遊之第五日,風從南西二方而來,如居倉門之宮,而出遊之第五日,風從西北二方而來,數所在日而來不正之風,皆謂之虛風也。三虛者,乘年之虛,逢月之虛,失時之和,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兩實一虛者,止傷於虛風也。淋露寒熱者,汗出而為寒為熱也。犯其雨濕之地,則風濕相搏而為痿。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倪仲玉曰:重言聖人避風如避矢石者,上節謂避太乙出遊之第一日,此避太乙立於中宮所朝之八風也。 ●九鍼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曰:余聞九鍼於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鍼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鍼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黃帝曰:以鍼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數焉,以鍼應數也。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鍼,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鍼,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鍼,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者也。故為之治鍼,必令尖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於經而為痛痺,舍於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鍼,令尖如蚊升(上亡下虫)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固之,真邪俱往,出鍼而養者也。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故為之治鍼,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痺。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於機關大節者也。其為之治鍼,令小大如鋌,其鋒微圓,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黃帝曰:鍼之長短有數乎?岐伯曰:一曰鑱鍼者,取法於巾鍼,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圓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鍉鍼,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鍼,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圓利鍼,取法於氂鍼,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七曰毫鍼,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八曰長鍼,取法於綦鍼,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九曰大鍼,取法於鋒鍼,其鋒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鍼形畢矣。此九鍼大小長短法也。寤,同悟。鍉,音時。深內之內,同納。 馬蒔曰:此言九鍼所以應天地之數,而詳其大小長短之法也。夫九鍼者,應天地之大數,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四時,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風,九以法九野,正以聖人起天地之數,一以至九,故分天下為九野,若九而九之,則為八十一,乃黃鍾之數亦然也。以鍼應數,故制之為九鍼耳。第一鍼應天。蓋天屬陽,而五臟應天者惟肺,肺為五臟之華蓋,皮則為肺之合,乃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鍼者,其頭大,象天之陽也,其末銳,令無得深入,而使陽氣出也。故下文一曰鑱鍼者,取法於巾鍼,其頭雖大,其近末約寸半許而漸銳之,計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者用之,正以出陽氣也。第二鍼應地。夫地為土,人之應土者惟肉,故為之治鍼者,其身雖筩,其末則圓,令無得傷肉分,則邪得竭。故下文二曰圓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之氣也。第三鍼應人。夫人所以成其身而得生者唯血脈,故為之治鍼者,其身則大,其末則圓,令可以按脈而勿陷,以致復其正氣,令邪氣獨出耳。故下文三曰鍉鍼,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之出也。第四鍼應四時也。四時有八風,而客於經絡中乃為瘤病,瘤者留也,痼病也,故為之治鍼者,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其熱,出其血,而使痼病之得竭。故下文四曰鋒鍼,取法於絮鍼,其身則筩,其末則鋒,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也。第五鍼應五音。夫五音主冬夏之分,以子午而分,所以為病者,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故為之治鍼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也。故下文五曰鈹鍼,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相爭者也。第六鍼應六律,夫六律所以調陰陽四時而合於人身十二經脈,令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故為之治鍼者,必令其尖如氂,且圓且銳,其中身則微大,所以取此暴氣也。故下文六曰圓利鍼,取法於氂鍼,其末微大,其身反小,令可深納,其鍼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第七鍼應七星。蓋天有七星。人有七竅,為邪之所客,則舍於經絡而為痛痺,故為之治鍼者,令尖如蚊(上亡下虫)之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則正氣因之而復其真,邪雖俱往,以出鍼而可以養其正氣,不使之外泄也。故下文七曰毫鍼,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第八鍼應八風。蓋人之手足,各有股肱關節計八今八正之虛風,即八風以傷人,則內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故為之治鍼者,必長其身,鋒其末,而可以取深遠之痺。故下文八曰長鍼,取法於綦鍼,長七寸,正主於取深遠之邪痺也。第九鍼應九野。夫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似地之有九野,而淫邪流泆於身,如風水狀不能通於機關大節,故為之治鍼者,令小其狀,可大如鋌,其鋒微圓,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故下文九曰大鍼者,取法於鋒鍼,其鋒微圓,正以取大氣不能過關節者也。 張志聰曰:此篇論九鍼之大道,應天地之大數,而合之於人,人之身形,應天地陰陽,而合之於鍼。天地人者,三才之道也,天地之大數,始於一而成於三,三而三之而成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之數焉。