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岔曲那时很流行/许 扬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0-30

中国传统曲艺作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有上百曲种活跃在民间。其中一种被称作岔曲的曲种,虽如今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在满清鼎盛时期,京城内外却几乎所有旗人都会哼唱。

  和别的曲种不同,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曲种,为单弦演唱中的一部分。它起源于清初满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娱乐,兴盛于乾隆朝。

  关于岔曲的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一是说乾隆三十六年秋,乾隆帝派兵前往边疆平定叛乱。征战六年,军队终于得胜还朝,八旗军士一路“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而这些凯歌传说是由一名叫宝小槎的根据当时盛行的高腔脆白编创而成。后来,取小槎的谐音而称岔曲。

  史料载,远在关外游牧时期,满族即有持八角鼓自歌自娱的风习。满族入关时,军中即有以满语演唱的八角鼓军歌。那时,出征将士凯旋而归,奉谕领取内务府颁发的“龙票”,在旗营内外编演“得胜歌词”。后来八角鼓像一阵风,从京郊颳到内城,从旗营影响到皇都的上层社会。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听说好多臣子都在唱岔曲,便叫人来给自己唱,没想到乾隆帝一听也甚是喜欢,并鼓励八旗子弟编唱岔曲。一时间,岔曲不仅成了当时的一种高雅艺术,也是京城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至嘉庆道光年间,京城百姓几乎无人不识岔曲。

  早期岔曲并不复杂,演出非常简单,除了作为战争归来的凯歌演唱,多以诗词歌赋、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功名利禄等为主要演唱内容。作者都是当时的八旗子弟、文人墨客,虽然是娱乐,但他们玩得非常专业。当时那些旗人会花很多钱,请老师、请乐队,出资展示自己的艺术,因此岔曲的每个唱段都是一首美丽的诗,唱腔也很好听。

  最早岔曲是自弹自唱,一个人弹弦子,没有八角鼓。后来为了方便表演就改成有伴奏的。岔曲演奏乐器为三弦和八角鼓,每段时间最多超不过五六分钟,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

  后来,随?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迁,岔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文人骚客的文字游戏,而是加入了不少民间的故事性情节,曲调也分为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形式。据说,当年恭亲王之子载澂组织的“赏心悦目”子弟八角鼓票房规模最大、演出水准最高,堪称“九城第一票房”。

  清末民初,社会演变加剧,八旗子弟的经济地位滑落,一部分票友纷纷下海,成为卖艺的专业演员。而随?新文化内容的涌现,岔曲的听众越来越少,岔曲日渐衰落。

  尽管如此,作为京城独特的传统艺术,岔曲在北京已生存百年以上。为更好保护中国传统遗产,二○○八年单弦牌子曲(含岔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每年在京城都有一定的表演。

  • 责任编辑:大公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