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诗歌的味外之味,作品

 江山携手 2014-10-31
在诗论中,我们常常看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说法。
        在“韵外之致”一词中,韵和致都有情趣的意思;“味外之旨”中的旨,是滋味美的意思,也即味外之味。味,在诗歌中有情味、意味、美味等的不同,这样看来,这两种说法,含义是一样的。
        在具有艺术美的前提下,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是情味;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意味;诗歌中表现的审美趣味,是美味。这样看来,象外之象是从诗歌形象的角度说的,味外之味是从诗歌的思想情感角度说的。
       味外之味,前一个味字,是读者在审美过程中,首先品到的诗味;第二个味字,代表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后品到的诗味。
        王维《终南别业》中,有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走到溪水尽头,看来无路可走了,可是他一点不懊丧,悠然地坐下,欣赏山外飘荡而来的白云,真有佛家的胸怀。是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什么值得让人改变心情的呢?因此,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是心静如潭。你看他从容不迫的坐下,看云。而云,慢悠悠的飘来,又反衬了他的心境;并且白云又象征着纯洁清净的心。这是第一味,我们感受到了情味,也即对无路可走时这种心态的赞赏之情。接着,我们由此体味到人生中,不论爱情、生活和事业中,也会有艰难困苦时,也会有走投无路时,那么我们就该有一个博大的胸襟,不慌不惧不悲不馁,从容对待,这就是味外之味---一种意味。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欣赏时,看到了一幅可爱的风景画,一方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金鳞似的阳光,白纱似的云朵,从水中荡悠悠的飘过,多么招人喜欢,使人不由的问怎么能清洌洌的美成这样,是因为源头有鲜活的泉水来啊!我们品出了这诗歌的美的韵味,这是第一味。我们再看题目,“观书有感”,就体会到要使我们的心要像塘水那样清澈明亮,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注入新的活水,那样才能真正有美的慧眼,发现美认识美沉醉美,就像映入池塘的天光云影一样,这是味外之味,是意味。
        陆游《沈园二首》 其一,这样写道"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四十四年前,陆游和唐婉在沈园和唐婉最后一次见面.从"惊鸿"一词,我们想到了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这儿显然是指唐婉,这表明唐婉在作者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仙女,轻盈窈窕,气质高雅,风度翩翩,异常动人,表现了作者对唐婉的挚爱、眷恋,这是前味---情味;但结合“伤心”一词,显然作者回忆当年唐婉在沈园,影映桥下绿波,现在人去园空,不免异常悲伤,蕴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坚贞的爱,这是味外之味---也是情味。
        既然说“味”,就是指在表现上具有含蓄隽永的特点,读者只有含英咀华,反复品味,才能嚼出诗的情思、美感和趣味。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意思是形象真切,而不流于肤浅,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然后才可以谈到味外之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