肺屬金而位尊高,為臟腑之蓋,故應天者肺。脾屬土而外主肌肉,故應土者脾。血脈者,人之神氣也,故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經絡出於四肢,以應歲之十二月,故合於四時八風。七竅在上,故應天之七星。骨有八節,故應八方之風。九野者,在天為分野,在地為九州,在人為頭首膺喉手足腰脅。故曰,其氣九州九竅,皆通於天。此鍼道通於天地,而各有其式,各有其用,人之血氣少有留滯,則為痺為癰,是以九鍼皆取氣取痺取癰。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日,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馬蒔曰:此言身形之應九野,而天忌乃所當知也。人之左脅,應春分,而乙卯日屬木居左,故應之。右脅應秋分,而辛酉日屬金居右,故應之。膺喉首頭應夏至,而丙丁日屬火居南,故應之。腰尻下竅應冬至,而壬子日屬水居北,故應之。至於左足應立春,戊寅己丑日應之,蓋戊己主土兼四方,而寅丑則居東北方也。右足應立冬,戊戌己亥日應之,蓋戊己主土兼四方,而戌亥則應西北方也。左手應立夏,戊辰己巳日應之,蓋戊己主土兼四方,而辰巳則應東南方也。右手應立秋,戊申己未日應之,蓋戊己主土兼四方,而申未則居西南方也。六腑與膈下之脾肝腎三臟應於中州,乃大禁者也。蓋大禁在諸戊己之日,而太乙所在之日,即如冬至居叶蟄、立春居天留、春分居倉門、立夏居陰洛之類是也,亦宜禁之。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則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苟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治而潰之,是乃天忌之日,不可以輕犯也。 張志聰曰:九野者,九州之分野也。按星書立春應天文箕尾分野禹貢冀州之域,春分應天文心房分野禹貢徐州之域,立夏應天文翼軫分野禹貢荊州之域,夏至應天文井鬼分野禹貢雍州之域,立秋應天文參井分野禹貢梁州之域,秋分應天文奎婁分野禹貢兗州之域,立冬應天文危室分野禹貢青州之域,冬至應天文牛斗分野禹貢揚州之域,中州應天文張柳分野禹貢豫州之域。蓋地有九野九州,人有九竅九臟,皆上通於天氣,是以身形應九野,而合於天之四時八節也。手足之主戊己者,土屬四肢也。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膺喉頭首應夏至者,身半以上為陽也;腰尻以下應冬至者,身半以下為陰也。丙午屬火,故主夏;壬子屬水,故主冬。脅主外內出入之樞,故主春秋二分,蓋春主陽氣上而陰氣下,秋主陰氣上而陽氣下也。乙卯屬木,主於東方,故其日乙卯;辛酉屬金,主於西方,故其日辛酉。六腑膈下三臟,居形身之中而在下,故應地之中州。太乙所在之日,謂移宮出遊之一日,並立中宮之日也。八正者,八方之正位,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所直之日,謂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是謂天忌日也。王子律曰:按《遁甲經》云: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故為天忌。盧良侯曰:肺應天,心應日,故止膈下之三臟應地。倪仲玉曰:氣從下而上,故左足應立春。右足應立冬者,氣復歸於下也。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 馬蒔曰:此言病有形志之苦樂不同,而治之者亦異也。形在外,志在內有等外形雖樂,而內志則苦,故志屬於心,心合於脈,所以病在於脈也,當灸刺隨宜以治之。有等外形不樂,而內志則樂,則筋以勞而傷,所以病生於筋也,當火熨導引治之。有等外形既樂,而內志亦樂,則血氣凝滯,病生於肉,當以針石治之。有等外形既苦,而內志亦苦,則血氣枯焦,病生於咽隘,當以甘和之藥治之。有等形受勞苦,數被驚恐,筋與血脈皆不相通,則病生為不仁,不仁者,痛癢不知也,當按摩酒藥兼用之。是皆五形五志之受病者如此。 張志聰曰:此言人有貴賤君子小人之不同,形志有偏苦偏樂之異,故治法亦宜守一勿失也。夫富貴之人,形樂志苦,村野之人,形苦志樂,形樂者四體不運,則血氣留滯,故當治之以灸刺而通血脈。形苦者勞其筋骨,故當治之以熨引,以舒其筋。形樂志樂,則心廣體胖,故當治之鍼石以疏其氣。志者,心之所發也。咽乃胃腑之門,而胃主肌形,喝當作(骨曷),(骨曷)骭也乃蔽心之骨,而內應於心臟,故形志皆苦者,病生於咽(骨曷),此病在不足,故當調之以甘藥也。驚傷心肝,恐則傷腎,是以形數驚恐,則筋脈不通,榮氣不行,則為不仁,此病因於內,故當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 五臟氣:心主噫,肺主欬,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氣為病也。按三部九候論曰:心為噫,脈解篇云: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陽明,陽明絡於心,故上走心為噫也。本經口問篇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夫曰心為噫,又曰寒氣客於胃,正以心氣主噫,而胃又有寒,故從之而轉耳。至於本經經脈篇論脾之為病,亦曰善噫,蓋脾胃之病無以異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肺在變動為欬,故肺主於欬也。又曰肝在聲為呼,而此曰語者,彼言聲而此言病也。吞者,食咽也,然病時氣亦能吞也。欠者,張口轉氣也。本經口問篇黃帝問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半夜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此陰陽之上下也。 張志聰曰:此以下明乎九鍼之道,更當知五運六氣之微,合人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也。噫者,中焦之逆氣。本經曰,陰陽上下相引,故數欠,當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蓋腎氣上逆,欲引而下,則為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馬蒔曰:此言六腑之氣為病也。陰陽應象大論曰:肝在志為怒。而此曰膽為怒者,以肝與膽為表裏也。胃為氣逆為噦者,蓋胃為水穀之海,惟胃氣不和則氣逆。按《靈樞》口問篇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而復出於胃,故為噦。大腸小腸為泄者,蓋大腸為傳道之腑,小腸為受盛之腑,今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司不禁,故為泄利之證也。膀胱不約為遺溺。《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乃能出矣。又脈要精微論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今膀胱之氣不足,而不能藏,故為遺溺如此也。下焦溢為水,此下焦者,即營衛生會篇上中下之下焦也。下焦之氣不足,故泛溢而為水病耳。 王子律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故氣逆則為怒。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矣。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馬蒔曰:此言五味之入五臟也。 張志聰曰:伯高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以次傳下。 王子律曰:淡附於甘,故淡入胃。 