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的生理功能

 瀟湘夢蝶 2014-10-30
——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
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
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
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
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开窍于口,其华

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
(一)主运化
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这些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
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
“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
和散精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
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
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
动。反之,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
化吸收机能可因之而失常,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
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
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
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
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
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
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
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
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这就
是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
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
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故在日常
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
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
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二)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
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

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升和降是
脏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也就是升
清和降浊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
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
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正如李东垣(李
杲)所强调的脾气升发,则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因于
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
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
(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三)主统血
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之中流
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
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
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气血的固摄功能减
退,而导致出血。但是,由于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多以
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四)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
态。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
之”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
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
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气滞和气结,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
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升清,所以思虑过
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
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涎出于脾而溢于
胃。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
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