五并:精氣并肝則憂,并心則喜,并肺則悲,并腎則恐,并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并於臟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精氣,并於所虛之臟也。陰陽應象大論曰: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腎在志為恐,今肝虛而餘臟精氣得以并之,則為憂,夫在志為怒而此曰憂者,以肺氣得以乘之也。心虛而餘臟精氣得以并之,則為喜,蓋喜者固其所志,而太過於喜則為病也。肺虛而餘臟精氣得以并之,則為悲,夫在志為悲而此曰憂者,憂甚則為悲也。腎虛而餘臟精氣得以并之,則為恐,脾虛而餘臟精氣得以并之,則為畏,夫在志為思而此曰畏,以過思則畏勝也。此乃五臟之氣虛而相并者也。 王子律曰:肺在志多憂,精氣并於肝則憂者,所勝之氣乘之也。多陽者多喜,心為陽臟,精氣并之,故喜。經云,神有餘則笑不休是也。精氣并於肺,則肺舉而液上溢,液上溢則泣出而悲。腎在志為恐,五精氣并之,其間有所勝之氣乘之,所不勝侮之,故恐。土氣灌於四臟,而四臟之精氣反并於脾,故畏。此因臟氣虛而餘臟之精氣并之,皆為病也。陰陽應象論曰:心在志為喜,喜傷心,腎在志為恐,恐傷腎,乃有餘而為病,過猶不及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者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所惡之邪也。肝屬厥陰木,其性與風氣相通,而感風則傷筋,故惡風。心屬少陰火,其性與暑氣相通,而受熱則傷脈,故惡熱。肺屬手太陰金,其性本寒,故惡寒。腎屬足少陰水,其性喜潤,故惡燥。脾屬足太陰土,其性喜燥,故惡濕。 王子律曰: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惡本氣之勝。肺為清金,故惡寒;腎為水臟,故喜潤而惡燥。蓋五行之道,制生則化,故各有所欲而各有所惡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淚,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各有液也。 王子律曰:水穀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水穀之津液,淖注於外竅,是為五液。津液奉心神化赤而為血,血之液為汗,故心主汗。鼻乃肺之竅,目乃肝之竅,口乃脾之竅,三臟之液,各出於本竅,而為涕為淚為涎也。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腎之液,從任脈上出於舌下,故腎主唾。又云,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復入心為血,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入為唾。故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此謂腎臟之液也。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久勞各有所傷也。久視者必勞心,故傷血;久臥者必勞肺,故傷氣;久坐者必勞脾,故傷肉;久立者必勞腎,故傷骨;久行者必勞肝,故傷筋。 王子律曰:勞謂太過也。夫四體不勞,則血氣不行而為病,是以上古之人,形勞而不倦,蓋不可久而太過也。久視損神,故傷血;久臥則氣不行,故傷氣;脾喜運動,故久坐傷肉;久立則傷腰腎脛膝,故傷骨;行走罷極則傷筋。是五勞而傷五臟所主之形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馬蒔曰:此言五味各有所走也。宣明五氣論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王子律曰:酸苦甘辛鹹,五行之味也。血氣肉筋骨,五臟之所生也。是以五味各自走其道。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馬蒔曰:此言五味之有五裁,即上節之義也。 王子律曰:裁者,酌其適中而不可多也。夫五味入口,內養五臟,外濡形身,病則嗜食,故宜裁之。 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病有所發也。腎為少陰,主於骨,脾為太陰,主於肉,故陰分之病,發於骨肉。心為牡臟,主於血,故陽分之病,發於血。此則以五臟所主言。陽虛不能勝陰,故陽病發於冬,陰虛不能勝陽,故陰病發於夏,此則以五臟之時言也。 王子律曰:腎為陰臟,在體為骨,故陰病發於骨。心為陽臟,在體為脈,故陽病發於血。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故陰病發於肉,即調神論之所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之義,蓋因本氣自逆而發病也。肝為牡臟,逆冬氣則奉生者少,春為痿厥,故肝臟之陽病發於冬。肺為牝臟,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秋為痎瘧,故肺臟之陰病發於夏。故言五臟發病,有因所生之母氣而為病者,有因本氣自逆而為病者,以五臟錯綜而論之,皆能為病者也。 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痺;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邪入於陰轉則為瘖。陽入之於陰,病靜;陰出之於陽,病喜怒。 馬蒔曰:此言五邪之為病也。邪氣不入於陰而入於陽,則陽邪有餘而為狂;邪氣不入於陽而入於陰,則陰邪有餘而為血痺。宣明五氣論曰:搏陽則為癲疾,而此曰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則癲當為巔,正以陽氣上升,故項巔有疾,如頭痛眩暈等證也。宣明五氣論曰:搏陰則為瘖,而此曰邪入於陰轉則為瘖,正以陰為邪傷,則營氣不足而為瘖也。此曰陰陽者,亦營衛二氣也。陽氣之邪,入之於陰,則其病也能靜。陰氣之邪,出之於陽,則其病也多怒。是乃五邪為病也。 王子律曰:邪入於陽,則陽盛,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又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熱盛於身,則棄衣欲走也。陽盛則使人詈罵不避親疏也。痺者,閉也,痛也,邪入於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痺痛矣。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痺癲,乃重陰邪入於陽,轉入於陰,則為癲疾矣。夫心主言,由腎間之動氣而後發,邪入於腎臟之陰,轉入於心臟之陽,則為瘖矣。陽分之邪而入於陰,則病者靜,陰分之邪而出於陽,則善怒。上節論五臟之氣自傷,此論五臟為邪所病。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各有所藏之神也。按本經本神篇黃帝曰: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岐伯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之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又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藏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觀此則本節大意可識矣。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所主也。按《素問》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是之謂五主也。 王子律曰:上節論五臟內藏之神,此論五臟外合之形。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惡,去聲。 馬蒔曰:此言陰陽各經,有血氣多少,而刺之者必有其數也。按《素問》血氣形志論曰: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又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陽明者,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也。太陽者,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也。少陽者,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也。太陰者,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也。厥陰者,手厥陰心包絡經,足厥陰肝經也。少陰者,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也。其各經氣血自有多少,故刺之者,凡多者則出之,少者則惡出之也。 王子律曰:此與五音五味篇中之論相同,而重見者,以五運而生六氣也。多者宜出,少者不宜,故曰惡。 足陽明太陰為表裏,少陽厥陰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裏,少陽心主為表裏,太陽少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 馬蒔曰:此言手足各有陰陽兩經為表裏也。胃與脾,膽與肝,膀胱與腎,各為表裏,乃足之陰陽六經也。大腸與肺,三焦與心包絡,小腸與心,各為表裏,乃手之陰陽六經也。曰足者,以其井滎俞經合等穴,自足而行也。曰手者,以其井滎俞經合等穴,自手而行也。血氣形志論末云:今知手足陰陽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後瀉有餘,補不足。蓋言必先去其本經受病之血,乃去其所苦,如肝苦急、心苦緩、脾苦濕、肺苦氣上逆、腎苦燥之類;又伺其所欲,如肝欲散、心欲軟、脾欲緩、肺欲收、腎欲堅之類,然後分其有餘不足而補瀉之也。 張志聰曰: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而人亦有此六氣,合於手足十二經脈六臟六腑。蓋鍼有九九,人有九九,地有九九,皆上通於天之六六也。 ●歲露論篇第七十九 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邪客於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於脊背也。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 馬蒔曰:此言瘧之所發而有晏有早也。帝以瘧所發之時,或早或晏為疑,伯言風寒等邪,初時感於風府,係督脈經穴,其邪自項循脊膂而下行,衛氣一日一夜,則五十度已畢,而明旦又出於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上至於頭,轉行後項,大會於督脈之風府。凡人之項骨有三椎,而三椎以下,乃自大椎以下至尾骶骨,有二十一節,共為二十四節,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矣。蓋此邪先客於脊背也。至於日作早者何哉?正以衛氣之行於風府,始時邪氣隨腠理而入者,日下一節,至二十二日則入於脊內,以注於伏衝之脈,由是循伏膂之脈而上行,約有九日,此邪在前出於缺盆之中,其氣上行而日高,故其病上行而早也。 張志聰曰:全篇大義,論衛氣充行於皮膚肌腠,為人身形之外衛。晝行陽,夜行陰,應天運之開闔。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二十二日內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上出於缺盆。瘧者,暑邪藏於肌膚,至秋時陰氣外出,陰與陽遇,寒與熱爭,邪正相持而發為瘧也。衛氣日下一節,則開其下節之腠理,邪氣因開而入,與衛氣相遇,而病乃作。伏衝者,衝脈伏行背裏,為經絡之海,衛氣循外而下,從內而上,環轉一周,應天道也。 至其內摶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稸積而作焉。 馬蒔曰:此言瘧之間日而作者之義也。上節言發有早晏,不出於一日之間所發者,蓋每日間有早晏不同也。至有不於每日發之,而次日發者,謂之間日而發也。正以邪氣內摶於五臟,橫連於募原,其道路遠,其邪氣深,其所出而行者遲,不與衛氣俱行而皆出,故不能日發,而次日乃發也。 張志聰曰:內摶五臟者,邪留於五臟之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不能與衛氣俱行而外出,故不能日作,而間日乃作也。此言衛氣夜行於陰也。 黃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當風府,奈何?岐伯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馬蒔曰:此言邪氣雖因衛氣而或入或發,然邪之所感無常形,則凡邪之所舍無常府也。夫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乃發,發則邪入,其邪氣隨衛氣而日下一節,固宜邪之所發者,必從風府而出也。然有不當於風府者奈何?伯言風之所府者無常,如瘧論所謂衛氣之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邪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邪氣至於背而病,中於腰脊者,邪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邪氣至手足而病。由是衛氣之所出,與邪氣合,則必開腠理而病發,信乎邪氣之所舍,則其府也,豈必盡由風府而入哉? 張志聰曰:此明衛氣出缺盆中,其氣上行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矣。蓋歲有三百六十日,而氣盈五日九百四十分,則一月該盈四百九十五分,是出於缺盆之第九日,行一日一夜,正朔日之平旦,而大會於風府也。其明日日下一節,則邪與衛氣亦會於下節,而不會於風府矣。蓋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開則邪循脊膂而下,入與衛氣相遇,則病乃作。故風無常府,謂衛氣日下所舍之節則其府也。故曰,常大會於風府。常者,謂一歲之中,常十二大會於風府也。大會者,與督脈相會,蓋始於風府,其日下所舍之節,即其府也。 黃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依,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摶,故衛氣應乃作也。帝曰:善。 馬蒔曰:此言風證與瘧證相似。然風常在,而瘧則有時而休也。帝問風證之所感者風也,瘧證之所感者,有風有寒有暑,本相似同類,然風證常在,而瘧則有時而休,此所以可疑也。伯言風氣客於其處,則亦常留其處,所以常在而無作止,惟瘧氣則隨經絡而入,日沉而內薄,故必同衛氣之應而瘧始作也。 張志聰曰:風乃天之陽邪,故留於表陽之分。瘧乃風寒暑濕之邪,主陰陽寒熱之往來,故隨經絡之出入,沉以內搏,與衛氣相應乃作。蓋衛氣隨經絡交相逆順而行者也。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馬蒔曰:此言賊風之中人,不必以時,其感之暴而發之遲,非如八正虛邪之有時也。有等賊風之邪氣,雖能傷人,而非由於八正者,彼八正虛邪,如前九宮八風篇所謂太乙入徙於中宮,乃朝八風,占吉凶,及本篇下文所謂八正之候,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乙,立於叶蟄之宮云云者是也。故言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腠理開而入,其入深而內極病,所以病人者,至猝而暴。及因其閉也,入淺以留,故病之所發者,持遲以緩耳。 張志聰曰:此言邪氣必因其開而入深也。四時有寒暑之往來,故八風之中人也,有寒風而有暑風,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蓋因人氣之虛實開闔,而入有淺深,不因寒暑之開閉也。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人之有病者,其所感之邪亦有時也。上文言賊風邪氣,其中人固不以時,而此節則言感之者,亦必有時也。是故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而猝然病者,正以平居之際,其腠理開閉緩急亦有時也。何也?人與天地日月,本相參相應,天之月滿,則地之海水盛於西,人氣血積於身,而凡肌肉皮膚毛髮腠理,皆充密堅郄,雖煙垢亦內著之,故雖遇賊風,其入則淺而不深也。至於月郭既空,則海水盛於東,人之氣血亦空虛,凡衛氣形體肌肉皮膚腠理膲理,皆減去縱簿,雖煙垢亦落,故一遇賊風,其入既深,而病人亦卒暴矣。此雖有時遇之,然豈如八正虛風與八節相應者哉? 張志聰曰:此承上文明人氣之虛實開闔,應天時之盛衰,人與天地日月相應也。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應天道之開闔,日麗天而遶地一周。衛氣從風府而下至骶骨,注衝脈而上出缺盆,應一月而月與天會。月乃陰魄,故月之盈虧,應水之消長,月郭滿則海水西盛,月郭空則海水東盛,蓋月有盈昃,虧於西則滿於東,月生於西,故從西而盛於東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故衛氣盛則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而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會之處,故曰焦理。煙垢者火土之餘,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則煙垢落,謂肌肉減,腠理開,則肌腠之氣亦消散也。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夫衛氣去者,去形身而內入於伏衝之脈,以二十二日入於內,注於伏衝,其行九日,復出於缺盆,其氣上行,是每月朔旦,復出於形身,復會於風府也。故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夫月晦初蘇曰朔,謂衛氣至朔日始行於陽,而大會於風府也。此衛氣之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者也。 王子律曰:海水初八起汐,十五大潮,念三落汐,是以衛氣應月滿而盛,至念三而去形也。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然此一夫之論也。 馬蒔曰:如言人之暴病死者,以其遇三虛不得三實也。乘年之衰者,即《素問》刺法、本病二篇所謂司天失守也。逢月之空者,即上節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云云也。失時之和者,即春應煖而反寒之類也。有此三虛,而賊風傷之,則暴病而死矣。三實反是。然此乃一人之所病也,至於眾人同病者,下文詳之。 張志聰曰:逢年之虛者,六氣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時也。失時之和者,四時不正之氣也。夫衛氣與天地日月相參應,是年之虛,月之空,時之違和,皆主衛氣失常。蓋衛氣者,衛外而為固也。衛氣虛則腠理疏,而邪氣直入於內,故為暴病卒死。夫三虛三實,民所其由。帝曰,此一夫之論者,謂虛邪賊風,人逢之則中,非比下文之衝風,能傷天下人者也。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常以冬至之日,太乙立於叶蟄之宮,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怠,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馬蒔曰:此詳言八正之候,感於冬至而重感於立春,此賊風之所以傷人也。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乙立於叶蟄之宮,風雨從南方來,是謂從後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夜則可避而晝則難避,民或中之,則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於立春,則陽氣大發,而腠理正開,又值風從西方來,是亦從後來者為虛風也。蓋西方以南為後,東方以西為後耳。此則兩次之虛邪相搏,人之經氣相結,而代脈自見矣。然不特此也,諸凡太乙居於別宮,如立春遇西與北風之類,皆謂之遇歲露也。大抵歲之賊風有多少,則民病之多少死生係之矣。 張志聰曰:八正者,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定八方之正位,以候八方之風雨也。冬至之日風從南方來,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此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冬至子之半,其氣始蒙,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即發,立春時陽氣大發,腠理開,而立春之日,又逢西方來之衝風,兩邪相搏,則經脈結代矣。風者,天之氣,雨者天之露,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一歲之中,得及時之風雨而少賊風者,是因歲之和,則歲美民安少病。如風雨不時,又多烈風邪氣,而失時之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乙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死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發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此所以候歲之風(血戔)人者也。二月丑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巳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 馬蒔曰:此言正月朔日有所占之風,而餘月亦有所占也。 張志聰曰:正月朔日,候四時之歲氣者,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人生於寅也。二月丑不風者,又常以冬至之日,太一始居叶蟄之宮,以候天之風雨,以建子之月為歲首,天開於子也。三月主辰,三月戌不溫者,辰與戌合也。在十二月所主在十二辰,在六氣所主在三陰三陽,故曰三月戌不溫,四月巳不暑,蓋或從六氣或從十二辰也。寅申少陽主氣,十月申不寒者,以六氣之主時也。天干始於甲,地支始於子,如子午之歲,寅申少陽主五氣之九月十月,十月申不寒者,主氣失時,民多暴死。蓋四時主客之氣,三陰三陽之所主也。以一日之四時,而應一歲之四時者,日日隨天道環轉一周,而歲與天會也。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者,正風也,因發木揚沙,故國有災也。天寒而風,二月丑風,謂和風也。諸所謂風者,皆折木揚沙之烈風,又無和潤之雨露,故民有死亡也。 ●大惑論篇第八十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被髮長跪,俛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為之精、其精之精,並同睛。所中之中,音重。比,去聲。 馬蒔曰:此因帝問而明惑之所由然也。清冷之臺,東苑之所有也。惑者,眩惑也。帝之所言,形容精神,惑亂之義盡矣。然此氣卒然而然,殆不可測。伯言人之精神魂魄,散不能收,故以之而惑,然惑本於心。心主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通於目,目見非常之處,而心遂以惑耳。蓋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睛之窠為眼。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肝主筋,筋之精為黑眼。心主血,血之精為絡,所以絡其窠也。肺主氣,氣之精為白眼;脾主肉,肉之精為約束,所以裹擷筋骨血氣之精也。而與血脈相並,則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又因逢其身之虛,則邪入深,即隨眼系以入於腦,由是腦因邪而轉動,至於牽引目系而急。惟目系急則目遂眩以轉其睛,自斜不相比,並精氣自散,視物岐一為二而為惑也。何也?目為五臟六腑之精,營衛魂魄之所常通,神氣之所內生,今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以不免於惑也。且此目者有陰陽之義,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必陰陽相合而傳,斯精且明,今見物岐一為二,則陰陽不相傳而不得精明矣。况此目者,固為五臟六腑之精,而實統之於心,是目真為心之所使也。惟心為神之所舍,今心之神精既亂,而目自不能轉,故卒然見非常之處,而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此惑之所由然也。今帝上清冷之臺而惑者,其見非常之處乎? 張志聰曰:清冷之臺,東苑之臺名也。惑,眩亂也。精,精明也。窠,藏也。眼者,瞳子黑白之總名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之精也。筋之精為黑眼,肝之精也。血之精為絡,心之精也。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之精也。約束者,目之上下綱肌肉之睛為約束,脾之精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心主包絡之精也。包絡之精與脈並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是諸脈皆上系於目,會於腦出於項,此脈系從下而上,從前而後也。若邪中於項,則隨眼系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為邪所中,則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精散則視岐而見兩物矣。夫心藏神,腎藏志,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此五臟所藏之神志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相合,傳於目而為精明也。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心之榮也。故目乃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亂而不轉,則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予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聞者為迷,甚者為惑。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明惑本於心,必始迷而繼惑也。伯又言惑起於心,必先有喜怒,而又猝然感於外物,故精氣亂,目視誤,而遂至於惑耳。俟其神氣既定,乃復如初也。大凡人情始有所聞,則迷而不寤,繼則惑而不已矣。 張志聰曰:夫火之精為神,水之精為精,精上傳於神,共湊於目而為精明,若神感於精,則精氣亂而為惑矣。按此篇總結九鍼之道,貴在得神,能存乎精氣神者,可無惑於天下。所以修身養生治國治民,總在調養精氣神三者。是以《內經素問》首論上古天真,末結解精微論,所以修身養生也。本經首論九鍼,末結大惑癰疽,所以治國治民也。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馬蒔曰:此以下至末,承上文論惑,而遂及善忘,以下等邪,此則言人之所以善忘也。惟人之下氣有餘,故腸胃居下者,實上氣不足,故心肺居上者虛,心肺虛則營衛之氣留於下之腸胃,而久之不以時上,宜乎其心之在上者善忘也。 張志聰曰:本篇云,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八正神明論曰:觀其冥冥者,言形氣營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又曰:養神者,必知營衛血氣之盛衰。故此以下,復論營衛之行,所當詳審者也。夫營衛生於中焦之陽明,運行於形身之外內。氣者,先天之真元,生於下焦精水之中,上通於心肺,環轉於上下,上氣不足,下氣有餘,則腸胃實而心肺虛矣。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穀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馬蒔曰:此言人之善饑而不嗜食也。夫善饑者,宜嗜食,今善饑而不嗜食者,正以精氣並之於脾,而熱氣留之於胃,胃熱則消穀,故善饑也。然胃氣逆上於上脘,則其中脘當冷,故胃不開而不嗜食也。 張志聰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精氣并於脾,則脾家實而不能為胃轉輸,則熱氣留於胃而消穀善饑矣。夫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別出兩行榮衛之道,清者為榮,濁者為衛。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上焦之胷中。胃氣逆上者,胃之悍氣上衝於頭,而走空竅。蓋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榮衛大氣,留而不行,胃之逆氣,反上衝於頭,而別走陽明矣。胃脘者,胃之上脘,大氣不行,則上焦虛而胃脘寒,上焦虛寒,不能主納,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馬蒔曰:此言病之所以不得臥也。人病不得臥者,正以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則陽氣滿而陽蹻盛,故不得入於陰也。陰氣虛,所以目不得瞑耳。 張志聰曰: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起於足之外踝,循脅上肩髆,從口吻至目內眥,與陰蹻會於睛明。陰蹻乃足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循胸上入缺盆,從咽喉至目內眥,與陽蹻會於睛明。衛氣行陽二十五周,下行陰分,而復會於目,行陰亦二十五周而復會於目,是以衛氣由於陽,則目張而寤,入於陰則目瞑而臥。故衛氣留於陽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衛氣留於陰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多臥者,正以人之腸胃大,而皮膚濕,分肉不解也。惟腸胃大,則衛氣久留而不得出,皮膚濕而分肉不解,則衛氣之出於身者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經,陽經之氣既盡則臥;夜行於陰經,陰經之氣既盡則寤。今腸胃大,而衛氣之留於內者久,皮膚濕分肉不解,而衛氣之行於外者遲,所以陽氣不精,惟欲瞑目而多臥也。 張志聰曰:衛氣外行於肌肉之文理,內行於腸胃之募原。分肉者,肌肉之腠理,其人腸胃大,則衛氣行於陰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出於陽而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而多臥矣。腸胃小,則衛氣周於陰也速,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行於陽也久,故少瞑焉。蓋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則入於陰而臥,陰氣盡則出於陽而寤,如留於陰久則多臥,留於陽久則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膲,上膲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馬蒔曰:此言人之所以猝然多臥也。十二經為常經,而陰陽二蹻為非常經,故帝云然。然有等猝然多臥者,必有出於二蹻之外。伯言上焦者,乃宗氣之所積,惟邪氣客於上焦,閉而不通,及已食與飲之後,則愈閉矣。其衛氣久留於下焦,而不得上升以出,故上氣不出則不精明,而猝然多臥也。 張志聰曰:此言衛氣留於下,而不行於上,則卒然多臥。於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也。非常經者,非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之經常出入,此因邪氣留於上焦,則上焦不通,飲食於胃則中焦滿實,致衛氣下留於陰,不能上行於陽,故卒然多臥也。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馬蒔曰:此言治前諸邪之法也。自大惑論善忘已下七項,雖非外感,皆內有邪氣為病也。治之者必有其法,或臟或腑,皆分之以責。其小過之在何經?蓋凡有病,皆可以稱為過,而自善忘已下,非重大之病,故謂小過。其邪氣盛則瀉之,正氣虛則補之。然人所以致此疾者,有如九鍼論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等義,及素題血氣形氣論亦云然,則此乃其病本所生也,必既定之,而後取穴以刺之耳。 張志聰曰:先其臟腑者,先調其五臟六腑之精氣神志。誅其小過者,去其微邪也。後調其氣者,調其榮衛也。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其灸刺熨引甘藥醪醴以取之。蓋志者,精神魂魄志意也。形者,榮衛血氣之所榮也。故志苦則傷神,形勞則傷精氣矣。 ●癰疽篇第八十一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蓂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馬蒔曰:此詳言癰疽之所由生也。帝言胃受穀氣,化為精微之氣,其宗氣出於上焦,出喉嚨,司呼吸,以行於十二經隧之中,上谿谷而滲孫脈,內則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而後注於絡脈,絡脈皆滿,而後注於經脈。陰陽諸經,此血張之,皆因呼吸而為之行,一如宗氣之所行也。其行有經有紀,周之於身,有道有里,與天同行,而不得休止。須知切而調之,其實者,則從虛之之法以去其實,所以瀉則不足而為虛也。蓋疾去其鍼,則邪氣減矣。若久留其鍼,先後如一,斯則從實之之法以去其虛,所以補則有餘而為實也。由是血氣已調,形氣乃持。故凡血氣平否,余已知之。但癰疽之所由生,其成敗死生遠近,殆未可以輕度也。伯言經脈流行不止,誠與天地同度合紀者也,故天宿失度則日月為之薄蝕,地經失紀則水道為之流溢,草蓂為之不成,五穀為之不殖,徑路為之不通,而民不能往來,雖巷聚邑居之中,似乎別離異處矣。況人身之血氣乎?惟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濇不通,衛氣歸於內而不得復反於外,故癰疽乃生。試以其始終言之:其始寒化為熱,熱勝則肉腐,由是肉之內有筋,筋之內有髓者,皆因肉腐則為膿,而爛筋傷骨消髓相因而至矣。若不得骨空以瀉之,所以血枯空虛,筋骨肌肉不相榮澤,經脈敗漏,五臟俱傷,而死期至矣。 張志聰曰:此篇歸結首篇之義,蓋人之血氣流行,與天地相參,日月相應,晝夜循環之無端也。一息不運,則滯而為痺為癰。故聖人立九鍼之法以治也。癰腫者,榮血留泣不行,則衛氣亦還轉而不得復反其故道也。骨空,節之交也。癰腫不當骨空之處,則骨中邪熱不得泄瀉矣。血枯而經脈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矣。經脈外絡形身,內屬臟腑,經脈敗漏,則熏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馬蒔曰:此言猛疽之勢急,而有瀉之之法也。 張志聰曰:猛疽發於嗌中,嗌乃呼吸出入之門,其勢甚猛,若塞而呼吸不通,不待半日而死矣。嗌乃肺之上管,肺腎上下交通,豕乃水畜,冷飲豕膏者,使熱毒從下而出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馬蒔曰:此言夭疽之勢急,當急治之,若治之緩則死也。 張志聰曰:頸乃手足少陽陽明血氣循行之部分,故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淵液乃足少陽膽經穴,在腋下三寸,蓋從外而將入於內也。任脈居陽明少陽四脈之中,故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此在外腑經之毒,內熏於臟,故至十餘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鍼,煩心者,死不可治。 馬蒔曰:此言腦爍之有死徵也。 張志聰曰:陽氣大發者,三陽之氣并發也。三陽者,太陽也。太陽經脈入於腦,出於項,故發於項,名曰腦爍,此盛陽之氣消爍腦髓也。夫心為陽中之太陽,心與太陽標本相合,心氣受鬱,故其色不樂,若煩心者,腑毒干臟,死不可治矣。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馬蒔曰:此言疵癰之當急治也。 張志聰曰:肩臑乃肺臟之部分,故令人汗出至足,此癰浮淺如疵,在皮毛而不害五臟,故速焫灸,則毒隨氣而散矣。 姚士英曰:火氣能消肺金之毒。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馬蒔曰:此言米疽之有治法也。 張志聰曰:腋下亦肺臟之部分。米者,言其小也。治之以砭石者,癰亦浮淺也。毒氣在於皮膚之間,六日則氣已周而來復,故已。勿裹之者,使毒氣外泄也。夫癰發於腑部者,反熏臟而死,發於臟部者易已,此皆淺深內外之別。 其癰堅而不(疒貴)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 馬蒔曰:此言馬刀挾纓之證,當急治之也。 張志聰曰:癰在膺腋之間,堅而不(疒貴)者,此為馬刀挾纓,足陽明之證也,故宜急治之以保胃氣。 發於胷,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馬蒔曰:此言井疽之當早治,而否則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胷者膻中之分,宗氣之所居也。宗氣出於陽明,故不早治,則下入於腹,而傷陽明胃氣,胃氣傷則七日死矣。 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青狀如穀實[上艹下(舌瓜)][上艹下(婁瓜)],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 馬蒔曰:此言甘疽之當急治,而死後有膿也。穀,木名。[上艹下(舌瓜)][上艹下(婁瓜)],即栝蔞也。 張志聰曰:膺乃足厥陰陽明之部分,故疽發於此,其名曰甘,其色青也。狀如穀實[上艹下(舌瓜)][上艹下(婁瓜)]者,如米穀如栝蔞之子實也。陽明從太陰之化,厥陰從少陽之化,陰陽互交,故往來寒熱也。急治之,以去其寒熱。疽至十年而後發,乃死。死後出膿者,謂至將死之候,然後出膿而死,此即乳岩石癰之證也。夫寒熱者,厥陰陽明之氣病也。如穀實[上艹下(舌瓜)][上艹下(婁瓜)]者,肝臟胃腑之鬱毒,留於脈絡之間,即如鼠瘻寒熱之毒,其本在臟,其末在脈,故不易消而亦不即發也。至十年之久,臟腑之氣將衰,則毒氣發而潰爛死矣。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上艹下陵)(上艹下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馬蒔曰:此言女子有敗疵之證,而有治之之法也。(上艹下陵)(上艹下翹),今之連(上艹下翹)也。同連(上艹下翹)及草根各一升,共二升,煮汁以強飲之。 張志聰曰:脅在腋之下,肺肝之部分也。肺主氣,肝主血,女子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此因氣血不調而生,故為女子之病,宜如治大癰之法以灸之,則不至爛筋傷骨。蔆乃水草,(上艹下翹),連(上艹下翹),各剉煮一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乃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馬蒔曰:此言股脛疽之當急治,而否則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發於股脛,足少陰之毒也。其狀不甚變者,毒附於骨,而不外發如癰狀也。不急治之,三十日死。腎為水臟,月為陰而應水,故應月一周而死。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馬蒔曰:此言銳疽之當急治,而否則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尻乃足太陽之部分,太陽之上,寒水主之,故亦應月而死。夫腎與膀胱為水臟水腑,腎為陰而主骨,故癰膿搏骨而不外發;腑為陽,而太陽之氣主於膚表,故其狀赤堅而大。夫陽毒起發於外而亦致死者,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噫!能知臟腑陰陽榮衛血氣表裏標本,多能死中求生也。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馬蒔曰:此言赤施之當急治,而生股內者之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股陰,足三陰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於陰部,故名赤施。六十水之成數,十日陰數之終。 閔士先曰:股陰者,足少陰之分也,兩股之內者,足太陰厥陰之分也。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馬蒔曰:此言疵癰之狀,堅不可砭,而柔則可砭也。 張志聰曰:膝者,筋之會,足少陽之分也。色不變者,色與皮膚相同而不赤也。其狀如大癰而色不變者,毒在外內之間也。蓋少陽主樞,故其色狀如此而為寒為熱也。如堅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則死,毒氣入於內也。須其柔軟而石之者生,毒氣出於外也。少陽主樞,可內而可外也。蓋堅石者,毒氣尚未透發,柔則發於外矣,故有外內死生之分焉。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馬蒔曰:此言癰疽之發於節者,不分陰陽而皆死也。節者,關節也,其節之外廉為陽,內廉為陰。 張志聰曰:此論癰疽之發於背也。節者,脊之二十一椎。每椎有節之交,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相應者,內應於五臟也。發於陽者,發於三椎,而內應於肺臟;發於四椎,而內應於心主包絡;發於五椎,而內應心臟也。發於陰者,發於七椎,而內應於肝臟;發於十一椎,而內應於脾臟;發於十四椎,而內應於腎臟也。百日,日之終也。三十日,月之終也。 閔士先曰:癰者,壅也。疽者,阻也。上古以癰疽所發之處,分陰陽而命名,後世以發於背者曰發背,發於臂者曰臂癰,是以古今之命名各異焉。凡癰疽發於節者,乃骨空之處,是邪熱所出之空,非死證也。惟發四肢之內外廉者,皆不治之死證。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馬蒔曰:此言兔齧之當急治,而否則害人也。 張志聰曰:兔乃陰類,發於脛,名曰兔齧者,發於陰脛也。其狀赤至骨者,從外而內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猶言外賊之來害人也。夫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下入內踝之後,此邪客於衝脈之中,則血泣不通,如有兔齧之微腫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馬蒔曰:此言走緩之狀,宜砭之而可以生也。 張志聰曰:此邪客於足少陰之脈而為腫也。夫癰疽之變,有病因於內而毒走於外者,有腫見於外而毒氣走於內者。此邪留於脈而不行,故名曰走緩,其狀若癰而色不赤也。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以上腨內,故當數石其輸,去其邪而止其寒熱。蓋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故能為寒為熱也。余伯榮曰:鼠瘻,寒熱病也,發於少陰。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馬蒔曰:此言四淫之當急治,而否則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四淫者,邪氣淫於左右之太少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而發於腎臟,太陽乃腎之腑,而為諸陽主氣,故當急治之,不則陽氣傷而百日死矣。 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馬蒔曰:此言厲癰之當急治,而否則有死期也。 張志聰曰:此寒邪客於足陽明之脈而為癰也。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指次指之厲兌,故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黑者,水之氣色也。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則寒淫而土敗矣。姚士英曰:少陽太陽之氣,生於下焦,故邪客於下,其狀大癰;陽明之氣生於中焦,故邪客於下,其狀不大,蓋經絡傷而氣未傷也。閔士先曰:初如小指發者,謂初發如小指,其狀腫而長,乃邪在經絡之形也。衛氣歸之,則圓而墳起矣。 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馬蒔曰:此言脫癰有生死之辨,而病勢不衰,則當斬其指,否則必至於死矣。 張志聰曰:此足少陰之毒,從內而發於外,故曰脫癰,謂從陰而脫出於陽也。發於足指者,發於足大指也。動輸篇曰:足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夫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其狀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為不治之死證。不赤黑者,其毒氣少衰,故為不死。如癰腫不衰,急斬去其指,不則毒氣注於諸經之絡而死矣。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肉,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馬蒔曰:此言癰疽之別,癰輕而疽重也。癰疽本皆熱證,然癰雖肉腐成膿,而不內陷於骨,故髓不為枯,五臟不為傷。疽則筋骨良肉皆無餘,而下陷於肌膚,筋髓皆枯,內連五臟,其輕重如此。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馬蒔曰:此又言癰疽之別,即其皮之堅澤可驗也。 張志聰曰:上文分別部位之陰陽死生,此總論癰疽之淺深輕重。蓋人之血氣流行,環轉出入,而淫邪泮衍,變易無常,且氣秉有厚薄,邪客有微甚,是以死生成敗各不同焉。《內經》論癰疽所發,有因於喜怒不測,飲食不節,臟腑不和,則留積而成者,有因於臟腑之寒熱而成者,本篇止論外因之邪,少有留滯,則為癰為疽矣。是以聖人立九鍼之法,配合三才之道,以回造化之功,立數十萬言,傳之竹帛,利益後世,使天下同歸生長之門,聖人之教化大矣。 |
|
来自: johnney908 > 《内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